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适应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适应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5年春季期中考适应性试卷2025.4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孟子 梁惠王》中“为长者折枝”的释义,历来异说颇多。东汉经学家赵岐和郑玄认为“折枝”即“按摩”,为长者解除四肢的疲劳。唐代陆善经谓“折枝”即折草树枝,后引申为为长者效力。宋代马端临认为“折枝”为“磐折腰肢”。“磬”形状像曲尺,“磬折腰肢”即形容鞠躬行礼的姿态,以表达对长者的恭敬之意。后世诸多争议也基本源于这三种说法。
细审文献,不难发现分歧主要体现在“枝”字上:一种认为“枝”通“肢”。第二种则认为“枝”即为树枝。王力《同源词典》中,肢、枝和支三字是一组同源词,枝和支是树木的分支部分,枝与肢同,指人体的“四肢”。因此,可以将“折枝”中的“枝”理解为“肢”。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折”本指“折断”,可引申为“弯曲”。那么“折枝”确实可理解为弯腰,但直接等同于行礼未免草率。
孟子将“抉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对比,意在告诉齐宣王实施“尊老”政策轻而易举。可见在孟子看来,“为长者折枝”应为举手之劳。那么再细研三种解释:第一种“按摩肢体”,于常人而言,与人产生肢体接触并非易事,尤其“长者”为陌生老人。第二种“攀折草树枝”容易做到,但显然过于实指,树枝也并非老人必需品。而“鞠躬行礼”,虽并非难事,但更多地体现礼仪上对老人的尊重,并没有做出实际上的帮助。在经济落后、兵荒马乱的战国时期,孟子强调“保民而王”,其“制民之产”系列措施中“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等均突出物质生活保障。可见,孟子的民生理念非常注重务实,在推崇礼仪教化的同时永远把生存需要摆在第一位。由此,“鞠躬行礼”说显然没有为长者办实事更为实在。
如此,将“为长者折枝”理解为面对步履蹒跚、身体佝偻的老者,表现出谦恭姿态,甘心情愿地为长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更符合当时孟子鼓励君王为老弱者办实事的主张。
(摘编自袁子微《<孟子>“为长者折枝”考》)
材料二:
“为长者折枝”一语的三种说法中,“行礼”说最不可信:首先,“肢”和“枝”虽同源,但在上古汉语里,“肢”只指人的四肢,其语义转移指人的腰部的时间,大约要到魏晋南北朝。因此,战国时代,“折枝”不大可能读作“折肢”,指弯腰行礼。并且,仅向老人弯一下腰并不一定有实质性的鞠躬意义,在重礼的先秦等级社会,行礼方式也颇有讲究。
“按摩”说亦不可信,将为长者按摩看作易事,不符合常理。攀折花草枝的说法亦令人费解,这实“与为长者意殊不属”,未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我们认为,这里“折枝”的意思当是为长者折取树枝,用作手杖。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长”字“老”字形态相似,同作拄杖之形,杖是老者的标志。“折”字,《说文解字》释“折,断也。从斤断帅”,象以斧斤断木之形。“枝”和“肢”一样,最初应作“支”,“木”为后加义符,而古文字“支”和“丈”可能系一字分化。《说文》中“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而“丈”字篆文“从又持十”,象手持木杖之形。因此,“支”和“丈”形、义皆近。睡虎地秦简中,“支”和“丈”就同形。
从古代风俗看,先秦两汉时期,手杖除了作为老年人的助步工具,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杖文化。《礼记 王制》载老人可以“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建国后全国各地共出土了 30多件鸠杖,均产生于从先秦至汉代,证明当时社会上一直存在由君主向老人“授杖”的风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鸠形杖首内有朽木,可见杖身是用木头制成。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鸠杖上缠有十枚记王杖诏令的木简,简载:“……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有敢妄写詈殴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驰道旁道……”古籍研究专家已论证,汉代的尊老养老制度源于先秦,西汉初年初具规模。史料记载,当时的受杖者既有年龄标准,也有地位的限制。那么,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受杖者一定是极少数的人,但统治者的推崇会形成上行下效之风,而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所持的杖,只能是从树上砍下来的树枝。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孟子以为长者折取树枝当作手杖来与“扶泰山以超北海”进行对比,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只不过随着语义的流变,这一当时简单的问题才让后人难以理解。
再看《论语 微子》中的故事: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老人),以杖荷葆(草或竹制的除草农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耘,除草)。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朱熹认为,孔子“独于荷藤谓之隐者,盖知其隐居求志”。这应该与老者“以杖荷藤”“植其杖而芸”的行为有关。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将“植其杖而芸”化用为“植杖而耘籽”。对于“植杖”,历来也颇有争议。古人对“植”字有“立”“置”“倚”三种解释。其中,“植”通作“置”的解释最为合理。
(摘编自连佳鹏《“为长者折枝”“植其杖而芸”合考——兼谈上古时期的杖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两汉养老尊老讲究物质帮助与身份尊崇,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B.古代礼仪中的鞠躬包含身心活动,是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
C.古代百姓砍树做的杖只有实用功能,朝廷授的杖才具备象征意义。
D.“授杖”风俗兴盛于先秦两汉,后与“杖”字语义一起产生了流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对肢、枝、支三字同源和东汉“按摩说”的态度一致
B.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对马端临和陆善经的观点有所采纳。
C.对于“折枝”的解读,材料二给出的结论更为具体明确
D.材料二将“折枝”和“植杖”结合考证,其结论更正确全面。
3.下列不能作为材料二中君主以“杖”尊老佐证的一项是( )(3分)
A.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作阶。(《论语 乡党》)
B.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礼记 曲礼》)
C.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礼记 月令》)
D.王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后汉书 礼仪志》)
4.连佳鹏为什么将“植杖”解读为“置杖”?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理由。(4分)
5.对于“折枝”,两则材料的解读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研究方法富有借鉴意义,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探究文言词义的方法。(4分)
(二)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拴红头绳的鸡腿子
张爱国
1985年大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堂兄弟姐妹十一人就冒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大姑家。每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我们在大姑家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疯玩。今年更不一样,三伯家的大哥腊月结的婚,新嫂子是第一次到大姑家,按风俗,大姑是要给她备个鸡腿子的。嫂子有鸡腿子,依大姑的性格,我们也不会没有。
一进大姑家的门,我就看见大姑家的大桌子和小桌子上都摆好了油果、麻饼和方片糕等茶点。大姑高兴坏了,先是拉着嫂子一番嘘寒问暖,又一个个摸摸我们的脸,和她比比高,然后叫我们坐席,吃茶。我年龄小,往年都是坐小桌子的,不料大姑却说:“国子,你今年十二岁了,该坐大桌子了。”我高兴得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
当大姑笑着捧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鸡腿子时,我们一个个眼光呆直——这几年家里虽然养了几只鸡,但除了年三十晚上,至今连一块鸡皮都没吃过。
“这是你的,云儿。”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放到嫂子面前,笑着,又像是命令,“你吃,一定要吃。”然而,当看到大姑放到我们面前的鸡腿子时,我们的眼光突然暗淡——这些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
昨天晚上,奶奶一再告诫我们:“明天到你大姑家,大姑一定给你们准备了鸡腿子,你们要看有没有拴红头绳。没拴,你们就吃;拴了,就是你大姑借来的,不许吃!”奶奶眼睛红红的,“你们去了,你大姑恨不得把她腿上的肉挖给你们吃,可是,唉……”
原来,这些鸡腿子只是大姑借来做做样子的,是为了尊重“一桌无二席”的习俗。
“大姑,我茶点吃饱了,吃不下。”我姐似乎吞了一口口水,笑着,把她的鸡腿子放到盆子里。
“我也饱了,大姑。”胖姐跟着说。
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转而对嫂子说:“云儿,你吃,我撕给你吃。”大姑三下两下将嫂子的鸡腿子撕碎,还将一块鸡腿肉塞进她的嘴里。
我看着嫂子吃。虽然她想努力保持新媳妇的矜持,想尽量把嘴巴张得小一点,但只要鸡腿肉一进嘴,她嚼上三两下就吞进肚子里。我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目光又落到我的鸡腿子上:油晃晃的,散发着热气,热气里全是鸡肉的香味,直钻鼻孔。那根红头绳已浸透油水,变成暗红色,刺眼得很,可恶得很。
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门外,谁家放起了鞭炮。弟弟妹妹们开始闹起来。我悄悄指着我的鸡腿子,低声对身旁的胖姐说:“我这个怎么没拴红头绳?”
胖姐看了看,惊异地说:“对呀,你的怎么没拴?”
“我今年十二岁,第一次坐大桌,大姑有意让我吃的吧?”我说,“奶奶说,没拴红头绳就能吃,对吧?”
“嗯。你运气好,吃吧。”胖姐看着我的鸡腿子,咂了咂嘴。
大姑过来时,发现我还在啃鸡腿骨上的那一小块脆骨,很吃惊,却连忙笑着走开。
不一会儿,我姐悄悄把我叫到大姑家后院,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谁叫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你知道大姑借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鸡腿子的?”我姐恨不得一口把我吞掉。
“我的没拴红头绳,能吃。”我疼得龇着牙,“胖姐也看到的,真没拴。”
“扯谎!”我姐丢开我的耳朵,伸手从我口袋里掏出那截油乎乎的红头绳,“扯谎!打嘴!”我姐一巴掌打来。我急忙躲开。我姐又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狠狠一拧。“啊——”我一声惨叫——我的耳朵本已冻伤,被她这一拧,撕心般地疼。
我哇哇大哭。
我姐也哭了,用袖口擦我耳朵上的血:“谁叫你好吃的?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叫大姑拿什么还人家?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心疼大姑,你不知道大姑都没了大姑父……”
“我的两个心肝儿。”大姑压抑着哭声跑出来,一把抱过我和我姐,将脸紧紧地贴在我们的脸上,眼泪决堤一般,“都怪大姑,大姑没本事……”
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一进大姑家的门,“我”首先看到的就是茶点;当大姑捧来鸡腿时,我们又一个个眼光呆直,可见当时生活的贫困。
B.文章写了两次口水,在鸡腿子面前,“我姐”是“似乎吞了一口口水”,“我”是“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二人年龄不同,反应也有差异。
C.文章写大姑从厨房出来,看见“我”在啃鸡腿骨上的一小块脆骨,吃了一惊,又笑着走开,神情转换里传达出她对侄儿的疼爱。
D.文章写现在去给大姑拜年,她仍会给每人准备鸡腿子,可我们“早已不再稀罕”,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和地点,大年初三、冒雪、大姑家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让读者很快进入特定的年代、气氛之中。
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写“我”像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写大姑的眼泪像决堤一般,生动贴切,能准确传达出人物心理。
C.文章补叙头天晚上奶奶对我们的反复告诫,写她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欲言又止,这一情节与后文姐姐说出大姑没了姑父形成照应。
D.文章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将大姑好客、热情、慈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8.本文中大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为何以“拴红头绳的鸡腿子”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雍轻车骑于雍南,破之……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 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①、灌②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节选自《史记 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注]①绛:绛侯周勃。②灌:灌婴。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且陛下病甚[A]大臣[B]震恐[C]不见[D]臣[E]等计事[F]顾独[G]与一宦者[H]绝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的“之”与“围项籍于陈,大破之”的“之”意思相同。
B.于,“樊哙覆其盾于地”的“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其无礼于晋”的“于”意思不相同。
C.且,“臣死且不避”的“且”与“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且”意思不相同。
D.以,“以待大王来”的“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以吾一日长乎尔”的“以”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当面斥责。项羽不仅不怒,反而赐酒、赐生彘肩、赐座,气氛渐趋缓和。
B.文本一写鸿门宴上的斗争,情节大起大落、扣人心弦,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
C.樊哙曾以杀狗卖肉为职业,他最初跟从沛公在丰邑起兵,攻下了沛县。后来他跟随沛公征战,战功卓著,项王封沛公为汉王,同时封樊哙为列侯。
D.汉高祖曾患重病,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谏。群臣中像周勃、灌婴等没有人敢进宫,后来樊哙闯入宫中,流着眼泪劝谏。
1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8分)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14.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樊哙的形象特点。(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杜甫作此诗时,唐代宗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他联想到这与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③《梁甫吟》:古乐府篇名,《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注重锤炼语言,如首句的“伤”,点染出悲怆气氛,且造成强烈悬念。
B.“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则领起下面的各种观感。
C.颔联写登高临远,视通八方,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
D.全诗融自然、国家、个人为一体,语壮境阔,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16.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煜《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 当你站在海边,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心中涌起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命短暂、自身渺小的感慨,此时脑海中浮现出苏轼《赤壁赋》里“ ______ , ______ ”。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______ ”;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 ______ ”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用典,借古说今,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反对声色的享乐,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高不可及,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可轻而易举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那就会很费力。
三是用典可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形容文人贫困,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 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惊鸿”来代美丽的妇女,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美女就好多了。
五是用典可以使语意更委婉。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 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
18.下列选项中的“就”,与文末加点的“就”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
B.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C.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D.听着那悠扬的歌声,我就醉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气比较强烈,这一效果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20.根据文段的内容,下列各项中的典故与第六段中的“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原因一致的是( )(3分)
A.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赤壁怀古》)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烽火是古代战争中远距离传递紧急情报的有效工具,南宋为什么没有点燃过烽火呢? A ,而南宋没有长城。事实上,南宋以前的北宋也没有长城,早在宋朝立国以前很多年,长城就丢了,先后被辽国、金国、蒙古等北方游牧政权占据。
B ,它不仅仅是一堵很长的墙,更是能跨越各种地形机动调兵的空中通道,还是运送战争补给品的高速公路,同时也是用烽火传递紧急军情的基础设施,就像早期的电报线路和现在的网络光纤一样重要。当农耕政权拥有长城时,C ;而当长城丢失以后,就必须在国境线上长年驻扎多处兵力,进而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员消耗。
①很不幸,②宋朝是历代大统一以及半统一王朝中唯一自秦朝以后没有长城的朝代,③这是宋朝在北方游牧政权的防御战中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④也是宋朝军队数量居高不下和财政负担一直沉重的重要原因。⑤但幸运的是,⑥宋朝在“没有长城”这个大危机下被迫创新,⑦改革财政制度,盘活官营资产,⑧刺激海外贸易,发明新式武器,⑨这又让宋朝成了一个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军事发明不断涌现的伟大朝代。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只有做到“不在乎”,才可能走向成功。然而,有时也会因为“不在乎”,最后走向失败。
“不在乎”可以是铠甲,也可能是枷锁。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5年春季期中考适应性试卷2025.4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孟子 梁惠王》中“为长者折枝”的释义,历来异说颇多。东汉经学家赵岐和郑玄认为“折枝”即“按摩”,为长者解除四肢的疲劳。唐代陆善经谓“折枝”即折草树枝,后引申为为长者效力。宋代马端临认为“折枝”为“磐折腰肢”。“磬”形状像曲尺,“磬折腰肢”即形容鞠躬行礼的姿态,以表达对长者的恭敬之意。后世诸多争议也基本源于这三种说法。
细审文献,不难发现分歧主要体现在“枝”字上:一种认为“枝”通“肢”。第二种则认为“枝”即为树枝。王力《同源词典》中,肢、枝和支三字是一组同源词,枝和支是树木的分支部分,枝与肢同,指人体的“四肢”。因此,可以将“折枝”中的“枝”理解为“肢”。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折”本指“折断”,可引申为“弯曲”。那么“折枝”确实可理解为弯腰,但直接等同于行礼未免草率。
孟子将“抉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对比,意在告诉齐宣王实施“尊老”政策轻而易举。可见在孟子看来,“为长者折枝”应为举手之劳。那么再细研三种解释:第一种“按摩肢体”,于常人而言,与人产生肢体接触并非易事,尤其“长者”为陌生老人。第二种“攀折草树枝”容易做到,但显然过于实指,树枝也并非老人必需品。而“鞠躬行礼”,虽并非难事,但更多地体现礼仪上对老人的尊重,并没有做出实际上的帮助。在经济落后、兵荒马乱的战国时期,孟子强调“保民而王”,其“制民之产”系列措施中“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等均突出物质生活保障。可见,孟子的民生理念非常注重务实,在推崇礼仪教化的同时永远把生存需要摆在第一位。由此,“鞠躬行礼”说显然没有为长者办实事更为实在。
如此,将“为长者折枝”理解为面对步履蹒跚、身体佝偻的老者,表现出谦恭姿态,甘心情愿地为长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更符合当时孟子鼓励君王为老弱者办实事的主张。
(摘编自袁子微《<孟子>“为长者折枝”考》)
材料二:
“为长者折枝”一语的三种说法中,“行礼”说最不可信:首先,“肢”和“枝”虽同源,但在上古汉语里,“肢”只指人的四肢,其语义转移指人的腰部的时间,大约要到魏晋南北朝。因此,战国时代,“折枝”不大可能读作“折肢”,指弯腰行礼。并且,仅向老人弯一下腰并不一定有实质性的鞠躬意义,在重礼的先秦等级社会,行礼方式也颇有讲究。
“按摩”说亦不可信,将为长者按摩看作易事,不符合常理。攀折花草枝的说法亦令人费解,这实“与为长者意殊不属”,未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我们认为,这里“折枝”的意思当是为长者折取树枝,用作手杖。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长”字“老”字形态相似,同作拄杖之形,杖是老者的标志。“折”字,《说文解字》释“折,断也。从斤断帅”,象以斧斤断木之形。“枝”和“肢”一样,最初应作“支”,“木”为后加义符,而古文字“支”和“丈”可能系一字分化。《说文》中“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而“丈”字篆文“从又持十”,象手持木杖之形。因此,“支”和“丈”形、义皆近。睡虎地秦简中,“支”和“丈”就同形。
从古代风俗看,先秦两汉时期,手杖除了作为老年人的助步工具,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杖文化。《礼记 王制》载老人可以“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建国后全国各地共出土了 30多件鸠杖,均产生于从先秦至汉代,证明当时社会上一直存在由君主向老人“授杖”的风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鸠形杖首内有朽木,可见杖身是用木头制成。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鸠杖上缠有十枚记王杖诏令的木简,简载:“……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有敢妄写詈殴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驰道旁道……”古籍研究专家已论证,汉代的尊老养老制度源于先秦,西汉初年初具规模。史料记载,当时的受杖者既有年龄标准,也有地位的限制。那么,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受杖者一定是极少数的人,但统治者的推崇会形成上行下效之风,而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所持的杖,只能是从树上砍下来的树枝。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孟子以为长者折取树枝当作手杖来与“扶泰山以超北海”进行对比,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只不过随着语义的流变,这一当时简单的问题才让后人难以理解。
再看《论语 微子》中的故事: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老人),以杖荷葆(草或竹制的除草农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耘,除草)。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朱熹认为,孔子“独于荷藤谓之隐者,盖知其隐居求志”。这应该与老者“以杖荷藤”“植其杖而芸”的行为有关。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将“植其杖而芸”化用为“植杖而耘籽”。对于“植杖”,历来也颇有争议。古人对“植”字有“立”“置”“倚”三种解释。其中,“植”通作“置”的解释最为合理。
(摘编自连佳鹏《“为长者折枝”“植其杖而芸”合考——兼谈上古时期的杖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两汉养老尊老讲究物质帮助与身份尊崇,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B.古代礼仪中的鞠躬包含身心活动,是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
C.古代百姓砍树做的杖只有实用功能,朝廷授的杖才具备象征意义。
D.“授杖”风俗兴盛于先秦两汉,后与“杖”字语义一起产生了流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对肢、枝、支三字同源和东汉“按摩说”的态度一致
B.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对马端临和陆善经的观点有所采纳。
C.对于“折枝”的解读,材料二给出的结论更为具体明确
D.材料二将“折枝”和“植杖”结合考证,其结论更正确全面。
3.下列不能作为材料二中君主以“杖”尊老佐证的一项是( )(3分)
A.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作阶。(《论语 乡党》)
B.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礼记 曲礼》)
C.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礼记 月令》)
D.王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后汉书 礼仪志》)
4.连佳鹏为什么将“植杖”解读为“置杖”?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理由。(4分)
5.对于“折枝”,两则材料的解读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研究方法富有借鉴意义,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探究文言词义的方法。(4分)
【答案】1.C 2.D 3.A
4.①从字形上看,“植”字可以解释为“立”“置”“倚”,其中“置”解释最为合理,可以理解为放下、放置。②从语境上看,“植其杖而芸”意思是把拐杖插在地上然后除草,“置杖”符合语境。
5.①字形推断法:根据汉字的构成和演变规律推断词义。②文献佐证法:引用古代文献或历史记载来证明词义。③实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例来分析和解释词义。④综合比较法:对比和分析不同观点,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解析】1.C.“朝廷授的杖才具备象征意义”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先秦两汉时期,手杖除了作为老年人的助步工具,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杖文化”,且当时平民百姓所持的杖是从树上砍下来的树枝,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平民的杖也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并非只有朝廷授的杖才有象征意义。故选:C。
2.D.“其结论更正确全面”错误。材料二将“折枝”和“植杖”结合考证,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就此说其结论更正确全面,材料一的解读也有其合理性和依据,不能简单地评判材料二的结论就更优。故选:D。
3.A.“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描述的是在乡人的饮酒仪式和傩祭仪式中,对持杖老人的尊重,没有体现君主以“杖”尊老,不能作为佐证。B.“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体现了君主对大夫的赐杖,能作为君主以“杖”尊老的佐证。C.“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体现了君主在仲秋之月授杖给老人,能作为君主以“杖”尊老的佐证。D.“王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描述了君主授予的王杖的特征,能作为君主以“杖”尊老的佐证。故选:A。
4.从字形上看,根据材料二原文“古人对‘植’字有‘立’‘置’‘倚’三种解释。其中,‘植’通作‘置’的解释最为合理”可知,在对“植”字的几种解释中,“置”的解释是最符合对“植”字的理解的,“置”可以理解为放下、放置,所以从字形角度对“植”字的解释来看,“植杖”解读为“置杖”有其合理性。从语境上看,根据材料二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老人),以杖荷葆(草或竹制的除草农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耘,除草)”可知,老人原本是用杖挑着除草农具,在和子路对话后进行除草的动作,“植其杖而芸”描述的是老人在进行除草行为时的动作,把“植杖”理解为“置杖”,也就是把拐杖放置在一边然后去除草,这样的理解更符合当时老人进行除草这一行为的语境。
5.材料二“从字形上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长’字‘老’字形态相似,同作拄杖之形,杖是老者的标志”,依据汉字的构造及演变规律来推测词义,可以归纳出“字形推断法”。材料二“‘折’字,《说文解字》释‘折,断也。从斤断帅’,象以斧斤断木之形。‘枝’和‘肢’一样,最初应作‘支’……‘支’和‘丈’就同形”,借助古代文献或历史记载来证实词义,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来进一步确定“植”字的含义。据此可以归纳出“文献佐证法”。材料二“再看《论语 微子》中的故事: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老人),以杖荷葆(草或竹制的除草农具)……其中,‘植’通作‘置’的解释最为合理”,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来剖析和阐释词义,像“植其杖而芸”这一实例,分析出“置杖”符合语境。据此可以概括出“实例分析法”。根据材二的内容,作者对不同观点进行对比与分析,综合考量后得出结论,综合“植”字的字形、语境及各种解释,判断出“置”的解释最为合理。据此可以概括出“综合比较法”。
(二)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拴红头绳的鸡腿子
张爱国
1985年大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堂兄弟姐妹十一人就冒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大姑家。每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我们在大姑家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疯玩。今年更不一样,三伯家的大哥腊月结的婚,新嫂子是第一次到大姑家,按风俗,大姑是要给她备个鸡腿子的。嫂子有鸡腿子,依大姑的性格,我们也不会没有。
一进大姑家的门,我就看见大姑家的大桌子和小桌子上都摆好了油果、麻饼和方片糕等茶点。大姑高兴坏了,先是拉着嫂子一番嘘寒问暖,又一个个摸摸我们的脸,和她比比高,然后叫我们坐席,吃茶。我年龄小,往年都是坐小桌子的,不料大姑却说:“国子,你今年十二岁了,该坐大桌子了。”我高兴得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
当大姑笑着捧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鸡腿子时,我们一个个眼光呆直——这几年家里虽然养了几只鸡,但除了年三十晚上,至今连一块鸡皮都没吃过。
“这是你的,云儿。”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放到嫂子面前,笑着,又像是命令,“你吃,一定要吃。”然而,当看到大姑放到我们面前的鸡腿子时,我们的眼光突然暗淡——这些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
昨天晚上,奶奶一再告诫我们:“明天到你大姑家,大姑一定给你们准备了鸡腿子,你们要看有没有拴红头绳。没拴,你们就吃;拴了,就是你大姑借来的,不许吃!”奶奶眼睛红红的,“你们去了,你大姑恨不得把她腿上的肉挖给你们吃,可是,唉……”
原来,这些鸡腿子只是大姑借来做做样子的,是为了尊重“一桌无二席”的习俗。
“大姑,我茶点吃饱了,吃不下。”我姐似乎吞了一口口水,笑着,把她的鸡腿子放到盆子里。
“我也饱了,大姑。”胖姐跟着说。
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转而对嫂子说:“云儿,你吃,我撕给你吃。”大姑三下两下将嫂子的鸡腿子撕碎,还将一块鸡腿肉塞进她的嘴里。
我看着嫂子吃。虽然她想努力保持新媳妇的矜持,想尽量把嘴巴张得小一点,但只要鸡腿肉一进嘴,她嚼上三两下就吞进肚子里。我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目光又落到我的鸡腿子上:油晃晃的,散发着热气,热气里全是鸡肉的香味,直钻鼻孔。那根红头绳已浸透油水,变成暗红色,刺眼得很,可恶得很。
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门外,谁家放起了鞭炮。弟弟妹妹们开始闹起来。我悄悄指着我的鸡腿子,低声对身旁的胖姐说:“我这个怎么没拴红头绳?”
胖姐看了看,惊异地说:“对呀,你的怎么没拴?”
“我今年十二岁,第一次坐大桌,大姑有意让我吃的吧?”我说,“奶奶说,没拴红头绳就能吃,对吧?”
“嗯。你运气好,吃吧。”胖姐看着我的鸡腿子,咂了咂嘴。
大姑过来时,发现我还在啃鸡腿骨上的那一小块脆骨,很吃惊,却连忙笑着走开。
不一会儿,我姐悄悄把我叫到大姑家后院,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谁叫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你知道大姑借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鸡腿子的?”我姐恨不得一口把我吞掉。
“我的没拴红头绳,能吃。”我疼得龇着牙,“胖姐也看到的,真没拴。”
“扯谎!”我姐丢开我的耳朵,伸手从我口袋里掏出那截油乎乎的红头绳,“扯谎!打嘴!”我姐一巴掌打来。我急忙躲开。我姐又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狠狠一拧。“啊——”我一声惨叫——我的耳朵本已冻伤,被她这一拧,撕心般地疼。
我哇哇大哭。
我姐也哭了,用袖口擦我耳朵上的血:“谁叫你好吃的?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叫大姑拿什么还人家?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心疼大姑,你不知道大姑都没了大姑父……”
“我的两个心肝儿。”大姑压抑着哭声跑出来,一把抱过我和我姐,将脸紧紧地贴在我们的脸上,眼泪决堤一般,“都怪大姑,大姑没本事……”
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一进大姑家的门,“我”首先看到的就是茶点;当大姑捧来鸡腿时,我们又一个个眼光呆直,可见当时生活的贫困。
B.文章写了两次口水,在鸡腿子面前,“我姐”是“似乎吞了一口口水”,“我”是“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二人年龄不同,反应也有差异。
C.文章写大姑从厨房出来,看见“我”在啃鸡腿骨上的一小块脆骨,吃了一惊,又笑着走开,神情转换里传达出她对侄儿的疼爱。
D.文章写现在去给大姑拜年,她仍会给每人准备鸡腿子,可我们“早已不再稀罕”,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和地点,大年初三、冒雪、大姑家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让读者很快进入特定的年代、气氛之中。
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写“我”像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写大姑的眼泪像决堤一般,生动贴切,能准确传达出人物心理。
C.文章补叙头天晚上奶奶对我们的反复告诫,写她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欲言又止,这一情节与后文姐姐说出大姑没了姑父形成照应。
D.文章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将大姑好客、热情、慈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8.本文中大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为何以“拴红头绳的鸡腿子”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6.D 7.D
8.①制造波澜,避免平铺直叙。本文前面写我们面前的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后面突然写“我”的鸡腿子上没拴红头绳,出人意料,造成情节跌宕起伏之美。②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还有胖姐作证,这才有了下文“我”心安理得吃鸡腿子、谎言被揭穿以致挨打等情节。
9.①设置悬念。餐桌上的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违背生活常理,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人想要一探究竟。②作为线索。“拴红头绳的鸡腿子”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③突出主题。“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真实写照,以此为题,可以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岁月,珍惜幸福生活。
【解析】6.D.“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错误。从文中“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可知,我们“早已不再稀罕”鸡腿子,并不是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而是因为生活条件已经改善,鸡腿子不再像过去那样是难得的美食。文中没有任何一处体现出人们忘记了曾经的贫困,相反,文章通过回忆过去在大姑家吃鸡腿子的经历,展现了对过去生活的铭记以及对大姑的深厚情感。故选D。
7.D.“肖像描写”说法错误。文章中确实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大姑的形象,如语言描写“这是你的,云儿”“你吃,一定要吃”等体现了大姑对嫂子的热情;动作描写“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放到嫂子面前”“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等表现出大姑的好客;细节描写“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等展现出大姑的慈爱。但是文章中并没有对大姑进行肖像描写。故选D。
8.根据题干“这一突转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可知作答时要抓住“突转”一词分析。所谓“突转”,指情节的陡转、突变。可从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内容上,文章前面写我们面前的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中间却写“我”面前的鸡腿子上没有拴红头绳,这种陡转,出乎读者意料,使得文章波澜顿起。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之所以“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是因为我的贪吃,吃的欲望驱使“我”把鸡腿上的红头绳藏了起来,从而引出了“我”贪吃鸡腿子、拉人作证、姐姐对我”的严惩、大姑因自责而落泪等情节,将情感推向了高潮。
9.本文的标题颇为新奇,“拴红头绳的鸡腿子”又贯穿全文,对文章的主旨表现也有作用,因此可从悬念、线索、主题三方面作答。在设置悬念方面,看到题目,使读者产生疑问,餐桌上的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违背生活常理,为什么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人想要探出究竟,促使读者读下去。在线索方面,文中多个段落写到了“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拴红头绳的鸡腿子”贯穿全文始终,这样写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在主题方面,之所以有“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因为当时生活贫穷,“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真实写照,文章结尾写到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可知以此为题,可以提醒人们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要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雍轻车骑于雍南,破之……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 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①、灌②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节选自《史记 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注]①绛:绛侯周勃。②灌:灌婴。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且陛下病甚[A]大臣[B]震恐[C]不见[D]臣[E]等计事[F]顾独[G]与一宦者[H]绝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的“之”与“围项籍于陈,大破之”的“之”意思相同。
B.于,“樊哙覆其盾于地”的“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其无礼于晋”的“于”意思不相同。
C.且,“臣死且不避”的“且”与“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且”意思不相同。
D.以,“以待大王来”的“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以吾一日长乎尔”的“以”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当面斥责。项羽不仅不怒,反而赐酒、赐生彘肩、赐座,气氛渐趋缓和。
B.文本一写鸿门宴上的斗争,情节大起大落、扣人心弦,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
C.樊哙曾以杀狗卖肉为职业,他最初跟从沛公在丰邑起兵,攻下了沛县。后来他跟随沛公征战,战功卓著,项王封沛公为汉王,同时封樊哙为列侯。
D.汉高祖曾患重病,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谏。群臣中像周勃、灌婴等没有人敢进宫,后来樊哙闯入宫中,流着眼泪劝谏。
1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8分)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14.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樊哙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10.ACF 11.A 12.C
13.(1)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樊哙)又跟从汉高祖攻打项羽,攻占了阳夏,俘虏了楚国周将军的士兵四千人。
14.①为人豪爽,非常勇敢。②出身卑微,善于打仗。③忠心耿耿,敢于直谏。
【解析】10.句意: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陛下病甚”主谓结构,“大臣”为下句主语,A处断开;“大臣震恐”主谓结构,“不见”的主语为“陛下”,省略了,C处断开;“顾……乎”表反问,F处断开。故选:ACF。
11.A.错误。助词,结构的;代词,他。句意:沛公的参乘樊哙;把项羽围困在陈县,把他打得大败。B.正确。介词,在;介词,对。句意: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C.正确。连词,尚且;副词,将。句意:我连死尚且都不怕;你们都将被他俘虏。D.正确。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句意:等待大王到来;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故选:A。
12.C.“项王封沛公为汉王,同时封樊哙为列侯”错误,原文是“汉王赐哙为列侯”。故选:C。
13.(1)“故”,特意;“备”,防备;“非常”,意外的变故。译文: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击”,攻打;“下”,攻占;“虏”,俘虏。译文:(樊哙)又跟从汉高祖攻打项羽,攻占了阳夏,俘虏了楚国周将军的士兵四千人。
14.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项羽赐酒和肉,他“立而饮之”“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可见,他为人豪爽,非常勇敢。“以屠狗为事”说明他出身卑微,跟随刘邦起事,建立许多功劳,善于打仗。不顾自身安危,独身闯帐,看见刘邦病重,痛哭流涕,可见他对刘邦忠心耿耿;在其他大臣都不敢见刘邦时,他“排闼直入”,且敢于当面劝谏刘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材料二:
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带领军队进入咸阳,大肆屠戮,立沛公为汉王。汉王也就封樊哙为列侯,号临武君。后又升任郎中,跟随汉王进入汉中。当汉王回军平定三秦的时候,樊哙单独带兵在白水以北攻打西城县丞的军队,又在雍县之南攻打雍王章邯的轻车骑兵,都打败了他们。项羽在彭城把汉王打得大败,全部收复了鲁、梁一带的地盘。樊哙回军到荥阳,汉王又给他增加了平阴两千户作为他的食邑,以将军之职守卫广武。一年之后,项羽带兵东去。樊哙又跟从汉王攻打项羽,攻取了阳夏,俘虏了楚国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把项羽围困在陈县,把他打得大败。樊哙血洗了胡陵。项羽死后,汉王立为皇帝,因樊哙坚守城池和出击作战有功,又加封食邑八百户。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杜甫作此诗时,唐代宗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他联想到这与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③《梁甫吟》:古乐府篇名,《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注重锤炼语言,如首句的“伤”,点染出悲怆气氛,且造成强烈悬念。
B.“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则领起下面的各种观感。
C.颔联写登高临远,视通八方,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
D.全诗融自然、国家、个人为一体,语壮境阔,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16.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
16.①乐是衬哀情。首联登楼观赏,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②借景抒情。颔联描绘壮美的山河景观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③直抒胸臆。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时局动荡,战乱频繁,诗人感时伤乱,忧心国家。④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典故,借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的历史表达对当今朝廷昏庸无道、任用奸佞的无奈感伤。
【解析】15.C.“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错误。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应是向空间开拓视野,“玉垒浮云变古今”是就时间驰骋遐思”。故选C。
16.①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愁苦。②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写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③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上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外敌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④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运用典故,借蜀汉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的事例,暗喻当今统治者之昏庸,《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诗人聊吟以自遣,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的感伤。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煜《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 当你站在海边,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心中涌起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命短暂、自身渺小的感慨,此时脑海中浮现出苏轼《赤壁赋》里“ ______ , ______ ”。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______ ”;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 ______ ”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答案】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愁)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重点字:臾、羡)
(3)其言不让舍瑟而作(重点字:瑟)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用典,借古说今,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反对声色的享乐,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高不可及,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可轻而易举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那就会很费力。
三是用典可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形容文人贫困,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 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惊鸿”来代美丽的妇女,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美女就好多了。
五是用典可以使语意更委婉。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 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
18.下列选项中的“就”,与文末加点的“就”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
B.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C.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D.听着那悠扬的歌声,我就醉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气比较强烈,这一效果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20.根据文段的内容,下列各项中的典故与第六段中的“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原因一致的是( )(3分)
A.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赤壁怀古》)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答案】18.D 20.C
19.①“分量最重,力量最大”,通过“最”反复表达,强化了语气;②“不能不用”使用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突出了以简驭繁的重要作用。③运用短句与整句,以相似结构,加强语势,强化语气。
【解析】18.文中加点的“就”表因果。A.表加强肯定语气。B.表数目大。C.表让步。D.表自然发生。故选 D。
19.首先看用词,“分量最重,力量最大”连续重复使用“最”字,强化以简驭繁的好处,增强了肯定的语气;再看句式,“不能不用”是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但比一般肯定句增强了语气,突出了以简驭繁的重要作用。
20.第六段中的“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原因属于委婉表达。A.加重分量;B.以简驭繁,表意丰富;C.含蓄委婉;D.表意丰富,唤起联想。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烽火是古代战争中远距离传递紧急情报的有效工具,南宋为什么没有点燃过烽火呢? A ,而南宋没有长城。事实上,南宋以前的北宋也没有长城,早在宋朝立国以前很多年,长城就丢了,先后被辽国、金国、蒙古等北方游牧政权占据。
B ,它不仅仅是一堵很长的墙,更是能跨越各种地形机动调兵的空中通道,还是运送战争补给品的高速公路,同时也是用烽火传递紧急军情的基础设施,就像早期的电报线路和现在的网络光纤一样重要。当农耕政权拥有长城时,C ;而当长城丢失以后,就必须在国境线上长年驻扎多处兵力,进而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员消耗。
①很不幸,②宋朝是历代大统一以及半统一王朝中唯一自秦朝以后没有长城的朝代,③这是宋朝在北方游牧政权的防御战中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④也是宋朝军队数量居高不下和财政负担一直沉重的重要原因。⑤但幸运的是,⑥宋朝在“没有长城”这个大危机下被迫创新,⑦改革财政制度,盘活官营资产,⑧刺激海外贸易,发明新式武器,⑨这又让宋朝成了一个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军事发明不断涌现的伟大朝代。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
21.A因为烽火主要在长城上使用;B冷兵器时代的长城非常重要;C只用很少的兵力就能防守
22.语句②,修改为“宋朝是自秦朝以后历代大统一以及半统一王朝中唯一没有长城的朝代”。
语句③,修改为“这是宋朝在对北方游牧政权的防御战中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解析】21.A处,根据“烽火是古代战争中远距离传递紧急情报的有效工具,南宋为什么没有点燃过烽火呢”“而南宋没有长城”可知,此处可填“因为烽火主要在长城上使用”。B处,根据“南宋以前的北宋也没有长城……先后被辽国、金国、蒙古等北方游牧政权占据”“它不仅仅是一堵很长的墙,更是……就像早期的电报线路和现在的网络光纤一样重要”可知,此处可填“冷兵器时代的长城非常重要”。C处,根据“当农耕政权拥有长城时”“而当长城丢失以后,就必须在国境线上长年驻扎多处兵力,进而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员消耗”可知,此处可填“只用很少的兵力就能防守”。
22.语句②语序不当,将“自秦朝以后”放在“历代以前”;语句③成分残缺,可以在“在”后面加上“对”,或在“北方游牧政权”前加“对”。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只有做到“不在乎”,才可能走向成功。然而,有时也会因为“不在乎”,最后走向失败。
“不在乎”可以是铠甲,也可能是枷锁。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解析】这道作文题的核心在于对“不在乎”这一态度的多维度理解和探讨。材料指出,“不在乎”有时是成功的催化剂,有时却又是失败的导火索。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际上提示我们,“不在乎”的影响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对象以及方式。
首先,要明确“不在乎”并非等同于漠视、无视或不负责任,而是一种选择性的关注和心态调整。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诱惑时,适度的“不在乎”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冷静、减轻压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然而,如果过度“不在乎”,则可能导致对重要事物的忽视,进而产生不良后果。
其次,要思考“不在乎”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例如,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学会“不在乎”他人的质疑和嘲笑,坚定自己的信念;而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则需要学会“在乎”他人的意见和感受,以达成共同的目标。
【参考立意】
1.“在乎”与“不在乎”的平衡艺术。
2.“不在乎”背后的智慧。
3.“在乎”成就成功,“不在乎”导致失败。
4.学会选择性地“不在乎”。
5.“不在乎”是心态的调整。
6.“在乎”与“不在乎”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