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绥中县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鉴赏(jiàn) 辐射(fǔ) 妥贴(tiē) 鞠躬尽瘁(cuì)
B.坍塌(tān) 震撼(hàn) 伫立(zhù) 气冲斗牛(dǒu)
C.哺育(pǔ) 停滞(zhì) 露宿(sù) 人情事故(shì)
D.娴熟(xián) 确凿(zháo) 苍劲(jìng) 美不盛收(shèng)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我们在______汉字的形、义时,常常能感受到其中的家国情怀。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代代相传,______。从古至今,汉字是家国书写、文化记录的重要工具,也成了中华民族______。的文化基石。我们学汉字、写汉字、爱汉字,本身就是家国情怀的表现。汉字给人带来了丰润的文化______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A.品味 绵绵不绝 厚重 滋润 B.品味 生生不息 深厚 滋养
C.品析 生生不息 厚重 滋养 D.品析 绵绵不绝 深厚 滋润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在纷繁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更渴望精神的丰盈。②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一幅赏心悦目的画作,都能让人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放松。③作家、艺术家、建筑师等与普通市民齐聚一堂,分享对文艺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对梦想的追求,这正是文艺空间努力创造的氛围。
A.“日常生活”“文艺演出”“齐聚一堂”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B.句①中的前后两个分句用“不仅……更……”连接,表示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
C.“这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应接在句①的后面。
D.句③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将“这正是文艺空间努力创造的氛围”中的“创造”改为“营造”。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某中学开展“博览群书·悦享经典”主题读书活动,安排如下:
(1)畅游书海,撷取浪花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你我》《欧游杂记》等。我们学过他的《春》。
B.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
C.《范爱农》刻画了知识分子范爱农的形象。他倔强耿直、愤世嫉俗,鲁迅与他在师范学校任教时第一次相见。
D.《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地评价。
(2)品读名著,善学精思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提炼一对体现这一人物形象反差的词语,并结合名著内容加以分析。(3分)
(1)鲁智深(《水浒传》) (2)祥子(《骆驼祥子》) (3)唐僧(《西游记》)
示例:保尔·柯察金的脆弱与坚强:如长期伤病导致无法继续参加革命工作时,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体现他的脆弱;如全身瘫痪、双目失明时,他仍坚持文学创作,体现了他的坚强。
5.古诗文默写填空。(6分)
(1)树木丛生,______。 (曹操《观沧海》)
(2)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3)马作的卢飞快,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题。
【甲】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宿江边阁①
[唐]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②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②鹳鹤:形似鹤的水鸟。
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的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B.乙诗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豺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一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与悲凉的气氛。
C.古人用字颇为考究,甲诗中的“割”字形象地写出泰山参天耸立的雄姿,乙诗中的“翻”字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
D.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甲乙两诗虽然是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但是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②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③、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大息④,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⑤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葺:修理房屋。②庶几:可能。③师尚父:吕尚,即姜太公。④大息:太息,叹息。⑤瀹(yuè):煮糙米。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瀹脱粟而食之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且名其台曰“超然” 有仙则名(《陋室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分)
(2)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3分)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而 园 之 北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稍 葺 而 新 之
10.甲乙两文都写到“乐”。甲文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一句表达欧阳修 ① 、 ② 的情趣;乙文中“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一句可见苏轼认为 ③ 。(4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8分)
【材料一】
今年的3月12日是第47个植树节。那么,为什么3月12日会被定为植树节?
原因一:气候。我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三月是万物复苏、植被生长最佳季节。这个时候种植树苗更易成活。原因二: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国的植树节由几名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就把孙中山先生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
(摘编自《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材料二】
东北部分地区地下10、30厘米处平均解冻日期
项目 城市 解冻日期
10厘米(日/月) 30厘米(日/月)
哈尔滨 5/4 17/4
长春 4/4 14/4
通化 31/3 10/4
延吉 26/3 7/4
沈阳 25/3 5/4
【材料三】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中。
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通常情况下,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水分就会通过气孔而散失。当夜幕降临时,叶片的生产活动就停止了,大多数气孔缩小或闭合,蒸腾作用随之减弱。
【材料四】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日前,锦州市凌河区龙江街道矿山社区携手中心幼儿园开展“拥抱春天 播种绿色”植树节活动。
活动在激昂的园歌中拉开序幕,园长以亲切的话语向孩子们介绍植树节的意义,孩子们专注聆听,眼中满是期待。种植环节,老师和社区志愿者们拿起铲子认真挖坑,放入小树苗并细心填土,随后用小桶接水浇灌,满含对小树苗的关爱。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亲手种植小树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绿色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与生态意识。
(摘编自《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
11.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中,3月12日被定为植树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三月种植树苗更易成活;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B.材料二中,东北部分地区地下10、30厘米处平均解冻日期由北向南逐渐推迟:沈阳最早,哈尔滨最晚,符合东北地区纬度对气温的影响。
C.材料三中,“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这个句子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D.材料四中,孩子们通过亲手种植小树,深刻体会到了绿色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增强了自身的环保意识与生态意识。
12.“植树节”这一天,辽宁省各地是否适合植树?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3分)
13.小宁同学有疑惑:为什么选择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树苗,并剪去大量枝叶?请你结合材料三的内容,给小宁同学做出解释。(3分)
“小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选文,完成14~18题。(17分)
花开塔克拉玛干
申尊敬
①没进塔克拉玛干,总以为里面除了沙还是沙。
②走进塔克拉玛干,才知道沙海里有绿也有花。
③那年,我来到塔克拉玛干北面的肖塘,第一条贯穿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途经此处。抬眼望,两排宽阔的林带像两条绿飘带,飘向天尽头。红红的红柳花似镶在飘带上的红宝石,在微风中忽闪忽烁。
④“谁持彩练当空舞”?此刻我如在梦境。30多年前,我乘车穿过这个沙漠的腹地,眼前除了沙山沙谷再没啥。极偶然时,才能见到几簇矮瘦的芦苇,渺小得就像大海上几朵小小的浪花。谁也想不到,在这个兔子都不做窝的生命禁区,会冒出这么多青绿和繁花。
⑤同行朋友的介绍,·更让我惊喜。沙漠公路两边,如今种着2000多万株红柳、梭梭和沙拐枣。这条防风固沙的大林带,就是沙漠公路的“安全带”。每年春夏秋三季,防护林带上红柳、梭梭和沙拐枣的花争奇斗艳,成了巨龙般沙漠公路的“点睛之笔”。沙漠公路有了“安全带”,流沙再也不能戕害这条交通大动脉了。
⑥这样的奇迹是谁创造的?油田的同志告诉我,是几十支来自各地的农民工队伍栽种的。当年,千百人同时在长长的公路两边挖坑栽树,那场面,太壮观了。他们像红柳一样,扎根在沙漠;他们像梭梭一样,耐得住干旱;他们像沙拐枣一样,经得起风沙。
⑦来到沙漠公路南段的塔中油田,除了红柳、梭梭和沙拐枣,办公楼和生活区的房前屋后,还有胡杨等沙生植物。胡杨花开在4、5月,花朵细小。站在高高的胡杨树下举头望,总也看不清胡杨花的美样子,但觉得头顶上有一团一团彩云飘。微风起时,空气里飘来阵阵醉人的花香。
⑧胡杨最美的时候在秋末,那时候的胡杨树叶子像金子一样黄。艳阳天下的胡杨,每一个枝丫都挂满太阳,每一片叶子都闪着金光。千千万万棵金胡杨在秋风里合唱的金曲,是大漠里最好听的秋歌。
⑨这些胡杨和红柳等是谁栽种的?油田作业区的领导说,主力还是农民工。从拉运树苗到挖坑栽树,从铺设管道到浇水养护,塔中今天绿成这样,农民工的功劳最大。
⑩从塔中油田再往东北去,连片的沙地上梭梭郁郁葱葱,这里是开发沙产业的试验田,人们称其为大芸基地。大芸寄生在梭梭的根部,俗称“沙漠人参”,成熟后浑身是宝。5月,塔克拉玛干的梭梭花在树枝上开,大芸花在沙地上开,花瓣白嫩洁如雪,花蕊鹅黄花边紫,不争艳丽自风流。基地出产的大芸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大芸使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沙漠流金淌银。
又要说到农民工了——大芸基地建设时,来自四川、河南、陕西和甘肃的30多位农民工,从平整沙地到铺设管网再到栽种梭梭和大芸,干了一年多。他们睡的是大通铺,吃的是大锅饭。沙漠里扬沙天多,吃“沙子拌饭”,在他们记忆中是常事。
还有塔中沙漠植物园,就在塔中油田旁边。从全国荒漠区引进的几百种沙生植物,在这里被驯化、被筛选。十几位从山东等地来的农民工,在这里已经干了许多年。他们在专家的指导下,精心侍弄这些沙生植物中的宝贝。每年从3月到9月,来自西北荒漠里的沙生植物在这里排着队开花。塔中石油人称这个植物园为塔中公园,漫步其间,赏花闻香,乐而忘返。大家都知道,这里的每一树、每一花,既是专家的杰作,也是农民工的杰作……
他们也会思念远方的亲人,也有难耐的寂寞。一些工地上没有手机信号,他们给家人打个电话,还得爬到远处的沙山顶上。为了沙漠公路的绿化和养护,为了使塔中油田有更多的绿色和鲜花,当然也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们忍受着难忍的思念之痛,忍受着难耐的寂寞之苦,忍受着严寒和酷暑。塔克拉玛干里的千万棵树和千万朵花上,有他们的寂寞和思念。他们把自己的寂寞和对亲人的思念,变成了沙海里数不尽的青枝绿叶和姹紫嫣红。
沙海茫茫,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干完一项工程,创造一个奇迹,他们就“消失”了。风沙湮没了他们的脚印,烈日烤干了他们的汗水,但他们的脚印,染绿了塔克拉玛干的沙地;他们的汗水,芬芳了塔克拉玛干的空气。他们勤劳付出的一切,化成一座飘着花香的绿色丰碑。
回望塔克拉玛干那些“无中生有”的青绿和繁花,想起那些没留下姓名却改变了塔克拉玛干面貌的农民工,耳畔忽然响起那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有删改)
14.结合选文第⑤— 段的内容,梳理农民工在塔克拉玛干做出的绿化贡献(4分)
(①)→农民工栽种胡杨等植物,带来绿树成荫、花香醉人的美景(②)→农民工精心侍弄引进的沙生植物,成为休闲好去处。
1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4分)
他们像红柳一样,扎根在沙漠;他们像梭梭一样,耐得住干旱;他们像沙拐枣一样,经得起风沙。
16.赏析第 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他们勤劳付出的一切,化成一座飘着花香的绿色丰碑。
17.选文以“花开塔克拉玛干”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18.联系选文内容,说说结尾段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4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题。(11分)
要有做好“一件事”的坚守
利桑
①高明伟是南宁铁路公安局南宁东站派出所民警,2004年开始从事警察工作。20年职业生涯里,他在守护成千上万旅客南来北往旅途安全的同时,坚持做了一件“小事”——帮旅客寻找遗失物品。至今,他已为旅客找回各类遗失物品超过6000件,被称为“寻包达人”,获得旅客280多面感谢锦旗。
②行走一步,距离很短。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2000多年前的荀子,教诲后人所留下的句子。
③做件好事,举手之劳。然而,“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这是毛泽东同志评价教育家吴玉章时,所说的话语。
④用一辈子去做好“一件事”,往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人生。这个道理,很多人都听说过,也都明白、认同。可是,却未必能够做到,许许多多人所缺乏的,便是——坚守。“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⑤拿“寻包达人”高明伟来说,他的出发点很朴素,“遗失一个钱包或者一张证件,对出门人来说有时候就是一件急事大事”,所以他一直坚持做为旅客寻物这件“小事”。人的一生既长也短,有多少人能获得280多面感谢锦旗?
⑥一个人,需要有做好“一件事”的坚守。若不是倾注一生心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奉献不出一部《红楼梦》;若非历经190次失败,发现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对疟疾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屠呦呦开创不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看准了的事情,便一往无前做下去,是古往今来收获成功的重要基石。
⑦一项事业,总要靠众多“一件事”来成就其大。以农村公路为例,截至2022年底,我国农村公路超过450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这些农村公路,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米一米修建而成的,像“毛细血管”分布在广袤大地上。某一村屯修建短短一截水泥路时,可曾想过,一段一段农村路、一件一件修路“小事”,构成了无与伦比的“新时代超级工程”?
⑧一个国家,更要由无数的“一件事”促成其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寄语年轻研发人员“要把握历史机遇,大显身手,勇攀科技高峰”,勉励大家“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攀登科技高峰如此,攀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峰更是如此,需要大家“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坚守。
⑨今年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要形成“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做好“一件事”,绝不简单!
⑩但愿做好“一件事”的坚守,你有,我有,各部门各单位全都有。
(摘编自《广西日报》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0.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选文第⑦段和第⑧段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
22.下面哪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说明理由。(3分)
(1)辽宁鞍钢集团的郭明义,退伍转业40年来,在不同岗位上都取得突出成绩。他还热衷志愿服务,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1400余支,被称为“当代雷锋”。
(2)湖北省钟祥市大口林场的护林员胡子新,每天都在自己的护林点巡视,消除安全隐患、制止违法行为。20年来,林区没有发生一起火灾,没有发生大的盗伐行为。
四、写作(50分)
23.从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当你在清晨的阳光中翻开书本,当你在深夜的灯光下坚持努力,时间都在默默见证你的付出。
以“用时间成就更好的自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如同踩上风火轮,上映以来的《哪吒2》票房屡破纪录。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名、迈入10亿美元门槛、突破百亿元、跻身全球票房榜前十名……每一次数字的变化,都在见证新的历史。
……
《哪吒2》耗时5年半,超4000人参与制作,镜头数达到2427个,特效镜头1948个。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岩浆流体”场景,需模拟8层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效果,团队反复打磨六七十遍才通过。
(摘编自《新华社·夜读》)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2分)B 2.(2分)C 3.(2分)D 4.(1)(2分)C
(2)(3分)示例:(1)鲁智深的细心与粗犷(1分):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借口镇关西诈死顺利脱身,体现他心思缜密(1分);他出家后不守清规戒律,吃肉喝酒,醉打山门,体现他的粗犷(1分)。
祥子的上进与堕落(1分):祥子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车,拼命拉车,积极上进,对生活充满希望(1分);他经历了卖车埋葬虎妞、小福子自杀等打击后,希望破灭,自甘堕落(1分)。
唐僧的软弱与坚定(1分):唐僧遇到妖怪时常常战战兢兢,如狮驼岭受阻时数次落泪,体现他的软弱他取经之心从不动摇(1分);如途经女儿国时不为美色所惑,受蝎子精胁迫,体现他的坚定(1分)。
(形象与人物相符合1分,情节具体2分)
5.(6分)(1)百草丰茂 (2)不畏浮云遮望眼
(3)弓如霹雳弦惊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古诗词鉴赏(3分)
6.(3分)D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7.(3分)B
8.(5分)(1)(2分)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而”“乐”1分,句意1分)
(2)(3分)这座台子高大而稳固,深广而又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安”“深”各1分,句意1分)
9.(2分))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0.①②与民同乐、以文记乐(2分)。③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那么无论走到哪都能找到快乐(2分)。
【参考译文】
……于是我就修治了田园苗圃,清理了庭院房舍,砍伐了安丘、高密两县的大树,用来修补破损之处,只做简单修缮的打算。在园子的北面,原来靠着城墙建成的一座高台已经破旧不堪,我就稍加修整,使它焕然一新。我时常和友人一起登台远眺,毫无顾忌地抒情言志。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山、常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似近若远,大概那里隐居着德才兼备的君子吧?高台的东面是庐山,秦朝博士卢敖逃遁隐居的地方。从台上往西望去,高高的穆陵关隐隐约约,宛如一座城堡,姜太公、齐桓公留下的赫赫战功,还有保存下来的。从高台北面俯瞰潍水,不禁慨然叹息,追思淮阴当年的战功,哀叹韩信竟然未得善终的下场。这座台子高大而稳固,深广而又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无论雨洒雪飘的早晨,还是风清月华的夜晚,我没有不来此台的,宾客也没有不来陪伴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菜蔬,捕捞池塘里的鲜鱼,酿造黄米美酒,煮食糙米粗饭,大家边品尝吃边赞叹:“多么快乐啊!在这里畅游!”
在这时,我的胞弟子由刚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情景,便写了一篇赋,并且为高台取名为“超然”,以此来表示我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其原因就在于我超然物外啊!
三、现代文阅读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
11.(2分)B
12.(3分)示例:不适合(1分)。植树节是3月12日(1分),而辽宁省的沈阳地区的解冻日期为3月25日、4月5日都晚于3月12日,此时,温度低(1分),不适合植树。
(“不适合”1分,指出植树节时间1分,理由围绕“土壤尚未解冻,温度低”回答1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3分)示例: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树苗,剪去大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1分),减少水分流失(1分),提高成活率(1分)。
(围绕“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或“减少水分流失”回答,意思对即可)
(二)记叙性文章阅读(17分)
14.(4分)①农民工栽种大量红柳等植物(1分),形成防风固沙林带(1分)②众多农民工平整沙地、栽种植物(1分),带来经济效益(1分)。
15.(4分)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农民工们扎根沙漠、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1分),增强了语言气势,使表达更有感染力(1分),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工群体的赞美之情(1分)。
16.(3分)“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常用来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1分)。在句中强调农民工群体的奉献精神和劳动成果(在沙漠中种树养花,让沙漠变绿)永恒不朽(1分),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群体的赞美与敬意(1分)。
17.(2分)标题既指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各种植物开花的自然景象(1分),也象征着农民工等建设者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辛勤付出所取得的成果(1分)。
18.(4分)回望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曾经的荒芜到如今充满生机的巨大转变,作者感到惊叹与赞美(2分);想到让这片沙漠变绿的功臣——农民工群体,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重与感激(2分);最后引用名言,强调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了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的由衷钦佩(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三)议论性文章阅读(11分)
19.(2分)要有做好“一件事”的坚守
20.(3分)运用举例论证(1分),列举曹雪芹倾注一生心血奉献一部《红楼梦》和屠呦呦历经190次失败开创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的事例(1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观点:一个人,需要有做好“一件事”的坚守,进而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1分)。
21.(3分)不能(1分)。因为第⑦段论述了一项事业,总要靠众多“一件事”来成就其大(1分)。第⑧段论述了一个国家,更要由无数的“一件事”促成其强(1分)。(或者第⑦⑧段分别从一项事业和一个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1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22.(3分)我认为材料(2)更适合充当本文的论据(1分)。因为材料(2)列举了护林员胡子新20年来每天坚持护林巡视,强调了他只做一件事的坚守,符合选文的中心论点(1分)。而材料(1)列举了郭明义40年来在不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强调他的奉献精神,与本文的论点不符合,所以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1分)。
四、写作(50分)
23.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