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任务一:梳音晓义记常识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梳头( ) 抱歉( ) 秩序( ) 深宵( )
伴侣( ) 小楷( ) 硕果( ) 卓越( )
迭起( ) 澎湃( ) 大无畏( )
锲而不舍( ) 目不窥园( ) 沥尽心血( )
心不在焉( ) 慷慨淋漓( ) 气冲斗牛( )
兀兀穷年( ) 群蚁排衙( ) 潜心贯注( )
迥乎不同( ) 仰之弥高( ) 炯炯( )
校补( )
shū
qiàn
zhì
xiāo

kǎi
shuò
zhuó
dié
pài
wèi
qiè
kuī

yān
kǎi
dǒu


qián
jiǒnɡ

jiǒnɡ
jiào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任务一:梳音晓义记常识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2)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
(3)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
(4)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
(5)指精神高度集中,用心专一。( )
(6)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
(7)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任务一:牢记常识缅怀先烈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 月15日被特务暗杀。
任务一:牢记常识缅怀先烈
——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闻一多
诗人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任务一:牢记常识缅怀先烈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现代诗人。
文章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语言流畅,气势雄浑,真挚朴素,凝练含蓄。
被誉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
代表作:诗集《烙印》《老马》《淮上吟》《春风集》《欢呼集》和长诗《李大钊》等。
任务一:牢记常识缅怀先烈
知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闻一多
任务一:牢记常识缅怀先烈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被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于是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任务一:牢记常识缅怀先烈
20世纪30年代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很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了《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
任务二:标题切入梳理思路
常言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同学们观察本文的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标题用了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这个组合式标题告诉了我们关于文章的哪些主要信息呢
文章的写作对象是闻一多先生
文章选取闻一多先生若干个说和做的片段来表现人物
写作内容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的事情
阅读策略小结
尽可能挖掘标题提供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写法乃至主旨有一定了解。
任务二:标题切入梳理思路
结合文章标题,我们知道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请同学们浏览文章,勾画出那些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
(第1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第2段)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第4段)
不声不响,无声无闻。
(第5段)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第6段)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任务二:通览全篇·标题切入梳理思路
(第7段)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第8段)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第9段)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第10段)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
(第12段)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第20段)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任务二:通览全篇·标题切入梳理思路
借助这些提纲挈领的句子,你可以梳理出本文结构层次吗?
作者从做学者和做民主战士两个角度,来写闻先生的“说”和“做”。
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开篇,先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即“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再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即“‘说’了就‘做’”。
最后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阅读策略小结
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可以快速梳理出文章行文脉络和层次结构。
任务二:通览全篇·标题切入梳理思路
副标题中的“言行片段”提示我们,文章是选取了若干个说和做的片段来表现人物。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梳理概括其言行片段,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说和做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革命家: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片段1:
片段2:
片段3:
编写《唐诗杂论》
编写《楚辞校补》
编写《古典新义》
片段1:
片段2:
片段3: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课堂小结
本文的思路: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自己关于“说”和“做”的言论开篇,用先生编写了三本书来表现他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并以7、8两个自然段过渡。第二部分用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等三个片段来表现先生作为革命家是“‘说’了就‘做’”。最后,以作者高度赞扬“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收束全文。文中多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既呼应标题,又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精致严谨。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闻一多先生是著名诗人,本文的作者臧克家也是一位诗人。臧克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亦师亦友的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赞扬,读来情真意切,意蕴丰赡。本文在叙述中也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画文中的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感知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品质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跟着就'做'”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怎样的特点?请推荐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比喻,把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投入钻研古代典籍的场景。“钻探”表现出闻一多钻研学术的执着、务实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体现闻一多对学术的精益求精,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语出《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我们民族文化史研究的全面及深入。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体现出闻一多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细节描写
贬词褒用
写闻一多先生因一心钻研古籍而无暇顾及生活的情形,表现了他专注的状态和刻苦的精神。
拟人
本指“贪图”,在这里贬词褒用,形象地刻画出了闻一多先生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拟人、引用,写出了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怡然自适的情景。“漂白了四壁”表现他深夜从事学术研究,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比喻,把密密麻麻的小楷比作“群蚁排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了他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
毫不张扬、谦虚淡泊
细节描写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第3段中有许多的四字短语,这些四字短语含义丰富,值得推敲。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精读第3段。
圈画出第3段中富有表现力的四字短语。
细品这些四字短语,并揣摩其展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
说说四字短语的运用体现了本文怎样的语言风格。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四字短语: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头发凌乱、无暇及此、零乱不堪、众物腾怨、心不在焉、深宵灯火。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①“锲而不舍”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学问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这四个四字短语,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时的治学态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精神。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③“头发凌乱”“无暇及此”“零乱不堪”
“众物腾怨”“心不在焉”这五个四字短语描写了闻一多先生醉心学术、不拘小节的专心致志和刻苦精神,生动形象、贴切传神。
④“深宵灯火”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表现了他惜时如金、废寝忘食的探索精神。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有怎样的特点?请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小声说
声音越来越大
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层层递进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号召人民的积极态度,表明其革命意志越来越坚定、革命精神越来越无畏,体现他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引用闻一多说的原话,写出了他的正直无畏、大义凛然。“定要”一词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决心之坚定。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动作、语言描写。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他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运用紧凑有力的短句,突出了闻一多的“说”激动人心、鼓舞斗志!
语言描写 :表现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外貌、动作描写 :再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从容不迫。
排比段
增强语势
加重情感
任务三:精读品鉴·学习人物崇高精神
第7、8两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
第7段通过议论,总结上文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
第8段领起下文,由学者过渡到革命家。
作用: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任务四:比读联读·探知人物形象特征
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迥乎不同”“一反既往”。那么彼此有无关联?请同学们比较阅读两部分内容,并联读下面资料链接进行探究。
资料助读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
赏析:此句体现了君子的修养原则,劝诫人们不要只贪图自己安逸,而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任务四:比读联读·探知人物形象特征
资料助读2:
闻一多及其所处时代
1930—1932年,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继续从1928年就开始的古代典籍研究。1932 年秋—1937年,闻一多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闻一多前往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闻一多愤然而起,积极投身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怒斥国民党特务。散会后,在返家途中,先生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任务四:比读联读·探知人物形象特征
概括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前期
后期
任务四:比读联读·探知人物形象特征
概括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共同点
任务四:比读联读·探知人物形象特征
任务四:比读联读·探知人物形象特征
作为学者时期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他一心潜心学术,“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他为救国救民诚朴踏实地做学问。闻一多先生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中国传统文人崇高的人格追求。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说了就做”。他流亡西南,亲眼目睹政府腐败、百姓生灵涂炭,他于是以笔为枪,启迪世人,抨击时政;他积极投身革命,呐喊助威。
这些变化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不同时期的“说”和“做”相互贯通,不管作为学者的谨严勤恳,还是作为革命者的英勇无畏,都高度统一在爱国这个前提之下。因此,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大勇的志士,更是伟大的爱国者。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文章最后一段应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
内容上:点明中心,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
“口的巨人”意味着他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
“行的高标”意味着他言行一致、勇敢无畏,突出了他为世人树立的光辉榜样。
任务五:思考探究·感知文章思想感情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这样写,不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任务五:思考探究·感知文章思想感情
任务五:思考探究·感知文章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高度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革命精神。
任务六:拓展阅读·感受爱国主义情感
任务六:拓展阅读·感受爱国主义情感
任务六:拓展阅读·感受爱国主义情感
一、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二、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比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再如,抓住闻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一、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两句话运用对偶,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其中“口的巨人”指的是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声震天地;“行的高标”则意味着闻一多先生做事勇往直前,临危不惧,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这两句话赞美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以及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和热情赞扬。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三、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示例】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莱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这首诗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之一。创作于1925年,诗歌采用了象征反讽的艺术手法,其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赞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