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6课有为有不为(原卷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6课有为有不为(原卷版+解析)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传统美德
第15课 有为有不为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1.能理解“有为有不为” 的内涵,准确区分大小善、大小恶; 2.学会运用文本观点分析生活现象,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有为有不为” 原则。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季羡林,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领域涵盖梵文、佛学等。其作品平实质朴,兼具哲理与生活化,代表作有《人生絮语》《牛棚杂忆》等。
本文选自《季羡林全集》,有改动。文章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核心主题为“道德选择与人生价值观”,强调“为善不为恶”的行为准则。
2.标题理解
标题“有为有不为”简洁明了,直接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即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人生中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
3.写作背景
作者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他觉得言简意赅,寻味无穷。于是特写两篇短文,对“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加以诠释。本文就是两篇短文中的后一篇。
4.文章主旨
本文从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入笔,逐层深入地分析了人要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强调了人在面对善恶选择时应该坚持的原则,告诫人们要知善恶,明是非,有原则,守住道德底线。
5.重点字词
诉诸(sù zhū):按某种方式办理。
屈膝(qū xī):下跪。比喻屈服。
贰臣(èr chén):“贰臣”是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 这个词语的“贰”字意为“变节、背叛”,因此“贰臣”也泛指叛逆者。
笼统(lóng tǒng):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轮廓(lún kuò):构成、界定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周围边缘的线条。
得逞(dé chěng):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毅然(yì rán):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迷途知返(mí tú zhī fǎn):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大逆不道(dà nì bú dào):谋反叛逆,严重破坏封建道德秩序。
闭目养神(bi mù yǎng shén):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思考提升
1.作者是如何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区别的?
①作者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
②接下来,先举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事例,并通过对比,指出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小恶”(重点讲“小恶”);
③再举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大善”的事例;
④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2.在作者论述中,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常行小善可修为大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不改会发展成大恶。
3.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不离题。因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为论证题目“有为有不为”服务的。
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
【大善】
王珏(化名“兰小草”)是一位默默行善的普通人,他的事迹在2017年感动了无数人。从2002年开始,王珏以“兰小草”的名义,每年匿名捐款2万元,用于帮助贫困患者和公益事业。他承诺要坚持捐款33年,但这一善举在他去世后才被公众知晓。每年的捐款都附有一句:“祝天下善良的人们平安幸福。”王珏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的一个小岛上工作。他生活简朴,收入并不高,但他依然坚持每年捐款,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治病救人,还经常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深受当地居民的尊敬和爱戴。2017年,王珏因病去世,享年54岁。直到他去世后,他的家人才公开了他的真实身份,公众才知道这位默默行善15年的“兰小草”就是王珏。王珏的事迹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他的善举和精神被广泛传播,激励了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大恶】
赖小民案:赖小民曾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被指控贪污受贿金额高达17.88亿元人民币,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单笔贪污金额的最高纪录。主要罪行:贪污受贿:赖小民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巨额财物;滥用职权:他在华融公司任职期间,违规决策,导致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生活腐化:赖小民生活极度奢靡,拥有多处豪宅、豪车,并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2021年1月,赖小民因贪污、受贿、重婚等罪名被判处死刑,并于同年1月29日执行死刑。
5.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逻辑严谨,结构清晰。
本文运用总分总结构,开篇先对“有为有不为”的含义进行具体阐释,明确了关键在于“应该”二字;接着从善恶有大小之别以及大小善与大小恶之间有联系这两方面展开阐述;最后总结归纳观点,即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并且一旦做错要毅然回头。这种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2)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文章多用口语,语言简洁易懂,如,在解释“有为”和“有不为”的概念时,直接表述为“‘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简单的话语让读者能迅速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又如,在引用古典名句,文字难以理解时,用简明通俗的话语加以解释,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探究一 略读课文,选用文章中的词语替换题目“有为有不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略读迅速把握文章核心词汇,加深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同时锻炼其概括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初步感受文章围绕“有为有不为” 展开论述的逻辑架构。
参考示例:可以用“为善不为恶” 替换。文中提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将 “有为” 具体指向做善事,“有不为” 指向不做恶事,能体现文章主旨中关于行为选择的价值导向 。还可以是 “行义止不义”,“义” 在文中与 “应该” 相关联,“行义” 对应 “有为”,“止不义” 对应 “有不为” ,符合文章从道德伦理角度探讨行为准则的内容。
探究二 “有为”“有不为” 的关键是 “应该” 二字,那么文题是否可以用《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结合对文章第二段的理解来发表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深入研读文章第二段,理解“应该” 的含义及判断依据,培养其分析文本、对比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明晰 “有为有不为” 这一表述的独特内涵与价值。
参考示例:不可以。虽然“应该做和不应该做” 直接点明了行为的判断标准,但 “有为有不为” 表述更具文学性和文化底蕴。文章第二段指出判断 “应该” 需诉诸良知良能,“有为有不为” 这种表述能引发读者对行为背后道德、伦理意义的思考,比直白的 “应该做和不应该做” 更含蓄深刻。且 “有为有不为” 强调一种行为的选择和态度,“为” 字更具动作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体现人在面对行为选择时的自主意识 。
探究三略读3 - 6 段,思考:“有为” 什么?“有不为” 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略读具体段落,梳理文章观点,明确作者对于不同行为的分类和界定,加深对“有为有不为” 具体内容的理解,提升信息提取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为任务四的探讨做铺垫。
参考示例:“有为” 的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大善之事,如文天祥英勇就义;以及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小善之事,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 。“有不为” 的是对国家、人民、人类发展有害的大恶之事;以及对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安定团结有害的小恶之事,比如看到老人上车装出闭目养神不让座。
探究四:作者倡导有为大小善,不为大小恶,那么文章题目能否在“有为”“有不为” 之间加一个 “和” 字?请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关系角度深入探究“有为” 和 “有不为”,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明白两者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存在内在联系。
参考示例:不能加“和” 字。“有为” 和 “有不为” 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为” 正确的事,就意味着 “有不为” 错误的事;不做 “有不为” 的事,才能更好地践行 “有为”。如在抵制贪污这种恶时,才能真正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加 “和” 字会弱化这种内在联系,使表述显得过于简单、割裂,无法准确传达文章所表达的行为选择的辩证关系。
作业设计:在公共场合遇到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请结合《有为有不为》中的观点,发表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考点一:论点提取与理解
【题目】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解析】第①段中作者首先明确“为”与“不为”的概念,即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为),不应该做的事不能做(有不为)。这是全篇论述的基础,为后文展开具体讨论奠定了基础。
第②-③段中作者进一步阐述“应该”的内涵,并指出善恶、应该不应该都是有大小之别的。这两段通过哲学、伦理学的角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分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性,并引出大小善恶的概念,为后文的深入讨论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④-⑤段中作者通过具体例子(公共汽车上让座、文天祥就义)来阐述大小善恶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这些例子生动具体,有助于读者理解大小善恶的区别,并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
第⑥段中作者在前文的基础上,对大小善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明确了判断大小善恶的标准。这一段的论述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明确和深入,为读者提供了判断行为善恶的依据。
第⑦段中作者指出大小善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并通过贪污行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一段的论述强调了“为”与“不为”的重要性,以及一旦“为”错了就应该毅然回头的必要性。这与文章的主要观点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⑧段中作者最后重申了自己的希望,即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这一段的总结既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读者提出的期望和要求,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和突出。
由此可知,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 “为” 错了,就毅然回头。
【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 “为” 错了,就毅然回头。
考点二:论证思路
【题目】简要分析③—⑦段的论证思路。
【解析】答题时仔细阅读③—⑦段,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论点。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递进、并列、因果等。总结归纳出整个段落的论证思路。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③段通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出善恶有大小之别的观点。第④段“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通过公交让座例子阐述小善小恶。第⑤段“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以文天祥为例说明大善大恶。第⑥段“”:阐述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⑦段“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以贪污行为为例说明小恶可能发展为大恶,总结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
【答案】首先引用古语引出善恶有大小之别;接着通过公交让座的例子阐述小善小恶的现象及从中体现的社会道德;然后以文天祥为例说明大善大恶,尤其是在历史中更能看清;再阐述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有联系,以贪污行为为例说明小恶可能发展为大恶;最后总结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只是大体轮廓。
考点二:论证方法
【题目】文中在论述何为大小恶和大小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
【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需仔细阅读文章,识别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特点,如举例论证的具体性、对比论证的鲜明性等。结合原文内容,阐述这些论证方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结合第④段“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和第⑤段“宋代的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可知,该处用了举例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及第⑥段中“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可知,该处用了对比论证。因此,将日常事例与历史典型对比,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增强说服力。
【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特点是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小善小恶(如公交让座)和历史上的大善大恶(如文天祥就义)的例子,进行鲜明对比,使善恶大小的概念更加清晰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基础过关练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
②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
③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④节俭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A.⑤①④②③ B.①②⑤③④ C.①④②⑤③ D.⑤③④①②
2.(24-25七年级上·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军训态度的好坏,决定了汇操比赛的成功。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德强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春天的帽儿山,风景秀丽,是游玩的好季节。
D.素有“冰城”美誉的哈尔滨,是中国“奥运冠军之城”,曾在1996年举办过第三届亚冬会。
(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季羡林在《有为有不为》一文中, 地探讨为人处世准则。他指出,人应在纷繁世事中明biàn( )是非,知晓可为与不可为。“为”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家国责任的担当,是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不为”则是坚守道德底线,抵制名利诱惑、 ,不做违背良心与公序良俗之事。文中对“为与不为”的分析,最终升华为对文化人格的深刻kòu( )问:在进退取舍间,如何守护灵魂的纯度而不失生命的温度。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季羡林笔下“有不为”的克制与“有为”的担当,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精神的定力与选择的智慧。
文中通过列举实例,从个人品德修养、社会道德规范等层面展开论述,清晰阐( )述在面对义利、善恶jué( )择时,应秉( )持正确价值观,有所为有所不为。季羡林以其深刻思想与质朴语言,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方向,对当代人在复杂社会中坚守自我、践行正道,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3.给文段中加点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4.文段中横线处可填写的适合成语是( )
A.深入浅出 随波逐流 B.言简意赅 见风使舵
C.含糊其辞 自行其是 D.开门见山 明哲保身
5.下面各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选段内容看,《有为有不为》是季羡林所写的议论文,目的在于指导我们为人处世。
B.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一句话的最后应该用“?”而不应该用句号“。”。
C.第二段画横线的一句话是一个病句,可以把“季羡林”改为“本文”。
D.从第二段的文字看,《有为有不为》一文应该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能力提升练
(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阅读《有为有不为》,完成后面问题。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 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2001年2月23日
7.文章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为什么文中用了大量内容来讲“善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8.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2)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9.文章题为“有为有不为”,说说作者是如何围绕此题展开论述的。
10.第⑦段在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时,为什么只分析了“恶”的一面,却不分析“善”的一面呢?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雅量》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朋友买了一件衣料,绿色的底子带白色方格,当她拿给我们看时,一位对围棋十分感兴趣的同学说:
②“啊,好像棋盘似的。”
③“我看倒有点像稿纸。”我说。
④“真像一块块绿豆糕。”一位外号叫“大食客”的同学紧接着说。
⑤我们不禁哄堂大笑,同样的一件衣料,每个人却有不同的感觉。那位朋友连忙把衣料用纸包好,她觉得衣料就是衣料,不是棋盘,也不是稿纸,更不是绿豆糕。人人的欣赏观点不尽相同,那是和个人的性格与生活环境有关。如果经常逛布店的话,便会发现很少有一匹布没有人选购过;换句话说,任何质地或花色的衣料,都有人欣赏它。一位鞋店的老板曾指着橱窗里一双式样毫不漂亮的鞋子说:“无论怎么难看的样子,还是有人喜欢,所以不怕卖不出去。”就以“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许我们看某人不顺眼,但是在他的男友和女友心中,往往认为他如“天仙”或“白马王子”般地完美无缺。
⑥人总会去寻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每个人的看法或观点不同,并没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对方的看法与观点的雅量。如果他能从这扇门望见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他走向那扇窗去聆听鸟鸣呢?你听你的鸟鸣,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会有等量的美的感受。人与人偶有摩擦,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那分雅量的缘故;因此,为了减少摩擦,增进和谐,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雅量。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这篇议论文从一件衣料说起,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13.第⑤节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思维拓展练
(24-25八年级上·安徽合肥·期中)学校开展以“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小组要搜集与“和为贵”有关的名句俗语,下面哪句与其无关( )
A.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B.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张英
C.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D.得饶人处且饶人——曹雪芹
(2)下面是某同学代校团委拟写的一则通知,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关于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的通知各班级:
为进一步组织开展好“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深化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请各班结合实际情况,以“学雷锋活动月”为契机,大力宣传我校推荐表彰的美德少年事迹,(A)可以举办主题班会、学习心得展示、与美德少年座谈交流……等活动,引导中学生知行统一,从自身做起,(B)掀起学习美德少年、争当美德少年的氛围,积极开展和谐校园创建工作。
此致敬礼
校团委
2024年11月2日
①(A)句标点运用不当,应删除“ ”。
②(B)句搭配不当,可以将“ ”改成“ ”。
③该通知有一处格式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单元 传统美德
第15课 有为有不为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1.能理解“有为有不为” 的内涵,准确区分大小善、大小恶; 2.学会运用文本观点分析生活现象,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有为有不为” 原则。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季羡林,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领域涵盖梵文、佛学等。其作品平实质朴,兼具哲理与生活化,代表作有《人生絮语》《牛棚杂忆》等。
本文选自《季羡林全集》,有改动。文章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核心主题为“道德选择与人生价值观”,强调“为善不为恶”的行为准则。
2.标题理解
标题“有为有不为”简洁明了,直接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即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人生中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
3.写作背景
作者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他觉得言简意赅,寻味无穷。于是特写两篇短文,对“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加以诠释。本文就是两篇短文中的后一篇。
4.文章主旨
本文从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入笔,逐层深入地分析了人要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强调了人在面对善恶选择时应该坚持的原则,告诫人们要知善恶,明是非,有原则,守住道德底线。
5.重点字词
诉诸(sù zhū):按某种方式办理。
屈膝(qū xī):下跪。比喻屈服。
贰臣(èr chén):“贰臣”是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 这个词语的“贰”字意为“变节、背叛”,因此“贰臣”也泛指叛逆者。
笼统(lóng tǒng):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轮廓(lún kuò):构成、界定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周围边缘的线条。
得逞(dé chěng):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毅然(yì rán):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迷途知返(mí tú zhī fǎn):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大逆不道(dà nì bú dào):谋反叛逆,严重破坏封建道德秩序。
闭目养神(bi mù yǎng shén):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思考提升
1.作者是如何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区别的?
①作者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
②接下来,先举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事例,并通过对比,指出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小恶”(重点讲“小恶”);
③再举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大善”的事例;
④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2.在作者论述中,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常行小善可修为大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不改会发展成大恶。
3.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不离题。因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为论证题目“有为有不为”服务的。
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
【大善】
王珏(化名“兰小草”)是一位默默行善的普通人,他的事迹在2017年感动了无数人。从2002年开始,王珏以“兰小草”的名义,每年匿名捐款2万元,用于帮助贫困患者和公益事业。他承诺要坚持捐款33年,但这一善举在他去世后才被公众知晓。每年的捐款都附有一句:“祝天下善良的人们平安幸福。”王珏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的一个小岛上工作。他生活简朴,收入并不高,但他依然坚持每年捐款,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治病救人,还经常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深受当地居民的尊敬和爱戴。2017年,王珏因病去世,享年54岁。直到他去世后,他的家人才公开了他的真实身份,公众才知道这位默默行善15年的“兰小草”就是王珏。王珏的事迹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他的善举和精神被广泛传播,激励了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大恶】
赖小民案:赖小民曾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被指控贪污受贿金额高达17.88亿元人民币,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单笔贪污金额的最高纪录。主要罪行:贪污受贿:赖小民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巨额财物;滥用职权:他在华融公司任职期间,违规决策,导致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生活腐化:赖小民生活极度奢靡,拥有多处豪宅、豪车,并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2021年1月,赖小民因贪污、受贿、重婚等罪名被判处死刑,并于同年1月29日执行死刑。
5.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逻辑严谨,结构清晰。
本文运用总分总结构,开篇先对“有为有不为”的含义进行具体阐释,明确了关键在于“应该”二字;接着从善恶有大小之别以及大小善与大小恶之间有联系这两方面展开阐述;最后总结归纳观点,即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并且一旦做错要毅然回头。这种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2)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文章多用口语,语言简洁易懂,如,在解释“有为”和“有不为”的概念时,直接表述为“‘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简单的话语让读者能迅速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又如,在引用古典名句,文字难以理解时,用简明通俗的话语加以解释,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探究一 略读课文,选用文章中的词语替换题目“有为有不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略读迅速把握文章核心词汇,加深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同时锻炼其概括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初步感受文章围绕“有为有不为” 展开论述的逻辑架构。
参考示例:可以用“为善不为恶” 替换。文中提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将 “有为” 具体指向做善事,“有不为” 指向不做恶事,能体现文章主旨中关于行为选择的价值导向 。还可以是 “行义止不义”,“义” 在文中与 “应该” 相关联,“行义” 对应 “有为”,“止不义” 对应 “有不为” ,符合文章从道德伦理角度探讨行为准则的内容。
探究二 “有为”“有不为” 的关键是 “应该” 二字,那么文题是否可以用《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结合对文章第二段的理解来发表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深入研读文章第二段,理解“应该” 的含义及判断依据,培养其分析文本、对比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明晰 “有为有不为” 这一表述的独特内涵与价值。
参考示例:不可以。虽然“应该做和不应该做” 直接点明了行为的判断标准,但 “有为有不为” 表述更具文学性和文化底蕴。文章第二段指出判断 “应该” 需诉诸良知良能,“有为有不为” 这种表述能引发读者对行为背后道德、伦理意义的思考,比直白的 “应该做和不应该做” 更含蓄深刻。且 “有为有不为” 强调一种行为的选择和态度,“为” 字更具动作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体现人在面对行为选择时的自主意识 。
探究三略读3 - 6 段,思考:“有为” 什么?“有不为” 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略读具体段落,梳理文章观点,明确作者对于不同行为的分类和界定,加深对“有为有不为” 具体内容的理解,提升信息提取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为任务四的探讨做铺垫。
参考示例:“有为” 的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大善之事,如文天祥英勇就义;以及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小善之事,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 。“有不为” 的是对国家、人民、人类发展有害的大恶之事;以及对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安定团结有害的小恶之事,比如看到老人上车装出闭目养神不让座。
探究四:作者倡导有为大小善,不为大小恶,那么文章题目能否在“有为”“有不为” 之间加一个 “和” 字?请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关系角度深入探究“有为” 和 “有不为”,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明白两者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存在内在联系。
参考示例:不能加“和” 字。“有为” 和 “有不为” 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为” 正确的事,就意味着 “有不为” 错误的事;不做 “有不为” 的事,才能更好地践行 “有为”。如在抵制贪污这种恶时,才能真正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加 “和” 字会弱化这种内在联系,使表述显得过于简单、割裂,无法准确传达文章所表达的行为选择的辩证关系。
作业设计:在公共场合遇到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请结合《有为有不为》中的观点,发表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考点一:论点提取与理解
【题目】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解析】第①段中作者首先明确“为”与“不为”的概念,即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为),不应该做的事不能做(有不为)。这是全篇论述的基础,为后文展开具体讨论奠定了基础。
第②-③段中作者进一步阐述“应该”的内涵,并指出善恶、应该不应该都是有大小之别的。这两段通过哲学、伦理学的角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分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性,并引出大小善恶的概念,为后文的深入讨论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④-⑤段中作者通过具体例子(公共汽车上让座、文天祥就义)来阐述大小善恶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这些例子生动具体,有助于读者理解大小善恶的区别,并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
第⑥段中作者在前文的基础上,对大小善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明确了判断大小善恶的标准。这一段的论述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明确和深入,为读者提供了判断行为善恶的依据。
第⑦段中作者指出大小善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并通过贪污行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一段的论述强调了“为”与“不为”的重要性,以及一旦“为”错了就应该毅然回头的必要性。这与文章的主要观点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⑧段中作者最后重申了自己的希望,即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这一段的总结既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读者提出的期望和要求,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和突出。
由此可知,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 “为” 错了,就毅然回头。
【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 “为” 错了,就毅然回头。
考点二:论证思路
【题目】简要分析③—⑦段的论证思路。
【解析】答题时仔细阅读③—⑦段,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论点。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递进、并列、因果等。总结归纳出整个段落的论证思路。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③段通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出善恶有大小之别的观点。第④段“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通过公交让座例子阐述小善小恶。第⑤段“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以文天祥为例说明大善大恶。第⑥段“”:阐述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⑦段“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以贪污行为为例说明小恶可能发展为大恶,总结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
【答案】首先引用古语引出善恶有大小之别;接着通过公交让座的例子阐述小善小恶的现象及从中体现的社会道德;然后以文天祥为例说明大善大恶,尤其是在历史中更能看清;再阐述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有联系,以贪污行为为例说明小恶可能发展为大恶;最后总结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只是大体轮廓。
考点二:论证方法
【题目】文中在论述何为大小恶和大小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
【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需仔细阅读文章,识别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特点,如举例论证的具体性、对比论证的鲜明性等。结合原文内容,阐述这些论证方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结合第④段“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和第⑤段“宋代的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可知,该处用了举例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及第⑥段中“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可知,该处用了对比论证。因此,将日常事例与历史典型对比,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增强说服力。
【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特点是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小善小恶(如公交让座)和历史上的大善大恶(如文天祥就义)的例子,进行鲜明对比,使善恶大小的概念更加清晰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基础过关练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
②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
③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④节俭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A.⑤①④②③ B.①②⑤③④ C.①④②⑤③ D.⑤③④①②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与排序。
这是一道句子排序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些句子的主题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句子⑤引用《左传》中的话,对节俭和奢侈进行了道德评价,提出了一个总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故排最前面;
句子①紧接着⑤,对节俭进行了正面的阐述,说明节俭带来的好处,与⑤中提到的“俭,德之共也”相呼应。
句子④进一步解释节俭如何影响人们的习惯和心态,是对①的补充和深化。
句子②则转向奢侈的负面影响,与前面的节俭形成对比,是对前面论述的一个转折。
句子③解释了为什么奢侈会带来负面影响,是对②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同时用白居易的话作为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因此,整个句子的逻辑顺序应为:⑤①④②③。
故选A。
2.(24-25七年级上·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军训态度的好坏,决定了汇操比赛的成功。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德强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春天的帽儿山,风景秀丽,是游玩的好季节。
D.素有“冰城”美誉的哈尔滨,是中国“奥运冠军之城”,曾在1996年举办过第三届亚冬会。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两面对一面,可把“成功”改为“成败”;
B.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活动”;
C.搭配不当,“帽儿山”不是“季节”,可把“季节”改为“去处”;
故选D。
(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季羡林在《有为有不为》一文中, 地探讨为人处世准则。他指出,人应在纷繁世事中明biàn( )是非,知晓可为与不可为。“为”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家国责任的担当,是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不为”则是坚守道德底线,抵制名利诱惑、 ,不做违背良心与公序良俗之事。文中对“为与不为”的分析,最终升华为对文化人格的深刻kòu( )问:在进退取舍间,如何守护灵魂的纯度而不失生命的温度。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季羡林笔下“有不为”的克制与“有为”的担当,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精神的定力与选择的智慧。
文中通过列举实例,从个人品德修养、社会道德规范等层面展开论述,清晰阐( )述在面对义利、善恶jué( )择时,应秉( )持正确价值观,有所为有所不为。季羡林以其深刻思想与质朴语言,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方向,对当代人在复杂社会中坚守自我、践行正道,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3.给文段中加点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4.文段中横线处可填写的适合成语是( )
A.深入浅出 随波逐流 B.言简意赅 见风使舵
C.含糊其辞 自行其是 D.开门见山 明哲保身
5.下面各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选段内容看,《有为有不为》是季羡林所写的议论文,目的在于指导我们为人处世。
B.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一句话的最后应该用“?”而不应该用句号“。”。
C.第二段画横线的一句话是一个病句,可以把“季羡林”改为“本文”。
D.从第二段的文字看,《有为有不为》一文应该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答案】3.辨 叩 chǎn 抉 bǐng 4.A 5.B
【解析】3.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明辨:míng biàn,意思是明确地分辨;辨别清楚。
叩问:kòu wèn,意思是打听;询问(含尊敬意)。
阐述:chǎn shù,意思是阐明陈述。
抉择:jué zé,挑选;选择。
秉持:bǐng chí,意为执持;持有具有;指操守;内心。
4.本题考查成语。
深入浅出:意思是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随波逐流:意思是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言简意赅:意思是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见风使舵: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方向或态度。
含糊其辞:指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自行其是:指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明哲保身:原指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有褒义;现在则指因害怕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是贬义。
第一处,用在此处说明季羡林在《有为有不为》一文中对为人处世准则的探讨,虽道理深刻但表述通俗,横线可填“深入浅出”,符合语境。
第二处,这里用来形容“不为”内涵的,再根据“抵制名利诱惑”可知,此处应表示没有自己的主见等,可填写“随波逐流”。
故选A。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综合。
B.“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一句话的最后应该用‘?’而不应该用句号‘。’”错误,结合“在进退取舍间,如何守护灵魂的纯度而不失生命的温度”可知,这句话并不是一个疑问句,它是在阐述一种思考和探讨,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所以用句号是正确的,该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能力提升练
(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阅读《有为有不为》,完成后面问题。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 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2001年2月23日
7.文章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为什么文中用了大量内容来讲“善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8.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2)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9.文章题为“有为有不为”,说说作者是如何围绕此题展开论述的。
10.第⑦段在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时,为什么只分析了“恶”的一面,却不分析“善”的一面呢?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7.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分清善恶,是有为有不为的前提和基础,作者意在号召人们要做对国家、社会、人类有利的事情。 8.(1)“只要……就……”的句式表示条件关系,在句中强调了良知良能是分辨善恶、行善止恶的基础和前提,突出其重要性。
(2)“个别”的含义是极少数的人,在句中强调能够迷途知返的人少之又少,突出“小恶”容易演变成“大恶”,而“大恶”很难回头,警惕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 9.作者先释题,强调分清是非善恶,就能知道“有为”“有不为”。接着引用名言,把“善”“恶”分出大小来分述应如何为小善、不为小恶;应如何为大善,不为大恶。然后又论述了为什么不能为小恶,警惕小恶转化为大恶。最后重申中心论点,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10.作者在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时,着重分析了“小恶”会演变成为“大恶”,意在警惕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而且一旦为恶,想要“浪子回头”是很困难的。
【导语】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探讨了道德选择中的“为”与“不为”问题。作者通过分析善恶及其大小来说明个人行为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着重强调行动的道德选择。文中通过对“善”的倡导和对“恶”的警示,突出强调良知判断的重要性。尽管没有严格的哲学分析,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和生活实例,引导读者思考个人行为的责任感和道德标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7.本题考查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结合第①段“‘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可知,文章题目“有为有不为”强调人应该有所作为,有所不为。
结合第②段“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可知,“善恶”则是判断“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标准,因此二者存在密切的关系。讲“善恶”是为了明确指出哪些行为应是“有为”,哪些行为应是“有不为”。
结合第⑥段“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可知,分清善恶,是有为、有不为的前提和基础,作者意在号召人们要做对国家、社会、人类有利的事情。
文章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善恶”标准去判断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该为的事情是“善”,不该为的事情是“恶”。通过区分善恶,文章探讨了在日常生活和历史长河中个人应该坚持的行为原则,这正是“有为有不为”的思想基础。因此,文章大量论述“善恶”来帮助读者理解何为“应为”之事、何为“不为”之事,进而启发良知与道德选择。
8.本题考查分析词语表达效果。
(1)“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这是个条件关系的复句。“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是“分辨清是非善恶了,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的前提条件。“只要”引出前提条件,说明具备了某一条件即有可能实现某一结果。“就”则直接连接前提与结果,体现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与确定性,强调通过良知良能可以直接,就能明确地分辨是非善恶,从而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突出了良知在判断行为是非善恶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组关联词的运用,使得论述更加明确易懂。
(2)“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个别”一词强调了一种情况的罕见性和特殊性,指出在众多改正错误的案例中,真正能改邪归正的人非常少见,以此突出回头是岸的艰难。结合第⑦段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犯了“小恶”的人,往往最后发展成“大恶”,是很难回头的。“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是极少数的情况。“个别”一词也提醒人们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
9.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
文章开头,第①段“‘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解释了题目“有为有不为”的含义;
第②段“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从“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为“有为”和“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为“有不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讨论了如何分辨“应该”和“不应该”。 第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引用了名言,说明了善恶有大小之分,由此推论“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第④至⑤段“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举了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文天祥宁死不投降元军的事例,向读者列举了小恶小善、大善大恶的典型案例。
结合第⑥段“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帮助读者理解何谓应为和不为之事。 第⑦段继续分析“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通过分析大小善恶之间的发展关系,警醒人们对可能由小恶至大恶的演变,鼓励大家做善事,避恶事,从而达到“有为有不为”的目的。
第⑧段“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文章结构清晰,从概念到事例,再到警醒,紧扣题意展开。
10.本题考查段落内容分析。
第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是本段的观点,“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主要分析了“小恶”会演变成为“大恶”。作者通过对恶的分析强调恶的放任会逐步积累,最终酿成大恶,以警示人们重视并及时纠正小恶。切勿让小恶演变成大恶。作者并强调一旦变成为“大恶”,所谓“浪子回头者”,是很困难的。
阅读《雅量》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朋友买了一件衣料,绿色的底子带白色方格,当她拿给我们看时,一位对围棋十分感兴趣的同学说:
②“啊,好像棋盘似的。”
③“我看倒有点像稿纸。”我说。
④“真像一块块绿豆糕。”一位外号叫“大食客”的同学紧接着说。
⑤我们不禁哄堂大笑,同样的一件衣料,每个人却有不同的感觉。那位朋友连忙把衣料用纸包好,她觉得衣料就是衣料,不是棋盘,也不是稿纸,更不是绿豆糕。人人的欣赏观点不尽相同,那是和个人的性格与生活环境有关。如果经常逛布店的话,便会发现很少有一匹布没有人选购过;换句话说,任何质地或花色的衣料,都有人欣赏它。一位鞋店的老板曾指着橱窗里一双式样毫不漂亮的鞋子说:“无论怎么难看的样子,还是有人喜欢,所以不怕卖不出去。”就以“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许我们看某人不顺眼,但是在他的男友和女友心中,往往认为他如“天仙”或“白马王子”般地完美无缺。
⑥人总会去寻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每个人的看法或观点不同,并没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对方的看法与观点的雅量。如果他能从这扇门望见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他走向那扇窗去聆听鸟鸣呢?你听你的鸟鸣,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会有等量的美的感受。人与人偶有摩擦,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那分雅量的缘故;因此,为了减少摩擦,增进和谐,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雅量。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这篇议论文从一件衣料说起,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13.第⑤节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1.为了减少摩擦,增进和谐,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雅量。 12.(1)从人们所熟识的事情说起,显得亲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阅读兴趣。(2)引出论题。(3)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3.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布店里很少有一块布没被人选过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人的欣赏观点不尽相同”,从而更好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了减少摩擦,增进和谐,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雅量”,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解析】1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论点是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位于文章题目、开头、结尾,或者结合文章中各段分论点、关键句概括。文章题目“雅量”是论题,文章第一到第五段,举出生活中选布料、鞋子等例子,并进行分析论述。第六段总结出论点。结合“人与人偶有摩擦,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那分雅量的缘故;因此,为了减少摩擦,增进和谐,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雅量”可提炼中心论点是:为了减少摩擦,增进和谐,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雅量。
12.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作用。(1)开篇由生活中的一件衣料说起,是人们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事情,给读者很亲切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2)由选衣料联想到人和人之间的相处,结合第六段“人总会去寻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每个人的看法或观点不同,并没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对方的看法与观点的雅量”可知,引出了论题:雅量。(3)结合第五段“我们不禁哄堂大笑,同样的一件衣料,每个人却有不同的感觉。那位朋友连忙把衣料用纸包好,她觉得衣料就是衣料,不是棋盘,也不是稿纸,更不是绿豆糕。人人的欣赏观点不尽相同,那是和个人的性格与生活环境有关”可知,朋友们虽然观点各不相同,但是都互相尊重,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论点。
1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1)论证方法判断。举出了生活中的常见的一种现象,故判断是举例论证。(2)作用。结合“人人的欣赏观点不尽相同,那是和个人的性格与生活环境有关”可知,很少有一匹布没有人选购过,这里是举出生活常见现象,具体生动的证明了人人的欣赏观点不尽相同,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为了减少摩擦,增进和谐,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雅量。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思维拓展练
(24-25八年级上·安徽合肥·期中)学校开展以“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小组要搜集与“和为贵”有关的名句俗语,下面哪句与其无关( )
A.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B.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张英
C.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D.得饶人处且饶人——曹雪芹
(2)下面是某同学代校团委拟写的一则通知,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关于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的通知各班级:
为进一步组织开展好“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深化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请各班结合实际情况,以“学雷锋活动月”为契机,大力宣传我校推荐表彰的美德少年事迹,(A)可以举办主题班会、学习心得展示、与美德少年座谈交流……等活动,引导中学生知行统一,从自身做起,(B)掀起学习美德少年、争当美德少年的氛围,积极开展和谐校园创建工作。
此致敬礼
校团委
2024年11月2日
①(A)句标点运用不当,应删除“ ”。
②(B)句搭配不当,可以将“ ”改成“ ”。
③该通知有一处格式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
【答案】(1)C
(2) 省略号(或:……) 氛围(或:掀起); 热潮(或:营造) 删除“此致”“敬礼”
【详解】(1)本题考查名句赏析。
A.此句体现了从家族和睦到百姓和谐,再到万邦协和的思想,强调了通过自身品德修养来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与“和为贵”的理念相关。家族和睦、邦国和谐是“和为贵”理念在不同层面(家族、国家、国际关系)的体现;
B.这是一个关于邻里之间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典型事例。为了一堵墙而千里修书,但却以让三尺地的方式来化解矛盾,体现了对和谐邻里关系的追求,是“和为贵”在邻里关系上的体现;
C.此句强调的是真诚的重要性,真诚才能打动别人,主要侧重于人际交往中的真诚态度,而非直接表达和谐、和睦的关系,与“和为贵”的主题关联不大;
D.在人际交往中,当有矛盾冲突时,得饶人处且饶人体现了一种宽容的态度,有助于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为贵”理念相符,因为宽容是实现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
故选C。
(2)①本题考查标点运用。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可去掉省略号或“等”。
②本题考查病句修改。“掀起……的氛围”搭配不当,可把“掀起”改为“营造”,或把“氛围”改为“热潮”。
③本题考查应用文格式。通知不需要写“此致”和“敬礼”,去掉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