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1.B(“…足见他以继承道统者自居”错误。韩愈通过梳理尧至孟子的道统传承,并强调孟子死后道统失传,从而表达自己作为当代继承者的身份。且对佛老之道的廓清不足以得出“以继承道统者自居”的结论。)2.D(表述过于绝对。不是大文学家,倘若文笔很好,也能写出来。)3.C(“材料一围绕…如何‘受业解惑进行分析”错误。材料一应是围绕“‘师’的内涵、‘道’的涉及范围及‘受’的含义进行分析”4.能。①治文学应略通小学,指研究文学应略通文字学、训诂学和文献学;②材料一中,李建明通过对“受”字字形的考证、分析,得出“受”为施受同辞,含双重含义,体现了治文学应略通文字学:③通过文献《韩集《韩昌黎文集》中均用“受业”,论证“受业”非“授业”,体现了治文学应略通文献学(或答:旁征《原道》《进学解》等韩愈其他作品,分析“道”的内涵,体现了治文学应略通文献学);④通过列举晋朝《春秋经传集解序》追溯“受”的本义为“学习”,体现了治文学应略通训诂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答“否”不得分。)5.①不畏权威的质疑精神:面对曾国藩、吴小如及《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等权威看法,敢于质疑;②勇于探索的求索精神:不满足于既有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勇于探索的求索精神:③严谨踏实的求实精神:通过引经据典,深入论证,得出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严谨踏实的求实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B(A.“着力突出边区军营生活的凶险”错误。后文点明狗叫原因是看到了熊而宣示主权,这显示出中队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狗在其中起到了守护营区的重要作用,主要反映了中队队员与动物相生、与自然相伴的独特生活状态。C.“文本一中作者如实记录眼前所见…”错误。所列举的生动细节是通过人物叙说知晓的。D.“作为军人的王指导员,只知守护大兴安岭尽天职”错误。根据文本一原文“王指导员说,中队历史悠久,责任和使命重大。大兴安岭是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生态价值特殊而重要”,可见王指导员对于大兴安岭的生态价值也有深刻认识。)7.C(《包身工》中句子并没有使用类比手法。“芦柴棒”喻指那个瘦弱的包身工,不是类比。)》8.“外面的人不想来”是因为:①环境恶劣,生活单调。奇乾中队地处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位置偏远,每年长期大雪封山。②工作危险,艰难困苦。中队守护着95万公顷的未开发原始林区,森林灭火工作极具危险性,堪比“战争”,还常有野兽出没。(每点2分,任答一点,大意对即可)“里面的人不想走”是因为:①责任担当,使命意识。奇乾中队的队员被誉为“原始森林守护神”,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神圣。②情感深厚,价值实现。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队员们融入大兴安岭,狗成为他们亲密的“队友”,中队荣誉承载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每点2分,任答一点,大意对即可)9.选A理由示例:①文章的核心人物是奇乾中队的队员们,他们在青春正好的年纪肩负起守护95万公顷原始林区的重任,奉献青春热血。②他们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坚守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奉献,是青春精神的生动写照。③奇乾中队队员们的故事鼓舞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青春斗志。(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选B理由示例:①文章内容呈现了大兴安岭独特的生态环境,突出其“绿色长城”“天然屏障”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价值。②文章叙述奇乾中队的护林工作使命,展示了他们在守护林区生态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成就,彰显了奇乾中队投身守护生态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担当。③文章叙述中队队员与动物之间的动人故事,如呆瓜成为中队的亲密“队友”,诠释并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A D G11.C(用法不相同。前者是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后者是兼词,相当于“于此”。)12.C(“信陵君窃符援赵的目的是使祸患不发生在赵国而发生在其他国家”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其中“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的意思是“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13.(1)没有其他办法就想前往秦军(拼死),这就像用肉去喂饿虎,有什么用/功劳呢?又哪里要养(这些)宾客呢?(“他端”“何功之有哉”“安”各1分,句意1分。)(2)那强秦的暴行到了极点,如今倾全国之兵攻打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亟”“悉”各1分,句意2分。)14.示例一:我认为是义举。①从战略意义看,赵国是魏国的屏障,救赵可解魏国潜在威胁,也有助于缓解六国面临的强秦压力,符合当时的战略局势。②从个人品质看,信陵君为救赵国,不惜个人安危与秦军死战,体现出他的侠义与担当,值得称赞。(每点2分)示例二:我认为是罪过。①从动机看,信陵君窃符教赵是出于私人情谊,并非完全从国家、天下大义出发。②从君臣之道看,他无视魏王,私窃兵符,违背了臣子的忠诚、秩序,忘却守节奉公之道。(每点2分)示例三:我认为既是义举,但也有罪过。综合“示例一”和“示例二”辩证作答。(每点2分)15.D(“‘恨中都寄寓…忧国之情”错误。结合本诗内容和写作背景来看,本诗中“恨”更多是源于自身,包括对人生境遇的不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没有体现出忧国之情。)【“皖八”高三三联·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W】2025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荣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粮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阅读(71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念时任四门博士。文章中所谓“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投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救师一唐人并没有否定这样所文识字的教师,而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种老师的标准很高,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要是“闻道”者,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念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这也充分说明,“师”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有特指的。与此相关的是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总也”的理解,人们通常认为:“老师,是借以传投道理、救给学业、解除疑惑的人。”这一句揭示的是老师的职能,其中,“道”为孔孟之道,“受”通“投”,“业”指儒学经典。这种诠释出自曾国落:“传道,谓传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投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吴小如先生,他在《读韩愈〈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承首句“古之学者”言之,言学者求师,所以承先哲之道,受古人之业,而解己之惑也。并不是传道于人,授业于人,解人之惑也。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究竞如何正确理解,不可不辩。韩念以麻济佛老思想和恢复建立儒学道统为己任,他在《原道》中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念俨然以继承道统者自居,他第一次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传承,他把道统上溯到尧舞禹和周公,说明他建立的道统源远流长。因此把韩念所传之道仅仅看成是孔孟之道,恐怕不全面。韩念在《进学解》中,借诸生之口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即诸子之书)。”这说明韩念提侣以偏家为主,旁米百家。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肯定孟轲、荀子外,也肯定墨子、庄周、屈原、张仪、苏套等,又在《答侯继书》中,自述学习态度:“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由此可见韩愈兼收并蓄的胸怀。曾国藩的解释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把“受业”理解为“授业”。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古文鉴赏辞典》在《师说》的注释中就把“受”看成通“授”。在《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中,直接把“受”改成“投”。这值得商拉。其一,从版本看,宋朝末年廖莹中的世采本《韩集》,近代古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安徽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语文答案.pdf 2025届安徽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