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林为民
中国梦,劳动美。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得以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纵观国际格局,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素质。
——人民日报社论《光荣属于每一个劳动者》
本单元的主题是“劳动”。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的传承和发展。学习本单元,我们需要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针对通讯报道,我们还应学会分析其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1988年,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上的百货大楼门前举行了一个铜像落成揭幕仪式。铜像的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陈云题词:
“一团火”精神,
光耀神州。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全面理解林为民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主题及情感表达。
2. 掌握艺术特色: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包括结构布局、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
3. 培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能力,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提高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文章。
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我国台湾,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林为民自18岁起先后就职于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直至退休。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记者工作。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昂扬的热情和冲天干劲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
张秉贵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做出了成绩。
二、写作背景
阅读文章,分析文章基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三、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4):张秉贵服务态度的表现。
第二部分(15-17):张秉贵服务心理的成长。
第三部分(18-20):张秉贵服务事迹的影响。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体贴入微】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词语积累
人物介绍-张秉贵
1.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
精彩细节,咀嚼品味。
四、文本研读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认真负责、细致周到、体贴入微。
精彩细节,咀嚼品味。
2.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
对待每一位顾客都是体贴周到的
3.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
精彩细节,咀嚼品味。
四、文本研读
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相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4.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
为做好工作,自己花钱购买了数量不少的糖果,“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体现了张秉贵的公而忘私,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与执着。
精彩细节,咀嚼品味。
5.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精彩细节,咀嚼品味。
四、文本研读
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文本研读
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
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
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质问后受到触动
体贴入微、急人所急
热情大度、主动耐心
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
主动求知、严于律己
文章的第15段和16段,记叙了张秉贵解放前后的几段经历,作者写这些事情的意图是什么?如果删除这两段对文章有何影响?
四、文本研读
这两段对比了张秉贵解放前后的不同经历,解释了张秉贵热爱本职工作并取得非凡成绩的内在动力:新中国让他一个劳动者翻了身,并受到了尊重。如果删除这两段,不仅无法解释张秉贵出色工作的原因,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而且也不能揭示文章的深层主题。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赞美。
张秉贵
1918
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1955
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
1957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7
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因患癌症去世,终年69岁 。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2009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跟顾客红过脸,吵过嘴。“一抓准,一口清”的技艺。
1.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
线索:“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彩线串珠式结构
1. “彩线串珠”法是写文章时常用的技法之一,“彩线”即线索,“珠”即材料。
2. 彩线串珠”就是以一个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感情为线索,把多个散乱的生活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形散神聚,脉络清晰。
2.文章为什么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
“心有一团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有饱满的工作热情;
“温暖众人心”指顾客满意且以真心回馈张秉贵。这一标题句式整齐,揭示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为什么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结尾?
四、文本研读
1
结构
2
主旨
3
文采
1.这首诗是对张秉贵精神的高度概括,同时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这首诗是一位青年农民所写,抒发了他对张秉贵的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3.以诗歌结尾,富有文学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让通讯变得生动活泼。
4
人物
4.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感动了很多很多人,正在发挥着他的巨大作用,因而显示了“一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当时时代的需要,于今还有提倡的必要吗?
①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②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位杰出的劳动模范,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像他那样刻苦勤奋,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像他那样助人为乐!
③平凡也能孕育伟大。我们整个社会,正是由千千万万平凡的普通劳动者构成的。平凡者,只要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就是有意义的存在。请相信:“凡人亦会有微光!”
五、思考探讨
文章叙述了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高度的工作热忱和对顾客“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服务态度为人民服务的事迹,高度赞扬了张秉贵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六、总结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
结束语
金句摘 录
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绝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