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7课短文两篇(原卷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7课短文两篇(原卷版+解析)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传统美德
第16课 短文两篇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陋室铭》: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补充资料
《陋室铭》:《陋室铭》的文体是“铭”。铭,本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爱莲说》:托物言志,就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某种事物,“志”不仅包含感情,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3.写作背景
《陋室铭》: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先安排他在城南靠江的地方居住,刘禹锡很高兴,就在门上写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认为他被贬到和州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就把他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房屋面积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旧时又称历阳,所以说“人在历阳”。那位知县见状,又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小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
《爱莲说》:《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4.文章主旨
《陋室铭》:本文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来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屋子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课文的《短文两篇》都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主旨。《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而《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重点字词
(一)古今异义
1.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
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
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香远益清(清芬)
2.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
(三)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
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
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
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
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四)重要虚词
1.之
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2.而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斯是陋室。(“是”表示判断)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面省略介词“于”)
(六)成语积累
1.案牍劳形: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2.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节,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
思考提升
《陋室铭》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5.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6.“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8.“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9.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爱莲说》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陋室铭》
探究一 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探究二 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探究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3.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探究四:写作尝试,拓展迁移
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爱莲说》
探究一 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1.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探究二 朗读课文,分类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í)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亵(xiè)鲜(xiǎn)
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2)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
(3)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②判断句。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
探究三:理解内容,把握写法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上述可爱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4.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5.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二自然段对菊花、牡丹做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7.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9.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探究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一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一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一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一文则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一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陋室铭》一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考点一:衬托
【题目】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
【分析】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牡丹的绚丽浓艳反面衬托莲的质朴、自然;用菊花来衬托莲,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莲;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可爱,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答案】通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考点二:文言词语的理解
【原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可以调素琴
③苔痕上阶绿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有了仙人就有名了。名,有名,出名。
②句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弹奏。
③句意: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绿,碧绿。
推断文言词语意思的6个方法
课内迁移法:联系课内所学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词语所处的句中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思。特别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分析句子结构可知,形容词“绿”在这里为使动用法,意为“使……绿”。
语境推断法:利用上下文中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等来推断词义。如《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时年七岁”中“年”一词的意思,可根据后面的“七岁”推断出,“年”在这里是“年龄,年岁”的意思。
对句推断法:利用文言文整齐对称的句式特点,来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如“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我们根据“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对称结构,由“到”可以推断“发”是动词,是“出发”的意思。
字形推断法: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进行推断词义。如形旁为“氵”的,意思一般与水有关;形旁为“钅(金)”的,意思一般与金属有关;形旁为“讠(言)、辶(走)、彳(行)”的,意思一般与人的行为有关;等等。如《狼》一课“眈眈相向”“目似瞑,意暇甚”中,“眈”“瞑”形旁均为“目”,意思均与眼睛有关。
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联系成语,结合语境,加以推断。《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中的“顾”,可结合成语“瞻前顾后”中“顾”的意思来推断,意思为“回头看”。
【答案】 出名,有名 弹奏 碧绿
基础过关练
1.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依据图片中方框内的句子回答问题。
(1)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2)请将表明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
(3)关于“何陋之有”中“之”字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充当代词,译作“它” B.相当于助词“的”
C.宾语前置标志 D.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陋室铭》在写法上的特点是把心中所想托于所写之物,这种写法叫 ,而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们喜爱的一种表现所思所想的方法,比如本学期所学的宗璞的《 》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都运用了这种写法。
2.(24-25七年级·全国·假期作业)下列对文章《爱莲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23-24七年级·全国·假期作业)下面有关《短文两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B.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出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作者写牡丹的目的是以之正面衬托莲的高洁素雅。
能力提升练
(23-24七年级下·湖南衡阳·期末)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②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③不觌④,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⑤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⑥,或至不得行,则辄⑦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⑧客就⑨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⑩乎其似巢也!”
(节选自陆游《书巢记》)
【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陈:陈列。③妻子:妻子儿女。④觌:相见。⑤间:偶尔。⑥槁枝:枯干的树枝。⑦辄:就。⑧引:邀请。⑨就:靠近。⑩信:确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可以调素琴
③苔痕上阶绿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康肃笑而遣之
C.唐人尚未盛为之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4)【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 ”来表达。(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3-24七年级下·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飖①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节选自李盛仙《夏日赏荷》)
【注】①飘飖(yáo):随风飘荡的样子。
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B.香远益清(有益)
C.荷花为雨所洗(被) D.余以为妙绝(我)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7.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请简要概括周敦颐和李盛仙各自爱莲的原因。
思维拓展练
8.(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期末)“铭”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下面材料,简要概括古代铭文的作用或价值。(每点不超过6字)
(2)下面是一段关于经典铭文《陋室铭》的评价,请找出其中意不连贯的四处,并加以修改。
①刘禹锡的《陋室铭》广为流传,②主要是因其意蕴深厚、音韵和谐。③它让人们明白“雅室”也可以是“陋室”:④无亭台轩榭,有满目青绿:⑤无显贵盈门,有鸿儒往来;⑥有雅室清趣,无高官厚禄。⑦所以,刘禹锡并非绝对的隐士,⑧以雄才诸葛亮、扬雄自比就暗含着他渴遇明主的一点希望。
错误:第 处,修改为:
错误:第 处,修改为:
错误:第 处,修改为:
错误:第 处,修改为:
(3)古人常在器物上刻写文字以表情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铭文。请参考下面的铭文示例,在备选主题中任选其一,写一则短小的铭文,注意恰当使用对偶或排比,语言鲜明生动。(句式、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
参考示例一:
《陋室铭》:粗茶淡饭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参考示例二:
《三悔铭》: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
备选主题:《交友铭》《读书铭》《志向铭》
主题:
铭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单元 传统美德
第16课 短文两篇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陋室铭》: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补充资料
《陋室铭》:《陋室铭》的文体是“铭”。铭,本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爱莲说》:托物言志,就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某种事物,“志”不仅包含感情,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3.写作背景
《陋室铭》: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先安排他在城南靠江的地方居住,刘禹锡很高兴,就在门上写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认为他被贬到和州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就把他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房屋面积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旧时又称历阳,所以说“人在历阳”。那位知县见状,又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小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
《爱莲说》:《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4.文章主旨
《陋室铭》:本文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来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屋子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课文的《短文两篇》都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主旨。《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而《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重点字词
(一)古今异义
1.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
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
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香远益清(清芬)
2.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
(三)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
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
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
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
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四)重要虚词
1.之
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2.而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斯是陋室。(“是”表示判断)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面省略介词“于”)
(六)成语积累
1.案牍劳形: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2.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节,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
思考提升
《陋室铭》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5.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6.“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8.“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9.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爱莲说》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陋室铭》
探究一 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探究二 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探究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3.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探究四:写作尝试,拓展迁移
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爱莲说》
探究一 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1.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探究二 朗读课文,分类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í)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亵(xiè)鲜(xiǎn)
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2)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
(3)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②判断句。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
探究三:理解内容,把握写法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上述可爱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4.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5.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二自然段对菊花、牡丹做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7.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9.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探究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一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一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一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一文则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一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陋室铭》一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考点一:衬托
【题目】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
【分析】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牡丹的绚丽浓艳反面衬托莲的质朴、自然;用菊花来衬托莲,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莲;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可爱,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答案】通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考点二:文言词语的理解
【原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可以调素琴
③苔痕上阶绿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有了仙人就有名了。名,有名,出名。
②句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弹奏。
③句意: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绿,碧绿。
推断文言词语意思的6个方法
课内迁移法:联系课内所学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词语所处的句中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思。特别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分析句子结构可知,形容词“绿”在这里为使动用法,意为“使……绿”。
语境推断法:利用上下文中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等来推断词义。如《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时年七岁”中“年”一词的意思,可根据后面的“七岁”推断出,“年”在这里是“年龄,年岁”的意思。
对句推断法:利用文言文整齐对称的句式特点,来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如“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我们根据“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对称结构,由“到”可以推断“发”是动词,是“出发”的意思。
字形推断法: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进行推断词义。如形旁为“氵”的,意思一般与水有关;形旁为“钅(金)”的,意思一般与金属有关;形旁为“讠(言)、辶(走)、彳(行)”的,意思一般与人的行为有关;等等。如《狼》一课“眈眈相向”“目似瞑,意暇甚”中,“眈”“瞑”形旁均为“目”,意思均与眼睛有关。
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联系成语,结合语境,加以推断。《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中的“顾”,可结合成语“瞻前顾后”中“顾”的意思来推断,意思为“回头看”。
【答案】 出名,有名 弹奏 碧绿
基础过关练
1.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依据图片中方框内的句子回答问题。
(1)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2)请将表明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
(3)关于“何陋之有”中“之”字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充当代词,译作“它” B.相当于助词“的”
C.宾语前置标志 D.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陋室铭》在写法上的特点是把心中所想托于所写之物,这种写法叫 ,而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们喜爱的一种表现所思所想的方法,比如本学期所学的宗璞的《 》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都运用了这种写法。
【答案】(1)D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C
(4) 托物言志 《紫藤萝瀑布》
【详解】(1)本题考查书法的鉴赏。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四种字体的特点,此书写笔画勾连、流畅,既不似楷书那样端正整齐,又没有隶书那样字形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也不似篆书那样古朴难认,确定为行书。故选D。
(2)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首先要明确表明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话映衬出陋室的闲雅、清幽与别致。然后再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注意间架结构即可。如:上下结构的字“苔、草、帘”等占格以横中线为对称书写上下结构的字,左右结构“阶、绿”等要以竖中线为对称轴,书写匀称。
(3)本题考查词语的用法。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故选C。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托物言志,意思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陋室铭》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在写法上的特点是把心中所想托于所写之物,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本学期所学的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全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展现了紫藤萝的繁盛景象;作者借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她对人生的看法与感悟,紫藤萝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给予了作者对生命的信心;作者通过对紫藤萝的高度礼赞,抒发了她对生命本质的慨叹。
2.(24-25七年级·全国·假期作业)下列对文章《爱莲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文中的牡丹形象起到了反面衬托的效果,而菊花形象则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清白操守;
故选B。
3.(23-24七年级·全国·假期作业)下面有关《短文两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B.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出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作者写牡丹的目的是以之正面衬托莲的高洁素雅。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作者写牡丹的目的是以之反面衬托莲的高洁素雅;
故选D。
能力提升练
(23-24七年级下·湖南衡阳·期末)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②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③不觌④,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⑤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⑥,或至不得行,则辄⑦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⑧客就⑨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⑩乎其似巢也!”
(节选自陆游《书巢记》)
【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陈:陈列。③妻子:妻子儿女。④觌:相见。⑤间:偶尔。⑥槁枝:枯干的树枝。⑦辄:就。⑧引:邀请。⑨就:靠近。⑩信:确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可以调素琴
③苔痕上阶绿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康肃笑而遣之
C.唐人尚未盛为之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4)【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 ”来表达。(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1) 出名,有名 弹奏 碧绿
(2)A
(3)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4)信乎其似巢也
(5)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篇古文,展现了两位文人对居室的热爱与生活情趣。【甲】文《陋室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陋室虽简却因主人的德行而显高雅的意境,强调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乙】文《书巢记》则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了书巢主人与书籍为伴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主人对书籍的痴迷与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两文均以居室为载体,表达了文人雅士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为美”和“以书为友”的价值观。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有了仙人就有名了。名,有名,出名。
②句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弹奏。
③句意: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绿,碧绿。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之间,不译;
B.代词,他;
C.代词,指板印书籍;
D.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故选A。
(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①斯:这。是:表判断,是。陋:简陋。室:屋子。惟:只。吾:我。德:品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②俯:低头。仰:抬头。四:四周。顾:看。无:没有。非:不是。书:书籍。者:……的东西。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乙】文中,书巢主人陆游的书房被书堆满,“乱书围之,如积槁枝”,甚至有时他自己都无法行走,他自嘲说“此非吾所谓巢者邪?”,意思是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然后他邀请客人进入书房观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客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大笑着说“信乎其似巢也!”,意思是这确实是像书窝啊!这句“信乎其似巢也”是书巢主人的朋友对他书房(居室)的评价,从侧面体现了书巢主人的书房被书填满,杂乱但充满书香气的特点,就如同主人所说的“巢”一样,也反映出主人对书籍的热爱,对自己这个充满书的居室的喜爱,所以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信乎其似巢也”符合题目要求,与陋室的主人自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对应,都是对各自居室的一种评价。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甲】文《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的意思是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鸿儒”指的是博学的人,说明陋室的主人所结交的朋友都是有学问、有才华、有高雅情趣的人。与这样的人在一起谈笑,自然能体现出主人本身的高雅情趣,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情趣高雅、学识渊博的人才能吸引同样层次的朋友。“无白丁”则进一步强调了主人交往圈子的纯粹,没有那些缺乏文化素养、低俗之人。从侧面反映出主人不屑与庸碌之辈为伍,更愿意与志同道合、有高雅志趣的人交流往来。所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动地表现出了居室主人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的情景,非常符合题目所描述的情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眼前,有的书枕在床头,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靠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入了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是像书窝啊!”
(23-24七年级下·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飖①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节选自李盛仙《夏日赏荷》)
【注】①飘飖(yáo):随风飘荡的样子。
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B.香远益清(有益)
C.荷花为雨所洗(被) D.余以为妙绝(我)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7.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请简要概括周敦颐和李盛仙各自爱莲的原因。
【答案】5.B 6.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②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7.周敦颐对莲的喜爱,主要是因为莲具有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李盛仙爱莲是因为莲被雨洗后鲜妍明媚,清丽袅娜。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甲】【乙】两部分,展现了莲在不同文人笔下的独特魅力。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莲喻君子,强调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赋予了莲深刻的道德象征。而李盛仙在《夏日赏荷》中,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雨后荷花的清新与柔美,将其比作“花中仙子”,突出了莲的自然之美。两篇文章虽视角不同,但都体现了文人对莲的深厚情感与审美追求,展现了莲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B.句意: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鲜,意思是少;闻,听说的意思。
②偕,一同、和……一起;数,表示几、几个;于,在。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周敦颐着重强调了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等特点。其中“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了莲在污浊的环境中仍能保持自身的洁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由此可知,周敦颐对莲的喜爱,主要是因为莲具有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结合【乙】文“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可知,李盛仙描写了荷花被雨水冲洗后的状态,用“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这些词语来形容荷花,突出了荷花在被雨洗后展现出的美丽姿态,如鲜艳明媚、姿态柔美、清新秀丽等。由此可知,李盛仙爱莲是因为莲被雨洗后鲜妍明媚,清丽袅娜。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我们)兴致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湖中荷花全都呈现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面平静没有波浪,湖水和天空呈现出同一种颜色。荷花被雨水冲洗过后,鲜艳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花中的仙子啊。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这诗句)精妙极了。
思维拓展练
8.(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期末)“铭”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下面材料,简要概括古代铭文的作用或价值。(每点不超过6字)
(2)下面是一段关于经典铭文《陋室铭》的评价,请找出其中意不连贯的四处,并加以修改。
①刘禹锡的《陋室铭》广为流传,②主要是因其意蕴深厚、音韵和谐。③它让人们明白“雅室”也可以是“陋室”:④无亭台轩榭,有满目青绿:⑤无显贵盈门,有鸿儒往来;⑥有雅室清趣,无高官厚禄。⑦所以,刘禹锡并非绝对的隐士,⑧以雄才诸葛亮、扬雄自比就暗含着他渴遇明主的一点希望。
错误:第 处,修改为:
错误:第 处,修改为:
错误:第 处,修改为:
错误:第 处,修改为:
(3)古人常在器物上刻写文字以表情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铭文。请参考下面的铭文示例,在备选主题中任选其一,写一则短小的铭文,注意恰当使用对偶或排比,语言鲜明生动。(句式、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
参考示例一:
《陋室铭》:粗茶淡饭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参考示例二:
《三悔铭》: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
备选主题:《交友铭》《读书铭》《志向铭》
主题:
铭文:
【答案】(1)①传达警示赞颂 ②记载历史大事 ③展现书法之美 ④判定文物年代
(2) ② 主要是因其意蕴深厚 ③ 它让人们明白“陋室”也可以是“雅室” ⑥ 无高官厚禄,有雅室清趣 ⑦ 但是(其实),刘禹锡并非绝对的隐士
(3) 《交友铭》 友不在广,但求知心;聚无须多,贵在坦诚;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真情。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图表中①“‘铭’,最初指器物或碑碣上的刻画文字。或铸祖先警语以警诚后人,或刻功勋以表赞颂”可知,古代铭文有“传达警示赞颂”的作用;
根据图表中②“战国以前的铭文多记载奴隶主贵族的祭祀、征伐、盟誓等。千年前的重大事件,便浓缩在这青铜铭文里”可知,古代铭文有“记载历史大事”的作用;
根据图表中③“西周器物上的铭文,笔法灵动、线条古朴、结构疏密相间,是上古书法的典范,被历代书法爱好者所珍视”可知,古代铭文可以用来“展现书法之美”;
根据图表中④“青铜器铭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雕刻方式:战国以前主要是铸铭,战国时期则开始出现较多刻铭。这为后世提供了另一种区分文物年代的方法”可知,古代铭文可以用来“判定文物年代”。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修改。
结合写作背景可知,《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作者被迫三次异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铭是古代一种刻于器物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由此可知:
错误第一处为②句,根据后文“满目青绿”“鸿儒往来”“雅室清趣”可知,材料主要说的都是内在的意蕴,而没有提到音韵和谐;故修改为:主要是因其意蕴深厚;
错误第二处为③句,之所以“陋室不陋”是因为“惟吾德馨”,强调的是“惟吾德馨”使“陋室”高雅,因此“陋室”也可以是“雅室”,故该句顺序颠倒,应改为:它让人们明白“陋室”也可以是“雅室”;
错误第三处为⑥句,前文④⑤句的结构均为“无……有……”,故语序不当,应改为“无高官厚禄,有雅室清趣”;
错误第四处为⑦句,前文都在阐述刘禹锡隐居陋室,⑧句则说明他还有“渴遇明主的一点希望”,所以说他隐居陋室,但却不是绝对的隐士,因为他也“渴遇明主”,所以这里应该是转折关系,故关联词使用错误,应将“所以”改为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
(3)本题考查铭文的拟写。
结合铭文的知识“古人常在器物上刻写文字以表情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铭文”,及题干给出的主题《交友铭》《读书铭》《志向铭》来书写铭文,从而达到用文字来表达感情、志向或警戒自己的作用即可。注意恰当使用对偶或排比,语言鲜明生动。
示例1.《交友铭》
铭文:挚友如金贵相知,真情似海深相惜。良朋益友情无价,患难与共心不离。
示例2.《读书铭》
铭文:读书益智启心智,墨香四溢润心田。勤学苦练求真理,博览群书长智慧。
示例3.《志向铭》
铭文:志向高远心无畏,追求梦想步不停。豪情满怀展宏图,砥砺前行铸辉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