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课堂导入
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已是囊中之物、瓮中之鳖。生死存亡之际,烛之武凭借如簧巧舌屏退秦师并与之结盟。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请围绕这个问题筹备《烛之武退秦师》典读会。
学习目标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等,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
分析烛之武说辞,在对话情境中品味春秋时期外交语言艺术。
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培养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导入
左丘明 (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时期鲁国人。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编年史《左传》,晚年双目失明,仍发愤编修国史和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写作背景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如《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
史书体例
积累语文小知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最长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文化常识3:西周到春秋诸侯爵位
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公——周天子身边重臣
侯——本义是箭靶,引申为军事首领。类似后世“大元帅”。
伯——老大的意思。不分伯仲=不相上下
子——对非华夏的诸侯
男——低等爵位,从事某项专项工作
诸侯去世后,不分爵位,一律可以称为“公”,意思是大家都是周天子的好臣子
晋国和郑国国君在文中有几种称呼?
晋侯——爵位 郑伯
公——晋文公(郑文公)的简称,谥号
君:敬称
文化常识4:谥shì号
古代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去世之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评价总结的称号。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大家记得哪些谥号叫文的君主?
字词积累
字词注音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fán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ng
实词释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一段:
因为

并且
从属二主,有二心
驻扎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没有礼遇,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实词释义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第二段:
如果

军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拒绝
尚且
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然而
判断句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国的军队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形式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他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三段:
已经
表修饰
如果
自言冒昧的谦词
缺少的资粮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哪里
判断句
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供”供给
外交使者
把…作为
用,拿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这很难。(您)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来增加邻国(晋国)土地呢?邻国的国力增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减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的主人
实词释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第三段:
修防御工事
表承接
延伸、扩张
宾语前置
于是,就
从哪里
侵损、削减
疆界
给予
同“悦”,高兴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恩惠
表示希望、祈请
考虑
订立盟约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率军回国。
实词释义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第四段:
没有
依靠
结交、同盟
损害
表示祈使
离开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文章的叙事脉络是怎样的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有利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内容梳理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劝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分析利弊
层层深入
课堂内容
探究“说辞”之美
秦晋围郑,为何烛之武出使秦军,而不是晋军?
烛之武在郑国极为危急的情况下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军的?
课堂内容
1.秦晋围郑,为何烛之武出使秦军,而不是晋军?
①与郑国有矛盾的是晋国,而非秦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知。没有真正的冲突,可以游说。
②此次战役的发起者是晋文公,秦国仅因与晋国的世代联姻而出军,想从此次战役中分一杯羹。
课堂内容
2.烛之武在郑国极为危急的情况下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军的?
“郑既知亡矣”,消除对方的戒备
“越国以鄙远”,指出亡郑对秦国有害
“舍郑以为东道主”,说明舍郑对秦有利
“朝济而夕设版”,从历史入手,提醒晋君曾背信弃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晋国贪得无厌
①示之以弱
②晓之以害
③诱之以利
⑤醒之以危
④施之以间
课堂内容
品评“人格”之正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年近七十,职仅圉正(养马的长官),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歩”。烛之武一直未受重用,为何在郑伯请求时答应游说秦国?如何看待烛之武这个人?
课堂内容
国家危亡,挺身而出,孤身入秦。
面对强秦,口悬河汉,舌撼山岳。
落寞不甘,须发老者,夜缒而出。
深明大义的君子
令人佩服的辩士
令人心酸的勇士
课堂内容
攻心为上,巧舌如簧,智退秦晋纾国难。
国家第一,义无反顾,敢舍得失照古今。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学习了烛之武这位优秀的外交官的劝说技巧,并分析了烛之武“君子”“勇士”“辩士”的人物形象特点。虽然烛之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他的爱国情怀、担当精神、杰出才能依然是我们学习的必修课,老师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成为当代的烛之武,成为一个心中有大义、有大智、有大勇的人!
作业布置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 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 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
作业布置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晋文公、秦穆公(率军)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