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泰山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形码。2. 本试卷满分150分,共10页。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今日世界之复杂、变化之迅捷,已远超我们的想象,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正变得触手可及。如今,百度Apollo(阿波罗)开放平台可以引导百余辆自动驾驶汽车在港珠澳大桥上奔驰,可穿戴技术能让你的衣服监控心率,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诞生了首个无人工厂……人工智能机器正大举进入全球制造业,代替人类在做许多工作。从基因测序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计算,各领域的技术突破风起云涌,新技术不断催生着更新、更强大的技术,并不断交叉迭代,融合应用到各个领域,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快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人类已跨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即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智能化时代),信息爆炸、大裂变式的脑力增长正以全新的、强有力的且令人惊诧的方式,挑战和重塑着社会根基,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世界变化太快了,引起了人们对“乌卡时代”(VUCA)的共鸣。所谓“乌卡时代”,即指具有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模糊性 (ambiguous) 的时代。“易变性”指事情变化非常快,“不确定性”指不知道下一步的方向在哪儿,“复杂性”指每件事会牵连影响到另外一些事情,“模糊性”指关系不明确。这意味着,秉持单一知识类型、技术手段,应对单一社会生活情境的时代一去不返。苹果公司现任CEO蒂姆·库克说:“我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会像机器一样思考。”如今世界需要的是能与机器共舞的“聪明的创造者”,这样的创造者须具备机器所不具备的“21世纪能力”。“21世纪能力”被世界各国视为当前和未来社会中个人所需要的必备能力,它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能力,其中包含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创造能力等,其核心在于如何创造性地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取材于刘月霞、成晓霞等的文章)材料二: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路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理念不断发展。当下,研究者普遍认为解决真实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路径。十七世纪的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这是对知识价值的肯定,与近代以来社会对大量高效的产业工人的需求相契合。然而,单向传授、死记硬背的知识已无法适应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没有体验,知识只是干瘪的教条,很难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从未出现过的现实问题。如何将书面、静态、抽象的知识变为学生能感受、理解与运用的知识,成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追求。实践表明,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能激活所学知识,在体验中迁移应用,从而实现学习目的。这些真实问题往往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践,可以是真实发生的情境,也可以是符合真实逻辑的模拟情境。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无法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长期以来,学科知识处于割裂状态,学生难以理解学科之间的关联,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学科学习内容亟待整合。例如,在通用技术课上,为解决课桌桌面不够使用的问题,教师开展了“收纳盒设计与制作”项目。该项目需要设计模型、画立体图、确定尺寸、对收纳盒的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确定用哪种连接方式等,将信息技术、物理、数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但是,学科整合不是“拼盘式”多学科的拼凑,而要让学生在一个主题下将各学科的知识关联起来进行学习,从而构建起知识结构网络,实现真正的学科融合。这一融合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非越多越好,要以深化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要“融”得恰如其分。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绝非易事,这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独立解决问题,二是适应团队合作。这两点看似互相冲突,实际上完全可以理解:人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共同行动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共同行动中保持自身独立性与独特性,并在共同行动中充分展示,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受到青睐。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承担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明确分工,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此外,学习评价也越来越重视创造性、多元性。创造性是指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多元性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上。学得如何不只是老师说了算,同学、家长等也可以参与评价。学习成果不再只是考试成绩,可以是实物成果,如模型车、标本等;也可以是文字作品,如设计方案、研究报告、程序编码等;还可以是一些具有表现力的活动,如辩论赛、宣讲等。( 取材于陈渝、桑国元等的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只具备单一知识类型、技术手段,难以适应“乌卡时代”的要求。B.库克“担心人会像机器一样思考”,提醒人类警惕僵化机械的程式化思维,丧失主动思考、创新意识。C.培养“21世纪能力”需要的真实问题,多来自生活生产实践与符合真实逻辑的模拟情境。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契合对大量高效的产业工人的需求,强调知识在体验中的迁移应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来临,数据录入员、流水线工人等职业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B.跨学科知识叠加得越多,学科内容整合得越及时,学生学习效率越高、思考越深入。C.保持学生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加强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他们就能完成自主合作的学习。D.时代的不确定性、模糊性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不确定的、多元的、没有明确标准的。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中“跨学科整合”要求的教学案例是(3分)( )A.历史课讲解《三大改造》时用歌曲《社会主义好》导入新课。B.语文课组织“《红楼梦》大观园虚拟重建”项目化教学。C.物理课推导牛顿定律时,引入数学微积分计算。D.语文课讲解《乡土中国》后,要求学生用统计学图表分析农村人口变迁。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述内容上有何关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下面是一份关于“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教学设计。请根据原材料,结合该设计内容,说明其体现了哪些学习理念? (6分)为践行“绿色校园”理念,某校开展“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项目学习,任务如下:任务一:现状分析(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垃圾分类问题,运用地理空间分布图与数学统计工具整理数据,形成分析报告)任务二:技术开发(结合物理传感器原理、信息技术编程,设计可识别垃圾类别的智能垃圾桶原型)任务三:材料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测试可降解材料的耐久性,结合生物知识评估环保性,确定制作方案)任务四:社区联动(与周边社区合作,策划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利用美术设计宣传手册,开展公益讲座)任务五:成果展示(小组通过路演汇报成果,接受师生、环保专家及社区居民的综合评价,优化方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文本一: 华威先生张天翼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三点钟还有一个集会。”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可是包车例外。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钢丝在闪着光。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像闪电一样快。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 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像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在那里括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地看看它。他括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那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你们只有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抗战工作才能够展开。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扶,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这就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主席!”他叫,“我因为今天另外还有一个集会,我不能等到终席。我现在有点意见,想要先提出来。”于是他发表了两点意见:第一,他告诉大家——在座的人都是当地的文化人,文化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应当加紧地做去。第二,文化人应当认清一个领导中心,文化人在文抗会的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形势,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子晕。你呢?”“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他严肃地说,“尤其是汾酒,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一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请你稍为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现在他有点意见:要求先让他发表。”华威先生点点头站了起来。“主席!”腰板微微地一弯。“各位先生!”腰板微微地一弯。“兄弟首先要请求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而又要提前退席。”随后他说出了他的意见。他声明——这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常务理事会,是一切救亡工作的领导机关,应该时时刻刻起领导中心作用。“群众是复杂的,工作又很多。事实上,此地各方面的工作也非有个领导中心不可。我们的担子真是太重了,但是我们不怕怎样的艰苦,也要把这担子担起来。”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有一天他请我吃晚饭。他说因为家乡带来了一块腊肉。我到他家里的时候,他正在那里对两个学生样的人发脾气。他们都挂着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徽章。“你昨天为什么不去,为什么不去?”他吼着。“我去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华威先生猛地跳起来了:“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告诉我?”“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华先生又是不在家——”“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对方似乎也动了火:“什么背景呢,都是中华民族!部务会议议决的,怎么是秘密行动呢。……华先生又不到会,开会也不终席,来找又找不到……我们总不能把部里的工作停顿起来。”“混蛋!”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妈的!这个这个——你们青年!……”这晚他没命地喝了许多酒,嘴里嘶嘶地骂着那些小伙子。密司黄扶着他上了床,他忽然打个寒噤说:“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 (有删改)文本二: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威先生的包车“跑得顶快”,揭露其利用官僚身份践踏公共规则,享有特权身份。B.华威先生“恨不得晚上不睡觉”并频繁看表,体现了他时间观念强,对工作极富热忱。C.华威先生与小胡子私下聊“喝醉”一事,体现了他的亲和力及对下属生活的真诚关心。D.华威先生在家怒斥青年时“嘴里嘶嘶地骂”,表明他因抗战工作压力过大导致情绪失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淡化线性叙事,采用横断面式结构叙事,通过赶场开会、训斥青年等典型场景的描写,在生活片段中塑造人物形象。B.小说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交替使用,既客观呈现华威先生的滑稽言行,又通过“我”的旁观揭示了华威先生的心理动态。C.华威先生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既具抗战时期官僚的典型特征,又与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具有跨越时代的普遍意义。D.小说中“公文皮包”“黑油油手杖”作为细节道具,既符合其官员身份,又构成权力符号,象征官僚阶层的形式主义作风。8. 小说反复多次,突出渲染华威先生的“忙”,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 9.《华威先生》与契诃夫《套中人》都有批判讽刺性,它们的结尾艺术效果有何不同?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 “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太行,恒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伐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 “善!”材料二: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①;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 “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 “为之奈何?”邵公对曰: “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 “为之奈何?”周公曰: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论旧新,唯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 “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材料三: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真?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其智非无所识也,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贼于国。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荣;明主察焉,宗庙大宁,夫人臣犹贵仁,况于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王贵德而务行之。孟子曰: “推恩足以及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有而已。”(以上三则材料均出自《说苑·贵德》)【注】①余胥:房子周围的篱笆。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大仁者A爱B近以及远C及其有D所不谐E则亏F小仁以就大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与《大学之道》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修”意义和用法相同。B.“唯仁是亲”,与《归去来兮辞》中的“复驾言兮焉求”的句式类型相同。C.“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用法相同。D.“海土”,是海内的土地,代指天下,类似的还有四海、六合、八荒、九州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直接批评了魏武侯认为江山险固才是国家繁荣昌盛之宝的说法,指出一个国家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险固的地理形势。B.从听完太公、邵公、周公三人回答之后的反应来看,武王明显倾向于认可周公的观点,由此可见,君主看重士君子是因为他们有仁德。C.孔子认为,受到妻子的影响,去掩饰自己的内心,美化自己的虚伪,这属于“小仁”;就算当时得到荣耀,也会被士君子认为是奇耻大辱。D.共工、驩兜这类人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德行,且缺乏足够的智慧识别真正的仁义,才被圣明的君主一一诛灭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4分)(2)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贼于国。(4分)14.吴起和孔子都看重“仁德”,但论证的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小题。海上望台湾清·赵翼极目苍茫浪接天,中藏掌大一山川。当年曾比田横岛,今日重烦杨仆①船。飓力吼来风有母,妖氛扫去水无仙。临流远想熊津督②,曾破周留定海埏③。中秋日闻海上捷音⑥清·玄烨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注】①杨仆,西汉武帝时期楼船将军,曾帅水军收复南越,这里指朝廷船只。②熊津督,指唐朝熊津都督刘仁轨,曾在周留城大破叛军。③海埏,海边。④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清朝统一台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上》首联,“中藏掌大一山川”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了台湾岛之小,却也是国家山川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 B.《海上》颈联,借用民间传说中的“风母”“水仙”来代指当时占据台湾的反叛势力,暗含了作者愤慨而又无力的心情。C.《中秋》颈联,作者想象着前线“受降”的画面,将收到“奏捷”时的喜悦化入静谧的“月明中”,情景交融,更为动人。D.《海上》《中秋》两首诗都表现出对台湾岛的深切关注,但前者更多的是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后者则尽显雍容大度的帝王风范。16.请简要分析赵翼《海上望台湾》这首诗的语言特色。(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他总结历史经验,对治理国家的人提出了“__”的建议。(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 __” 。(3)唐宋诗人常用时空对举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如“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6小题,20分)迎春花因开放后即迎来 A 的春天而得名。初开之时,枝条上只有零星的几朵小黄花,但很快便是成千上万朵花一同绽放,仿佛是黄色的瀑布,在北方初春大片的灰褐色中显得格外明媚灿烂。迎春花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是著名的观赏花卉了。(甲),花色明显,花量繁密,是北方城市的“报春使者”。宋代韩琦《迎春》中写道: “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迎春的花呈金黄色,先叶开放,(乙),故唐代白居易称之为“金英翠萼”。在北京,由于迎春花开放初期天气较为干冷,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迎春花的花萼为红色。迎春花长于绿色四棱形小枝两侧,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相邻的两对花在枝条上呈90度交错排列,这样的结构有助于花朵(叶片)减少互相遮挡,更好地接受阳光和雨露,显示了植物适应环境的智慧。迎春花,热烈而繁茂,花量之大,仿佛要把积攒一冬的活力都倾洒而出,在风中 B ,构成一幅幅绝美的春日画卷。然而,这份盛大之中却藏着一个小小的遗憾——我们极少能看到它的果实。究其原因,(丙):那细长的花筒中,雌蕊如同亭亭玉立的公主,常探出头来展示自己;而雄蕊恰似羞涩的少年,深深隐匿在花筒内部。普通昆虫因花筒的阻碍,无法触及雄蕊,传粉这一关乎繁衍的使命便难以达成。尽管有长喙天蛾这种昆虫不时光顾迎春,它细长的喙也与迎春的长花筒很适配,但它只采花不携带花粉,只采蜜却不酿蜜,与蜜蜂大不一样。所以即便喙长,也无法助力迎春孕育果实。迎春虽结果寥寥,却并未放弃希望。有心人如笔者,一次次在丛丛迎春间寻觅,终于在国家植物园邂逅了那难得一见的果实。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0.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横线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C.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D.“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2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能熟练运用多国外语,是团队里的翻译担当。B.这种药剂能有效抑制炎症,但需严格遵守用药规范。 C.阅览室内不能携带食物进入,以免影响环境卫生。D.深秋的清晨能嗅到桂花的幽香,仿佛露珠沁入心扉。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心理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受试者被要求观看一段人群传球的视频,并数出传球次数。视频中,一个穿着大猩猩服装的人缓缓走过画面中心,停留数秒并捶打胸口。令人惊讶的是,约一半的受试者完全没有注意到这只“大猩猩”。这个实验颠覆了人们“眼见为实”的常识,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关注的事物,而对显而易见的现象视而不见。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常识与认知盲区”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3分)D2.(3分)A“3.(3分)B4.(4分)①材料一指出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能力” (批判性思维、创新等)成为必备能力,为材料二提供时代背景及论述前提。②材料二提出教育改革通过学科整合、真实问题学习等方式培养能力,所论述的“教育改革”为材料一“技术变革”提供实践路径。(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5.(6分)学习理念:(1)基于真实问题驱动学习。例如,针对校园垃圾分类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增强实践意义。(2)跨学科知识深度融合。例如,项目中整合地理、数学、物理、信息技术、化学、生物、美术等多学科内容。(3)协作学习与多元评价结合。例如,小组合作完成技术开发与社区推广,并通过多方评价提升综合能力。(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6.(3分)A7.(3分)B8.(4分)①文中反复渲染华威先生的“忙”,忙于开会、忙于演讲、忙于应酬,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强化了讽刺力度。②华威先生的“忙”只是为了攫取领导权,批判了他强烈的权力欲和极大的投机性,讽刺了官僚阶层形式主义的虚伪作风。(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9.(6分)①《套中人》的故事以社会环境“恢复旧样”的叙述作结,沉闷压抑,引发批判反思;《华威先生》在主人公下意识的醉话细节描写中戛然而止,幽默荒诞而充满讽刺。②《套中人》结尾主人公死去而“套中人”仍有很多,批判了制度压迫下群体性的麻木封闭;《华威先生》结尾主人公醉中不忘“开会”,凸显官僚个体被权力扭曲异化的丑态。③《套中人》结尾指向社会制度,叩问人性枷锁的普遍性,显示了批判的深刻性;《华威先生》结尾指向抗战时期官僚系统的溃烂,彰显了讽刺的尖锐性。(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10.(3分)ACE11.(3分)A12.(3分)B13.(8分)(1)全部杀掉(除掉)那些敌人,使他们不再留有残余,怎么样? (评分标准:“咸”“刈”“厥”“靡”各1分,共4分)(2)竖刁、易牙毁坏身体,杀死儿子来谋求私利,最终祸害(伤害)了国家。(评分标准:“以”“干”“卒”“贼”各1分,共4分)14.(3分)①吴起是从反面举例论证(1分),②孔子是正反结合对比论证(2分)(评分标准:一点1分,两点3分)【参考译文】魏武侯乘船顺西河而下,行到中途,回头对吴起说:“真美啊,河山这样的险固!这是魏国的宝藏啊。” 吴起回答说:“国家靠的是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不修道德仁义,大禹消灭了他们。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坂在北面,执政不讲仁爱,商汤就放逐了他。殷纣王的都城,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恒山在北边,黄河流经南边,执政而不施恩德,武王就诛灭了他。由此看来,国家靠的是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如果您不修德政,那么船上的这些人都会变成您敌国的人了。”魏武侯说:“讲得好!”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并问他道:“将怎么对待殷商的官员和民众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就兼及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就连他房外的篱笆也厌恶。全部杀掉(除掉)那些敌人,使他们不再留有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姜太公退出,邵公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他,无罪的就让他活命,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旦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对旧人新人一视同仁,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老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周武王说:“胸怀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尊重贤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恩德。孔子说:“居住的地方有仁人是最好的,选择的住处没有仁人,怎么能称得上是智者?”仁人,必定是有宽恕之心然后行事。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虽然凭借这个能得到高官显位,仁人也不会去做。有大仁的人能够爱身边的人并推及远方的人,到他有不能成功的时候,就会牺牲小仁来成就大仁。有大仁的人,他的恩德遍及天下;有小仁的人,他的恩惠只停留在妻子儿女身上。只能爱妻子儿女的人,因为他只知道谋私利,用妇人的恩惠来安抚人,掩饰他内心的实情,美化他虚伪的行径,谁又知道那不是真的呢?即使当时能享受到荣耀,但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却认为是最大的耻辱。所以共工、驩兜、符里、邓析,他们的智慧并非不能识别这个道理,但是被圣王所诛杀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德行而又贪求不正当的利益。竖刁、易牙,毁坏身体,杀死儿子来谋求私利,最终祸害(伤害)了国家。所以臣子不仁,篡权弑君的祸乱就会发生;臣子是仁人,国家太平,君主也荣耀;英明的君主明察这个道理,国家政权就会大为安宁。做臣子的都注重仁爱,何况做君主的呢?所以桀、纣因为不仁爱而失去天下,商汤、周武王因为积累恩德而享有天下,因此圣明的帝王注重恩德并极力推行它。《孟子》上说:“推行恩德能够遍及天下,不推行恩德不能保全妻子儿女。古代贤人之所以能远远地超过别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推广他的所作所为罢了。”15.(3分)B16.(6分)(1)雄浑壮阔,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出海天苍茫、浊浪排空的恢宏画面。(2分)(2)深沉刚劲,运用古代名将破敌的典故,表现出平定叛乱、收复台湾的强大信心。(2分)(3)慷慨激昂,全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的热情。(2分)(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17.(6分)(1)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6分)18. A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百花竞放、百花争艳、百花争妍、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B摇曳生姿,楚楚动人(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2分)19. 甲:迎春花有一定耐寒性(“迎春花迎寒而开”或“最早开放”均给分);乙:花萼为绿色;丙:在于迎春花独特的构造(评分标准:每空2分,共6分)20. B【解析】原文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A项表语音中断/延长,B项表解释说明,C项表插入补充,D项转换话题。21. D【解析】A项“能”指个人具备的技能。B项“能”表示客观可能性,指事物具备的功效或作用。C项“能”表示许可或允许,常用于否定句,表禁止。D项“能”表示条件允许下的感知可能性,与题干中“能”的语境和含义一致。22.①比喻:将雌蕊比作“公主”突出其外露形态,雄蕊喻为“少年”强调其内藏特征,通过性别意象生动呈现雌雄蕊结构差异;②拟人:以“探出头展示”“隐匿”赋予花朵人格化动作,暗示雌雄蕊位置分离导致的传粉困难,将生物学原理转化为具象画面,兼具文学感染力与科学逻辑性。(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23.(60分)(依照高考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