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姓氏歌》第1课时教案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2课时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姓氏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这篇课文以儿歌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常见的姓氏,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问答游戏,认识并掌握一些常见的姓氏,同时了解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更多的汉字,还能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姓氏”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如知道自己和家人的姓氏,但对于复姓及姓氏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学生的识字量有限,需要借助图文结合和游戏来强化记忆。此外,学生在进行问答对话时,可能会出现声音小或句子不完整的情况,需要通过情境演练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和书写也有一定的基础,但仍需进一步指导和练习,特别是在书写“双”字时,容易出现左右部件大小不均的问题。课时教学目标文化自信1.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 通过姓氏卡片配对活动,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姓氏,增强文化自豪感。语言运用1. 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等生字,会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中国姓氏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思维能力1. 通过问答游戏,学习用“你姓什么?我姓……”的句式进行简单交流。2. 通过拆分姓氏,理解复姓的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审美创造1.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和趣味性。2. 制作“我的姓氏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认读“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等生字,正确书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2. 朗读课文,学习用“你姓什么?我姓……”的句式进行简单交流。3. 通过问答游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难点1. 区分“姓”与“氏”的含义,理解“双姓”(复姓)的概念。2. 用清晰的发音和节奏进行问答对话。3. 规范书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特别是“双”字的左右部件比例。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姓氏卡片、班级学生姓名贴、田字格磁贴、生字卡片、问答话筒道具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趣味导入,初识姓氏(6分钟) 点名游戏(1) 教师随机抽取班级姓名贴,学生听到自己姓氏起立,其他同学跟读姓氏(如“张——张三”)。(2) 揭题板书:出示课题《姓氏歌》,用彩色粉笔圈出“姓”的“女”字旁,提问:“你知道哪些姓氏?”(3) 预设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常见单姓(如“王、李”),但对复姓陌生。(4) 教师引导:展示“诸葛”“欧阳”等复姓卡片,简单解释“两个字的姓叫复姓”。(5)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对姓氏的已有认知;渗透汉字结构知识,引发学习兴趣。(6) 评价任务:积极参与:☆☆☆预设与应对(1) 预设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常见单姓(如“王、李”),但对复姓陌生。(2) 教师引导:展示“诸葛”“欧阳”等复姓卡片,简单解释“两个字的姓叫复姓”。(3)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复姓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复姓的概念。(4) 评价任务:理解复姓:☆☆☆1. 学生听到自己姓氏起立,其他同学跟读姓氏。2. 回答教师提问,说出自己知道的姓氏。3. 观看复姓卡片,了解复姓的概念。4. 积极参与点名游戏,跟读姓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教师范读(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手指课文跟读,注意“赵、钱、孙、周”的发音。(2) 自主朗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认识的姓氏,提问:“课文里提到了哪些姓氏?”(3) 预设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混淆“孙”和“子”的发音。(4) 教师引导:板书标注拼音“sūn”,对比朗读“孙子一子孙”。(5) 设计意图:初步建立课文内容框架,培养指读习惯;通过问题引导,训练信息提取能力。(6) 评价任务:朗读准确:☆☆☆预设与应对(1) 预设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混淆“孙”和“子”的发音。(2) 教师引导:板书标注拼音“sūn”,对比朗读“孙子一子孙”。(3)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帮助学生区分“孙”和“子”的发音。(4) 评价任务:区分“孙”和“子”:☆☆☆ 1. 听教师范读,手指课文跟读。2. 自由读课文,圈出认识的姓氏。3. 回答教师提问,说出课文提到的姓氏。4. 对比朗读“孙子一子孙”,区分发音。识字学词,突破难点 (15分钟) 活动一:字理识字(1) “姓”字教学:展示甲骨文(女子旁+生),讲解“姓氏最早随母系传承”。(2) “双”字教学:用两人并肩图片辅助理解,组词“双人、双手”。(3) 姓氏卡片配对:学生将生字卡片(李、张、赵)与对应的名人图片配对(如李白、张衡、赵云)。(4) 预设问题:学生可能对“姓”字的结构理解不透彻。(5) 教师引导:展示甲骨文,讲解“姓”字的演变过程。(6) 设计意图:通过字理溯源,增强文化认同感,图文配对强化识字记忆。活动二:问答游戏(1) “话筒传声”:用话筒道具练习对话,A问“你姓什么?”,B答“我姓李,木子李”,全班重复“木—子—李”。(2) 预设问题:学生在回答时可能只说“我姓李”,缺少拆解部分。(3) 教师引导:示范拆分姓氏(如“张一弓长张”),提供“拆分口诀卡”辅助表达。(4)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降低问答畏难情绪,培养语言节奏感。(5) 评价任务:正确拆分姓氏:☆☆☆(6) 评价任务:问答流畅:☆☆☆ 1. 观看甲骨文,了解“姓”字的演变过程。2. 用两人并肩图片理解“双”字,组词“双人、双手”。3. 将生字卡片与名人图片配对。4. 用话筒道具练习对话,回答“你姓什么?”的问题。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0分钟) 活动设计(1) 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问句“你姓什么?”,女生读答句“我姓李,木子李”。(2) 动作创编:为“古月胡,口天吴”设计手势(如“古”比划胡子,“吴”双手撑开作“口+天”)。(3) 复姓拓展:播放动画《复姓故事》,简单介绍“诸葛、欧阳”等复姓,举例“诸葛亮”。(4) 预设回答:学生可能将“欧阳”误读为“区阳”。(5) 教师引导:板书标注拼音“ōuyáng”,结合动画人物强化记忆。(6)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强化问答句式结构;动作与动画结合,化解复姓理解难度。预设与应对(1) 预设回答:学生可能将“欧阳”误读为“区阳”。(2) 教师引导:板书标注拼音“ōuyáng”,结合动画人物强化记忆。(3)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和动画,帮助学生正确读出复姓。(4) 评价任务:正确读出复姓:☆☆☆ 1. 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读问句,女生读答句。2. 为“古月胡,口天吴”设计手势。3. 观看动画《复姓故事》,了解复姓的概念。4. 正确读出复姓。书写指导,规范练字(8分钟) 重点指导(1) “姓”字:强调“女”字旁撇点角度,右侧“生”三横间距均匀。(2) “双”字:对比“双”与“又”,口诀“双人一对,左右对称”。(3) 学生练习:书空后描红,教师用投影展示优秀字例,学生评选“最美姓氏字”。(4) 预设问题:学生可能将“双”的“又”写得太小,导致结构失衡。(5) 教师引导:用田字格磁贴动态演示左右部件比例。(6) 设计意图:通过口诀和对比,掌握汉字结构规律;评选活动激发书写积极性。预设与应对(1) 预设问题:学生可能将“双”的“又”写得太小,导致结构失衡。(2) 教师引导:用田字格磁贴动态演示左右部件比例。(3)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双”字。(4) 评价任务:书写规范:☆☆☆ 1. 书空后描红,练习书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2. 观看教师展示的优秀字例。3. 参与评选“最美姓氏字”。4. 用田字格磁贴动态演示左右部件比例。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活动设计(1) 姓氏接龙:学生用“我姓X,XXX”接龙(如“我姓王,三横王”),教师记录黑板上形成“班级姓氏墙”。(2) 布置任务:“回家问问家人的姓氏,用课文句式介绍给同桌。”(3) 预设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记不清家人的复姓。(4) 教师引导:建议学生画“家庭姓氏树”,标注拼音辅助记忆。(5) 设计意图:接龙游戏巩固知识,增强集体归属感;实践任务推动语文学习与家庭互动。(6) 评价任务:积极参与接龙:☆☆☆ 1. 用“我姓X,XXX”接龙。2. 画“家庭姓氏树”,标注拼音辅助记忆。3. 回家询问家人的姓氏,用课文句式介绍给同桌。4. 积极参与接龙游戏。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朗读课文3遍,用“O”圈出家人的姓氏。2. 在田字格本上书写“姓、什、么、双”各5遍。拓展作业1. 制作“我的姓氏卡”:画一画姓氏的组成(如“李=木+子”),并写一句介绍(如“我姓李,桃李的李”)。2. 与家长一起收集更多的姓氏,了解这些姓氏背后的故事。板书设计《姓氏歌》问:你姓什么?答:我姓李,木子李。我姓张,弓长张。(简笔画:姓氏树,枝叶写“李、张、赵、钱”)生字田字格范写:姓 什 么 双(红色标注易错点: “姓”的女字旁斜撇角度)设计意图:左侧以问答句式为核心,右侧用“姓氏树”呈现常见姓氏;生字范写突出结构要点,便于模仿。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话筒传声”游戏有效提升学生问答对话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高。2. 姓氏卡片配对活动帮助学生联系历史人物,增强文化认同。3. 通过动态演示和口诀,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双”字的书写。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在书写“双”时左右部件大小不均,需加强结构指导。2. 复姓拓展环节时间不足,少数学生仍混淆“双姓”概念。3. 个别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发音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练习。改进方向1. 下一课时增设“姓氏小讲堂”,邀请学生分享家庭姓氏故事。2. 利用课间播放《百家姓》儿歌,潜移默化巩固记忆。3. 加强朗读指导,特别是对发音不准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