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4课驿路梨花(原卷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4课驿路梨花(原卷版+解析)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传统美德
第14课 驿路梨花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小茅屋的主人。 2.通过文章的研读,找出文章设置的误会和悬念。 3.品味语言,进行朗读训练,分析“梨花”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2.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3.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4.重点字词
修葺[xiū qì]: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思考提升
1. 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 “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 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 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 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 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 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 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1.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探究一 初读,走近哀牢山
1.默读1-6段,走入故事:
走进哀牢山中那片 的梨树林,我们遇见了两位旅途疲惫、急于投宿的朋友—— 。(美丽;“我”和老余)
2.“我”和老余寻到了一间怎样的茅屋?
阅读提示:勾画出文中描写小茅屋陈设的句子,用以下句式进行介绍:
在小茅屋中/外,“我们”看到了 ,这使“我”感到 。
例:①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明确:黑白分明,字体格外醒目!用语客气,带给我们温暖。
②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明确:依然是格外醒目的粗大字体。温馨的提示。应急粮一应俱全,还准备了辣子给路人驱寒。
③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明确:屋主人提供的物品帮我们填饱肚子,驱散疲劳。由“撵”字可以看出“我们对主人怎样的情感。
3.茅屋很小、也很简陋,但它却是一间充满 的小茅屋。(爱与温暖、淳朴的民风、互助精神)
4.通过刚刚的品读,请你猜一猜:小茅屋的主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热情好客、体贴入微;细心、周到、淳朴。)
探究二 再读,寻觅小屋主人
通过游戏密室大逃脱之寻觅小茅屋的主人,层层分析小茅屋的主人。
1.抢答:请在文中找到“疑似主人”的同学即可起立发言。看谁找得快!(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
强调:按文章的写作顺序,找一找小屋的主人
2.角色扮演:大逃脱开始前需要征募2个NPC,分别扮演瑶族老人、梨花姑娘的妹妹,说出他们各自都为小茅屋做了哪些贡献。在NPC说完贡献后全班一起回答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瑶族老人:给小茅屋扛来了一袋米
梨花姑娘:一直在照料着小茅屋
梨花姑娘的妹妹:梨花姑娘出嫁后,一直照管小茅屋
解放军:为了方便路人,盖了这座小茅屋,供路人休息
以上几个人物都无法打开密室的大门,启发学生继续思考,回顾刚刚的人物,分析以上人物,再加上“我”和老余都不是小茅屋的所有者,却都为小茅屋做了好事。动因分别是什么?
明确:小茅屋的诞生与存在,离不开文中的每个人的付出,雷锋精神的传递与延续,体现在“我们”点滴的行动中。
所以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答案正确,密室大门打开!
3.由寻寻觅觅到豁然开朗,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匠心:
小组合作讨论:在密室逃脱之寻觅主人中,一共设置了哪些误会和悬念?作用是什么?
明确:两次误会和三次悬念。其作用: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探究三赏读,回望梨花
1. 解开疑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再次回望文中纯洁美好的梨花。
【再读课文,勾画出含有“梨花”的句子,仿照示例,分别用小标题描绘“我们”和梨花的几次“邂逅”并分析“梨花”的含义及作用】
明确:迷途遇梨花(自然界的梨花)→姑娘名叫梨花(人物“梨花”)→梦里醉梨花→诗里悟梨花(雷锋精神)
小结:“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
2.“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明确:一语双关,言约意丰;“驿路”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也是少数民族优良民风。
小结: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探究四:拓展延伸,洗涤心灵
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明确: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考点一:标题的作用
【题目】七年级(下)第15课《驿路梨花》“思考探究”第三题: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分析】
散文 标题 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小说 标题 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③设置悬念;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考点二:
【原文】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第33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分析】插叙的5个主要作用:(1)补充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2)丰富人物形象。(3)突出主题。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深刻。(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5)使文章结构紧凑,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答案】①插叙。②丰富了文章内容,既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解开了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又表现了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还使情节更加曲折,引人人胜。
基础过关练
1.(23-24七年级下·甘肃武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huǎng惚在那香气四yì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既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huǎng( )惚   四yì( ) 修葺(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下面是“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四个义项。文段中“漫步”的“漫”的意思应为( )
A.水过满,向外流 B.到处都是;满;遍 C.淹没 D.不受约束;随便
(4)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答案】(1) 恍 溢 qì
(2) 立既 立即
(3)D
(4)我们难道不应该向她学习吗?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与字音。
恍惚(huǎng hū):指精神游离不定,注意力不集中,神志不清。
四溢(sì yì):四散飘溢。
修葺(xiū qì):修理。
(2)本题考查字形。
立既——立即;其意思是:立刻、马上,表示在很短时间内就要发生或着手进行某事,没有丝毫拖延。
(3)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
漫步:指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强调的是一种随意、自在的行走状态。漫 不受约束、随便;
故选D。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原句“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是陈述句。将其改为反问句,要添加反问词“难道……吗”,使句子带有反问的语气。再将原句中的“真应该”改为“不应该”,与反问词形成双重否定。最后句末加上问号即可。即将陈述句“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改为反问句:我们难道不应该向她学习吗?
2.(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D.并列的谓语之间通常使用 逗号 进行分隔。应将“有柴、有米、有水”改为“有柴,有米,有水”;
故选D。
3.(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说话总给人一股咄咄逼人之感,令人很不舒服。
B.小玲学习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次考试她又进入了班级前三名,真让人喜出望外。
C.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江面朦朦胧胧,好像蒙上了一层薄纱。
D.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在此句中形容他说话的气势,使用正确;
B.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在此句中,小玲学习刻苦且成绩一直很好,进入班级前三名并非意外之事,因此使用“喜出望外”形容此情境并不恰当;
C.朦朦胧胧: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在此句中形容雨中的江面在视野中很模糊,使用正确;
D.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在此句中形容他对工作的态度,使用正确;
故选B。
4.(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以下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满心好奇,加快脚步向光亮处奔去。
②一位旅行者在暮色中迷失方向,正焦急万分时,看到远处有微弱光亮。
③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一间亮着灯的茅屋,屋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④旅行者走进茅屋,屋内的人热情地招呼他,给他提供食物和休息的地方。
⑤在众人的帮助下,旅行者重新找准方向,继续踏上旅程,他决定日后也要向他人伸出援手。
A.②①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①④③⑤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与衔接。阅读语段可知,②句交代旅行者迷失方向、焦急万分的背景,为下文看到光亮做铺垫;①句承接②句,写旅行者因焦急看到光亮后加快脚步;③句紧跟①句,描述走近看到茅屋及屋内情况;④句接着讲述旅行者走进茅屋后受到热情招待;⑤句表明旅行者在接受帮助后决定传递善意,是故事的结局,这样的顺序符合事情发展的逻辑;所以正确的排序应为②①③④⑤。
故选A。
能力提升练
(23-24七年级下·河南驻马店·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⑤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⑥“快看,有人家了。”
⑦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⑧……
⑨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⑩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6.选文开头两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来衬托人物焦急的心理?
7.按照要求赏析句子。
(1)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能否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做下面的改动,为什么?
原句: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改句: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大家看吧,前面有一片梨花呢!”
8.学了这篇课文,你从文章结尾处加点的“梨花”一词中读出了它有哪些含义?
9.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比较有特色,请你选择一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案】6.①山高大,连绵起伏; ②路上难得遇见行人; ③夕阳西下(或:天色已晚)。 7.(1)示例:环境描写,用淡淡的月光、凉凉的夜风和轻轻飘落的白色花瓣,营造了一个静谧而美好的意境。
(2)示例:不能,虽然改后的句子表达意思更完整,但没有原句这样的短句节奏明快,更能够表达老余看到梨花时的兴奋心情。 8.①自然界的梨花;②哈尼小姑娘梨花;③雷锋精神 (或:象征助人为乐的精神)。 9.示例: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他们,运用这种写人方法,节省了篇幅,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波澜起伏,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①段中“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②段中“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可知,选文开头两段,作者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衬托人物焦急的心理:
①山高大,连绵起伏:文中描述“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种高大且连绵不绝的山势,暗示了行走的艰难和耗时,从而增加了人物因担心无法及时到达目的地的焦急感。
②路上难得遇见行人:文中提到“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这句话通过描述路上的行人稀少,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孤寂和行走的孤独,加深了人物因无人帮助或陪伴而产生的焦急情绪。
③夕阳西下(或:天色已晚):文中描述“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时间的紧迫和夜晚将至的威胁,使得人物对于无法及时到达目的地而需要在山中露宿的担忧和焦急情绪更加突出。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结合“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的内容可知,该句主要运用了环境描写。作者首先以“一弯新月升起了”开篇,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夜晚画面。接着,“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行走,这“淡淡的月光”不仅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柔和的色彩,也预示着夜晚的宁静与祥和。“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这里通过触觉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山间夜风的清新与凉爽,进一步加深了夜晚的宁静氛围。“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一细节描写,用“轻轻飘落”的动作,赋予了梨花花瓣以生命感,它们在月光下缓缓飘落,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白色花瓣与淡淡的月光相互映衬,更显得整个场景纯净而美好。综上分析,这句话通过环境描写,巧妙地运用了淡淡的月光、凉凉的夜风和轻轻飘落的白色花瓣等元素,共同营造了一个静谧而美好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夜晚之中。
(2)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原句“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采用短句的形式,节奏明快,紧凑有力。这种表达方式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有效地传达出老余在行走过程中突然发现梨花时的惊喜和兴奋心情。而改句“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大家看吧,前面有一片梨花呢!’”虽然意思表达得更为完整,但相比之下,句子过长,节奏变得缓慢,削弱了原句所表达的那种突如其来的喜悦感。从情感色彩上来看,原句中的“看,梨花!”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老余想要分享给同伴的惊喜——梨花。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生动,能够更好地触动读者的情感。而改句中的“大家看吧,前面有一片梨花呢!”虽然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但“大家看吧”这样的措辞显得更为正式和客气,缺乏了原句中那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和兴奋感。
因此,从表达效果和情感色彩两个方面来看,原句都比改句更为出色。它不仅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老余看到梨花时的兴奋心情,还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突如其来的喜悦和惊喜。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第 段“原来她还不是梨花”可知,这里的“梨花”是人名,也就是“我们”要找的人物;由第 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中的“梨花”这很明显是自然界的梨花;再结合文中解放军盖小草房和梨花,以及哈尼族的小姑娘照顾小草房的内容可知,他们都像雷锋一样默默为他人服务,可知“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梨花”一语双关,字面意思是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深刻意思是指就像梨花一样处处存在的雷锋精神。
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从间接描写(侧面描写)、象征、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象征手法。作者以“梨花”为象征,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盛开的白色梨花,更是象征着纯洁美好的心灵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文中多次提到“梨花”,从开头老余看到梨树林推测前方有人家,到后来哈尼小姑娘的名字也叫梨花,再到结尾处“我”望着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心中涌起“驿路梨花处处开”的感慨,这一系列描写都使得“梨花”这一形象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通过这种象征手法,文章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美好和雷锋精神的广泛传播。梨花的洁白无瑕象征着人物内心的纯净和高尚,而“驿路梨花处处开”则预示着这种美好品质和精神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扬。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传递信任的钥匙
①忐忑不安的伍尔德慢慢走进小区。小区里的人看到伍尔德都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伍尔德甚至听到有人说:“瞧,那个小偷又回来了!大家都得睁大眼睛啦!” 伍尔德一阵强烈的心痛。是的,他是一个小偷。他曾无数次偷窃,偷过钱包,偷过自行车,偷过电脑,连小区的超市他也偷过。只要能卖钱的东西,他都偷。大家都防着他,即使他已改邪归正了,可这种防贼的眼光还是刺得他很痛。
②伍尔德知道,没有人会相信他能做个好人。邻居不会相信,母亲也不会相信。伍尔德一个人默默地走到楼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小区,一片死寂。
③突然,他的眼前一亮,不远处,一个小女孩在向他招手。小女孩名叫蒂娜,今年只有五岁,她曾和伍尔德有过一面之缘,那时伍尔德带她找到了丢失的小狗。伍尔德以为蒂娜早已不记得他了,没想到蒂娜还认识他。
④蒂娜跑过来,笑容灿烂地说:“伍尔德叔叔,你好!你能陪我玩一会儿吗?” 伍尔德有些惊讶,犹豫了一会儿后,他点了点头。蒂娜很高兴,她拉着伍尔德的手,来到小区的游乐场。伍尔德跟着蒂娜,像个保镖一样,时刻保护着蒂娜。
⑤一个小时过去了,蒂娜玩累了,她对伍尔德说:“伍尔德叔叔,你能送我回家吗?” 伍尔德说:“当然可以。” 伍尔德陪着蒂娜,向她家里走去。到了蒂娜家门口,蒂娜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递给伍尔德:“伍尔德叔叔,这是我家的钥匙,你帮我保管一下好吗?我怕弄丢了。” 伍尔德接过钥匙,感觉自己的手有些颤抖。他从来没有被人这样信任过,这是第一次。
⑥伍尔德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他对蒂娜说:“谢谢你,蒂娜,你为什么相信我呢?” 蒂娜说:“因为你是个好人啊,我相信你不会偷我的钥匙的。” 伍尔德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好人,不能辜负蒂娜的信任。
⑦从那以后,伍尔德开始努力找工作,他要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他不再偷窃,小区里的人也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伍尔德终于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⑧多年后,伍尔德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常常对人说,是蒂娜的那把钥匙,传递给他信任,让他开启了新的人生之门。
1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伍尔德的形象特点。
11.文中第①段和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2.蒂娜把钥匙交给伍尔德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13.文章结尾说 “是蒂娜的那把钥匙,传递给他信任,让他开启了新的人生之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0.伍尔德曾是一个多次偷窃的小偷,但他内心也渴望被信任和尊重,在得到蒂娜的信任后,他改过自新,努力奋斗,最终成为成功的商人,说明他本质并不坏,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和勇气。 11.第①段和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小区里人们对伍尔德的不信任和冷漠的氛围,烘托出伍尔德孤独、失落的心情,为下文蒂娜对他的信任做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 12.蒂娜把钥匙交给伍尔德这一情节是文章的关键转折点,它代表着蒂娜对伍尔德的信任,这种信任深深触动了伍尔德,成为他改过自新的重要契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突出了信任的力量这一主题。 13.蒂娜的信任让伍尔德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温暖,这种信任成为他改变自己的动力,使他有了重新做人的勇气和决心,从而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这句话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一个人走向光明的未来。
【导语】《传递信任的钥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通过讲述伍尔德从一个被人疏远的小偷到重拾信任、改变人生的故事,展现了信任与改过自新的力量。伍尔德在蒂娜的真诚信任中找到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和动力,最终实现转变,成为成功商人。文本通过环境描写加强了伍尔德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改变,蒂娜的天真和无私信任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点明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信任具备改变人生的深刻力量。文章以感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情感表达阐述了信任的珍贵和转化人生的潜力。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①段“是的,他是一个小偷。他曾无数次偷窃,偷过钱包,偷过自行车,偷过电脑,连小区的超市他也偷过。只要能卖钱的东西,他都偷。”可知,文章明确阐述了伍尔德过去的行为,他频繁进行各种偷窃活动,涉及多种物品。由此可知,伍尔德曾经是一个多次偷窃的小偷。
结合第①段“大家都防着他,即使他已改邪归正了,可这种防贼的眼光还是刺得他很痛”以及第②段“伍尔德知道,没有人会相信他能做个好人。邻居不会相信,母亲也不会相信。伍尔德一个人默默地走到楼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小区,一片死寂”可知,伍尔德面对大家的防备眼光感到心痛,并且深知没人相信他能变好,这种处境让他内心痛苦,独自落寞。由此可知,伍尔德的内心非常渴望被信任和尊重。
结合第⑤段“伍尔德接过钥匙,感觉自己的手有些颤抖。他从来没有被人这样信任过,这是第一次”以及第⑥段“伍尔德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好人,不能辜负蒂娜的信任”可知,蒂娜对伍尔德的信任让他深受触动,他内心发誓要做个好人,不辜负这份信任。
结合第⑦段“从那以后,伍尔德开始努力找工作,他要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他不再偷窃”可知,伍尔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努力改变自己。 - 由此可知,伍尔德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和勇气。
结合第⑧段“多年后,伍尔德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可知,伍尔德经过自身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由此可知,伍尔德通过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了成功的商人,也进一步证明了他本质并不坏,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走向正途。
1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
结合第①段“小区里的人看到伍尔德都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伍尔德甚至听到有人说:‘瞧,那个小偷又回来了!大家都得睁大眼睛啦’”可知,小区里的人们在看到伍尔德时,表现出了明显的排斥行为,对他指指点点并议论,还直白地表达出对他的防备。由此可知,这些描写渲染了小区里人们对伍尔德不信任和冷漠的氛围。
结合第①段“伍尔德一阵强烈的心痛。是的,他是一个小偷……大家都防着他,即使他已改邪归正了,可这种防贼的眼光还是刺得他很痛”以及第②段“伍尔德知道,没有人会相信他能做个好人。邻居不会相信,母亲也不会相信。伍尔德一个人默默地走到楼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小区,一片死寂”可知,伍尔德面对大家的态度内心感到痛苦,而且他意识到没人相信自己,只能独自落寞地坐在台阶上,觉得小区一片死寂。由此可知,这些环境描写烘托出伍尔德孤独、失落的心情。
结合第①、②段上述环境描写以及第④段“蒂娜跑过来,笑容灿烂地说:‘伍尔德叔叔,你好!你能陪我玩一会儿吗?’”和第⑤段“蒂娜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递给伍尔德:‘伍尔德叔叔,这是我家的钥匙,你帮我保管一下好吗?我怕弄丢了’”可知,前文展现了伍尔德被众人冷漠对待的情况,而后文蒂娜却主动亲近他,还给予他充分的信任。由此可知,前两段的环境描写为下文蒂娜对他的信任做了铺垫,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蒂娜的信任对伍尔德的重要性。
1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①段“小区里的人看到伍尔德都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伍尔德甚至听到有人说:‘瞧,那个小偷又回来了!大家都得睁大眼睛啦’”以及第②段“伍尔德知道,没有人会相信他能做个好人。邻居不会相信,母亲也不会相信”可知,在此之前,伍尔德一直处于被众人排斥、不信任的困境中,他的生活毫无希望和转机。结合第⑤段“蒂娜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递给伍尔德:‘伍尔德叔叔,这是我家的钥匙,你帮我保管一下好吗?我怕弄丢了’”可知,蒂娜把钥匙交给伍尔德这一行为打破了之前的僵局。由此可知,这一情节成为了文章的关键转折点,使故事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结合第⑤段“伍尔德接过钥匙,感觉自己的手有些颤抖。他从来没有被人这样信任过,这是第一次”以及第⑥段“伍尔德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好人,不能辜负蒂娜的信任”可知,蒂娜把象征着重要物品的钥匙交给伍尔德,这一行为代表着她对伍尔德毫无保留的信任。 这种信任让伍尔德深受触动,他的手颤抖、流泪以及发誓要做个好人等反应,都表明他的内心世界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可知,这一情节代表着蒂娜对伍尔德的信任,并且深深触动了伍尔德。
结合第⑦段“从那以后,伍尔德开始努力找工作,他要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他不再偷窃”可知,在蒂娜把钥匙交给伍尔德后,伍尔德受到信任的鼓舞,开始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种改变推动了故事继续向前发展,从伍尔德之前的灰暗生活走向了积极向上的新生活,使得整个故事有了新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结合第⑧段“多年后,伍尔德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常常对人说,是蒂娜的那把钥匙,传递给他信任,让他开启了新的人生之门”可知,伍尔德最终取得成功,而这一切都源于蒂娜给予的信任。 这一情节充分展示了信任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而突出了信任的力量这一主题。由此可知,蒂娜把钥匙交给伍尔德这一情节突出了信任的力量这一主题。
1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①段“小区里的人看到伍尔德都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伍尔德甚至听到有人说:‘瞧,那个小偷又回来了!大家都得睁大眼睛啦’”以及第⑤段“伍尔德接过钥匙,感觉自己的手有些颤抖。他从来没有被人这样信任过,这是第一次”可知,伍尔德此前一直遭受众人的歧视与防备,处于被孤立的状态。然而蒂娜却把自家钥匙交给他保管,这一行为给予了伍尔德充分的信任。由此可知,蒂娜的信任让伍尔德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温暖。
结合第⑥段“伍尔德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好人,不能辜负蒂娜的信任”可知,蒂娜的信任深深触动了伍尔德,使他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改变意愿,让他下定决心要做个好人,不辜负这份信任。结合第⑦段“从那以后,伍尔德开始努力找工作,他要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他不再偷窃”可知,伍尔德将这种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地改变自己。由此可知,蒂娜的信任成为他改变自己的动力,让他有了重新做人的勇气和决心。
结合第⑧段“多年后,伍尔德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常常对人说,是蒂娜的那把钥匙,传递给他信任,让他开启了新的人生之门”可知,伍尔德在蒂娜信任的激励下,不断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一个被人唾弃的小偷变成了成功的商人,实现了人生的巨大转变。由此可知,这句话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一个人走向光明的未来 。
思维拓展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礼文化,恒顺中学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天人关系属于礼。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礼记·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
材料二:国家典制属于礼。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
材料三: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生前与美国学者谈论中国文化时说:“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你的结论: 。
(2)交际语言中的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谦辞和敬辞已不再适用,但不少仍有生命力。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有人用错。下面就有两个用错的例子,请写出它们的序号: 。
①请您明天一定光临。
②小芳送朋友小勇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小勇留念,小芳惠赠。”
③谢谢您的高见。
④请您拜读一下我的大作。
(3)下面是三位同学的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写出小芳说话的内容。
小明:都什么年代了,传统礼文化就是一堆糟粕,我可不想被它们束缚。
小芳:
小红:是呀,小明,我也认为礼文化,尤其是其中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弘扬。
【答案】 (1)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②④ (3)小明,传统礼文化不全是糟粕呢,其中蕴藏着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譬如,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人际关系都大有益处,我们可不能随意丢弃啊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结合题目的要求,提炼作答。材料一阐述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礼之间的关系;材料二阐述国家政治与礼之间的关系;材料三阐述中国文化与礼之间的关系。可见,在历史上,“礼”扮演了核心的角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敬辞和谦辞的掌握。第②句话“惠赠”使用错误,“惠赠”是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赠与行为,句中指“小芳送朋友小勇”,对象用错;第④句话“拜读”“大作”使用错误,这两个词语都是敬辞,用于自己对别人作品的阅读,应改为“阅读”“拙作”。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仔细阅读对话,根据小红的话可知,小芳对小明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也就是赞成传统文化。针对小明的错误之处提出反对的理由,表述时,要有称呼,说理要有据,语言要通顺。如:小明,传统礼文化不一定全是糟粕,里面有许多珍贵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单元 传统美德
第14课 驿路梨花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小茅屋的主人。 2.通过文章的研读,找出文章设置的误会和悬念。 3.品味语言,进行朗读训练,分析“梨花”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2.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3.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4.重点字词
修葺[xiū qì]: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思考提升
1. 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 “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 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 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 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 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 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 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1.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探究一 初读,走近哀牢山
1.默读1-6段,走入故事:
走进哀牢山中那片 的梨树林,我们遇见了两位旅途疲惫、急于投宿的朋友—— 。(美丽;“我”和老余)
2.“我”和老余寻到了一间怎样的茅屋?
阅读提示:勾画出文中描写小茅屋陈设的句子,用以下句式进行介绍:
在小茅屋中/外,“我们”看到了 ,这使“我”感到 。
例:①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明确:黑白分明,字体格外醒目!用语客气,带给我们温暖。
②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明确:依然是格外醒目的粗大字体。温馨的提示。应急粮一应俱全,还准备了辣子给路人驱寒。
③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明确:屋主人提供的物品帮我们填饱肚子,驱散疲劳。由“撵”字可以看出“我们对主人怎样的情感。
3.茅屋很小、也很简陋,但它却是一间充满 的小茅屋。(爱与温暖、淳朴的民风、互助精神)
4.通过刚刚的品读,请你猜一猜:小茅屋的主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热情好客、体贴入微;细心、周到、淳朴。)
探究二 再读,寻觅小屋主人
通过游戏密室大逃脱之寻觅小茅屋的主人,层层分析小茅屋的主人。
1.抢答:请在文中找到“疑似主人”的同学即可起立发言。看谁找得快!(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
强调:按文章的写作顺序,找一找小屋的主人
2.角色扮演:大逃脱开始前需要征募2个NPC,分别扮演瑶族老人、梨花姑娘的妹妹,说出他们各自都为小茅屋做了哪些贡献。在NPC说完贡献后全班一起回答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瑶族老人:给小茅屋扛来了一袋米
梨花姑娘:一直在照料着小茅屋
梨花姑娘的妹妹:梨花姑娘出嫁后,一直照管小茅屋
解放军:为了方便路人,盖了这座小茅屋,供路人休息
以上几个人物都无法打开密室的大门,启发学生继续思考,回顾刚刚的人物,分析以上人物,再加上“我”和老余都不是小茅屋的所有者,却都为小茅屋做了好事。动因分别是什么?
明确:小茅屋的诞生与存在,离不开文中的每个人的付出,雷锋精神的传递与延续,体现在“我们”点滴的行动中。
所以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答案正确,密室大门打开!
3.由寻寻觅觅到豁然开朗,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匠心:
小组合作讨论:在密室逃脱之寻觅主人中,一共设置了哪些误会和悬念?作用是什么?
明确:两次误会和三次悬念。其作用: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探究三赏读,回望梨花
1. 解开疑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再次回望文中纯洁美好的梨花。
【再读课文,勾画出含有“梨花”的句子,仿照示例,分别用小标题描绘“我们”和梨花的几次“邂逅”并分析“梨花”的含义及作用】
明确:迷途遇梨花(自然界的梨花)→姑娘名叫梨花(人物“梨花”)→梦里醉梨花→诗里悟梨花(雷锋精神)
小结:“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
2.“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明确:一语双关,言约意丰;“驿路”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也是少数民族优良民风。
小结: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探究四:拓展延伸,洗涤心灵
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明确: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考点一:标题的作用
【题目】七年级(下)第15课《驿路梨花》“思考探究”第三题: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分析】
散文 标题 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小说 标题 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③设置悬念;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考点二:
【原文】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第33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分析】插叙的5个主要作用:(1)补充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2)丰富人物形象。(3)突出主题。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深刻。(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5)使文章结构紧凑,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答案】①插叙。②丰富了文章内容,既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解开了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又表现了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还使情节更加曲折,引人人胜。
基础过关练
1.(23-24七年级下·甘肃武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huǎng惚在那香气四yì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既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huǎng( )惚   四yì( ) 修葺(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下面是“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四个义项。文段中“漫步”的“漫”的意思应为( )
A.水过满,向外流 B.到处都是;满;遍 C.淹没 D.不受约束;随便
(4)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2.(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3.(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说话总给人一股咄咄逼人之感,令人很不舒服。
B.小玲学习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次考试她又进入了班级前三名,真让人喜出望外。
C.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江面朦朦胧胧,好像蒙上了一层薄纱。
D.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4.(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以下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满心好奇,加快脚步向光亮处奔去。
②一位旅行者在暮色中迷失方向,正焦急万分时,看到远处有微弱光亮。
③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一间亮着灯的茅屋,屋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④旅行者走进茅屋,屋内的人热情地招呼他,给他提供食物和休息的地方。
⑤在众人的帮助下,旅行者重新找准方向,继续踏上旅程,他决定日后也要向他人伸出援手。
A.②①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①④③⑤
能力提升练
(23-24七年级下·河南驻马店·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⑤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⑥“快看,有人家了。”
⑦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⑧……
⑨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⑩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6.选文开头两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来衬托人物焦急的心理?
7.按照要求赏析句子。
(1)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能否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做下面的改动,为什么?
原句: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改句: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大家看吧,前面有一片梨花呢!”
8.学了这篇课文,你从文章结尾处加点的“梨花”一词中读出了它有哪些含义?
9.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比较有特色,请你选择一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其表达效果。
(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
传递信任的钥匙
①忐忑不安的伍尔德慢慢走进小区。小区里的人看到伍尔德都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伍尔德甚至听到有人说:“瞧,那个小偷又回来了!大家都得睁大眼睛啦!” 伍尔德一阵强烈的心痛。是的,他是一个小偷。他曾无数次偷窃,偷过钱包,偷过自行车,偷过电脑,连小区的超市他也偷过。只要能卖钱的东西,他都偷。大家都防着他,即使他已改邪归正了,可这种防贼的眼光还是刺得他很痛。
②伍尔德知道,没有人会相信他能做个好人。邻居不会相信,母亲也不会相信。伍尔德一个人默默地走到楼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小区,一片死寂。
③突然,他的眼前一亮,不远处,一个小女孩在向他招手。小女孩名叫蒂娜,今年只有五岁,她曾和伍尔德有过一面之缘,那时伍尔德带她找到了丢失的小狗。伍尔德以为蒂娜早已不记得他了,没想到蒂娜还认识他。
④蒂娜跑过来,笑容灿烂地说:“伍尔德叔叔,你好!你能陪我玩一会儿吗?” 伍尔德有些惊讶,犹豫了一会儿后,他点了点头。蒂娜很高兴,她拉着伍尔德的手,来到小区的游乐场。伍尔德跟着蒂娜,像个保镖一样,时刻保护着蒂娜。
⑤一个小时过去了,蒂娜玩累了,她对伍尔德说:“伍尔德叔叔,你能送我回家吗?” 伍尔德说:“当然可以。” 伍尔德陪着蒂娜,向她家里走去。到了蒂娜家门口,蒂娜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递给伍尔德:“伍尔德叔叔,这是我家的钥匙,你帮我保管一下好吗?我怕弄丢了。” 伍尔德接过钥匙,感觉自己的手有些颤抖。他从来没有被人这样信任过,这是第一次。
⑥伍尔德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他对蒂娜说:“谢谢你,蒂娜,你为什么相信我呢?” 蒂娜说:“因为你是个好人啊,我相信你不会偷我的钥匙的。” 伍尔德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好人,不能辜负蒂娜的信任。
⑦从那以后,伍尔德开始努力找工作,他要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他不再偷窃,小区里的人也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伍尔德终于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⑧多年后,伍尔德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常常对人说,是蒂娜的那把钥匙,传递给他信任,让他开启了新的人生之门。
1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伍尔德的形象特点。
11.文中第①段和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2.蒂娜把钥匙交给伍尔德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13.文章结尾说 “是蒂娜的那把钥匙,传递给他信任,让他开启了新的人生之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思维拓展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礼文化,恒顺中学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天人关系属于礼。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礼记·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
材料二:国家典制属于礼。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
材料三: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生前与美国学者谈论中国文化时说:“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你的结论: 。
(2)交际语言中的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谦辞和敬辞已不再适用,但不少仍有生命力。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有人用错。下面就有两个用错的例子,请写出它们的序号: 。
①请您明天一定光临。
②小芳送朋友小勇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小勇留念,小芳惠赠。”
③谢谢您的高见。
④请您拜读一下我的大作。
(3)下面是三位同学的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写出小芳说话的内容。
小明:都什么年代了,传统礼文化就是一堆糟粕,我可不想被它们束缚。
小芳:
小红:是呀,小明,我也认为礼文化,尤其是其中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弘扬。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