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3.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而成为令人难忘的时代。然则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那么盛唐时代与建安时代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族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一种自由奔驰的浪漫的气质、富于展望的朗爽的形象,这就构成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而唐代也正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解放出来,从佛教的虚无倾向中解放出来,从软弱的偏安与长期的分裂局面下解放出来,而表现为文学从华靡的倾向中解放出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成熟的民主信念、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朗爽的歌声,出现在诗歌史上。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而这样一种发展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能没有抵触吗?它乃冲击为绚烂的浪花,反映为复杂的歌唱,而总的则统一为人民胜利的声音,这也就是令人向往的“盛唐之音”。唐代的宏伟的力量,表现在经济上,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边防上,也就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世为量如果不是人民的力量,那么是谁的力量呢?而解放了这些力量的如果不是人民自己那么灭是谁呢?这也就是蓬勃的盛唐气象的实质。然而我们有些人却以为盛唐气象必然是歌功颂德,在这里似乎也就没有看见盛唐时代中人民的力量,或者是以为盛唐时代中人民是没有力量的,那么要歌颂只能是歌颂统治力量了。关于盛唐气象的许多争辩,问题就在这里。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当然,为保证并发展这一解放的高潮,就得不断地斗争,就不得不有能禁得起艰苦考验的风骨,建安风骨因此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没有这个骨干,盛唐气象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为什么陈子昂高倡风骨在诗歌史上具有那么重大的意义,也就是李白之所以赞美“建安骨”的根据。然而盛唐气象又不止于这个“骨”,它还有丰实的肌肉,而丰实的肌肉也就更为有力的说明了这个“骨”。如果建安风骨无妨以刘桢的《赠从弟》一诗为例: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正是《诗品》所赞美的“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了。那么盛唐气象就是“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地回春的歌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而盛唐气象却进一步显示出这个本质在生活中起了更为丰富的作用。它潜移默化,无往而不存在,因此只能说是一片气象,而非素朴的风骨所能尽了,它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盛唐气象正如建安风骨,又传统的是诗歌上的一个概念。它是反映盛唐时代的,但历来人们并不把它直接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来理解,虽然它是反映着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的。它与人民的力量受到束缚压抑的时代的诗歌有着显然不同的基调。这后者正是所谓矛盾尖锐的时代。这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乃是民不聊生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反映在诗歌上其基调是黯淡的,仿佛在灰沉沉的天气里,一切色调都失去了光彩。而盛唐气象正如建安风骨,其基调是朗爽的,色调是鲜明的。这里,盛唐诗歌的色调则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盛唐气象之与建安风骨,其关系正是这样的。(选自林庚《唐诗综论:盛唐气象》,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盛唐气象远绍建安风骨,并在其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B.建安风骨蕴含着力量受到压抑的时代人民呼喊解放、渴望民主的信念,既带有自由奔放的浪漫的气质,也隐含荒凉高亢的歌声。C.建安风骨基调是暗淡的,色调失去光彩;盛唐气象基调是爽朗的,色调鲜明。D.盛唐气象实质是歌颂人民的力量、人民的胜利,从来不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阿谀。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唐代文学摆脱华靡倾向的表现源于唐代对六朝门阀势力、佛教的虚拟倾向、软弱的偏安与长期分裂局面的摒弃。B.盛唐时期发展的力量与保守势力冲击而形成的“盛唐之音”既反映在李白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中,又反映在经济、文化、边防等日常生活之中。C.盛唐气象既以建安风骨为骨干,又以丰实的肌肉反证了此“风骨”。D.刘桢《赠从弟》表现了素朴的风骨,与“大块假我以文章”的盛唐气象本质上并无不同。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3分)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少年行》B.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4.本文多处使用了问句,请简要说明其论证效果。(4分)5.请依据文本概括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异同。(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波洛涅斯:奥菲利娅,你在这儿走走。陛下,我们就去躲起来吧。(向奥菲利娅)你拿这本书去读,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国王:(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波洛涅斯: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去吧,陛下。(国王及波洛涅斯下)哈姆莱特上。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奥菲利娅: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责体安好吗?哈姆莱特: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奥菲利娅:股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哈姆菜特;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奥菲利娅;殿下,我记得很清楚您把它们送给了我,那时候您还向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这些东西格外显得贵重;现在它们的芳香已经消散,请您拿回去吧,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哈姆莱特:哈哈!你贞洁吗?奥菲利娅:殿下!哈姆菜特:你美丽吗?奥菲利娅:殿下是什么意思?哈姆莱特: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奥菲利娅: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哈姆莱特: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奥菲利娅: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哈姆莱特: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奥菲利娅: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哈姆莱特: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奥菲利娅:在家里,殿下。哈姆莱特:把他关起来,让他只好在家里发发傻劲。再会!奥菲利娅:哎哟,天哪!救救他!哈姆莱特: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出家去吧,去;再会!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出家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奥菲利娅: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哈姆菜特: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算了吧,我再也不敢领教了;它已经使我发了狂。我说,我们以后再不要结什么婚了;已经结过婚的,除了一个人以外,都可以让他们活下去;没有结婚的不准再结婚,出家去吧,去。(下)奥菲利娅: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国王及波洛涅斯重上。国王: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他说的话虽然有些颠倒,也不像是疯狂。他有些什么心事盘踞在他的灵魂里,我怕它也许会产生危险的结果。为了防止万一,我已经当机立断,决定了一个办法;他必须立刻到英国去,向他们追索延宕未纳的贡物;也许他到海外各国游历一趟以后,时时变换的环境,可以替他排解去这一桩使他神思恍惚的心事。文本二:悲剧之成为悲剧,起码要有一个主人公遭受苦难、最终死亡的故事。莎士比亚借用了丹麦古老的历史题材,但经他改编和创作的《哈姆莱特》与八世纪丹麦洛亚里克王朝哈姆莱特王子复仇史事大相径庭。莎士比亚大体沿袭了托玛斯·基德《西班牙悲剧》的复仇剧模式,但在他笔下复仇并不是《哈姆莱特》表现的主题,它大大超出了复仇悲剧的范畴。悲剧的感人力量本质上不在于故事的悲惨,而在于悲剧主人公的人格或他遭遇的难题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强烈共鸣。主人公应当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人物,悲剧性灾难降落在他身上,由于种种原因,无论他怎样上下求索,左冲右突,都摆脱不了走向死亡的命运。——蓝仁哲《<哈姆莱特>:演绎人类生死问题的悲剧》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国王说“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这说明其内心已经悔悟。B.奥菲利娅见到哈姆莱特就提出退还他送的礼物,说明奥菲利娅对他心灰意冷。C.“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意为“贞洁”与“美丽”不宜兼具。D.通过几次对话看,哈姆莱特的装疯骗过了奥菲利娅,她认为哈姆莱特确实疯了。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运用了长篇内心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复杂的心理。 B.哈姆莱特为了保护奥菲利娅而故意忍痛说粗话疏离她,大大增强了戏剧效果。C.善用衬托手法,这既表现在正反面形象之间,也表现在同类人物之间。D.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8.戏剧冲突构成戏剧的张力,《哈姆莱特》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9.文本二中评价《哈姆莱特》“大大超出了复仇悲剧的范畴”,请根据两则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重耳)过郑,郑文公弗礼。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谷?”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居楚数月,而晋太子圉亡秦,秦怨之;闻重耳在楚,乃召之。成王曰:“楚远,更数国乃至晋。秦晋接境,秦君贤,子其勉行!”厚送重耳。——《史记·晋世家》材料二:(重耳)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想?”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徐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普、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左传·僖公二十三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3分)A.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B.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C.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 D.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毋,不要,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毋吾以也”的“毋”意思相同。B.辟,同“避”,躲避,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中的“辟”意思相同。C.飨,用酒食款待宾客,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意思相同。D.咎,灾祸,与《出师表》中“以彰其咎”的“咎”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重耳到达郑国后,郑文公没有听信大臣叔瞻的进谏,既没有礼遇他,也没有杀掉他。B.材料一中,在晋灭亡秦国后,秦国人怨恨他,太子圉听说重耳在楚,便召重耳回国,楚成王以丰厚的礼物赠送重耳。C.材料二中,在被楚王问及如何回报时,重耳许诺若晋楚“遇于中原”,先“辟君三舍”,而后便引晋军与楚军交战,引起子玉大怒。D.材料讲述晋文公重耳流亡至郑国与楚国的不同遭遇,可以视为《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的先声。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4.请据两则材料分别谈谈《史记》和《左传》记述重耳逃亡之事的侧重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客行马戴①路岐长不尽,客恨杳难通。芦荻晚汀雨,柳花南浦风。乱钟嘶马急,残日半帆红。却羡渔樵侣,闲歌落照中。[注]①马戴,唐代诗人,因屡试不第,常年异地漂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路岐长不尽”一句描写道路漫长,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表现了诗人旅途的遥远和艰辛。B、“客恨杳难通”中“客”字说明诗人漂泊在外,“杳难通”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羁旅之苦无人可诉。C.颔联运用意象叠加的手法来表情达意,与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感慨,情感真挚感人。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这首诗歌的颈联对此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坦率地说,即便“ , ”,这样内忧外患、外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黄昏时分远眺之景。(3)眼泪,是一条贯穿古今的河流,自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降,古诗词中常用“涕”字表达最深沉的情感,如“ , ”等。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基层文艺院团是我国文艺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谓中国文艺在基层传播的“毛细血管”,它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所在地的广大老百姓。基层院团不但为群众 A ,还在传承发展文化中不可或缺。基层院团送戏下乡,走进田间地头,不论冰天雪地还是 B ,都坚持给老百姓唱戏。除了戏曲传承的重任,基层院团还往往要根据所在地特色,把党的文化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他们弘扬主旋律,以文化的方式助力脱贫攻坚。提及如何让传统木偶剧 C 、永葆青春,四川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胡海说:①“不但我们面向基层,还努力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演出,多条腿走路。”②剧团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布望做一家三代都可以看的节目。③除了戏剧表演之外,资中县木偶剧团还开发了与木偶剧相关的周边文创产品,④把一些地方历史文化人物做成30到40厘米的小木偶,⑤深受观众所喜爱。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A: A B: C: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简析文中“毛细血管”的表达效果。(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 1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因为有了窗,人们得以诗意地栖居着。南朝齐诗人谢朓说,“辟牖期清旷,开帘候风景”。比如,当江南的窗遇上月圆之夜,便是诗人笔下的“浓绿锁窗闲院静,照人明月团团”。推窗所见,明月映着满园绿意,此情此景如诗如画,令人沉醉。所以,江南的窗,关在何处?以窗为意,书写人间之美。诗人笔下,赋予了窗含蓄、柔美、浪漫的意象,成为一种审美符号。“小轩窗,正梳妆”,是苏轼黯然怀念窗前梳妆的妻子;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是李商隐望着窗外星辰,用华丽笔触书写爱情。在古典名著中,读者往往能透过窗看见人物的剪影、故事的起承转合。如《红楼梦》中,黛玉的( )里有一个月洞窗,感伤时,她在窗前写下“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西厢记》中,崔莺莺隔窗听琴酬和,最终倾醉于张生的才华,才有了“待月西厢下”的相约。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文字语意连贯,句式整齐。(3分)2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黛玉居住的处所名称,并结合《红楼梦》内容分析诗句蕴含的人物情感。(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预制,顾名思义预先制定、提前准备。比如“预制朋友圈”,人们事先规划并精心制作妊朋友圈的图文素材,并在特定时刻或情境中发布。预制人生,是用心雕饰过的预制生活,虽然能树立完美无缺的讨喜人设,但标准化思维凸显,是一种不许出错的人生。瞻前顾后、战战兢兢,忙于表演、疲于排练,似乎生活尽在掌控之中,但也限制了生活的无限可能。特别是,当预制不再是一次性的表演,而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乃至人生哲学,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否有勇气和热情活出精彩的自我?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C(3分)(人民的力量受到压抑的诗歌基调才是暗淡的。)2.B(3分)(唐代宏伟的力量表现在经济、文化、边防及日常生活中。)3.D(3分)(盛唐气象基调爽朗,“寂寞空庭春欲晚”静谧孤寂。)4.用问句引出“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异同”,以对话姿态进行探讨,启发读者思考;论述“唐代宏伟力量是人民力量”时,层层追问,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反问深化“盛唐之音的形成是发展的力量与保守势力相抵触的结果”的观点,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4分)(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三点可获得4分。)5.同:都脱胎于对前朝束缚势力的反抗,代表着一种解放的力量;都歌颂了人民的力量,带有民主的信念。异:盛唐气象表现为豪迈的浪漫气质、丰富爽朗的笑声,建安风骨表现为荒凉高亢的歌声;盛唐气象的色调比建安风骨更为鲜明,基调更为爽朗。(评分标准:相同之处每点1分,不同之处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D(3分)(A项,“已经悔悟”错,只是内心独白,不能说明“其内心已经悔悟”。B项,“说明奥菲利娅对他心灰意冷”错误。退还他送的礼物,是想试探他的心迹。C项,“不宜兼具”错,他的意思是不能利用贞洁、美丽,或美丽与贞洁相互利用,去换取名利。)7.C(3分)(C项,“本剧善用衬托手法”错误。应该是对比手法。)8.①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②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③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4分)(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三点可获得4分。)9.《哈姆莱特》演绎了宫廷政变、王子复仇的悲剧,哈姆莱特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求索,最终以悲剧结局收场;在复仇过程中,哈姆莱特既英勇又忧郁延宕,是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典型人物;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冲突,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的集团挑战,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6分)(评分标准: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C(3分)(我听说姬姓是唐叔后代,将会最后衰亡,这恐怕是从晋公子为君以后的缘故吧!)11.B(3分)(“放辟邪侈”的“辟”为不正,与文中的逃避意思不同。)12.B(3分)(太子圉逃离秦国,并非晋灭亡秦国。)13.(1)晋公子品行高尚,但被困在外太久了,随从的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排的,怎么可以杀了呢?(4分)(评分标准:“困于外久”被动句1分;“此天所置”1分;“庸……乎”,怎么……呢,1分;句意1分。)(2)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3分)(评分标准:赐,恩惠,1分;济,渡过,1分;句意1分。)(3)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3分) (评分标准:所以,……的原因,1分;判断句1分;非常,意外的变故,1分。)14.记述叔瞻劝谏郑文公礼遇重耳的理由、角度侧重点不同。 《史记》中叔瞻侧重从重耳与郑文公的同姓的亲缘关系和重耳团队贤能角度劝郑文公礼遇重耳,《左传》中叔詹侧重从天命角度劝谏郑文公礼遇重耳。(3分)(评分标准:总说1分,分说各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郑大夫叔瞻劝告国君说:“晋公子贤明,他的随从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又与我们同姓。郑国从厉王分出,晋国从武王分出。”郑国国君说:“从诸侯国中逃出的公子经过我国的太多了,怎么可以完全按礼仪去接待呢!”叔瞻说:“您若不以礼相待,就不如杀掉他,免得成为咱们的后患。”郑国君没有听从。重耳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辞谢不敢接受。赵衰说:“你在外流亡十多年了,小国都轻视你,何况大国呢?今天,楚是大国坚持厚待你,你就不要辞让,这是上天在护佑您啊。”重耳于是按诸侯的礼节会见了楚成王。成王很好地接待了重耳,重耳十分谦恭。成王说:“您将来回国后,您将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国君您都有很多了,不知改用什么礼物报答。”成王说:“即便如此,你总得拿什么报答我吧?”重耳说:“假使不得已,万一在平原、湖沼地带与您兵戎相遇,请为王退避三舍。”楚国大将子玉生气地说:“君王对待晋公子太好了,今天重耳出言不逊,请杀了他。”成王说:“晋公子品行高尚,但被困在外太久了,随从的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排的,怎么可以杀了呢?况且又能让他改说什么呢?”重耳在楚住了几个月,晋国太子圉从秦国逃跑了,秦国怨恨他,听说重耳住在楚国,就要把重耳邀请到秦国。成王说:“楚国距离晋国很远,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才能到达晋国。秦国与晋国交界,秦国国君又很贤明,你去秦国吧!”成王赠送很多礼物给重耳送行。材料二:重耳到达郑国,郑文公也不加礼遇。叔詹劝谏说:“臣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别人就赶不上了。晋公子具有三条,上天或者将要立他为国君吧,您最好还是以礼相待。父母同姓,子孙不能昌盛。晋公子是姬姓女子生的,但是能活到今天,这是一。经受逃亡在外的忧患,而上天使晋国不安定,大概是将要赞助他了,这是二。有三个人足以居于别人之上,却一直跟随着他,这是三。晋国和郑国地位平等,他们的子弟路过还应当以礼相待,何况是上天所赞助的呢?”郑文公没有听叔詹的劝谏。重耳到达楚国,楚成王设宴会招待他,说:“公子如果回到晋国,用什么报答我?”公子回答说:“子、女、玉、帛都是君王所拥有的,鸟羽、皮毛、象牙、犀革都是君王土地上所生长的。那些波及晋国的,已经是君王剩馀的了,我能用什么来报答君王呢?”楚成王说:“尽管这样,究竟用什么报答我?”公子回答说:“如果托君王的福,能够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那就后退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君王的宽大,那就左手执鞭执弓,右边挂着弓袋箭袋,跟君王较量一下。”子玉请求楚王杀掉他。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约,文辞华美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严肃而宽大,忠诚又有能力。晋侯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讨厌他。我听说姬姓是唐叔后代,将会最后衰亡,这恐怕是从晋公子为君以后的缘故吧!上天将要使他兴起,谁能够废掉他?违背上天,必然有大灾。”于是就把他送回秦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这首诗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说法有误,这首诗没有运用议论的手法;且“委婉含蓄”的说法也不够恰当,“客恨杳难通”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16.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苦,诗人内心充满愁绪,所以他听到的钟声是乱的,马嘶声是急促的,“残阳”染红了半边船帆。 ②诗人所见之景正契合其羁旅在外的实际,景物描写之中蕴含诗人自身的“色彩”。(评分标准:每点3分,必须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18.A喜闻乐见;B烈日炎炎;C与时俱进(3分)19.①我们不但面向基层,还努力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演出,多条腿走路。⑤深受观众的喜爱。(4分)20.比喻,将基层文艺剧院比作毛细血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基层文艺剧院虽然小,但数量多且不可或缺。(3分)(评分标准:手法2分,构成1分,表达效果1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1.“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是王维独在异乡,惦念家乡窗前的一枝梅。(评分标准: “‘……’,是……”句式1分,引用的诗句带有“窗”字1分,诗句、作者、情感匹配1分。)22.潇湘馆(2分);这是黛玉自伤身世之作,秋雨萧条、秋意凄凉,营造出愁绪满怀而无法排遣的凄婉氛围,反映出黛玉心中的苦闷之情,寄寓其寄人篱下的颓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思(3分)。(评分标准:“潇湘馆”2分,情感分析3分;关键词“自伤身世”“凄婉”“寄人篱下”。)四、写作(60分)(一)审题立意1.审题材料共两段,第一段是对“预制”二字的概念阐释,重点把握“预先定制,提前准备”两个词语,继而摆出“预制朋友圈”的现象,这既是“预制人生”的一种表现,又可以帮助理解“预制人生”的内涵,并且可以在作文中适当引述。材料第二段先呈现“预制人生”的利弊,旨在引起材料最后的思考:真实人生与预制人生之间的断层。用心雕饰过的预制生活,精心打造的讨喜人设,无异于一个精美的展示橱窗。这种完美无缺,确实能招来旁人的艳羡,引发别人的赞美,给自己带来些许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但这种有些虚假的完美,缺少了些生气,自然也难有灵魂。长时间这样的自我呈现,能引发多少真诚的互动,又能遇见多少真情的滋养?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可以先辩证思考,预制生活的利弊。客观地说,预制生活,有一部分是主动选择,有的则是被迫接受。是应对一些复杂生活的简单解法,倒也是一种自我解放和洒脱。不过对于主动选择的预制生活来说,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束缚。继而面对被迫选择的预制人生,作为当代的你的做法。在进行方法论阐释时,可以抓住材料最后的“时间”“精力”“勇气”“热情”等词,但不局限于材料给出的关键词。多一些勇气,打破“预制人生”!接受生活的不圆满,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风风雨雨就是生活本身,迎接不期然就是精彩所在,活出洒脱、自在的人生,不求更精巧,但求更真实、更有趣!2.立意 1.拨开预制迷雾,重塑真实人生2.避免“预制”化,过自如人生。3.人生多彩,没有标准4.活出自我,打破“预制”5.不要被预制答案限制了人生(二)评分标准一类卷:56-60审题立意: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语言表达: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二类卷:51—55审题立意: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语言表达: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尽其义。三类卷:46—50审题立意: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语言表达:语言通顺,言能达意。四类卷:41—45审题立意: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语言表达: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五类卷:36—40审题立意:审题不完整,立意不清晰。语言表达: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六类卷:26—35审题立意:貌合神离。语言表达: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七类卷:0—25审题立意:自说自话。语音表达: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