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八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八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中作业检测
八年级(语文学科)
命题人/审核人: 日期:2025.4.13
温馨提示:全卷共页,小题,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语文的世界丰富多彩,既有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事理说明的清晰逻辑,更有古典诗文的优美意境。一起走进语文世界,感受文化魅力,书写心灵篇章!
一、书写(3分)
二、积累与运用(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分)
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便开启了一段文学之旅。在民俗画卷中,我们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当鼓声戛然而止时,①mǎo ▲ 远的鸡啼仍萦绕在我们耳畔;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感受一盖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这些民风民俗见证了各地的变迁与发展,也见证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成为老一辈百姓心中永不②tuì ▲ 色的印记。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民俗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人们目前的当务之急。
我们与定期迁③xǐ ▲ 的大雁一起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让寒冷的冬季不再④jiān ▲ 默;与小小的沙砾翻越山荒,破解“海枯石烂”的密码………语文书里的山啊,水啊,都使我们心照不宣。相约语文,奔赴诗意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mǎo ▲ 远 ②tuì ▲ 色 迁③xǐ ▲ ④jiān ▲ 默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叹为观止 B.戛然而止 C.人情世故 D.心照不宣
(3)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三、名著阅读(17分)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本新增了名著《经典常谈》,八(1)班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目标 阅读经典名著,学习选择性阅读 形式 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小组 活动过程 探究形式
文字组 字从遇见你 思维导图
诗文组 诗文苑漫步 表格
阅读组 阅读中思考 读书笔记
◎文字组
2.文字组学习了《<说文解字>第一》,运用所学绘制了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程的思维导图,下面是关于“龙”字的不同书法字体,请你把它们填在思维导图相应的位置。(4分)
① ▲ ; ② ▲ ; ③ ▲ ; ④ ▲
◎诗文组
3.诗歌组以《<诗经>第四》《<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的内容梳理所学古诗文,请你帮助完成探究。(10分)
技巧 提示 诗文 出处
① ▲ 鸟儿鸣叫,关关和鸣。女子善良美好,是君子好配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② ▲ ,君子好逑。 《诗经 关雎》
夸张 不在一起的日子,度日如年。 ③ ▲ ,④ ▲ 。 《诗经 子衿》
重章叠句 芦苇青苍苍,露水变成霜。 怀念的心上人,就在河对岸。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 蒹葭采采,⑤ ▲ 。 《诗经 蒹葭》
触景生情 小石潭边,竹树环绕,寂静无人,令人凄寒,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⑥ ▲ 。 柳宗元 《小石潭记》
对偶 透过烟雾,遥望蜀川。 ⑦ ▲ ,风烟望五津。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用典 徒然羡慕,求官不得。 ⑧ ▲ ,⑨ ▲ 。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发现:通过分类整理,我们回顾已学内容,感受到古诗文学习中触类旁通、柳暗花明的欣喜。这正如《桃花源记》中所说:“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⑩ ▲ 。”
◎阅读组
4.阅读组同学们在完成《经典常谈》阅读后,开展了一场读书推荐会,请你从书中介绍的经典作品中(除示例)选择一部,仿照示例,为它写一则推荐语。(3分)
示例:
我选择: ▲
推荐语: ▲
四、阅读(42分)
◎文学文本阅读(13分)
一句话,到村子里去
冯骥才
①半浦在宁波江北,依江傍海,土沃草肥,人又勤快,是个古老的鱼米之乡。由于历时久远,模样苍老了一些,但浙江的村子都很洁净,【A】看上去像一个南方的老婆婆,满脸细细弯曲的皱纹,慈眉善目,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衫,髻发梳得整齐,仪态安然地坐在那里。
②村子不算大,一千多人,但外出打工营生的人很少,十之八九还住在村子里,人气儿依然旺足,这在当今的村落不多见了。【B】只是时下天已入冬,田里没农活了,在周边企业里干活的人又都去上班,村里很静,鲜见人影,只有鸡呀狗呀在街上溜达,雀儿们时不时落到街心找东西吃。
③一入村口就看见一溜儿几个牌子,上边写着这个村子的历史、遗存、族姓、物产、风习,明显带着几分挺自豪的神气。半浦虽然没列入国家级村落保护名录,只是个市级的古村落,但半浦人却把自己看得很重。由于它东达上海、北接慈城、通江接海,舟车往来,历史上的半浦比现在要大,也更重要,够得上一个乡镇。能想到这个小村子里曾经有一个藏书楼,还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半浦小学”吗?现在半浦小学的建筑还在,一幢灰砖黛瓦、素雅又宽敞、带木廊子的两层楼房,带着民国时期的风情,叫人想起柔石《二月》电影里那座教学楼。但如今历史过去了,人去楼空,还没派上用场。中国的村庄很少文字史,百年以上事物只要没有人再去念叨,往往就会失忆。失忆了就没用了——干脆扔了吗?
④半浦人没这么做,他们紧紧抓住自己仅剩无多的历史遗存。他们知道只有这些残缺不整却实实在在的历史遗存可以见证他们的身份与来历。所以,他们将村中仅存的二十四座有价值的老建筑视作珍宝,比如:祠堂、庙宇、府第和几座经典性的江南民居。我跑到这些建筑里看看,有的已经修好,修得很经意,保持着原先的气质;有的还没有修,依然断壁残垣,却不去乱动,连昔时挂在门廊上挂食篮的木钩子,还原原本本吊在那里,历史留下的每个特殊的细节里不都包含着一个美妙的故事吗?
⑤半浦人对自己村落的保护是小心翼翼的。历时久远的古村大多陈旧落寞,支离破败,半浦人的做法是分期分批地整理,先把精华修缮出来,再着手其他;即使精华也一座座地精修细做,不急不躁。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村落遗存当作引以为荣的宝贝,不是当作向游人吆喝的景点,所以在这里看不到大拆大建的工地。走在村中,有一种家园般的亲和感,可以看到浙东村落独有的气质与生活。比方南方多雨,村中所有门窗的上方,都伸出一块薄薄的石板做檐,以遮雨水;由于空气的湿度大,被褥潮湿,白天拿到院外,沿墙搭在绳子上晾晒,晒干了,晚上盖在身上就会舒服。走在街上,从这些沿墙的、晒暖的、花花绿绿的被子前走过,会感到一种生活的柔软与温馨。在村口新建的文化礼堂里,我遇到几位中老年人正在自拉自唱,细一听是这里的家乡戏——越剧《情探 盟誓》;两位中年女子一青衣一小生,唱得投入;操琴的老音弦拉得更是起劲。于是,一种古村的情味油然而生。当然,时代新事物也正在渐渐走进村中,比如现代的家庭设施、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在刚刚修好的半浦小学的楼前我见到一位女士,她来自一个民间的公益文化机构,正和村里商议,要利用这座空置的教学楼开办慈孝文化教育。因为宁波慈城是江南驰名的慈孝文化之乡,历史资源很深厚。我问她:会有多少孩子到这个村子里来参加活动?她说五万,这数字相当惊人,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她说,他们面对的将是整个宁波地区的小学生,而且是纯义务的文化教育。他们想让新一代人能够继承中华民族这个优秀的传统,她希望我能在教育理念上和方式上给他们一些建议。
⑥我听了很感动。心想,在半浦村这里所看到的不正是我们希望的古村落吗?
⑦敬畏自身的历史与传统,不急不躁,量力而行,先把精华做好抓在手里,再步步为营地做下去。首先是环境洁净,有山有水。不仅有珍贵的遗存,还有鲜活的文化传承,更要有渐渐好起来的生活,有自己的特色与追求。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不是来自当地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自觉”吗?如果老百姓明白了、自觉了,何愁保护与传承?那么我们的工作应当从哪里开始,做什么和怎么做,不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吗?
⑧一句话,到村子里去,唤起那里民众的文化自觉。
(本文刊于《文汇报 笔会》,原题为《半浦村记》)
5.【理思路】阅读全文,请根据作者行至村落的见闻和感想,补写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
6.【赏美句】请从文中划线句【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3分)
7.【溯文题】本文原题为“半浦村记”,后来改为“一句话,到村子里去”,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改题的原因。(3分)
8.【品文化】怎样才能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请结合文本、链接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①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③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④“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标准,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天文制约节气
①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源于内因的酝酿,还有外因的操纵。众所周知,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而它围绕太阳的公转,需要365日5时48分46秒。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始终存在着66°34'的夹角,如此一来造成阳光对地球各地直射和斜射的区别。因此,西周的“天文达人”用圭表测影法,确定了夏至、冬至。
农事催生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这番话说明咱们的老祖宗设立节气的初衷是为了“治农功”。节气以一年为基础,约15天为一节气,划分24个不同的节气。春秋时期,五经之一的《尚书》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在《管子·轻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时至战国,《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22个,节气初具雏形。“二十四节气”的出炉,是古代农业社会征服自然的有益尝试。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已初具雏形。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即使在今天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仍未减弱。
D.“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10.材料中画线句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1.有人认为材料二的两个段落应调换顺序,请说说理由。(3分)
12.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古诗文阅读(17分)
(一)刘禹锡和柳宗元从各自的贬谪地回长安,相约去看桃花。因刘禹锡写了首桃花诗,讽刺当时权贵,他们再遭贬逐。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旧唐书 柳宗元传》
(二)被贬途中,两人一起渡千里湘江,在衡阳赠诗惜别。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重别梦得》
(三)写下《伤愚溪三首》。
序: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①三年,有僧游零陵②,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③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④:
其一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其二 草圣⑤数行留坏壁,木奴⑥千树属邻家。唯见里门通德榜⑦,残阳寂寞出樵车。
其三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⑧,山阳旧侣更谁过?
【注释】①没:同“殁”,死。②零陵:即永州,柳宗元被贬之地。③曩时:从前。④恨:憾。这里指伤悼之意。⑤草圣:东汉张芝善草书,人称“草圣”。此处指柳宗元的墨迹,柳宗元是书法家,善章草。⑥木奴:柑橘树的别称。⑦里门通德榜:东汉孔融为北海相,十分敬仰郑玄,命高密县为他专门设郑公乡,并将里巷的大门修得很高,使得较高的车马也能通过,号为通德门。此喻指柳宗元故居里门。⑧吹笛:据《晋书 向秀传》载: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其好友向秀为了悼念嵇康,“经山阳之旧居”,“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向秀“追想曩者游宴之好,感音而叹”,写了一篇《思旧赋》,以表示对嵇康的深切怀念和沉痛哀悼。
【疏通诗文】
1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意思。(4分)
①宗元谓所亲 ▲ ②何忍见其若是 ▲ ③皇恩若许 ▲ ④隔帘唯见中庭草 ▲
14.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限断三处)(3分)
今 为 郡 蛮 方 西 南 绝 域 往 复 万 里 如 何 与 母 偕 行
15.阅读《伤愚溪三首》的序,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刘禹锡作这组诗的原因。(3分)
【欣赏诗歌】
16.《伤愚溪三首》着眼于一个“伤”字,其最明显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请任选一首进行赏析。(3分)
【见证友情】
17.“刘柳”在逆境中结下了最真挚的友谊,这份友情穿越千年而不朽,至今仍是人间典范。请结合三则材料,感悟这份友情美在何处。(4分)
五、写作(50分)
我们漫步城市,感受喧闹繁华;我们漫步山野,体验自然风光; 我们漫步书苑,领略诗文风采;我们漫步经典,感悟先贤情怀;我们漫步生活,发现生活之趣……通过漫步,我们能够探寻繁华背后的宁静与自由,寻找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美好,感受心灵的温度与力量。
18.请以“漫步”为话题,选择以下一个任务进行写作。(50分)
【任务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悟,写一篇读后感;
【任务三】推荐值得游览的景观或体验的民俗,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2025 学年春季学期期中作业检测
八年级(语文学科)
命题人/审核人: 日期:2025.4.13
温馨提示:全卷共页,小题,满分 120 分,其中卷面书写分 3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各题的答案必须
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语文的世界丰富多彩,既有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事理说明的清晰逻辑,更有古典诗文的优美意
境。一起走进语文世界,感受文化魅力,书写心灵篇章!
一、书写(3分)
二、积累与运用(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 分)
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便开启了一段文学之旅。在民俗画卷中,我们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
当鼓声戛.然.而.止.时,①mǎo ▲ 远的鸡啼仍萦绕在我们耳畔;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
的盛况,感受一盖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这些民风民俗见证了各地的变迁与发展,也见证了人们对家
乡的深深眷恋,成为老一辈百姓心中永不②tuì ▲ 色的印记。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民
俗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人们目前的当务之
急。
我们与定期迁③xǐ ▲ 的大雁一起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让寒冷的冬季不再④jiān ▲ 默;与小小的
沙砾翻越山荒,破解“海枯石烂”的密码………语文书里的山啊,水啊,都使我们心.照.不.宣.。相约语文,
奔赴诗意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
(1)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①mǎo ▲ 远 ②tuì ▲ 色 迁③xǐ ▲ ④jiān ▲ 默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叹为观止 B.戛然而止 C.人情世故 D.心照不宣
(3)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三、名著阅读(17 分)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本新增了名著《经典常谈》,八(1)班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目标 阅读经典名著,学习选择性阅读 形式 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小组 活动过程 探究形式
文字组 字从遇见你 思维导图
诗文组 诗文苑漫步 表格
阅读组 阅读中思考 读书笔记
◎文字组
2.文字组学习了《<说文解字>第一》,运用所学绘制了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程的思维导图,下面是关于
“龙”字的不同书法字体,请你把它们填在思维导图相应的位置。(4分)
① ▲ ; ② ▲ ; ③ ▲ ; ④ ▲
◎诗文组
3.诗歌组以《<诗经>第四》《<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的内容梳理所学古诗文,请你帮助完成探
究。(10分)
技巧 提示 诗文 出处
鸟儿鸣叫,关关和鸣。女子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① ▲ 《诗经 关雎》
良美好,是君子好配偶。 ② ▲ ,君子好逑。
夸张 不在一起的日子,度日如年。 ③ ▲ ,④ ▲ 。 《诗经 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芦苇青苍苍,露水变成霜。
重章叠句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诗经 蒹葭》
怀念的心上人,就在河对岸。
……
蒹葭采采,⑤ ▲ 。
小石潭边,竹树环绕,寂静无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柳宗元
触景生情
人,令人凄寒, 凄神寒骨,⑥ ▲ 。 《小石潭记》
王勃
对偶 透过烟雾,遥望蜀川。 ⑦ ▲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孟浩然
用典 徒然羡慕,求官不得。 ⑧ ▲ ,⑨ ▲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发现:通过分类整理,我们回顾已学内容,感受到古诗文学习中触类旁通、柳暗花明的欣喜。这正如《桃
花源记》中所说:“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⑩ ▲ 。”
◎阅读组
4.阅读组同学们在完成《经典常谈》阅读后,开展了一场读书推荐会,请你从书中介绍的经典作品中(除示
例)选择一部,仿照示例,为它写一则推荐语。(3分)
示例:
我选择:《诗经》
推荐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用赋、比、兴等手法记录了古代百姓劳作、婚
恋、战争等场景,像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画卷,我们至今能通过它触摸先民的心跳。
我选择: ▲
推荐语: ▲
四、阅读(42 分)
◎文学文本阅读(13 分)
一句话,到村子里去
冯骥才
①半浦在宁波江北,依江傍海,土沃草肥,人又勤快,是个古老的鱼米之乡。由于历时久远,模样苍
老了一些,但浙江的村子都很洁净,【A】看上去像一个南方的老婆婆,满脸细细弯曲的皱纹,慈眉善目,
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衫,髻发梳得整齐,仪态安然地坐在那里。
②村子不算大,一千多人,但外出打工营生的人很少,十之八九还住在村子里,人气儿依然旺足,这
在当今的村落不多见了。【B】只是时下天已入冬,田里没农活了,在周边企业里干活的人又都去上班,村
里很静,鲜见人影,只有鸡呀狗呀在街上溜达,雀儿们时不时落到街心找东西吃。
③一入村口就看见一溜儿几个牌子,上边写着这个村子的历史、遗存、族姓、物产、风习,明显带着
几分挺自豪的神气。半浦虽然没列入国家级村落保护名录,只是个市级的古村落,但半浦人却把自己看得
很重。由于它东达上海、北接慈城、通江接海,舟车往来,历史上的半浦比现在要大,也更重要,够得上
一个乡镇。能想到这个小村子里曾经有一个藏书楼,还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半浦小学”吗?现在半浦小
学的建筑还在,一幢灰砖黛瓦、素雅又宽敞、带木廊子的两层楼房,带着民国时期的风情,叫人想起柔石
《二月》电影里那座教学楼。但如今历史过去了,人去楼空,还没派上用场。中国的村庄很少文字史,百
年以上事物只要没有人再去念叨,往往就会失忆。失忆了就没用了——干脆扔了吗?
④半浦人没这么做,他们紧紧抓住自己仅剩无多的历史遗存。他们知道只有这些残缺不整却实实在在
的历史遗存可以见证他们的身份与来历。所以,他们将村中仅存的二十四座有价值的老建筑视作珍宝,比
如:祠堂、庙宇、府第和几座经典性的江南民居。我跑到这些建筑里看看,有的已经修好,修得很经意,
保持着原先的气质;有的还没有修,依然断壁残垣,却不去乱动,连昔时挂在门廊上挂食篮的木钩子,还
原原本本吊在那里,历史留下的每个特殊的细节里不都包含着一个美妙的故事吗?
⑤半浦人对自己村落的保护是小心翼翼的。历时久远的古村大多陈旧落寞,支离破败,半浦人的做法
是分期分批地整理,先把精华修缮出来,再着手其他;即使精华也一座座地精修细做,不急不躁。因为他
们把自己的村落遗存当作引以为荣的宝贝,不是当作向游人吆喝的景点,所以在这里看不到大拆大建的工
地。走在村中,有一种家园般的亲和感,可以看到浙东村落独有的气质与生活。比方南方多雨,村中所有
门窗的上方,都伸出一块薄薄的石板做檐,以遮雨水;由于空气的湿度大,被褥潮湿,白天拿到院外,沿
墙搭在绳子上晾晒,晒干了,晚上盖在身上就会舒服。走在街上,从这些沿墙的、晒暖的、花花绿绿的被
子前走过,会感到一种生活的柔软与温馨。在村口新建的文化礼堂里,我遇到几位中老年人正在自拉自唱,
细一听是这里的家乡戏——越剧《情探 盟誓》;两位中年女子一青衣一小生,唱得投入;操琴的老音弦拉
得更是起劲。于是,一种古村的情味油然而生。当然,时代新事物也正在渐渐走进村中,比如现代的家庭
设施、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在刚刚修好的半浦小学的楼前我见到一位女士,她来自一个民间的公益文
化机构,正和村里商议,要利用这座空置的教学楼开办慈孝文化教育。因为宁波慈城是江南驰名的慈孝文
化之乡,历史资源很深厚。我问她:会有多少孩子到这个村子里来参加活动?她说五万,这数字相当惊人,
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她说,他们面对的将是整个宁波地区的小学生,而且是纯义务的文化教育。他们想让
新一代人能够继承中华民族这个优秀的传统,她希望我能在教育理念上和方式上给他们一些建议。
⑥我听了很感动。心想,在半浦村这里所看到的不正是我们希望的古村落吗?
⑦敬畏自身的历史与传统,不急不躁,量力而行,先把精华做好抓在手里,再步步为营地做下去。首
先是环境洁净,有山有水。不仅有珍贵的遗存,还有鲜活的文化传承,更要有渐渐好起来的生活,有自己
的特色与追求。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不是来自当地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自觉”吗?如果老百姓明白了、
自觉了,何愁保护与传承?那么我们的工作应当从哪里开始,做什么和怎么做,不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吗?
⑧一句话,到村子里去,唤起那里民众的文化自觉。
(本文刊于《文汇报 笔会》,原题为《半浦村记》)
5.【理思路】阅读全文,请根据作者行至村落的见闻和感想,补写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
6.【赏美句】请从文中划线句【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3分)
7.【溯文题】本文原题为“半浦村记”,后来改为“一句话,到村子里去”,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改题
的原因。(3分)
8.【品文化】怎样才能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请结合文本、链接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百度百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
材料一:
①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
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
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
划分为 24 等份,每 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③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
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④“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标准,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
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 年 11 月 30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
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天文制约节气
①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源于内因的酝酿,还有外因的操纵。众所周知,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和
黑夜,而它围绕太阳的公转,需要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始终存在着
66°34'的夹角,如此一来造成阳光对地球各地直射和斜射的区别。因此,西周的“天文达人”用圭表测
影法,确定了夏至、冬至。
农事催生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
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这番话说明咱们的老祖宗设立节气的初衷是为了“治
农功”。节气以一年为基础,约 15 天为一节气,划分 24 个不同的节气。春秋时期,五经之一的《尚书》
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在《管子·轻重已》中,又增加
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时至战国,《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 22 个,节气初具
雏形。“二十四节气”的出炉,是古代农业社会征服自然的有益尝试。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
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
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
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
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已初具雏形。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
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即使在今天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仍未减弱。
D.“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10.材料中画线句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1.有人认为材料二的两个段落应调换顺序,请说说理由。(3分)
12.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古诗文阅读(17 分)
(一)刘禹锡和柳宗元从各自的贬谪地回长安,相约去看桃花。因刘禹锡写了首桃花诗,讽刺当时权贵,
他们再遭贬逐。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
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旧唐书 柳宗元传》
(二)被贬途中,两人一起渡千里湘江,在衡阳赠诗惜别。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重别梦得》
(三)写下《伤愚溪三首》。

序: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 三年,有僧游零
② ③ ④
陵 ,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 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
其一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⑤ ⑥ ⑦其二 草圣 数行留坏壁,木奴 千树属邻家。唯见里门通德榜 ,残阳寂寞出樵车。

其三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 ,山阳旧侣更谁过?
【注释】①没:同“殁”,死。②零陵:即永州,柳宗元被贬之地。③曩时:从前。④恨:憾。这里指伤
悼之意。⑤草圣:东汉张芝善草书,人称“草圣”。此处指柳宗元的墨迹,柳宗元是书法家,善章草。⑥
木奴:柑橘树的别称。⑦里门通德榜:东汉孔融为北海相,十分敬仰郑玄,命高密县为他专门设郑公乡,
并将里巷的大门修得很高,使得较高的车马也能通过,号为通德门。此喻指柳宗元故居里门。⑧吹笛:据
《晋书 向秀传》载: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其好友向秀为了悼念嵇康,“经山阳之旧居”,“邻人有吹笛者,
发声寥亮”,向秀“追想曩者游宴之好,感音而叹”,写了一篇《思旧赋》,以表示对嵇康的深切怀念和
沉痛哀悼。
【疏通诗文】
1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意思。(4 分)
①宗元谓.所亲 ▲ ②何忍见其若是.▲ ③皇恩若许.▲ ④隔帘唯.见中庭草 ▲
14.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限断三处)(3分)
今 为 郡 蛮 方 西 南 绝 域 往 复 万 里 如 何 与 母 偕 行
15.阅读《伤愚溪三首》的序,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刘禹锡作这组诗的原因。(3分)
【欣赏诗歌】
16.《伤愚溪三首》着眼于一个“伤”字,其最明显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请任选一首进行赏析。(3 分)
【见证友情】
17.“刘柳”在逆境中结下了最真挚的友谊,这份友情穿越千年而不朽,至今仍是人间典范。请结合三则材
料,感悟这份友情美在何处。(4分)
五、写作(50 分)
我们漫步城市,感受喧闹繁华;我们漫步山野,体验自然风光; 我们漫步书苑,领略诗文风采;我们
漫步经典,感悟先贤情怀;我们漫步生活,发现生活之趣……通过漫步,我们能够探寻繁华背后的宁静与
自由,寻找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美好,感受心灵的温度与力量。
18.请以“漫步”为话.题.,选择以下一个任务进行写作。(50 分)
【任务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悟,写一篇读后感;
【任务三】推荐值得游览的景观或体验的民俗,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少于 600 字;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
地名、校名等。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中作业检测
八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1)(4分)渺 褪 徙 缄
(2)D(2分) “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不符合语境。
(3)(2分)“当务之急”含有“目前”之意,应删去“目前”。
2.(4分)①丙;②乙;③甲;④丁
3.(10分)①比兴;②窈窕淑女;③一日不见;④如三月兮;⑤白露未已;⑥悄怆幽邃;⑦城阙辅三秦;⑧坐观垂钓者;⑨徒有羡鱼情;⑩豁然开朗
4.(3分)示例一 我选择:《说文解字》
推荐语:《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它以独特的部首编排法,解析了众多汉字的形、音、义,宛如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古代文化和汉字奥秘的大门。
示例二 我选择:《春秋》
推荐语:《春秋》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经典之作,它简略却严谨地记录了鲁国及周边各国的历史大事,虽文字简约,却蕴含着微言大义,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与政治伦理。
示例三 我选择:《楚辞》
推荐语:《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它以华丽的辞藻、奇幻的想象,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家国的深情,似一曲悠扬的古风乐章,倾诉着古代文人的情思与抱负,展现出独特的南方文化魅力。
(写出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地位任意两个方面给2分,仿照示例1分,只写推荐作品名称不给分)
5.(3分)①二十四座有价值的老建筑
②有一种家园般的亲和感(或:感到一种生活的柔软与温馨)
③打算开办慈孝文化教育(或:新时代事物正在渐渐走进村中)
6.(3分)示例一:选A句,A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半浦村比作一个南方的老婆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半浦村历史悠久、古老,环境洁净、恬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选B句,B句运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先从气候入冬,农田无活干,人民都去附近企业上班,村里鲜见人影入手,正面写出了村中的“静”;再用只有鸡、狗的溜达和雀儿时不时到街心找吃的东西,从侧面(以动衬静)突显了村中的“静”,但静中又充满了生机,表现了作者对半浦村特有的静谧祥和氛围的欣赏。
7.(3分)从结构上看,以“一句话,到村子里去”为题,与文章结尾相呼应,这样使得文章结构更严谨;从写作意图看,标题中的“村子”不单指“半浦村”,更指所有中国古村落,作者以此呼吁人们用实际行动保护因城市化进程而迅速消失的古村落,传承珍贵文化遗产,更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表达效果看,“一句话,到村子里去”具有呼吁、倡议的意味,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共鸣。以“半浦村记”为题,仅仅是立足于半浦村本身,不能很好体现如何传承与保护当下古村落的写作意图,且文学性不浓。
8.(4分)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中的半浦村人民对自己村中的历史、遗存、风俗习惯都带有深深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对村落的保护是小心翼翼的,村中的小学也会利用空置的教学楼开办慈孝文化教育,让新一代人能够继承中华民族这个优秀的传统。因此,要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就要敬畏自身的历史与传统,树立文化自信,也要主动承担起保护、传承的责任,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时代。我们生活的周边,也有许多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古迹,我们需要从我做起,保护并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结合文本、材料从对文化的认识、保护、传承等方面作答,答出2点即可)
9.(2分)C
10.(3分)打比方,把“二十四节气”比作“指南针”,生动形象地说明“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指导作用。(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
11.(3分)第②段说明农事催生节气,这是节气形成的内因(第②段中指出设立节气的初衷是为了“治农功”),第①段说明天文制约节气,是节气形成的外因。先内因后外因(由主到次),这样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也与第①段开头“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源于内因的酝酿,还有外因的操纵”相照应。(写出逻辑顺序1分,简要分析1分,照应第①段开头句1分)
12.(4分)①“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促进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③“二十四节气”现在仍可以指导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养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写出两点即给满分)
13.(4分)①对……说,告诉。 ②这,这样。 ③答应、允许、应允。 ④只。
14.(3分)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15.(3分)友人柳宗元去世三年后,僧人告知永州愚溪已荒芜不复旧貌;听闻故友故居破败,触发对柳宗元逝世的悲痛;借景抒怀,通过描绘愚溪的衰败景象,寄托对挚友的深切悼念与物是人非的怅惘。(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16.(3分)示例1:其一:以“溪水悠悠”“燕飞回”“山榴依旧开”等春日生机之景,反衬“草堂无主”的荒凉。自然永恒与人事凋零的对比,表达对逝者的追思。
示例2:其二:通过“坏壁留墨”“木奴属邻”“残阳樵车”等意象,展现故居破败、故物易主的苍凉,以“通德榜”的昔日荣光与眼前萧索对照,暗含对友人高洁品格的无尽追怀。
示例3:其三:以“柳门竹巷依依”的残存风骨,与“野草青苔日日多”的荒芜蔓延形成张力,末句用向秀《思旧赋》典故,抒写知音永逝、独留空寂的孤寂悲伤。
(对意象的分析2分,情感1分)
17.(4分)舍己为友的担当(材料一):柳宗元冒死上奏,愿代刘禹锡远赴蛮荒,彰显生死关头以义为重的赤诚。
灵魂共鸣的默契(材料二):两人二十载“万事同”的宦海沉浮,临别以“邻舍翁”相约归田,超越功利的精神契合跃然纸上。
跨越生死的守望(材料三):柳宗元殁后,刘禹锡睹溪伤怀,三首悼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有人深切的追思与怀念。(写出1点给2分,写出2点给4分)
18.略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中作业检测
四、阅读(42分)
八年级(语文学科)答题纸
⊙文学文本阅读(13分)
考场/座位号:
5.①
姓名:
班级:
贴条形码区
(正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一、书写(3分)
二、积累与运用(8分)
1(1)
⊙古诗文阅读(17分)
(2)
13.①



(3)
14.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三、名著阅读(17分)
15.
2.①



3.①



16




非文学文本阅读(12分)
17.
4.我推荐:
9
推荐理由:
ㄖㄖ■
ㄖㄖ口

五、写作(50分)
18.作文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或
者做任何标记
囚■囚
囚■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