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1课山地回忆(原卷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1课山地回忆(原卷版+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小人物”
第11课 山地回忆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孙犁,那“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这篇课文就是典型的散文化小说,小说和散文、诗歌融合在一起,读起来既有小说的情节,又有散文的韵味,还有诗歌的意境,特别有意思。
2.题目解读
“山地”,这里指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首府阜平。“回忆”表明小说讲述的是“我”在早平生活时的一段难忘的经历。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写作背景
《山地回忆》是孙犁写于1949年12月的一篇短篇小说。关于此文,孙犁先生曾这样回忆:《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
4.文章主旨
这篇小说通过回忆“我”在阜平驻军时的生活往事,塑造了一个爽快率直、质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农村女孩子形象,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性美,表现了在抗战艰苦的环境中所建立起来的军民鱼水深情。
5.重点字词
瘪(biě) 沤(ōu) 展览(zhǎn lǎn) 度过(dù guò)
经营(jīng yíng) 活计(huó ji) 严厉(yán lì)
妨碍(fáng ài) 挂火(guà huǒ) 单薄(dān bó)
坚实(jiān shí) 健壮(jiàn zhuàng) 包袱(bāo fu)
盈余(yíng yú) 陪送(péi song) 破绽(pò zhàn)
碛口(qì kǒu) 被摞(bèi luò) 腾腾(téng téng) 袄襟(jīn)
○穷山恶水(qióng shān è shuǐ):贬义词,并列短语。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心平气和(xīn píng qì hé):褒义词,并列短语。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遇事心态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爬山越岭(pá shān yuè lǐng):爬过高山,越过山岭。
心平气和(xīn píng qì hé):褒义词,并列短语。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遇事心态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思考提升
1、本文所写事件概括:
①、洗脸事件,“我”结识妞儿;
②、“我”去妞儿家,结识她们全家人;
③、妞儿给“我”做袜子;
④、“我”帮妞儿父亲,一起卖枣;
⑤、父亲给妞儿买织布机;开国典礼那天,“我”买布送给妞儿全家。
2、速读课文,概括小说主人公生活的环境特点:
①土地贫瘠;②缺衣少食;③战乱不断(敌人大扫荡)
3、分析并概括文中女孩子的人物性格。
①性情爽朗,心直口快。从开篇女孩子骂人的话,到关心他没袜子,再到关于占领北平揶揄的语句,都反映女孩子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
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女孩主动帮我做袜子,要我去她家洗脸、吃饭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③心灵手巧,勤劳纯朴。女孩子会做袜子,一学就会织布等,说明了她的心灵手巧,做事勤快,热爱劳动。
4、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
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军民关系亲密无间,军民鱼水情美好温馨,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真挚热爱。但这种军民关系并非是在一种良好的气氛与和谐的环境中开始的。文章一开头,恰恰不是表现美好,而是详细表现了女孩子与八路军战士在河边发生的冲突。
5、本文题为《山地回忆》,说说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山地”是“我”战斗的地方,是“我”和妞儿们军民齐心誓死保卫的家园。那里“我”和妞儿一家有过互助互爱的交集,他们是当地百姓的代表,竭心尽力支持党的军队抗日,朴实、厚道、勤劳、乐观、坚韧的精神感染、鼓舞着“我”。“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感激、赞美、敬佩之情,和为抗日事业献出青春、热血、生命的光荣、自豪之情。
6、简要分析本文的对话艺术。
①通过对话引领主要人物出场。小说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引领了女孩子出场;
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全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语,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女孩子心直口快、善良勤劳的鲜明性格;
③通过对话铺张(推动)情节。小说主要叙述了“卫生话题”“做袜子”“作运输”“买织布机”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中铺展推动的;
④运用对话中的伏笔、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章中两次关于“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的对话,前后相应,表现了对话语言的构思精巧与浑然一体。
探究一 白描入文·初探人物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文字的画笔,走进《山地回忆》的世界。请翻开课文,用‘白描放大镜’捕捉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密码——或许是一双红肿的手,或许是一片冻裂的河滩。这些看似平淡的描写,正是打开妞儿内心的钥匙。
【任务设计】白描放大镜
1.速读全文,用波浪线标出3处人物或环境白描句(示例:“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
2.完成“白描要素提取表”:
原文摘抄 描写对象 核心特征 情感密码
“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 妞儿的手 红肿/粗糙 勤劳坚韧
“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妞儿的衣着 单薄/破旧 物资匮乏中的尊严
…… …… …… ……
【活动组织】
1.速读标注:限时3分钟圈画白描句,教师示范首句分析。
2.要素提取:个人填写表格,同桌互评补充。
3.画廊展示:将表格贴于黑板,用磁贴标注“最打动你的白描细节”。
评价要点
①准确识别至少3处白描句(如外貌、动作、环境描写)。
②能通过“特征→情感”链条分析白描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从文本最突出的语言特色切入,建立对人物形象的直观认知。
探究二 对话解构·冲突显形
【过渡语】刚才的白描让我们“看”到了妞儿的模样,现在让我们戴上“对话听诊器”,听听她那些带刺的话语里跳动的心声。注意,每一句争吵都可能藏着温暖的伏笔,就像冰雪覆盖的河面下涌动的春水。
【任务设计】对话X光片
分析三次冲突对话的“刺与蜜”:(1)用红笔圈出话语中的“刺”(如反问句、感叹号);(2)用蓝笔画出隐藏的“蜜”(如关心战士的潜台词);(3)完成情感温度变化图:(示例:首次冲突温度30°→最终和解温度90°)。
【活动组织】
①分角色朗读三次冲突对话(女生读妞儿,男生读战士);
②个人完成X光片分析;
③小组拼接温度变化图,解说升温关键点;
【评价要点】
①能标注出对话中至少3处修辞手法(反问/感叹/夸张)
②能通过温度变化图呈现情感递进关系(双线温差≤10°为合格)
③能结合文本细节说明升温关键点(如“保你穿三年”的承诺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符号标记与可视化图表,破解冲突性对话的情感转化机制。
探究三物象溯源·精神显影
【过渡语】争吵的硝烟散去,最动人的信物悄然登场——那双粗布袜。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穿越时空的时光机。让我们启动“物象CT机”,扫描这双袜子背后的精神密码:麻线的纹路里,是否编织着军民同心的誓言?
【任务设计】物象CT报告单
扫描层 分析要点 文本证据 精神显影
表层 物理特征 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物资匮乏的见证者
中层 制作过程 纺了半年线赚的 军民情谊的编织者
深层 使用痕迹 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抗战精神的记录者
注:标红的内容为需要学生课堂学习完成的内容。
【活动组织】
①个人完成CT报告单;
②组内会诊:补充遗漏的文本证据;
③模拟新闻发布会:小组代表答记者问;
④教师点睛:物象是时代精神的结晶。
【评价要点】
①能完成三层扫描分析(物理特征→制作过程→使用痕迹)。
②能引用至少2处原文证据支持精神显影结论。
③能建立“物象-人物-时代”的逻辑链条(如“粗布袜→百姓奉献→抗战精神”)
【设计意图】
通过医学隐喻的探究活动,建立“物一人-时代”的深度关联。
探究四:叙事视角·双重记忆
【过渡语】这双袜子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来,却在回忆的滤镜下泛着温暖的光。为什么多年后的“我”想起这段往事,连争吵都成了甜蜜的负担?让我们切换“记忆双镜头”,对比战时与回忆的双重视角,感受时光如何将苦难酿成诗篇。
【任务设计】视角对比卡
对比“战时对话”与“回忆旁白”的情感差异(示例):战时对话(第9段)“菜是下口的东西!”与回忆旁白(第1段)“这种颜色使我想起很多人”,情感变化:从抱怨到怀念。
【活动组织】
①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战时对话,男生读回忆旁白。
②填写表格:个人完成对比卡,组内讨论第一人称视角的作用。
③总结深化:教师点明“回忆视角强化情感真实性”。
【评价要点】
①能分析至少2处视角差异。
②能理解第一人称叙事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设计意图】呼应单元“叙事性作品”要求,培养多维度文本分析能力。
探究五:文体跨界·回忆重构
【过渡语】如果妞儿活在今天,她会用朋友圈记录这段故事,还是用Vlog拍下织袜子的日夜?让我们启动“时空转换器”,用当代语言重新讲述这个老故事——经典从未褪色,它只是需要时代的滤镜。
【任务设计】文体转换器
选择一种新媒体形式改编故事片段:
(1)微信体:添加表情包/定位/点赞评论
(2)Vlog脚本:设计镜头语言与背景音乐
(3)博物馆文物解说词:突出历史价值
【活动组织】
①分析原文叙事特点;
②分组选择形式创作;
③跨界作品展播(抖音风格/央视纪录片风格);
④总结:经典文本的当代生命力。
【评价要点】
①改编作品保留原文核心情节与人物关系
②能合理运用现代媒介元素(如表情包/镜头语言)
③体现对家国情怀的当代诠释(如“朋友圈点赞→精神传承”)
【设计意图】通过媒介转换实现文本的创造性转化,培养跨媒介叙事能力。
【课堂结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白描的画笔、对话的听诊器、物象的CT机和记忆的双镜头,一层层解开了《山地回忆》的密码。那双粗布袜告诉我们:伟大从来不是英雄的专利,它是山间少女用麻线编织的承诺,是战士脚底磨出的血泡,是平凡人在苦难中挺直的脊梁。
最后,请铭记:在和平年代的阳光下,“家国情怀”依然生长在生活的褶皱里——它可能是妈妈缝补衣服的针脚,也可能是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愿我们都能成为“妞儿”,用朴素的善意向世界传递温度。
考点一:标题作用
【原文】文题为《山地回忆》,说说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分析】①(内容上)表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点明故事的背景。
②(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写景状物类散文多是如此)
③(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起到双关和象征的作用。
④(情感上)表达作者情感;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主旨上)文章的文眼,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含蓄地或形象地揭示了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突出主题,点明主旨;暗示文章中心;对主题的体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⑥(形式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答案】“山地”是“我”战斗的地方,是“我”和妞儿们军民齐心誓死保卫的家园。那里“我”和妞儿一家有过互助互爱的交集,他们是当地百姓的代表,竭心尽力支持党的军队抗日,朴实、厚道、勤劳、乐观、坚韧的精神感染、鼓舞着“我”。“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感激、赞美、敬佩之情,和为抗日事业献出青春、热血、生命的光荣、自豪之情。
考点二:环境描写作用
【原文】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咂开,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
【分析】第①段“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咂开,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中“河里结了冰”与“冷风”描渲染了寒冷、萧瑟的氛围,营造出抗战时期山地生活的艰苦氛围。而“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则在这样的环境中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象征着即便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存在着温暖与生机。这种描写与小姑娘给予“我”的帮助以及两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情谊相呼应,为后续情感发展奠定了基调。
【答案】①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萧瑟的氛围,河里结冰、冷风呼啸,突出了抗战时期山地生活的艰苦;②“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在冷峻中添一抹亮色,暗示即便环境艰苦,仍有温暖、希望,与下文姑娘给予“我”的帮助和彼此间产生的温暖情谊相呼应,奠定情感基调。
基础过关练
(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孙犁的《山地回忆》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用诗性笔触勾lè( )出太行山区军民相濡以沫的温暖图景。小说通过八路军战士”我”与山村少女妞儿因河边争执而结缘的日常片段,将残酷战争推至远景,让充满烟火气的温情叙事成为主调。
文中妞儿的形象鲜活生动,她既有山野少女的泼辣直率,又饱含泥土滋养的淳朴善良。寥寥数笔,一个纯真质朴的乡村女孩跃然纸上。妞儿这一形象凝聚着孙犁独特的美学追求,作家通过“河边交锋”“灯下织袜”等场景,在生活褶皱中发掘人性的诗意。
小说以一双粗布袜为叙事枢( )纽,在细腻的细节描摹( )中完成对人性光辉的礼赞。孙犁刻意淡化xiāo( )烟,转而聚焦于晨雾中的纺车声、灶火映红的脸庞、河边的斗嘴等微乎其微的生活场景,以生活流的笔法构建出战火中的诗意栖居。
《山地回忆》以举重若轻的姿态,用简洁而富有诗意、如潺潺溪流的语言重构战争记忆,它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真zhì( )情感,成为文学史上闪耀的篇章,让读者在岁月的沉淀中,依然能触摸到那段特殊时期的温暖与力量。这种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叙事,不仅彰显了荷花淀派“清新质朴、诗意盎然”的艺术特质,更在血与火的背景下确立了人性温情的永恒坐标。
1.给文段中加点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lè( ) 枢( )纽 描摹( ) xiāo( )烟 真zhì( )
2.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个是( )
A.相濡以沫 B.跃然纸上 C.微乎其微 D.举重若轻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上述文段可以看出孙梨属于“荷花淀”派作家,《山地回忆》是“充满烟火气的温情”的小说。
B.“在生活褶皱中发掘人性的诗意”用了比喻的说法,“生活褶皱”指的是“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挫折不顺等”。
C.“它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真zhì( )情感”句中的“它”是一个代词,指代《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D.“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叙事”指文学作品只专注于描写生活美好的人、情、景,而不涉及诸如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政治的丑恶等。
4.(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文学常识填空
《山地回忆》的作者是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孙犁的《山地回忆》,犹如一束清新的山花,焕发着淡淡的清香。
B.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C.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使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D.我生在武汉,长在武汉,黄鹤楼的传说对我并不陌生。
能力提升练
(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
山地回忆(节选) 孙犁
①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②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③“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④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⑤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⑥“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⑦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⑧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⑨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⑩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的,也笑不的,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其中的人物语言是塑造形象的主要方式,极富个性化,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B.当小女孩知道我是八路军后,对我的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热情地表示要为我做袜子。
C.小说围绕“卫生不卫生”的矛盾主线展开情节,表现了文明与落后的之间的斗争,充分展示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对小女孩的肖像着墨不多,只写到了她的破旧衣着和整齐洁白的牙齿,但却让人联想到她美丽的形象与心灵。
E.小说细致地写出了“我”心情的变化:由一开始的生气,到平和道歉,再到哭笑不得,最后是充满感激。
7.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1)文章写到“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并且说:“我错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8.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女孩子的形象。
9.综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10.(23-24八年级下·安徽合肥·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套袖
铁凝
①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韩映山同志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②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他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
③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④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⑥“您是见老。”我说。
⑦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受了这种情绪的感染,我更后悔刚才自己的失口。
⑧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⑨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⑩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夜深人静时,我又想起孙犁老师的套袖。我仿佛看到他又坐在那张靠窗的旧桌前,双臂戴着那整洁的青色套袖,开始伏案写作,领略文学这平凡而又复杂的劳动中的喜怒哀乐。
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
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有删减)
(1)文章标题为“套袖”,有什么作用?
(2)文章首段写自己怕见孙犁老师,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他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从描写的角度)
②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春天。
思维拓展练
11.(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学习《山地回忆》后,班级举行以“爱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设方案】仿照示例,设计活动方案。
示例方案一:爱国诗词朗诵会
方案二:
方案三:
(2)【选对联】活动中,为了凸显爱国主题,学校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战士青春洒热血”,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下联的是( )
A.处世无奇但善良 B.情系边关显本色
C.英雄肝胆壮河山 D.做人有道惟诚信
(3)【说主题】有同学准备了以下三幅图片作为活动的备选背景图,请你帮他选择一张图片来烘托活动主题,并说明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单元 “小人物”
第11课 山地回忆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孙犁,那“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这篇课文就是典型的散文化小说,小说和散文、诗歌融合在一起,读起来既有小说的情节,又有散文的韵味,还有诗歌的意境,特别有意思。
2.题目解读
“山地”,这里指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首府阜平。“回忆”表明小说讲述的是“我”在早平生活时的一段难忘的经历。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写作背景
《山地回忆》是孙犁写于1949年12月的一篇短篇小说。关于此文,孙犁先生曾这样回忆:《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
4.文章主旨
这篇小说通过回忆“我”在阜平驻军时的生活往事,塑造了一个爽快率直、质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农村女孩子形象,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性美,表现了在抗战艰苦的环境中所建立起来的军民鱼水深情。
5.重点字词
瘪(biě) 沤(ōu) 展览(zhǎn lǎn) 度过(dù guò)
经营(jīng yíng) 活计(huó ji) 严厉(yán lì)
妨碍(fáng ài) 挂火(guà huǒ) 单薄(dān bó)
坚实(jiān shí) 健壮(jiàn zhuàng) 包袱(bāo fu)
盈余(yíng yú) 陪送(péi song) 破绽(pò zhàn)
碛口(qì kǒu) 被摞(bèi luò) 腾腾(téng téng) 袄襟(jīn)
○穷山恶水(qióng shān è shuǐ):贬义词,并列短语。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心平气和(xīn píng qì hé):褒义词,并列短语。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遇事心态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爬山越岭(pá shān yuè lǐng):爬过高山,越过山岭。
心平气和(xīn píng qì hé):褒义词,并列短语。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遇事心态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思考提升
1、本文所写事件概括:
①、洗脸事件,“我”结识妞儿;
②、“我”去妞儿家,结识她们全家人;
③、妞儿给“我”做袜子;
④、“我”帮妞儿父亲,一起卖枣;
⑤、父亲给妞儿买织布机;开国典礼那天,“我”买布送给妞儿全家。
2、速读课文,概括小说主人公生活的环境特点:
①土地贫瘠;②缺衣少食;③战乱不断(敌人大扫荡)
3、分析并概括文中女孩子的人物性格。
①性情爽朗,心直口快。从开篇女孩子骂人的话,到关心他没袜子,再到关于占领北平揶揄的语句,都反映女孩子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
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女孩主动帮我做袜子,要我去她家洗脸、吃饭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③心灵手巧,勤劳纯朴。女孩子会做袜子,一学就会织布等,说明了她的心灵手巧,做事勤快,热爱劳动。
4、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
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军民关系亲密无间,军民鱼水情美好温馨,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真挚热爱。但这种军民关系并非是在一种良好的气氛与和谐的环境中开始的。文章一开头,恰恰不是表现美好,而是详细表现了女孩子与八路军战士在河边发生的冲突。
5、本文题为《山地回忆》,说说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山地”是“我”战斗的地方,是“我”和妞儿们军民齐心誓死保卫的家园。那里“我”和妞儿一家有过互助互爱的交集,他们是当地百姓的代表,竭心尽力支持党的军队抗日,朴实、厚道、勤劳、乐观、坚韧的精神感染、鼓舞着“我”。“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感激、赞美、敬佩之情,和为抗日事业献出青春、热血、生命的光荣、自豪之情。
6、简要分析本文的对话艺术。
①通过对话引领主要人物出场。小说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引领了女孩子出场;
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全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语,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女孩子心直口快、善良勤劳的鲜明性格;
③通过对话铺张(推动)情节。小说主要叙述了“卫生话题”“做袜子”“作运输”“买织布机”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中铺展推动的;
④运用对话中的伏笔、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章中两次关于“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的对话,前后相应,表现了对话语言的构思精巧与浑然一体。
探究一 白描入文·初探人物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文字的画笔,走进《山地回忆》的世界。请翻开课文,用‘白描放大镜’捕捉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密码——或许是一双红肿的手,或许是一片冻裂的河滩。这些看似平淡的描写,正是打开妞儿内心的钥匙。
【任务设计】白描放大镜
1.速读全文,用波浪线标出3处人物或环境白描句(示例:“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
2.完成“白描要素提取表”:
原文摘抄 描写对象 核心特征 情感密码
“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 妞儿的手 红肿/粗糙 勤劳坚韧
“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妞儿的衣着 单薄/破旧 物资匮乏中的尊严
…… …… …… ……
【活动组织】
1.速读标注:限时3分钟圈画白描句,教师示范首句分析。
2.要素提取:个人填写表格,同桌互评补充。
3.画廊展示:将表格贴于黑板,用磁贴标注“最打动你的白描细节”。
评价要点
①准确识别至少3处白描句(如外貌、动作、环境描写)。
②能通过“特征→情感”链条分析白描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从文本最突出的语言特色切入,建立对人物形象的直观认知。
探究二 对话解构·冲突显形
【过渡语】刚才的白描让我们“看”到了妞儿的模样,现在让我们戴上“对话听诊器”,听听她那些带刺的话语里跳动的心声。注意,每一句争吵都可能藏着温暖的伏笔,就像冰雪覆盖的河面下涌动的春水。
【任务设计】对话X光片
分析三次冲突对话的“刺与蜜”:(1)用红笔圈出话语中的“刺”(如反问句、感叹号);(2)用蓝笔画出隐藏的“蜜”(如关心战士的潜台词);(3)完成情感温度变化图:(示例:首次冲突温度30°→最终和解温度90°)。
【活动组织】
①分角色朗读三次冲突对话(女生读妞儿,男生读战士);
②个人完成X光片分析;
③小组拼接温度变化图,解说升温关键点;
【评价要点】
①能标注出对话中至少3处修辞手法(反问/感叹/夸张)
②能通过温度变化图呈现情感递进关系(双线温差≤10°为合格)
③能结合文本细节说明升温关键点(如“保你穿三年”的承诺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符号标记与可视化图表,破解冲突性对话的情感转化机制。
探究三物象溯源·精神显影
【过渡语】争吵的硝烟散去,最动人的信物悄然登场——那双粗布袜。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穿越时空的时光机。让我们启动“物象CT机”,扫描这双袜子背后的精神密码:麻线的纹路里,是否编织着军民同心的誓言?
【任务设计】物象CT报告单
扫描层 分析要点 文本证据 精神显影
表层 物理特征 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物资匮乏的见证者
中层 制作过程 纺了半年线赚的 军民情谊的编织者
深层 使用痕迹 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抗战精神的记录者
注:标红的内容为需要学生课堂学习完成的内容。
【活动组织】
①个人完成CT报告单;
②组内会诊:补充遗漏的文本证据;
③模拟新闻发布会:小组代表答记者问;
④教师点睛:物象是时代精神的结晶。
【评价要点】
①能完成三层扫描分析(物理特征→制作过程→使用痕迹)。
②能引用至少2处原文证据支持精神显影结论。
③能建立“物象-人物-时代”的逻辑链条(如“粗布袜→百姓奉献→抗战精神”)
【设计意图】
通过医学隐喻的探究活动,建立“物一人-时代”的深度关联。
探究四:叙事视角·双重记忆
【过渡语】这双袜子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来,却在回忆的滤镜下泛着温暖的光。为什么多年后的“我”想起这段往事,连争吵都成了甜蜜的负担?让我们切换“记忆双镜头”,对比战时与回忆的双重视角,感受时光如何将苦难酿成诗篇。
【任务设计】视角对比卡
对比“战时对话”与“回忆旁白”的情感差异(示例):战时对话(第9段)“菜是下口的东西!”与回忆旁白(第1段)“这种颜色使我想起很多人”,情感变化:从抱怨到怀念。
【活动组织】
①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战时对话,男生读回忆旁白。
②填写表格:个人完成对比卡,组内讨论第一人称视角的作用。
③总结深化:教师点明“回忆视角强化情感真实性”。
【评价要点】
①能分析至少2处视角差异。
②能理解第一人称叙事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设计意图】呼应单元“叙事性作品”要求,培养多维度文本分析能力。
探究五:文体跨界·回忆重构
【过渡语】如果妞儿活在今天,她会用朋友圈记录这段故事,还是用Vlog拍下织袜子的日夜?让我们启动“时空转换器”,用当代语言重新讲述这个老故事——经典从未褪色,它只是需要时代的滤镜。
【任务设计】文体转换器
选择一种新媒体形式改编故事片段:
(1)微信体:添加表情包/定位/点赞评论
(2)Vlog脚本:设计镜头语言与背景音乐
(3)博物馆文物解说词:突出历史价值
【活动组织】
①分析原文叙事特点;
②分组选择形式创作;
③跨界作品展播(抖音风格/央视纪录片风格);
④总结:经典文本的当代生命力。
【评价要点】
①改编作品保留原文核心情节与人物关系
②能合理运用现代媒介元素(如表情包/镜头语言)
③体现对家国情怀的当代诠释(如“朋友圈点赞→精神传承”)
【设计意图】通过媒介转换实现文本的创造性转化,培养跨媒介叙事能力。
【课堂结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白描的画笔、对话的听诊器、物象的CT机和记忆的双镜头,一层层解开了《山地回忆》的密码。那双粗布袜告诉我们:伟大从来不是英雄的专利,它是山间少女用麻线编织的承诺,是战士脚底磨出的血泡,是平凡人在苦难中挺直的脊梁。
最后,请铭记:在和平年代的阳光下,“家国情怀”依然生长在生活的褶皱里——它可能是妈妈缝补衣服的针脚,也可能是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愿我们都能成为“妞儿”,用朴素的善意向世界传递温度。
考点一:标题作用
【原文】文题为《山地回忆》,说说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分析】①(内容上)表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点明故事的背景。
②(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写景状物类散文多是如此)
③(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起到双关和象征的作用。
④(情感上)表达作者情感;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主旨上)文章的文眼,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含蓄地或形象地揭示了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突出主题,点明主旨;暗示文章中心;对主题的体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⑥(形式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答案】“山地”是“我”战斗的地方,是“我”和妞儿们军民齐心誓死保卫的家园。那里“我”和妞儿一家有过互助互爱的交集,他们是当地百姓的代表,竭心尽力支持党的军队抗日,朴实、厚道、勤劳、乐观、坚韧的精神感染、鼓舞着“我”。“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感激、赞美、敬佩之情,和为抗日事业献出青春、热血、生命的光荣、自豪之情。
考点二:环境描写作用
【原文】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咂开,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
【分析】第①段“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咂开,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中“河里结了冰”与“冷风”描渲染了寒冷、萧瑟的氛围,营造出抗战时期山地生活的艰苦氛围。而“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则在这样的环境中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象征着即便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存在着温暖与生机。这种描写与小姑娘给予“我”的帮助以及两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情谊相呼应,为后续情感发展奠定了基调。
【答案】①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萧瑟的氛围,河里结冰、冷风呼啸,突出了抗战时期山地生活的艰苦;②“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在冷峻中添一抹亮色,暗示即便环境艰苦,仍有温暖、希望,与下文姑娘给予“我”的帮助和彼此间产生的温暖情谊相呼应,奠定情感基调。
基础过关练
(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孙犁的《山地回忆》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用诗性笔触勾lè( )出太行山区军民相濡以沫的温暖图景。小说通过八路军战士”我”与山村少女妞儿因河边争执而结缘的日常片段,将残酷战争推至远景,让充满烟火气的温情叙事成为主调。
文中妞儿的形象鲜活生动,她既有山野少女的泼辣直率,又饱含泥土滋养的淳朴善良。寥寥数笔,一个纯真质朴的乡村女孩跃然纸上。妞儿这一形象凝聚着孙犁独特的美学追求,作家通过“河边交锋”“灯下织袜”等场景,在生活褶皱中发掘人性的诗意。
小说以一双粗布袜为叙事枢( )纽,在细腻的细节描摹( )中完成对人性光辉的礼赞。孙犁刻意淡化xiāo( )烟,转而聚焦于晨雾中的纺车声、灶火映红的脸庞、河边的斗嘴等微乎其微的生活场景,以生活流的笔法构建出战火中的诗意栖居。
《山地回忆》以举重若轻的姿态,用简洁而富有诗意、如潺潺溪流的语言重构战争记忆,它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真zhì( )情感,成为文学史上闪耀的篇章,让读者在岁月的沉淀中,依然能触摸到那段特殊时期的温暖与力量。这种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叙事,不仅彰显了荷花淀派“清新质朴、诗意盎然”的艺术特质,更在血与火的背景下确立了人性温情的永恒坐标。
1.给文段中加点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lè( ) 枢( )纽 描摹( ) xiāo( )烟 真zhì( )
2.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个是( )
A.相濡以沫 B.跃然纸上 C.微乎其微 D.举重若轻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上述文段可以看出孙梨属于“荷花淀”派作家,《山地回忆》是“充满烟火气的温情”的小说。
B.“在生活褶皱中发掘人性的诗意”用了比喻的说法,“生活褶皱”指的是“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挫折不顺等”。
C.“它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真zhì( )情感”句中的“它”是一个代词,指代《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D.“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叙事”指文学作品只专注于描写生活美好的人、情、景,而不涉及诸如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政治的丑恶等。
【答案】1. 勒 shū mó 硝 挚 2.C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勾勒:gōu lè,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枢纽:shū niǔ,指重要的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描摹:miáo mó,也指照原样描写或描画;
硝烟:xiāo yān,形容战火;
真挚:zhēn zhì,真诚恳切。
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本句写出太行山区军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的温暖图景,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B.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本句指寥寥数笔,一个纯真质朴的乡村女孩形象就出现在纸上,形容作者描写的真实生动。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C.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本句指“晨雾中的纺车声、灶火映红的脸庞、河边的斗嘴”这些生活场景很细微,不是非常小。不符合语境,运用错误;
D.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本句指《山地回忆》通过简洁、诗意的语言和叙述方法重构复杂的战争记忆。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只专注于描写生活美好的人、情、景,而不涉及诸如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政治的丑恶等”说法错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叙事”指的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并不意味着只描写美好事物而忽略艰难和残酷。虽然《山地回忆》确实通过这种叙事风格展现了温情,但它并不排除对战争背景的暗示和反映。
故选D。
4.(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文学常识填空
《山地回忆》的作者是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等。
【答案】 孙犁 《风云初记》 《铁木前传》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山地回忆》的作者是孙犁,主要讲述了“我”与一位农村女孩妞儿在抗战时期的交往经历。妞儿一家为“我”做袜子,妞儿与“我”之间有着真挚而朴实的交流,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妞儿善良、勤劳、直爽的性格特点。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他的作品具有清新质朴的风格,善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生活和人物。1945年以短篇小说《荷花淀》闻名。已出版小说集《采蒲台》《荷花淀》《村歌》《孙犁小说选》《芸斋小说》及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记》《晚华集》《秀露集》《孙犁散文选》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孙犁的《山地回忆》,犹如一束清新的山花,焕发着淡淡的清香。
B.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C.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使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D.我生在武汉,长在武汉,黄鹤楼的传说对我并不陌生。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A用词不当。改为“散发着淡淡的清香”。C残缺主语,去掉“由于”或“使”。D主客颠倒。改为“我对黄鹤楼的传说并不陌生”。
能力提升练
(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
山地回忆(节选) 孙犁
①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②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③“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④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⑤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⑥“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⑦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⑧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⑨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⑩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的,也笑不的,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其中的人物语言是塑造形象的主要方式,极富个性化,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B.当小女孩知道我是八路军后,对我的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热情地表示要为我做袜子。
C.小说围绕“卫生不卫生”的矛盾主线展开情节,表现了文明与落后的之间的斗争,充分展示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对小女孩的肖像着墨不多,只写到了她的破旧衣着和整齐洁白的牙齿,但却让人联想到她美丽的形象与心灵。
E.小说细致地写出了“我”心情的变化:由一开始的生气,到平和道歉,再到哭笑不得,最后是充满感激。
7.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1)文章写到“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并且说:“我错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8.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女孩子的形象。
9.综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答案】6.BC 7.(1)“我”看到她只是一个小女孩,手冻得通红,衣服单薄破旧,吃树叶充饥,不禁心生怜悯,也是八路军对老百姓的关心,使得“我”心中的火气一下子消失了。
(2)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民养育了我;我和这里的人民血脉相连。 8.不满意别人在自己上游洗脸,就直接喊出来,表现了小女孩直率,心直口快;说话口气严厉,用语尖刻,如“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表现了她性情的泼辣;给八路军做袜子,表现了她为人热情,热爱八路军,支持抗战。 9.抗战时期(时间);某抗日根据地(地点);日寇对我根据地疯狂烧杀抢掠,我抗日军民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社会、生活状况)。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冬日早晨,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坚韧精神。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我”和小女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物质匮乏和人们对卫生的不同理解。小女孩的形象既质朴又坚强,她的言行反映了对生活的乐观和对未来的希望。小说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揭示了在艰难岁月中人们的互助和理解。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对我的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热情地表示要为我做袜子”说法错误,小女孩一开始对“我”在河上游洗脸表达不满,并非是知道“我”是八路军后态度才转变。她后来提出给“我”做袜子,是基于她善良的本性以及对“我”没有袜子这一情况的关心,并非因为知道“我”是八路军才突然热情,该项说法错误;
C.“表现了文明与落后的之间的斗争,充分展示了小说的主题”说法错误,小说围绕 “卫生不卫生” 展开对话,并非表现文明与落后的斗争,而是通过这一日常话题,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交流以及小女孩的性格特点等,该项对小说主题的理解错误;
故选B和C。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子含义。
(1)结合第⑥段“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可知看到小女孩,手冻得通红,衣服单薄破旧,因而心生怜悯,对她的态度也温和起来,表现了八路军对老百姓的关心,“我错了………”则体现了“我”的火气消失了。
(2)从全文来看,在这个村庄里,“我”与小女孩有了一系列交流,小女孩的善良、热情以及这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感受到了他们的质朴和对八路军的支持。“我”打游击来到这里,这里的山水提供了“我”生存的环境,这里的人民,像小女孩愿意给“我”做袜子,他们的善良和热情让“我”体会到深深的情谊。所以“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意味着这里的山水养育了“我”,“我”和这里的人民血脉相连,“我”对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③段“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可知她不满意别人在自己上游洗脸,就直接喊出来,表现了小女孩直率,心直口快;
结合第⑤段“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第 段“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可知她说话口气严厉,用语尖刻,表现了她性情的泼辣;
结合第 段“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给八路军做袜子,表现了她为人热情,热爱八路军,支持抗战。
9.本题考查社会环境。
结合第①段“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可知故事发生的时间在抗日战争时期,地点在某个小村庄(抗日根据地);
结合第 段“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可知日寇对我根据地疯狂烧杀抢掠;
结合第⑦段“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第 段“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可知百姓生活艰苦,八路军连袜子都不能及时穿上,说明我抗日军民物资匮乏,生活艰苦。
10.(23-24八年级下·安徽合肥·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套袖
铁凝
①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韩映山同志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②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他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
③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④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⑥“您是见老。”我说。
⑦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受了这种情绪的感染,我更后悔刚才自己的失口。
⑧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⑨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⑩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夜深人静时,我又想起孙犁老师的套袖。我仿佛看到他又坐在那张靠窗的旧桌前,双臂戴着那整洁的青色套袖,开始伏案写作,领略文学这平凡而又复杂的劳动中的喜怒哀乐。
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
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有删减)
(1)文章标题为“套袖”,有什么作用?
(2)文章首段写自己怕见孙犁老师,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他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从描写的角度)
②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春天。
【答案】(1)交代文章写作内容——围绕“袖套”与孙犁老师的三次见面;“套袖”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象征手法,以物喻人,“袖套”代表着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的人;暗含了作者对包括作家孙犁在内的质朴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欲扬先抑(或对比)先写了“我”听说孙犁老师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的鸟都怕他,是抑,后写初见后孙犁老师面容温厚,关心询问,是扬(或“将见面前别人评价孙犁老师严厉、少言寡语的威严与见面后的温厚关心作对比”)突出了孙犁老师质朴亲切的形象。
(3)①动作描写,通过“蹲”“捡”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犁老师捡豆子时的聚精会神,塑造了孙犁老师质朴、专注的形象。
②立刻,是“立即、马上”的意思,文中指孙犁老师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来招呼客人,生动地表现了孙犁老师热情好客的品质。
(4)春天是开拓、创新的季节,只有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的人才能拥有春天,表现了作者对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勤劳刻苦,用知识创造属于我们的春天。
【详解】(1)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依据文章内容可知,全文主要回忆了作者与孙犁老师三次见面的经过,其中③段“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⑦段“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⑧段“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⑨那段“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可知,文章主要内容仅均是围绕“套袖”这一事物来写的,且贯穿全文,因此,题目是文章的线索;依据 段“夜深人静时,我又想起孙犁老师的套袖。我仿佛看到他又坐在那张靠窗的旧桌前,双臂戴着那整洁的青色套袖,开始伏案写作,领略文学这平凡而又复杂的劳动中的喜怒哀乐”, 段“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可知,题目使用了象征手法,“袖套”代表着人的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包括作家孙犁在内的质朴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分析欲扬先抑(或对比)写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依据①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③段“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④段“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可知,作者先写“我”听说孙犁老师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的鸟都怕他,这是“抑”的写法,后写初见孙犁老师给作者带来的感受——面容温厚,关心询问,这是“扬”(或“将见面前别人评价孙犁老师严厉、少言寡语的威严与见面后的温厚关心作对比”),从而突出了孙犁老师质朴亲切的形象。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①依据“蹲”“捡”可知,这是使用了动词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犁老师捡豆子时聚精会神的情景,表现了孙犁老师是一个质朴、专注的人。
②立刻,是“立即、马上”的意思。依据“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可知,这是指孙犁老师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来招呼客人的表现,刻画了孙犁老师是一位热情好客的人。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及阅读感悟的能力。
依据 段“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 段“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可知,春天是一个开拓、创新的季节,只有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的人才能拥有美好的春天,表现了作者对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启示)示例:珍惜人生的“春天”就是要珍惜青春,珍惜青春就应该努力学习,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地充实自己,珍惜时间,从生活小事做起,树立奉献意识,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思维拓展练
11.(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学习《山地回忆》后,班级举行以“爱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设方案】仿照示例,设计活动方案。
示例方案一:爱国诗词朗诵会
方案二:
方案三:
(2)【选对联】活动中,为了凸显爱国主题,学校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战士青春洒热血”,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下联的是( )
A.处世无奇但善良 B.情系边关显本色
C.英雄肝胆壮河山 D.做人有道惟诚信
(3)【说主题】有同学准备了以下三幅图片作为活动的备选背景图,请你帮他选择一张图片来烘托活动主题,并说明理由。
【答案】(1) 示例:爱国名言展示会 爱国诗画欣赏会。
(2)C
(3)示例一:图A.长城代表祖国的山河,我们为之描画为之歌咏,正是爱国的体现。示例二:图B。甲骨文,代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我们为之沉醉为之感动。示例三:图C。“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努力学习。
【详解】(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着活动主题“爱国”,仿照已有活动名称的格式(爱国+形式),设计贴合主题、操作简便、参与度高、分享性强的活动内容。校园类常见的语文活动形式主要有:演讲比赛,手抄报,辩论赛,诗词朗诵,知识竞赛,征文比赛,黑板报等。
示例:爱国故事分享会;爱国主题手抄报展览。
(2)本题考查对联知识。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上联“战士青春洒热血”中“战士”是名词,“青春”是名词,“洒热血”是动宾关系的短语;
A.“处世”是动宾结构,“无奇”是形容词,“但善良”中“但”表转折,“善良”是形容词。与上联结构不符;
B.“情系”是主谓结构,“边关”是名词,“显本色”是动宾结构。与上联结构不符;
C.“英雄”是名词,“肝胆”是名词,“壮河山”是动宾结构。与上联结构相应;
D.“做人”是动宾结构,“有道”是动宾结构,“惟诚信”中“诚信”是名词。与上联结构不符;
故选C。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题干给出了三幅图片,要求选择一张能烘托“爱国”主题的图片并说明理由。解答时需结合图片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从不同角度阐述其与爱国的关联。比如,长城象征着祖国山河,对其的描绘和歌颂体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甲骨文代表着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对其的沉醉和感动是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中国梦”体现了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注和为之奋斗的决心,也是爱国的体现。
示例:图A。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雄伟壮观,历经岁月沧桑仍屹立不倒。它见证了祖国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我们热爱长城,就是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保护长城,就是守护祖国的文化遗产,这正是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图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早期的智慧和文明。每一个甲骨文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我们对甲骨文的研究和传承,是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这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图C。“中国梦”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它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关心“中国梦”,并为之付出行动,积极学习,增长本领,就是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是新时代爱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