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2《诗经》二首-《蒹葭》必备知识点总结梳理(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下12《诗经》二首-《蒹葭》必备知识点总结梳理(素材)

资源简介

八下《诗经》二首-《蒹葭》必备知识点总结梳理
一、朗读节奏划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蒹葭》的文学常识:
1、 时代背景:《蒹葭》创作于先秦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处于西周故地,其文化既保留了周文化的一些传统,又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诗歌多以质朴、自然的风格展现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2、《诗经》“六义”中的体现:《诗经》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蒹葭》属于“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表现手法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运用了“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同时也有“比”的意味,用蒹葭和白露的变化来比喻时光的流逝和追求的艰难。“赋”则体现在对主人公追求“伊人”过程的直接描写上,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平铺直叙地展现了主人公的行动和遭遇。
3、文学地位及影响:《蒹葭》是《诗经》中抒情诗的典范之作,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许多诗人在创作爱情诗或表达对理想追求的作品时,都从《蒹葭》中汲取了灵感,借鉴了其意境营造、比兴手法等,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经典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范式。
三、生字生词
1.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2. 葭(jiā):初生的芦苇。
3.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4. 溯游(sù yóu):顺流而下。
5. 萋萋(qī qī):茂盛的样子。
6. 晞(xī):干。
7. 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8.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9. 坻(chí):水中的高地。
10.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11. 已:止,这里指变干。
12. 涘(sì):水边。
13. 右:向右迂曲,这里是说道路弯曲。
14.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四、重要词语翻译
1. 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芦苇)青灰色。
2. 为:凝结成。
3. 所谓:所说(的),所怀念的。
4.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5. 一方:另一边。
6. 阻:艰险。
7. 宛:仿佛、好像。
六、句子翻译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大片的芦苇十分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白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
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河水中央。
3.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岸边上。
4.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陡峭。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
5.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芦苇长得更加繁茂,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完全消散。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水边。
6.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曲折。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五、主题思想:
《蒹葭》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绘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求,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情感,同时也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不懈追寻的精神。
六、《蒹葭》的艺术特色:
1、意境朦胧
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水茫茫、芦苇苍苍的画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通过对芦苇、白露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迷茫的氛围。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在这朦胧的意境中,显得虚幻而美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2、重章叠句
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内容基本相同,只在少数词语上有所变化。如“苍苍”“萋萋”“采采”,分别形容芦苇的不同生长状态;“为霜”“未晞”“未已”,则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不仅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还起到了强化情感、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逐步加深。
3、比兴手法
诗的开篇以“蒹葭”起兴,用芦苇的茂盛和霜露的变化,引出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和追求。同时,“蒹葭”和“白露”等意象也具有象征意义,它们既可以象征着主人公追求爱情的艰难险阻,也可以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美好。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4、情感真挚
整首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主人公对“伊人”深深的爱慕和执着的追求之情。尽管“伊人”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但主人公依然不畏艰险,上下求索,这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七、《蒹葭》的练习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 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 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4. 请解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思。
5.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二)理解性默写:
1. 《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
2. 《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 )。
3. “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中,( )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4. 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 )。
5. 《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
6. 《蒹葭》中,( )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7. 《蒹葭》中,最能体现朦胧的境界、凄清的氛围的诗句是:( )。
8. 《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句子是:( )。
9. 《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地点的句子是:( )。
10. 《蒹葭》中,表现寻觅思恋的伊人的路途险阻漫长的诗句是:( )。
11. 《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是可望而不可即,最终以失望告终的诗句是:( )。
12. 《蒹葭》第一章中“( )”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有所思的。
答案
(一)
1.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 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边。
5.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
1. 《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 “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4. 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 《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或“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或“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6.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7. 《蒹葭》中,最能体现朦胧的境界、凄清的氛围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8. 《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或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9. 《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地点的句子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0. 《蒹葭》中,表现寻觅思恋的伊人的路途险阻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或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1. 《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是可望而不可即,最终以失望告终的诗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或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2. 《蒹葭》第一章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有所思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