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01课邓稼先(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01课邓稼先(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杰出人物
第1课 邓稼先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1. 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 学习精读的方法,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段落,通过品读、赏析,品味其含义和表达妙处。 3.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人物介绍
邓稼先:中国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威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3.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同志逝世七周年纪念日,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杨先生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作者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4.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这篇回忆录,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赞美了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平生与贡献,与奥本海默的比较和创造的成就以及他工作的艰苦。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句式多变,用了叙述,描写等方法。
5.文章主旨
文章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国家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
6.重点字词
⑴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⑵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⑶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⑷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⑸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⑹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⑺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⑻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⑼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⑽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⑾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⑿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⒀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⒁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⒂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⒃仰慕:敬仰思慕。
⒄彷páng徨huáng:犹豫。
⒅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思考提升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4)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6)“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探究一 阅读“两弹”元勋部分,用表格梳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你能从邓稼先的人生经历中读出哪些不寻常之处吗?
1924年 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1945年 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 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年10月 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 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85年8月 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1986年3月 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 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
1986年7月29日 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邓稼先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求学、研究原子弹、患病。
1.求学阶段
两年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就立即回国。
补充资料:
⑴不足两年修满学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
⑵获得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立即”,体现出邓稼先的爱国情怀,联系第一部分的时代背景来理解。2.研究阶段仅用6年时间完成原子弹试验。用2年时间完成氢弹试验。
补充资料:
⑴中国是既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⑵研究氢弹,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了4年,中国创造了最快的速度。3.患病阶段重病阶段,邓稼先仍然心系我们的核研究事业。
补充资料:
1985年,邓稼先的癌症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邓稼先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小结:邓稼先是怀有报国之心、毕生经历奉献给祖国,至死都心系国家核武器事业的人。
探究二 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从文中找出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对比之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1.阅读之前,请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照片,谈谈你对二人气质品格的直观感受。
2.学生默读,抓住关键词进行归纳。
邓稼先 奥本海默
共同点 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
气质品格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锋芒毕露
细节 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说服宣传队、工宣队 打断别人的报告
3.小结: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邓稼先忠厚平实的气质,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代表。
探究三 阅读“我不能走”部分,这一部分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古文和歌词没有直接写到邓稼先,是不是可以删掉?
1.朗读《吊古战场文》,讨论:不能删掉,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也把邓稼先放在历史背景中来看。
2.朗读《中国男儿》,说说为什么要引用这段歌词。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3.文章结尾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如果时光倒流,让邓稼先做选择,他还会选择这样的道路么?
小结: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讨论。学生认识到,邓稼先满怀爱国之心,他选择的道路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
考点一 记叙文中议论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⑴〖原文〗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作用:“议论”指出中国历史上这个最伟大的改变是无数英雄人物努力的结果,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巨变的历史意义。
⑵〖原文〗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作用:以“议论、抒情”阐述了两弹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突出了邓稼先在原子弹和氢弹设计制造和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易错提示:
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是对记叙的进一步挖掘,用于表达情感或是升华主题,答题时要联系内容作答。
考点二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引用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问题〗作者引用自己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用虚笔描述邓稼先工作的环境之恶劣、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突出邓稼先的工作热情和坚忍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2.排比句的作用
〖原文〗“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作用:连续三个必备的高标准素质,有力地说明了邓稼先的杰出才能。关切的语句再次表露出作者对邓稼先的爱惜,表现了两人的深厚友谊。排比句在文章中是增强语言的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情感。
★易错提示:
分析时按照修辞手法答题思路,先说手法,再说内容及特点,最后表达思想感情。
考点三 对比手法的运用
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了名人,有时还会这样。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易错提示:
分清对比与衬托,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时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事物,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是相互依存。
考点四 环境描写的作用
〖原文〗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 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作用:描写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有力地衬托出邓稼先的工作热情和坚忍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易错提示:
注意答题模式:环境描写,描写了……景象(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后文……做铺垫,暗示主题。
基础过关练
1.(23-24七年级·全国·随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消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diàn基人;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顽强拼搏不舍昼夜;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至死不屑地奋斗着……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就是邓稼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殷( )红 昼( )夜 diàn( )基 鞠躬尽cuì( )
(2)上面两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 ; 改为
(3)“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一句中的“最”的词性是____________。
(4)将文段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2.(22-23七年级下·辽宁葫芦岛·期中)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词性的判断正确的一项( )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A.介词 连词 副词 动词 B.动词 连词 介词 名词
C.副词 连词 介词 动词 D.副词 连词 动词 名词
3.(22-23七年级下·湖南常德·期中)下面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排比,表达了我对土地的眷念之情。)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比喻、排比,描写“我”对各种声响的感受。)
C.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反问,委婉地表达对长妈妈睡相不好的不满。)
D.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用典,表达中国男儿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4.(21-22七年级下·广西柳州·期中)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②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
③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④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能力提升练
(22-23七年级下·河南鹤壁·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待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自己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他的父亲,他还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②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自己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③接下来整整五年的时间内,钱学森受到了种种恐吓、诬蔑,甚至是非法逮捕,但是,这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动身回国。”
④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1955年9月17日,经过了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乘坐轮船胜利地驶向东方的祖国。
⑤1960年10月中旬,在钱学森的亲自领导下,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制造成功了。11月5日上午9时,随着指挥所发出的点火命令,火光闪,惊雷吼,国产导弹呼啸着向九十公里外的目标飞去。很快,落区传来报告:导弹精确命中目标。
⑥当天下午,在基地的庆祝酒会上。聂荣臻元帅激动地举杯祝酒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
⑦有成功,也有失败。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中程导弹起飞不久就掉在发射阵地前三百米处,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
⑧在寻找失败的原因和研究新方案的过程中,钱学森经常深入到控制系统第一线,与同志们共同研究,进行指导。经过再次研究设计和精心加工生产,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试制出来,并发射成功。这以后,科技人员重新设计了具有更为先进系统的导弹,并于1965年发射成功。也就在这一年,我国原子弹小型化的工作也已完成。1966年10月27日凌晨,改进型中程火箭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的沙漠深处飞去,准确命中目标并起爆。
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十三年,我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从此,在世界上确立起我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的地位。
【文本二】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xiònɡ,辽远)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②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③“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1.文本一突出的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举一处谈谈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2.文本一第②段写到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你觉得文本二开头部分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4.文本一所写人物钱学森,文本二所写人物邓稼先,两人都曾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文在刻画人物时,写法和选材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023·福建南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羊儿在崖畔上歌唱
①半夜时分,我梦见一只灵敏的身影一闪而过,随即跃上旁边的山岩,在乱石间迅速跳跃,攀上更险峻的山崖。一眨眼,又在山梁出现了!它回头观望,在崖畔上扬脖“咩”“咩”地高歌。不负“峭壁精灵”称号的岩羊从容而敏捷地在岩壁上攀登跳跃,它是崖上的舞者,更是崖上的歌者。
②激灵醒来,想起了在西安封控期间的一个姑娘,她镌刻在我的心坎上。
③大白是所有防疫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总称。在我认识的西安朋友中,有很多人都当起了大白。这其中就有一个姓李的小学老师,我戏称她为李小白。小白是陕北人,从小在山垛梁上和父亲一起放羊,她喜欢登高在崖畔上唱信天游。后来,她考到县城读高中。十八岁那年,已经出落成大姑娘的小白长得非常俊俏,学习也很好。高考的那一年,她感到乳房硬胀胀的,还有丝丝的隐痛。医生判断是乳腺癌。治疗乳腺癌的过程是恐怖的。小白并没有当回事,她并没觉得比别人少了什么。她休学在家,继续学习,她相信自己来年一定能考上大学。
④我在西安见到小白是在一个作品研讨会上。她是个小学教师,特别酷爱文学写作。她到宾馆看我,我给她讲了我与疾病斗争的十几年经历。她听后十分感动,不由得把她自己与癌症斗争的过程含泪告诉了我。她说,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崩溃,如果自己都战胜不了自己,那就无药可治了。我和小白相约,等我们身体都康复了,一起去游览祖国的湖光山色。
⑤以后的日子,小白一边教学,一边写作,隔上几日她就发上一篇散文让我指正。从她的作品中得知,她手术后很坚强。
⑥去年12月9日,西安出现新一轮疫情。12月23日凌晨,西安做出了全城封控决定。小白每天给孩子上网课。我说,有时间写几篇文章吧。小白说,她想写写陕北老家的事;我说就写写你和羊儿的故事吧。
⑦几天过后,小白没有把文章发我,想必她很忙,既要给学生上网课,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我给她发过几次问候的话,她只给我回了几个表情。等到了年底,疫情越来越严重。小白发来一张大白照。大白的脸庞早已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疤痕,全身上下显露出来可以看到的只有她那充满了自信与坚定的眼睛。她身后街道上白雪皑皑,一名身着防护服的志愿者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街边,镜头中他们的身影几乎与地上白雪融为一体。
⑧我问你今天也做核酸了这个大白女孩你认识吗小白回复老师,那大白女孩就是我,从23日起,我就在小区当志愿者了。我回复你真胆大,你要知道,你这种身体是不能受累挨冻的,万一病情反复可咋办?小白回复:老师放心,我会保护好我自己的,我不怕死!
⑨望着照片,眼前依稀又看见,大西北纵横交错的一道道山梁似苍天投掷的一把把利剑,那只峭壁精灵在嶙峋峭壁间昂首挺胸,扬脖歌唱。
⑩我每天都为小白担心,她则每天下工后都会发个胜利的表情给我。今天,西安确诊的数字终于降到个位数,我和所有的西安人都长长地舒出一口气。我问小白:今天又去做核酸了吗?小白说,早晨6点出的门,现在刚结束。我看了看时间,是下午13时30分。小白又问:西安封城到今天已满20天,逐渐好转,终于看到解封的曙光,请问老师,解封后您最想做什么?我回答:继续治病啊!小白说:您可是答应要约我一起去看祖国的湖光山色呢!
我说,是的,不光看湖光山色,我还要和你一起去听那峭壁精灵在崖畔上歌唱嘞!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叙写一个患癌的小学女老师积极参加抗疫的感人故事。
B.第⑨段写“志愿者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街边”,突出他们工作的辛苦,疫情的严重。
C.文中写羊在崖畔扬脖高歌,小白在崖畔唱信天游,是为了突出他们歌唱技艺的高超。
D.文章语言具有朴素、自然的特点,在似随意道来的叙述中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11.文章叙述了李小白的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
(1)在西安封控期间的一个姑娘,她镌刻在我的心坎上。(赏析加点词)
(2)大白的脸庞早已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疤痕,全身上下显露出来可以看到的只有她那充满了自信与坚定的眼睛。(从描写人物角度赏析)
13.文章写西安疫情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4.文章以“羊儿在崖畔上歌唱”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
思维拓展练
(22-23七年级下·全国·课时练习)学习本文之后,某班开展了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
(2)假如时光倒流,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3)请仿照下面的写法,为邓稼先写几句颁奖词。
示例:(科学泰斗)钱伟长:【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仿写:(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邓稼先:【颁奖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单元 杰出人物
第1课 邓稼先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1. 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 学习精读的方法,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段落,通过品读、赏析,品味其含义和表达妙处。 3.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人物介绍
邓稼先:中国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威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3.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同志逝世七周年纪念日,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杨先生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作者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4.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这篇回忆录,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赞美了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平生与贡献,与奥本海默的比较和创造的成就以及他工作的艰苦。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句式多变,用了叙述,描写等方法。
5.文章主旨
文章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国家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
6.重点字词
⑴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⑵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⑶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⑷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⑸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⑹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⑺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⑻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⑼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⑽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⑾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⑿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⒀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⒁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⒂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⒃仰慕:敬仰思慕。
⒄彷páng徨huáng:犹豫。
⒅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思考提升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4)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6)“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探究一 阅读“两弹”元勋部分,用表格梳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你能从邓稼先的人生经历中读出哪些不寻常之处吗?
1924年 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1945年 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 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年10月 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 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85年8月 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1986年3月 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 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
1986年7月29日 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邓稼先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求学、研究原子弹、患病。
1.求学阶段
两年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就立即回国。
补充资料:
⑴不足两年修满学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
⑵获得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立即”,体现出邓稼先的爱国情怀,联系第一部分的时代背景来理解。2.研究阶段仅用6年时间完成原子弹试验。用2年时间完成氢弹试验。
补充资料:
⑴中国是既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⑵研究氢弹,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了4年,中国创造了最快的速度。3.患病阶段重病阶段,邓稼先仍然心系我们的核研究事业。
补充资料:
1985年,邓稼先的癌症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邓稼先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小结:邓稼先是怀有报国之心、毕生经历奉献给祖国,至死都心系国家核武器事业的人。
探究二 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从文中找出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对比之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1.阅读之前,请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照片,谈谈你对二人气质品格的直观感受。
2.学生默读,抓住关键词进行归纳。
邓稼先 奥本海默
共同点 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
气质品格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锋芒毕露
细节 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说服宣传队、工宣队 打断别人的报告
3.小结: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邓稼先忠厚平实的气质,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代表。
探究三 阅读“我不能走”部分,这一部分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古文和歌词没有直接写到邓稼先,是不是可以删掉?
1.朗读《吊古战场文》,讨论:不能删掉,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也把邓稼先放在历史背景中来看。
2.朗读《中国男儿》,说说为什么要引用这段歌词。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3.文章结尾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如果时光倒流,让邓稼先做选择,他还会选择这样的道路么?
小结: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讨论。学生认识到,邓稼先满怀爱国之心,他选择的道路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
考点一 记叙文中议论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⑴〖原文〗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作用:“议论”指出中国历史上这个最伟大的改变是无数英雄人物努力的结果,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巨变的历史意义。
⑵〖原文〗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作用:以“议论、抒情”阐述了两弹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突出了邓稼先在原子弹和氢弹设计制造和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易错提示:
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是对记叙的进一步挖掘,用于表达情感或是升华主题,答题时要联系内容作答。
考点二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引用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问题〗作者引用自己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用虚笔描述邓稼先工作的环境之恶劣、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突出邓稼先的工作热情和坚忍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2.排比句的作用
〖原文〗“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作用:连续三个必备的高标准素质,有力地说明了邓稼先的杰出才能。关切的语句再次表露出作者对邓稼先的爱惜,表现了两人的深厚友谊。排比句在文章中是增强语言的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情感。
★易错提示:
分析时按照修辞手法答题思路,先说手法,再说内容及特点,最后表达思想感情。
考点三 对比手法的运用
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了名人,有时还会这样。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易错提示:
分清对比与衬托,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时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事物,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是相互依存。
考点四 环境描写的作用
〖原文〗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 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作用:描写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有力地衬托出邓稼先的工作热情和坚忍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易错提示:
注意答题模式:环境描写,描写了……景象(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后文……做铺垫,暗示主题。
基础过关练
1.(23-24七年级·全国·随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消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diàn基人;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顽强拼搏不舍昼夜;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至死不屑地奋斗着……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就是邓稼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殷( )红 昼( )夜 diàn( )基 鞠躬尽cuì( )
(2)上面两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 ; 改为
(3)“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一句中的“最”的词性是____________。
(4)将文段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答案】(1) yān zhòu 奠 瘁
(2) 消 硝 屑 懈
(3)副词
(4)他难道不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吗?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殷红(yān):鲜红色还带着黑。
昼夜(zhòu):白昼与夜晚。
奠基(diàn):打下建筑物的基础。
鞠躬尽瘁(cuì):不辞辛劳,恭敬谨慎,竭尽心力于国事;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2)本题考查字形。
消烟——硝烟;至死不屑——至死不懈。
(3)本题考查词性辨析。
“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一句中的“最”的词性是程度副词。程度副词用于表示程度或强调,它修饰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使得所描述的状态或特性在程度上有所增加或强调。在这个句子中,“最”修饰了“忠心”这个形容词,强调了这个人对党的忠诚程度之高。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原句“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是一个陈述句,表达了一个肯定的事实。为了将其改为反问句,我们需要在句中添加反问词“难道”和否定词“不”,并将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因此,改写后的句子为:“他难道不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吗?”
2.(22-23七年级下·辽宁葫芦岛·期中)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词性的判断正确的一项( )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A.介词 连词 副词 动词 B.动词 连词 介词 名词
C.副词 连词 介词 动词 D.副词 连词 动词 名词
【答案】C
【详解】考查词性。
句中加点词“始终”,根据“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者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可知,此处修饰“站”表时间,属于时间副词;
“和”,根据“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句,以表示其相互连络关系的词”可知,此处把“创造”和“研究”连接起来,构成并列关系,是连词;
“把”,根据“介词,一般用在代词或名词性质的短语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组成介词结构,以表示处所、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的词,去掉后原句意思改变”可知,此处与“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构成介宾结构,表对象,属于介词;
“引导”,根据“用词一般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可知,此处表示“邓稼先”动作行为,属于动词。
故选C。
3.(22-23七年级下·湖南常德·期中)下面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排比,表达了我对土地的眷念之情。)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比喻、排比,描写“我”对各种声响的感受。)
C.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反问,委婉地表达对长妈妈睡相不好的不满。)
D.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用典,表达中国男儿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分析。
C.有误,“一定很怕热罢?”“怕不见得很好罢?”连用两个反问句,是对长妈妈委婉地提醒与批评。此项“委婉地表达对长妈妈睡相不好的不满”分析有误。
故选C。
4.(21-22七年级下·广西柳州·期中)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②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
③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④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答案】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也就是考查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内在逻辑的严密性。这个题目是组句成段,也就是变相考查学生感知、梳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本句句意:选用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人具有知人之明;
②句“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与③句“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在语义上是并列关系,而③句中的“也”表明③句排在②句之后;
④句中“他们”指的是②③句中出现的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所以④句排在③句之后;①句中的“而且”与④句构成递进关系,不仅对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了解,更了解中国和美国社会;故排序为②③④①;
故选A。
能力提升练
(22-23七年级下·河南鹤壁·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待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自己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他的父亲,他还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②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自己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③接下来整整五年的时间内,钱学森受到了种种恐吓、诬蔑,甚至是非法逮捕,但是,这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动身回国。”
④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1955年9月17日,经过了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乘坐轮船胜利地驶向东方的祖国。
⑤1960年10月中旬,在钱学森的亲自领导下,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制造成功了。11月5日上午9时,随着指挥所发出的点火命令,火光闪,惊雷吼,国产导弹呼啸着向九十公里外的目标飞去。很快,落区传来报告:导弹精确命中目标。
⑥当天下午,在基地的庆祝酒会上。聂荣臻元帅激动地举杯祝酒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
⑦有成功,也有失败。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中程导弹起飞不久就掉在发射阵地前三百米处,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
⑧在寻找失败的原因和研究新方案的过程中,钱学森经常深入到控制系统第一线,与同志们共同研究,进行指导。经过再次研究设计和精心加工生产,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试制出来,并发射成功。这以后,科技人员重新设计了具有更为先进系统的导弹,并于1965年发射成功。也就在这一年,我国原子弹小型化的工作也已完成。1966年10月27日凌晨,改进型中程火箭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的沙漠深处飞去,准确命中目标并起爆。
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十三年,我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从此,在世界上确立起我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的地位。
【文本二】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xiònɡ,辽远)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②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③“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1.文本一突出的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举一处谈谈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示例1:“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一句,“始终”写出了钱学森在美国生活20年从开始到最后一直都在思念祖国,从时间长度上,表达人物对祖国的深情程度,朴实的语言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依恋、怀念之情。(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这一特点的理解。结合文章第①段的句子,“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中的“始终”指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过程,突出其对祖国的深爱;“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还不止一次梦见上海”中的“不止一次”意思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发出的感叹和梦到上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次次“梦见”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语言朴实真切,没有刻意渲染,钱学森对祖国的依恋、怀念之情尽在其中。
示例2:第①段字里行间都体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如两个“不止一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次次“感叹”,“还”一次次“梦见”,语言朴实真切,没有刻意渲染,钱学森对祖国的依恋、怀念之情尽在其中。(意对即可)
2.文本一第②段写到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宁肯”“也不”增强了语气,写出了美国次长关于钱学森想回国这件事所持的态度,结合前文“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可见钱学森的在军事上的重要价值,为下文钱学森回国道路的艰难曲折做了铺垫。(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要分析。结合文章前文来看,“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充分说明钱学森的重要价值以及美国对钱学森科学研究的肯定;“宁肯……也不……”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它强调选择“宁肯”的内容,语气坚决,感情强烈,取前舍后。这是美国次长关于钱学森想回国这件事所持的鲜明态度,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
3.你觉得文本二开头部分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答案】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同时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赏析。这段《吊古战场文》,描给的是西北古战场恶劣的自然环境,与邓稼先的工作地点极为相似,侧面表现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并含蓄地将邓稼先的工作地点比作战场,突出了邓候家先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从而赞美邓稼先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同时,用古战场是文章具有厚重的历史感,突出邓稼先的使命感,让人觉得悲壮。
4.文本一所写人物钱学森,文本二所写人物邓稼先,两人都曾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文在刻画人物时,写法和选材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1)写法上:运用了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大量的副词运用等刻画人物。(两种即可)(2)选材上:都写了各自的失败经历,都刻画了他们失败后的表现,突出他们的执着与奉献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两文在刻画人物上的相同点的分析。
写法上,侧面描写,文本一,如第②段美国海军次长对钱学森准备回国的态度;文本二,如第①段引用《吊古战场文》,侧面写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语言描写,文本一,如第①段“他告诉他的父亲,他还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文本二,如第④段“我不能走”;环境描写,文本一,如第③段“钱学森受到了种种恐吓、诬蔑,甚至是非法逮捕,但是,这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文本二,如第④段“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大量的副词的运用,文本一,如“不止一次”“还”“始终”等;文本二,如“总是”“只”。
选材上:都写了各自的失败经历,都刻画了他们失败后的表现。文本一,如第⑦段“有成功,也有失败。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中程导弹起飞不久就掉在发射阵地前三百米处,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在寻找失败的原因和研究新方案的过程中,钱学森经常深入到控制系统第一线,与同志们共同研究,进行指导”;文本二,如第④段“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情感上:文本一,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虽然有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但他依然回到祖国参与导弹核武器研制;文本二,邓稼先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下,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因而都表达了对他们乐于奉献、执着勇敢精神的赞美。
(2023·福建南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羊儿在崖畔上歌唱
①半夜时分,我梦见一只灵敏的身影一闪而过,随即跃上旁边的山岩,在乱石间迅速跳跃,攀上更险峻的山崖。一眨眼,又在山梁出现了!它回头观望,在崖畔上扬脖“咩”“咩”地高歌。不负“峭壁精灵”称号的岩羊从容而敏捷地在岩壁上攀登跳跃,它是崖上的舞者,更是崖上的歌者。
②激灵醒来,想起了在西安封控期间的一个姑娘,她镌刻在我的心坎上。
③大白是所有防疫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总称。在我认识的西安朋友中,有很多人都当起了大白。这其中就有一个姓李的小学老师,我戏称她为李小白。小白是陕北人,从小在山垛梁上和父亲一起放羊,她喜欢登高在崖畔上唱信天游。后来,她考到县城读高中。十八岁那年,已经出落成大姑娘的小白长得非常俊俏,学习也很好。高考的那一年,她感到乳房硬胀胀的,还有丝丝的隐痛。医生判断是乳腺癌。治疗乳腺癌的过程是恐怖的。小白并没有当回事,她并没觉得比别人少了什么。她休学在家,继续学习,她相信自己来年一定能考上大学。
④我在西安见到小白是在一个作品研讨会上。她是个小学教师,特别酷爱文学写作。她到宾馆看我,我给她讲了我与疾病斗争的十几年经历。她听后十分感动,不由得把她自己与癌症斗争的过程含泪告诉了我。她说,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崩溃,如果自己都战胜不了自己,那就无药可治了。我和小白相约,等我们身体都康复了,一起去游览祖国的湖光山色。
⑤以后的日子,小白一边教学,一边写作,隔上几日她就发上一篇散文让我指正。从她的作品中得知,她手术后很坚强。
⑥去年12月9日,西安出现新一轮疫情。12月23日凌晨,西安做出了全城封控决定。小白每天给孩子上网课。我说,有时间写几篇文章吧。小白说,她想写写陕北老家的事;我说就写写你和羊儿的故事吧。
⑦几天过后,小白没有把文章发我,想必她很忙,既要给学生上网课,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我给她发过几次问候的话,她只给我回了几个表情。等到了年底,疫情越来越严重。小白发来一张大白照。大白的脸庞早已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疤痕,全身上下显露出来可以看到的只有她那充满了自信与坚定的眼睛。她身后街道上白雪皑皑,一名身着防护服的志愿者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街边,镜头中他们的身影几乎与地上白雪融为一体。
⑧我问你今天也做核酸了这个大白女孩你认识吗小白回复老师,那大白女孩就是我,从23日起,我就在小区当志愿者了。我回复你真胆大,你要知道,你这种身体是不能受累挨冻的,万一病情反复可咋办?小白回复:老师放心,我会保护好我自己的,我不怕死!
⑨望着照片,眼前依稀又看见,大西北纵横交错的一道道山梁似苍天投掷的一把把利剑,那只峭壁精灵在嶙峋峭壁间昂首挺胸,扬脖歌唱。
⑩我每天都为小白担心,她则每天下工后都会发个胜利的表情给我。今天,西安确诊的数字终于降到个位数,我和所有的西安人都长长地舒出一口气。我问小白:今天又去做核酸了吗?小白说,早晨6点出的门,现在刚结束。我看了看时间,是下午13时30分。小白又问:西安封城到今天已满20天,逐渐好转,终于看到解封的曙光,请问老师,解封后您最想做什么?我回答:继续治病啊!小白说:您可是答应要约我一起去看祖国的湖光山色呢!
我说,是的,不光看湖光山色,我还要和你一起去听那峭壁精灵在崖畔上歌唱嘞!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叙写一个患癌的小学女老师积极参加抗疫的感人故事。
B.第⑨段写“志愿者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街边”,突出他们工作的辛苦,疫情的严重。
C.文中写羊在崖畔扬脖高歌,小白在崖畔唱信天游,是为了突出他们歌唱技艺的高超。
D.文章语言具有朴素、自然的特点,在似随意道来的叙述中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答案】C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C.有误,首段写岩羊在险峻的山崖畔上扬脖叫,第③段写小白从小和父亲一起放羊,她喜欢登高在崖畔上唱信天游;生活艰苦,小白却能崖畔高歌,侧面衬托小白乐观积极的精神;并不是“为了突出他们歌唱技艺的高超”;
故选C。
11.文章叙述了李小白的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与乳腺癌积极斗争;②热爱写作;③带病参加抗疫工作。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③段“高考的那一年,她感到乳房硬胀胀的,还有丝丝的隐痛。医生判断是乳腺癌。治疗乳腺癌的过程是恐怖的。小白并没有当回事,她并没觉得比别人少了什么。她休学在家,继续学习”,第④段“她听后十分感动,不由把她自己与癌症斗争的过程含泪告诉了我。她说,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崩溃,如果自己都战胜不了自己,那就无药可治了”等语句可概括为:与乳腺癌积极斗争;
根据第⑥段“以后的日子,小白一边教学,一边写作,隔上几日她就发上一篇散文让我指正。从她的作品中得知,她手术后很坚强”可概括为:李小白热爱写作;
根据第⑧段“小白回复:老师,那大白女孩就是我,从23日起,我就在小区当志愿者了。我回复:你真胆大,你要知道,你这种身体是不能受累挨冻的,万一病情反复可咋办?小白回复:老师放心,我会保护好我自己的,我不怕死!”可概括为:带病参加抗疫工作。
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
(1)在西安封控期间的一个姑娘,她镌刻在我的心坎上。(赏析加点词)
(2)大白的脸庞早已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疤痕,全身上下显露出来可以看到的只有她那充满了自信与坚定的眼睛。(从描写人物角度赏析)
【答案】(1)“镌刻”是雕刻的意思,在此形容李小白的人和事深深地印在“我”心上,表明了李小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我”的心理留下的印象深刻。
(2)运用外貌和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抗疫志愿者工作的时间长,任务重,突出李小白对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考查语句赏析。
(1)“镌刻”意思是;雕刻。“有一个姑娘镌刻在我的心坎上”中的“镌刻”在此形容李小白的人和事深深地印在心上;本文叙述了李小白与乳腺癌积极斗争,热爱写作,带病参加抗疫工作的事,说明李小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我”的心理留下的印象深刻。
(2)“大白的脸庞早已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疤痕”是对李小白的外貌描写;联系第⑦段“她身后街道上白雪皑皑,一名身着防护服的志愿者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街边”,第⑩段“小白说,早晨6点出的门,现在刚结束。我看了看时间,是下午13时30分”可知,通过外貌描写体现抗疫志愿者工作的时间长,任务重;“只有她那充满了自信与坚定的眼睛”是对李小白的神态描写;突出李小白对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3.文章写西安疫情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或:李小白参加抗疫志愿者工作的原因);
②强调李小白抗疫工作的时间久、任务重(或: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时代感);
③突出李小白身患癌症但仍然积极参加抗疫志愿者工作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念(或:突出李小白乐观态度和奉献精神)。
【解析】考查句段作用。
第⑥段“去年12月9日,西安出现新一轮疫情。12月23日凌晨,西安做出了全城封控决定”,联系第⑧段“老师,那大白女孩就是我,从23日起,我就在小区当志愿者了”等语句可知,写西安疫情引出李小白参加抗疫志愿者工作,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李小白参加抗疫志愿者工作的原因);
联系第⑩段“小白说,早晨6点出的门,现在刚结束。我看了看时间,是下午13时30分。小白又问:西安封城到今天已满20天,逐渐好转,终于看到解封的曙光”可知,强调李小白抗疫工作的时间久、任务重,使故事的真实可信,有时代感;
联系第⑦段“大白的脸庞早已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疤痕,全身上下显露出来可以看到的只有她那充满了自信与坚定的眼睛。她身后街道上白雪皑皑,一名身着防护服的志愿者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街边”,第⑧段“你真胆大,你要知道,你这种身体是不能受累挨冻的,万一病情反复可咋办?小白回复:老师放心,我会保护好我自己的,我不怕死!”可知,李小白身患癌症但仍然积极参加抗疫志愿者工作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念,突出李小白乐观态度和奉献精神。
14.文章以“羊儿在崖畔上歌唱”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表层含义是指岩羊在险峻的山崖畔上扬脖“咩”“咩”的叫声;②深层含义是患癌症的李小白勇敢面对眼前的困难、磨难,积极乐观生活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意对即可)。
【解析】考查文题的含义。
根据第①段“半夜时分,我梦见一只灵敏的身影一闪而过,随即跃上旁边的山岩,在乱石间迅速跳跃,攀上更险峻的山崖……在崖畔上扬脖‘咩’咩地高歌。不负‘峭壁精灵’称号的岩羊从容而敏捷地在岩壁上攀登跳跃……更是崖上的歌者”可知,“羊儿在崖畔上歌唱”表面是指岩羊在险峻的山崖畔上扬脖“咩”“咩”的叫声;
本文记叙了李小白与乳腺癌积极斗争,热爱写作,带病参加抗疫工作的事,李小白直面苦难,勇敢谱写生命的乐章;不惧岩壁峭崖“羊儿”象征着身患癌症但是积极乐观的李小白;文题“羊儿在崖畔上歌唱”深层含义是患癌症的李小白勇敢面对眼前的困难、磨难,积极乐观生活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借此表达以李小白为代表的人们,对她们勇敢、乐观精神的热情讴歌。
思维拓展练
(22-23七年级下·全国·课时练习)学习本文之后,某班开展了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
(2)假如时光倒流,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3)请仿照下面的写法,为邓稼先写几句颁奖词。
示例:(科学泰斗)钱伟长:【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仿写:(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邓稼先:【颁奖词】
【答案】(1)示例:让中国变强盛奉献毕生。
(2)示例:①请问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②请您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的话。
(3)示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详解】(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结合题目要求可知,补写的内容就应是对邓稼先事例的总结,并与“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形成对偶关系。
结合“‘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可补写句子为:让中国变强盛奉献毕生。
(2)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采访问题的设计:注意采访用语首先要注意彼此的身份地位,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性,要符合实际。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示例1:请问在科研事业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
示例2:请问是什么让您选择了我国的国防科研事业?您对年轻时的选择感到后悔吗?
(3)本题考查颁奖词的拟写。颁奖词的内容要突出人物所做出的贡献,并表达出对人物的高度赞美,语言要优美、形象。
示例:他是新中国核武的开拓者,他是国之重器的奠基者。新中国成立之初,边境磨擦不断,帝国列强环肆周边,蠢蠢欲动,为了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宁,他隐姓埋名在荒无人迹的戈壁滩上埋头一扎就是整整28年。终于为新中国研制出了自己的“两弹一星”,从而震惊世界,从此列强不敢轻言挑衅,国家得以长治久安,这28年里,他和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们一样,不为名利,坚持不懈,他是新中国真正的“国之重器,中国脊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