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习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习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B (1分) 2.D (1分) 3.C(2分) 4.A (2分) 5.C(2分)
A(2分)
C(2分)
8.①从写景句中看出作者对静谧又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②从“相见语依依”可以看出对农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③以日暮时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或“怅然吟式微”中,看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渴望归隐之情。(答到任意两点得满分)
9.(1)清楚,分明的样子 (2)靠着 (3)缓缓地,慢慢地 (每空1分,共3分)
10.(1)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2分)
(2)船尾有一个小童仆,围着炉子在吹火,大概是(在烧水)给客人泡茶喝。(2分)
11.①运用了动作描写。描写了僧人、小陀赶路的情形,生动传神。(“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
②运用了神态描写。描写有客“形若渐寤”,敲钟人“爽爽自得”,惟妙惟肖。(“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描写手法每点1分,结合内容1分,共3分)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①优哉游哉 ②舟上品茗 ③心潮起伏 (每空1分,共3分)
14.①用了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生动详细地描绘了小鸭子游泳的动作和情态。“不疾不徐”、“得意地”等词将风与小鸭子拟人化写出了小鸭子的调皮与活力,表现出作者悠闲自在、沉醉于自然的状态。(4分)
②示例一:动作描写,“端”“嘬”等动作,写出了“我”极注重喝茶的仪式感,对于品茗的重视,表达了作者愉悦心情以及对于品茗的热忱。
示例二:多感官描写,通过对触觉、嗅觉、味觉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茗之妙,突出“我”心境的悠然以及对于这杯茶的赞美。
示例三:拟人,“柔柔地淌过”“轻轻的抚慰”将茶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茶水轻柔的口感,让我的内心变得沉静,表达了“我”品茗的愉悦以及对香茗的喜爱以及赞美。(3分)
不该删去。内容上,写了船工安乐茶才是西溪最具特色的茶,但如今已经喝不到了,写出了船工对于西溪特产安乐茶逐渐消逝的惋惜。结构上,与上文我回忆咸茶的内容呼应,与咸茶对比更具特色可见安乐茶的品质之高,为下文对于西溪茶叶的叙述以及“我”内心的怅然做铺垫。(4分)
怅然来源于:就如同一杯茶叶多次冲泡会淡去滋味,曾经久负盛名的西溪茶叶如已经逐渐没落,怅然便是来源于对于西溪茶叶特产没落的惋惜。(2分)
除了怅然之外,还有对于这些失落的西溪特产重生抱有一份美好的希冀。(1分)
示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英国伦敦大学健康与老龄化研究所对小鼠进行实验研究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吃得少能延缓衰老这一结论,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40%”“20%~30%”“60%”等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小鼠食量减少与寿命延长的关系以及人类和果蝇基因的相同比例,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和可信度。)(3分)
18.逻辑顺序。材料一通过实验结果说明了适度饥饿对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材料二解释了七分饱的感觉;材料三介绍了做到七分饱的方法。三则材料从现象到本质,先说明适度饥饿的好处,再解释相关概念,最后阐述实现的方法,层层递进,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所以是逻辑顺序。(3分)
19. D(3分)
20. D(3分)
21. 文字学 许慎 说文解字(每空1分,共3分)
22. 示例一:我选A,读《<诗经>第四》,我知道《诗经》是我们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了解了《诗经》的成书过程,明白了“诗言志”这一说法的来由,了解了赋比兴的相关内容,感受了诗歌语言艺术之美。
示例二:我选B,读《<四书>第七》》,我知道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可以让我学到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感受儒家经典文化的魅力。
示例三:我选 C ,读《<战国策> 第八》,我知道《战国策》记载了战国谋臣策士言行及各国纵横捭阖斗争,学习到高超的游说语言艺术与政治外交策略。(4分)

答案第10页,共21页
答案第11页,共21页2024-2025
说明:1.本试卷共五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半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可谓精彩而丰富。
我们徜.徉在一幅幅新奇而美妙的民俗风情画卷里,感受着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彩的地
域文化。鲁迅的《社戏》,带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虽然戏台上的戏十分热闹,
但那皎洁月光下的一路玩耍、一路情谊才是迅哥儿真正怀念的。贺敬之的《回延安》,以“信
天游”的形式,展现了陕北特色的景观与人情,语言质朴,情感热烈。刘成章的那场“安塞
腰鼓”则击打得充满力量,震① 人心,使人 。
我们也通过一篇篇古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
感染。陶渊明以亦真亦幻、精妙凝练的笔触,创造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世外桃源”。柳宗
元被贬永州,流连于自然胜境排解心中积郁,于是有了备受推崇的“永州八记”。
我们还诵读了《诗经》,学习了比兴手法,体会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
了重章叠句的先秦古诗韵律之美。
1.文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sháng B.cháng C.chàng D.chuǎng
2.在文中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1分)
A.焊 B.旱 C.憾 D.撼
3.文中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心平气和 B.惊心动魄
C. 叹为观止 D.无人问津
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体会了古人细腻真挚的美好情感,感受了先秦古诗重章叠句的韵律之美。
B.体会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了先秦古诗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
C.感受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体会了先秦古诗重章叠句的韵律之美。
D.体会了古人细腻真挚的美好情感,感受了重章叠句的先秦古诗韵律之美。
5. 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近年来,传统文化类影视作品佳作频现,搭建起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传播矩阵。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在从各个领域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为国内外观众铺展开一幅幅瑰丽画卷。
①不独古画,科普中医药知识、讲述中医故事的网络纪录片《国医有方》
②探访特色民居、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③文化节目《书画里的中国》精心细致又充满想象力地向观众介绍名画背后的文化典故与
传统技艺,还以画为媒介关联起北京众多文化地标,展现古都风采
④中国古画作为颇具标识度的艺术瑰宝,获得了影视作品全方位的生动反映
⑤以及聚焦非遗技艺,介绍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的《海派百工(第二季)》等
A.③④①②⑤ B.④①②③⑤ C.④③①②⑤ D.③②⑤④①
6. 你的父母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生活中的一切都应以个人喜好和舒适省力为出发点,
像用水、用电、买衣服之类的根本也花不了几个钱,所以也没有必要节约。下列用于劝说
初二语文试卷 第 1页,共 6页
的话语,最得体的是( )(2分)
A.爸妈,感谢你们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环境好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所以,让我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一起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吧!
B.“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即使是花自己家的钱,浪费也是让人鄙视的行为。所以,还是
让我们一起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吧!
C.爸妈,你们太老土了吧!现在低碳生活才是最时尚的生活理念,你们那一套早过时了,
出去这么说可是要让人笑话的。
D.爸妈,不选择低碳生活的方式就是在残害我们的地球,这样会导致各种动植物的灭亡,
也会让我们人类难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这简直就是在犯罪啊!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7-8题。(4分)
渭川田家①
[唐]王维
斜光照墟落②,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④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①此诗作于开元后期,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自公元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
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渭水畔的
原野。②墟落:村落。③雉雊(gòu):野鸡鸣叫。④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
一样。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全诗总背景。
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三、四句写景,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
着满足。
8.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1题。(10分)
①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②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
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
③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
如应门④;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跟跄行,若为佛事
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④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
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⑦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
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
⑧。
⑤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⑥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⑨一,浮
初二语文试卷 第 2页,共 6页
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
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
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节选自宋起凤《核工记》)
【注释】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fú):鼓槌。④应门:应
声开门。⑤度(duó):揣测。⑥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⑦舣(yǐ)舟:停船靠
岸。⑧乃尔:如此这般。⑨招提:寺。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3分)
(1)历历( ) (2)凭( ) (3)徐(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跟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2)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11.本文中的微雕人物惟妙惟肖,如在眼前。请结合内容谈谈本文在人物描写手法上的特
点。(3分)
(三)默写。
12.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
(1)读古诗文,不但要读语言,更要读思想感情。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
举荐。《关雎》开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鸟的相对和鸣来引出抒
情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蒹葭》中主人公面对眼前“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发出了“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喟叹。
(2)一些古诗名句写景,很好地抓住了景物特征。《桃花源记》中的“④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景象;《小石潭记》中的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曲折,时隐时现。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个文本,共 7 小题,共 2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6题。(17分)
西溪品茗
陈博君
①品茗是需要心境的。要想在一杯清汤中品出别样的滋味,心情与环境,一个都不能
缺。
②适合品茗的心情,必然是松弛而恬静的;适合品茗的环境,同样也需宁静而自然。
该是一种眷顾吧,在我们的身边,恰恰就有这样一处宁静自然的美景,这便是杭州西溪。
③西溪的四季,韵味各有不同。此时的西溪,芦花似雪,碧水如盈,柿果流丹,竹林
溢彩,宁静之中,透着淡淡的恬然,每一处角落都是品茗的佳境。莲花滩的观鸟台旁,深
潭口的古樟树下,秋雪庵的粉墙岸边,河渚街的茶楼堂前,甚至随处找一口无名的池塘,
在塘边草丛的空地上摆开桌椅,就着一壶清香的绿茶闲闲地坐着,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④当然,对于熟知西溪的我们,自然要寻找一种独特又惬意的品茗方式。那就是搭上
一叶摇橹船,沿着绿茵环抱的港汊进入芦丛深处,一边随小船缓缓荡悠,一边呷着香茗放
空思绪,任身心沉醉在静谧之中。这种亦静亦动的品茗方式,只消想想就美得恍若梦中。
⑤一个午后,我们在周家村叫了一叶摇橹船,驾着绿莹莹的溪水,优哉游哉地向着芦
花最茂密的秋雪庵方向晃去。轻悠的风儿穿过柿树竹林,从微波摇曳的水面上无声地撩起
清新的湿气,向我们迎面送来;调皮的小鸭子不疾不徐地游弋在前方,慢慢接近了,似乎
伸手可及了,它们又倏地一下往前游开了,游到远处,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少顷又浮出水
面,得意地甩动着羽毛,甩出一串串晶莹的水珠……
初二语文试卷 第 3页,共 6页
⑥出神地望着这些细微的生动之际,船工为我们沏泡的龙井绿茶,早已在玻璃杯中悄
然地舒展开了。端起那一杯微烫的氤氲绿水,一股炒青豆般的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啜一口,
涩涩的茶香柔柔地淌过唇舌,轻轻地抚慰着味蕾。
⑦真没想到,平日里喝惯了的龙井茶,此时竟让人有了如此细致的体味。莫不是因为
这一盈绿水,还有这周遭的静谧,让人变得沉静,以至于蓦然品味到了这香茗之妙?
⑧小船悠悠,沿着平时很少有人进入的汊道慢慢驶向了湿地的深处。本以为汊道尽头
会是树林遮天蔽日,眼前却突然变得一片豁朗。那些高大的林木渐渐退去身后,迎接我们
的,是一大片壮观的芦苇荡。洁白中透着嫩黄的芦花,在绿色的枝头密密匝匝地堆成一片,
似云,似絮。微风拂过,云絮飘洒起来,如阵阵飞雪。
⑨近看漫天秋芦飞雪,遥想古今逝水年华,顿觉心潮起伏。举杯长饮时,竟突然发觉,
方才滋味细腻的茶水已是如此寡淡,忽然就想起了味道要厚重许多的烘青茶。
⑩很多年前,曾在蒋村的农家喝过这种有滋有味的咸茶,泡茶用的是带盖碗的茶盅,
揭开茶盖,飘逸出来的不仅是茶香,更有一种独特的混合清香。细瞧茶汤,碧绿的茶叶之
间,依稀可辨橘皮、青豆、野芝麻、香干丁、笋干头等。橘皮是用盐腌渍过的,青豆则是
加入桂皮、茴香等佐料制卤烘晒而成,加上笋干头等均富含盐分,因此茶汤带着淡淡的咸
味,又称为咸茶,喝咸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续过几道茶水之后,汤水已变得清淡。依
照乡人的示范,此时可伸出手指,将茶盅里的茶叶,连带那些浸涨了的青豆笋干之类,一
并拨入口中。细嚼一番,竟是满口鲜香,回味无穷。
船工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当地的古老物产甚是熟稔。他见我们对茶感兴趣,便
悠悠然道:“西溪更具特色的还不是这咸茶,而是安乐山茶,咸茶到处都有,并非西溪独产。
而安乐山茶,是正宗的西溪特产,不过,如今是喝不到喽……”
的确如此,西溪并非不产茶,只是在常人印象中,河渚虽有茶,却是地湿味薄,品
质不佳。实际上,在明清之前,西溪的茶叶是久负盛名的。西溪南边的安乐山、法华山均
盛产好茶。据《西湖志·物产》描述,每逢清明前后,山农家家户户采茶炒茶,茶香在山坞
中经久弥漫,远飘十里。
在这芦花深处,在临水荡漾的摇橹船上,呷着一杯渐渐淡去了滋味的西湖龙井茶,
心中蓦然生出一丝怅然……
《人民日报》(2023年 12月 13日 19版)有删改
13.行船品茗,“我”的心境也悄然变化着,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探寻“我”的心境变化。(3
分)
14.请按照要求对下列两个句子进行赏析。(7分)
①第五段:调皮的小鸭子不疾不徐地游弋在前方,慢慢接近了,似乎伸手可及了,它们又
倏地一下往前游开了,游到远处,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少顷又浮出水面,得意地甩动着羽
毛,甩出一串串晶莹的水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抒情、记叙)(4分)
②第六段:端起那一杯微烫的氤氲绿水,一股炒青豆般的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嘬一口,涩
涩的茶香柔柔地淌过唇舌,轻轻地抚慰着味蕾。(从动作、多感官描写、修辞等角度中选
择一个角度赏析)(3分)
初二语文试卷 第 4页,共 6页
15.有同学读了文章后认为第 段画线句与本文所记述品茗的内容关联不大,应当删去,
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16.作者在结尾写道“呷着一杯渐渐淡去了滋味的西湖龙井茶,心中蓦然生出一丝怅然……”
请结合全文分析,怅然从何而来?除了怅然,你是否还能读到作者别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19题。(9分)
【材料一】
①吃得少能延缓衰老。英国伦敦大学健康与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研究发
现,小鼠的食量减少 40%,其寿命可延长 20%~30%。与此同时,在与人类享有 60%共同基因的
果蝇以及其它动物身上,科学家们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主导该研究的皮蓬博士表示:“按照该
比例推算,人类少吃 40%,可延长 20 年的寿命。”
②此外,美国研究人员也曾经做过一项血管衰老的研究,发现在食物摄入量较低时,人体
可产生一种被称为β—羟丁酸的分子,是由肝脏产生的酮基分子,可以减缓血管系统的细胞老
化。
③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胃部产生的胃饥饿激素能刺激脑细胞分裂和扩增,防止脑细
胞老化。这意味着该激素或可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物。
④德国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少食会使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炎症减少,进而促
进大脑细胞生长,改善记忆。
⑤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实验结果大都指向一个结论: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
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神经元退变等疾病相当有效。
(选自顾奎琴《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七分饱是什么感觉?
②“七分饱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提醒人们吃饭不能过量。”天津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付金
如说,想要吃到七分饱,只要有饱的感觉,就别吃了,但也不能饿着。“应该是感觉吃得差不
多了,却还不想离开饭桌,可要是再吃的话就会撑。总而言之,是一种似饱非饱的感觉。”中
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教授李惠明表示,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不是很好衡量。
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的解释更为细致,“七分饱应当是
这样的感觉: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
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此外,范志红还
具体指出其他几个级别的饱腹感,供大家参考。“八分饱时,胃里感觉满了,但再吃几口也不
痛苦;九分饱时,还能勉强吃几口,但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里已经胀满;十分饱时,就是
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材料三】
①民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现代科学也证明吃七分饱就能保证足够的
营养摄入,并且长期坚持七分饱,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怎样做到“七分
饱”呢?
②按时吃饭。想要控制饭量,一定要保证按时吃饭,一般两餐间隔 4~6 小时。如果吃饭时
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
③细嚼慢咽。一口饭最好咀嚼 20 次以上,老年人则应咀嚼 30 到 50 次,给饮食中枢足够的
兴奋时间,既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又可以保护胃部黏膜。
④先素后荤。有肉有菜的情况下,先吃蔬菜,主食尽量多选一些粗粮杂豆,在胃部会占据
一定的空间,这些食物的热量低但是饱腹感却很强,你吃下去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饿了,但
是又不会增加太多热量。
(选自吴铭《七分饱究竟是什么感觉》,有删改)
17.【材料一】第①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3分)
初二语文试卷 第 5页,共 6页
18.如果将三则材料组合成一篇说明性文章,你认为三则材料之间呈现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
说明理由。(3分)
19.对以上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B.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对预防多种疾病相当有效。
C.现代科学证明,民间“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D.“七分饱”只是一种感觉,很难有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标准,但是每个人的感觉都大差不差。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10 分)
学校文学社计划在校报开辟“经典名著阅读”栏目,请你和同学们积极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阅读摘录
20.小张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做了以下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六书”是后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汉字造字方法,主要包括为象形、指事、
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
B.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徒歌和乐歌,徒歌随口唱,乐歌随乐器唱。歌谣的节奏
主要靠重叠或叫复沓。
C.《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
编撰。
D.《离骚》和《九章》是屈原的代表作,《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
诗歌总集。
任务二:阅读答疑
【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
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
工作只是编摸罢了。
【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
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宇书是大不相同的。
21.两篇文段选自《经典常谈》,【文段一】中“小学”是指① :【文段二】
中的“许氏”是指② “这部书”是指《③ 》。(3分)
任务三:阅读交流
22.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言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
常谈》共十三篇,从内容上看,有的一部书是一门学问,有的一部书是一种生活习俗,有
的一部书是一段历史……请从以下篇目中选择一部,分别谈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文化知识,
以及读此篇经典的意义。(4分)
A.《<诗经>第四》 B.《<四书>第七》 C.《<战国策>第八》
五、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民俗,是乡间的社戏,是元宵的灯会,是餐桌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是天空中一只
翩翩飞舞的纸鸢,是二十四节气里编织的生活和情味……民俗既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
的现在和未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于民俗,你有怎样的发现和思考?
请.以.“.民.俗.”.为.话.题.,选择以下一项任务,完成写作。
【任务一】写一篇说明性文章,介绍某一传统节日或习俗;
【任务二】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分享你与民俗的故事;
【任务三】写一篇读后感,表达你关于民俗的阅读感悟。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不少于 600字;(3)不得抄袭、套
作;(4)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初二语文试卷 第 6页,共 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