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过关验收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过关验收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过关验收卷
建议用时:90分钟 满分:100分+卷面分5分 得分:
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习俗更是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独具魅力。它们如同岁月的诗篇,在时光的流转中传颂着中华民族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传统节日,感受民俗文化的趣味、情味、韵味。
了解节日习俗,探寻民俗文化之趣
1.春节是我国隆重的传统节日,读语段,了解春节习俗,完成练习。(13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了妈妈áo zhì( )的浓稠的腊八粥,唱着动听的歌谣,zhǎ yǎn( )间就到了除夕。在我的家乡,除夕这天,小shāng fàn
( )们会早早shōutān( )回家。家家户户门上贴着对联,门前挂着红灯笼,到处呈现出 的景象。到了晚上,就更热闹了。人们早早地吃完jiǎo zi( )后,就坐在电视机前,等侯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人们一边看电视一边守夜,这一天必定是要灯火通霄的。
(1)读语段,看拼音写词语。(每字0.5分,共5分)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依次改正在下面的横线上。(每空0.5分,共2分)
— —
(3)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词语,不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万象更新 B.焕然一新 C.辞旧迎新 D.推陈出新
(4)过年时贴春联寓意着驱邪保平安。这样的习俗还有许多,下面习俗的寓意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门口挂红灯笼:寓意好运和吉祥 B.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C.正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D.立春时祭农: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猜灯谜是元宵节特有的娱乐活动,分析字词意思有助于我们猜出谜底。请找出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泣涕零如雨(落下) B.中庭地白树栖鸦(庭院中)
C.纤纤擢素手(朴素的) D.寒食东风御柳斜(皇城里的柳树)
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读下面与端午节有关的语句,找出排列最恰当的一项。( )(3分)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民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 ④①②⑤③ B. ⑤②③④① C. ④①⑤②③ D. ②③④⑤①
4.读下面语句,了解重阳节传统习俗,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3分)
A.重阳节祭祖时穿着不能随心所欲,应素净庄重,表达对先人的尊敬之情。
B.小语在重阳节这天看到很多人的头上都插戴了茱萸,觉得有趣的她万不得已找了一朵小花插在头上。
C.重阳糕是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主要有烙、蒸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D.重阳节这天,人们纷纷来到郊外登高秋游,有些景区还别出心裁地在山顶设置了菊花展供大家欣赏。
5.〔新角度〕过好中国节,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每题2分,共4分)
(1)通过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使世界华人增强了文脉、血脉、根脉认同,凝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修改病句)
端午节假期,小奇一家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浓情迎端午”活动。全家人在包粽子比赛中勇夺第一,小奇爸爸在端午知识问答比赛中拔得头筹,小奇妈妈在做香囊比赛中摘得桂冠。(照样子,用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6.欢庆传统节日时,常有即兴发言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请从下面的场景中任选一个,进行即兴发言。(4分)
场景一:班级元旦联欢会上,主持人邀请你上台发言。
场景二:中秋节家宴上,一家人团聚,你站起身来表达祝福。
场景三:重阳节这天,你跟留学在外的哥哥通话。
我选择场景 ,我会说:“ ”
品读节日诗文,体会民俗文化之情
7.在诗歌中体会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情感。(每空1分,共6分)
诗歌中记录了习俗。韩翃的《寒食》中“ , ”两句暗含了古代寒食日折柳插门的习俗。
诗歌中蕴含着情感。清明节,人们在祭祖扫墓、怀念先人时,也会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想到《长歌行》中的“ , ”,更加珍惜时间。七夕节,人们在读到《迢迢牵牛星》中的“ , ”时,不禁会想到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相顾无言的情景。
8.〔重庆市小升初〕读古诗,感受古人笔下的节日情思。(10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写的是 (填节日名称)的情景,从“ ”中可以看出来。(每空1分,共2分)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营造出一种 的意境。(2分)
(3)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说地面在皎洁月光的照射下呈现出银白色。
B.第二句中的“冷露”和“无声”既写出了夜晚景致的轻盈无迹,又说明诗人凝神已久。
C.第三句中的“人尽望”,写的是明月当空,人们能看到院中的各种景物。
D.最后一句中的“落”字,给人以动态之感,仿佛愁思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 之情。我积累的表达相同情感
的诗句还有: , 。(每空1分,共3分)
9.品味春节故事,了解名家笔下的节日记忆。(11分)
文段一: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老舍《北京的春节》
文段二: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
———梁实秋《过年》
(1)老舍在描写北京的春节时,用了很多体现“京味儿”的词语,如文段一中的“杂拌儿”,运用这些词语的好处是 。(2分)
(2)语文要素文段一中,老舍在描写“元宵节”这一天时,略写了 、 的习俗,详写了“处处悬灯结彩”的场面。其中详写部分描写了灯 和 的特点。(每空1分,共4分)
(3)文段中,老舍和梁实秋两位作家对待过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每空1分,共2分)
老舍:
梁实秋:
(4)读完两个文段,你觉得两位作家对于过节习俗的描写,谁写得详细 谁写得简略 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3分)
10.欣赏色彩缤纷的乡村年景图,在年味中感受成长。(13分)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火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铁锅里哔剥哔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
腊月初八,家家户户用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够,不愿放下筷子。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穿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jiū)上。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铜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们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儿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作者:刘绍棠。选文有删改)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5分)
①阅读短文,梳理节日习俗,补充思维导图。(每空0.5分,共2分)
②短文中,作者按 顺序,详写了“腊月初一”“除夕”等日子的习俗,略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等日子的习俗。这样写的好处是 。(1+2,共3分)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舍不得吃”及“吃起来却又没够”的理解。(2分)
(3)短文描述了过年前忙碌而热闹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呢 (3分)
(4)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说“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3分)
抒写节日情思,传承民俗文化之韵
11.探寻节日记忆,分享民俗文化的深情烙印。(30分)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也凝聚着深厚的血脉亲情,是阖家团圆的温馨召唤,是漂泊游子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请以“节日里”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写出独特感受,表达真情实感;介绍时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450字左右。(请自备作文纸进行习作)
第一单元 综合过关验收卷
1.(1)熬制 眨眼 商贩 收摊 饺子
(2)侯 候 霄 宵
(3)D
(4)B
2. C
3. C
4. B
5.(1)示例通过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世界华人增强了文脉、血脉、根脉认同,凝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2)示例一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山火,消防员们众志成城,专业医疗团队同心协力,物资志愿者群策群力,一个个坚定的背影共同铸就了一道灭火长城。
示例二花园里,艳丽的桃花吐露芬芳,热情的迎春花绽放笑容,美丽的海棠傲然盛开,到处花香醉人。
6.示例一一 大家元旦快乐!新的一年,祝愿同学们学业进步,老师们事业顺利,我们班团结友爱,再创辉煌!
示例二二 中秋快乐!希望我们一家人永远幸福美满,团团圆圆。
7.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8.(1)中秋节 示例 十五夜望月
(2)寂寥、冷清、沉静
(3)C
(4)思念
示例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又一年
9.(1)质朴而真实,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又平添了一份情趣
(2)放花炮 吃元宵 数量多 种类多
(3)老舍:喜欢,认为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梁实秋:并不特别喜欢,认为是一种煎熬。
(4)老舍写得详细,梁实秋写得简略。老舍通过详写节日的习俗,表达了自己对节日的喜爱;而梁实秋写得简略,表达了自己小时候对节日的不喜欢。
10.(1)①熬腊八粥 祭灶
包饺子、守岁 拜年
②时间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作者家乡过春节的习俗,也能突出重点描写的习俗的特点,令读者印象深刻
(2)“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却又没够”是因为腊八粥非常香甜可口。这句话写出了腊八粥的色、味、香俱全的特点,以及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3)表达人们饱享一年的劳动成果的喜悦,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4)“我”给左邻右舍、东家西家及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年,参与到过年的热烈气氛中,从各门各户的拜年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