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8分)
(1)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2)孔子以“晒之”态度对待子路的理由是:,
。(《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侍坐》)
(3)《十五从军征》写老兵在乡里人指引下跳望家园所见景象的诗句是
(4)带长铗之陆离兮,
,(《九章·涉江》)
(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离骚》)
(6)《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中“下车”指的是
2.按要求选择。(2分)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
但是,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介提供给受众铺天盖地的信息,不用受众主
动获取,就有信息送上门来。
,当知情权的满足还在举步维艰的探索之中,不知情权的侵害就这样产生了。
①在这样的境况下矛盾便出现了
②信息制造和分配成本的戏剧性下降
③就是这样的“数字枪林弹雨”让受众在信息社会中寸步难行
④又被不愿获取却强制出现的信息所伤害
⑤把我们带入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
⑥既很难甄别满足其需要的信息
A②③①⑤⑥④B①⑤④⑥②③C②⑤③⑥④①D①②⑤③⑥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大人之游
孙森
①如果我们把中国美学中的“兴”概括为精神的昂扬提升的状态,那么“逸”就是一种
带有道家思想色调的“兴”。宗白华说,庄子要“游于无穷,寓于无境”。他的意境是广漠
无边的大空间。在这大空间里作逍遥游是空间和时间的合一。中国美学里的“兴”是存在意
义的扩容和提升,直至与天地的大化合一的体验。神幻瑰丽的“逸”,可以看作是带有道家
色彩的“兴”,是“大人”“逸人”的博大心灵的反照。
第1页共7页
②庄子对“大人”的描述,对中国美学影响深远的是其境界论的方面。道家的大人境界
是一种纵浪大化,祸福不入其心的超越之力。《秋水》中说,“孔子”处于危难之中,为学
生区分了不同的“勇”,渔夫、猎人的勇使其不怕蛟龙、猛虎,壮士的勇使其不避兵刃,圣
人的勇不同,能够让人勇敢地面对时势、命运的拨弄。这种内心的力量推至极致,天崩地陷
亦不为所动:“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
③我们不妨将之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当中分析的“崇高”做一比较。泽焚、河冱、
疾雷、飘风与康德所谓“力量的崇高”较相近,它引起的精神超越的结果,也同是打破日常
趋利避害的心习,达到死生利害无变于己。不同之处有二:其一,康德所说的“崇高”,是
就普通人的审美欣赏而言的,它要求欣赏者与可怖的自然对象之间存在一个安全的距离,使
之不至于引起人的自保本能。而在《庄子》这里,至人投身大化,并不要求预设主客之间的
屏障,对人心的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康德所说的崇高感,来自于人的精神力量找
到条件“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人和对象之间是敌对的关系,是一场征服
与反征服的较量。《庄子》的至人却并不以水火风雷为对手,他体会的不是战胜的喜悦,而
是从容地与自然嬉戏之乐,“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一个“游”字揭示了道
家美学里的“崇高”在天人关系上的特点和对欣赏者的人生境界的认识
④庄子的这类描述还通向道家境界论中特有的神化层面。《逍遥游》里的“姑射山四子”
可称“神人”。他们有着超凡的体貌(“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专精的心神可以化育万物,(“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而“物”对他们自身而
言已经没有任何分别(“磅礴万物以为一”),所以万物的变动不能伤害他们(“大早金石
流,土山焦而不热”),他们只是随性为这个世界播撒一点福利而已(“其尘垢秕糠,将犹
陶铸尧舜”),尧是平治天下的圣君,但在见识了这种更高的生命境界之后,连天下都忘掉
了。庄子承认,这种“不近人情”的描述很雅被一般人接受,因为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力的极
限。我们无足以讨论这种真人、神人的生命状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内心与行为都体
现了一种比一般人更加高度的自由。在我们看来,这种自由一方面是“不以物为事”的出世
的态度,另一方面则是入世圣人所具有的勇气、洒脱与济世功业。
⑤“游心”体现了中国古人审美活动的独特精神,包含有精神超越的价值。《大宗师》
云:“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
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这里的意思是说,我的形体与万物都随大化而生灭无常,但我
生命的意义并不随之泯灭,在“游”中得到了提升。能游者不是沉重的躯体,所游之处不是
物质世界的园囿,能游与所游统一于“大我”之存在当中。马斯洛认为,人在物我合一的整
合感中,可以体验到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这种欢悦具有一种遍及宇宙或超凡的性
质,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洒脱出尘,无往不适,不为压抑、约束和怀疑所囿,以存在认知
为乐,超越自我中心和手段中心,超越时空,超越历史和地域,凡此种种,皆与上述存在的
欢悦密不可分。人由此“在在之欢悦”面一时卸下人生中的各种忧患,是“乐以忘忧”。
⑥然而,庄子的“游”并不能完全归结为登天游物的极乐体验。或者对于飘风振海的壮
美观照,就道家美学的价值体系而言,对“美”的热烈追求并不及内心的安宁,更为重要。
庄子认为,最充分的“游”是“无待”的,即排除了对一切外在触发点的要求。游戏天地的
神仙之乐尚不足以言“游”,因为任何依凭于外在条件的“游”都是有局限的,真正的“游
心”则不受任何外在美恶的影响。“无待”的表现是“游心于淡”(《应帝王》)“游乎无
何有之宫”(《知北游》)。为了理论分析,在此暂把“淡”视为外物的情状特点,而人心
第2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