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5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5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
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
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高考作文中的“春秋时期”
后人称赞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考点
1.土地国有制到私有制转变。
2.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3.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
分裂、大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1、总体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分裂、大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2、总趋势:分裂中孕育统一;战乱中走向融合。
西周(BC1046年-BC771年)
春秋(BC771年-BC476年)
战国(BC475年-BC221年)
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
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BC77: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BC221:秦朝建立
春秋战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时空观
中国古代史
远古~1840年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中国现代史
1949~至今
起源奠基时期:先秦(远古—前221年)
形成发展时期:秦汉(前221—220年)
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繁荣 时期:隋唐(581年~907年)
继续发展时期:宋元(960~1368年)
辉煌迟滞时期:明清(1368~1840年)
晚清 时期:1840—1912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
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
改革开放前期:1949—1978年
改革开放后期:1978—
春战时期(公元前5C-公元前4C):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17C-18C):从古代向近代、封建转入双半社会
五年高频考点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8 【Ⅲ】24·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 【Ⅰ】24·墨子 北京· 孟子与儒家思想
浙江· 墨子的思想主张
2019 【Ⅲ】儒家思想的制度渊源 天津· 青铜制造业
海南· 孔子的思想主张
北京· 春秋战国的手工业
2020 【Ⅰ】24·分封制 【Ⅲ】24·商业的发展(货币) 山东· 百家争鸣
江苏· 墨子思想
浙江· 孔子与墨子的思想
2021 【甲】24·孔子思想 湖南·《诗经》
2022 【乙】45.商鞅变法 【甲】24.老子思想 湖南·1.百家争鸣
河北·1 浙江·2
山东·1 辽宁·1
时空坐标
东周
春秋
战国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
战国: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薨,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征战不休,故被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1.政治:
2.阶级:
3.经济:
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权力由分散走向集中,
中央集权逐渐形成;各国纷纷变法,直接推动社
会转型;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士”阶层兴起并得到重用。
1)农业:铁犁牛耕推广,水利灌溉;井田制破坏,
土地私有制形成;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成为
古代最基本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各国政经济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
手工业为主导
3)商 业:官营局面打破,抑商政策出现;出现商
业城市和大商人
4.民族:
5.文化: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1)思想: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百家争鸣,思解。
2)科技: 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春
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
3)文艺:《诗经》《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窥变局:变革之象)
1.政局之变:
材料: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
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材料: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吕齐亡。晋
六卿中韩赵魏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
思考:天子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
自士大夫出
实质:
原因: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与宗法制瓦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
1)根本原因: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确立,各诸侯国政
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重要原因:王室衰微,贵族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
3)制度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弊端凸显(独立性强)
重点强调-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2.春秋:争霸战争
表现:
性质:
影响:
“春秋五霸” 齐、晋、楚、吴与越五国国君。
1)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相地而衰征与尊
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
2)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战争。
国家开始分裂,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削弱贵族势力,地主阶级开始逐渐崛起。
重点强调-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战国:兼并战争
表现:
性质:
影响: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分封制和宗法制进一步崩溃瓦解;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后转化封建统一战争。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权力由分散走向集中,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重点强调-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春秋列国形势图,春秋(770BC---476BC)
战国形势图,战国(475BC—221BC)
思考:①诸侯国的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局部统一扩大
思考:②地图中新图例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②新图例:长城
集中力量
局部发展
思考:③北部民族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交流、冲突
民族交融
融入华夏
③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4.夷夏之变:华夏认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
中原
北狄
南蛮
东夷
西戎
华夏族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一体、同源共祖的观念。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识变局:应变之策)
1.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1)农业上:
牛尊
铁器
耕作方式:
水利灌溉:
土地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由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征税,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原因:
确立: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井田制遭破坏。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②战国时期,商鞅以法律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形式:
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
地主土地来源:
公卿贵族占有的“公田”;军功地主;通过买卖(汉代后主要途径)即土地兼并。
租佃制:
战国时期产生
问 题:
土地兼并:解决方式:均田制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
提供原料、商品(提供原料)
部分人从农业中脱离(提供劳动力)
温饱满足,追求生活质量(提供市场)
工商业繁荣
经营方式:
产生原因:
特 点:
地 位:
集体耕作向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转变
铁农具牛耕提高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封闭性:农手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④脆弱性: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⑤顽强性:简单的生产工具即可组织生产。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基本模式(经营方式、生产组织形式)
图解知识点
农业生产力
提高
铁犁牛耕
的推广
促进手工业发展
工商业繁荣
个体劳动、个体经营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个体小农脱离氏族宗法关系遭到破坏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过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影响:
①政治: 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的根源,而中
央集权制度又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
②经济: 自给自足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的根源。
③科技: 促进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小农经济发展缓
慢性阻碍古代中国科技突破。
④伦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
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同时
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
⑤局限性: 狭小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商
品经济发展,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核心突破:概念阐释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与商品经
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较小。小农
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
统治的基础,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和政权的兴衰。
自耕农经济:农户耕种的土地是自己的,它又是小农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经营型态 生产模式 产品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私(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农业的
一种副业
供皇室、贵族消费
民间消费
自己消费
缴纳赋税
一般不投放市场
投放市场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明代前期一直占主导地位
明中叶后部分主导
稳定小农
近代破产
3)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 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
各诸侯国货币
核心突破:重农抑商
1.定义:
2.目的:
3.措施:
4.影响:
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
维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和兵役徭役的征派,根源是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
①秦国首倡:商鞅变法 ②汉至唐代:全面强化
a. 法律贱商人:政治歧视,入市籍不为官,降低社会身份
b. 租税困辱之:商人赋税加倍
c. 提官营商业,打击富商大贾:盐铁官营
③宋代:有所松弛 ④明清:限禁极严
推动农业发展;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政治稳定。
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转型。
2.阶级之变: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铁犁牛耕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私田实际私有
国家收入减少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新兴地主阶级)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犁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瓦解,土地私有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变法运动(变革家)
百家争鸣(思想家)
3.变法图强:识变局:应变之策
1)原因:
2)目的:
①经济: 铁牛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
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
②政治: 各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
制被破坏。
③阶级:“士”阶层(地主阶级)崛起。
④文化: 私学兴起,法家思想为改革提供理论。
⑤民族: 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富国强兵。
3)表现:
春秋时期
国家 改革内容 作用
齐国
鲁国 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田地
土质好坏以及产量的多
寡,征收不同数量的田

事实上承认了
土地私有制
初税亩: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
田亩征税。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
邹忌变法
吴起变法
申不害变法
李悝变法
诸侯强大
尊王争霸
废号称王
夺位政变
小国被吞
七雄奠定
竞争激烈
纷纷变法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
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五: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
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的内容:
A. 奖励耕织、封建土地私有制
B. 推行县制
C. 什伍连坐制度
D. 个体小家庭制度
E. 军功爵制
除旧 布新
经济
政治
军事
文化
社会风俗
“开阡陌封疆”“民得买卖”
废井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平斗桶、权衡、丈尺”
废“世卿世禄”
制度
奖励军功
废分封
建立县制
打破贵族军事垄断
军功爵制
“燔诗书”
“明法令”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鞅变法的评价:
积极:
消极:
1.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
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
变法。
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
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
1. 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 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符合秦国国情
3.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4. 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手腕、坚持改革、斗争… )
三、孔子和老子
1.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1)思想主张:
①仁(核心):关爱他人
②主张统治者顺应民意,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通过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克己复礼,
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③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
制度(维护奴隶制,体现了保守的一面)但承认
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2)教育思想:
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有教无类:推动私学的发展,打破贵族阶层垄断
教育的局面,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
舆论和人才基础。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文化传承:
①晚年《诗》《书》《礼》《易》《春秋》成
为儒家经典,传承夏、商、周文化。
②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于《论语》。
2.道家:
老子(春秋时期):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1)政治主张:
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为无为,则无不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②小国寡民:
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淳朴小国寡民消极思想,有保守性。
③愚民思想:圣人之治常使人无知无欲。
2)哲学思想:
①核心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追
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朴素辩证法:
A.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B.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
3)评价老子:
①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哲学、伦理、思维、道德人格)
②政治上悲观消极,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思想。
梳理各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思想观点
孔子 老子
学 派
理想社会
政治主张
其他贡献
儒家
道家
“克己复礼”
主张恢复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
小国寡民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仁”、为政以德
“道”为万物本源;辩证法
朴素的唯物史观
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举措:创办私学
整理《诗》、《书》、《礼》
《易经》、《春秋》
四、百家争鸣(思想智慧)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学术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原因: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1)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溃,生产力大发
展(物质基础)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环境自由)
诸侯争霸、礼贤下士;(现实需要)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阶级关系变化
各国争霸需要
士人
活跃
社会
大变革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各国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士人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宇宙万物的看法
经济发展
2.儒家:
1)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①思想:
②人性:
仁政: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以仁政,
不能平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薄赋,勿夺农时。
性善论
2)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①思想:
A.君舟民水(民本):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B.礼法并用、隆礼重法(法表礼内)
天命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伦理观:性恶论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都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内容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目的 同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本恶
性本善
性相近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墨家:
墨子(战国):代表平民阶级利益。
思想:
1)兼爱(核心):兼相爱,交相利-无阶级差别。
非攻:尚贤:节葬、节用:尚同:科技:光学八条
4.法家:
韩非:法家思想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利益。
思想:
1)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认为历史向前不断发展,倡导改革。
4)重农抑商。
5.其他:
庄子:齐物;逍遥自由
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生相胜理论,是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
学认知。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阴阳家
孟子
逍遥自由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隆礼重法;性恶论;君舟民水
邹衍
韩非
庄子
墨子
荀子
战国
“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相生相胜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思想
课堂梳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1.儒家:
2.法家:
3.道家:
推崇“德治”“教化”,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
提倡“法治” ,用法令统一人们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理论武器。
主张“无为而治” ,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哲学基础 。
6. 意义:
1)实质:
2)性质:
3)政治:
4)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②各家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传统文化体系,奠定思
想文化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③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经济:土地公有(井田制)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
行政权力:宗法世袭
文化学术:贵族特权
土地私有
争霸 兼并 县制
专职官僚(流动)
民间(百家争鸣)
夏、商、西周(文明的起源) 春秋和战国(社会转型)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族 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西周时期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深刻影响。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阶级阶层发生巨大变化;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士阶层崛起,社会流动增强。
农业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开始走上精耕细作道路(生产力);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各国进行改革(生产关系);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打破“工商食官”出现了私营手工业和私商,重农抑商出现。
西周治国由强调神权色彩到敬天保民,尤其是凸显人伦、道德、宗法(血缘)等观念,带有理性和人文主义色彩。青铜文化灿烂,文字逐渐成熟(甲骨文)。
礼乐崩溃,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传统文化基础。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成就。
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独特的天下观形成:“中国中心主义”,强调“华夷之辨” (主要以文明程度高低为划分标准)的同时又有“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追求。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经济制度
社会结构
思想文化
教育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
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
工商食官,井田制
土地国有或公有
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
土地私有或国有
宗族主导,贵族地位高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士崛起
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
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人文主义,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思想理性化
学在官府,官办教育一统天下,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古希腊城邦
产生方式
政治结构
经济发展
政治制度
文化特征
主要是由周王分封的王族、功臣
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的
主要由氏族发展而来
在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独立的政治单位
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商品经济发达,并重
各诸侯国日益强大,最终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
共和政体,王权衰微,个别城邦民主政治发达
依托大河和农耕创造辉煌的文明,文化具备多元化特征,但不能改变封闭和保守的特点
依托海洋孕育灿烂的文明,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特点
时空观念:时空坐标轴(远古~公元前221)




思文化
科技
禅让制
公天下
约前1600
前1046
《夏小正》
前771 前770
约前2070
前475
前221
刀耕火种
金石并用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原始社会
世袭制
家天下
内外服制
早期分封
甲骨文
殷历
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工商食官、斜纹提花织物
礼乐制
学在官府
金文
铁犁牛耕、税制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井田制崩溃、重农抑商;垄作法;都江堰;“工商食官”被打破
“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与变法、王室衰微、军功爵制、郡县制雏形
百家争鸣
《诗经》、楚辞、帛画
司南
课堂小结:
社 会 的 变 革 和 转 型
政治领域
思想领域
经济领域
诸侯争霸,卿室夺权;宗法分封制度解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
华夏认同,夷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重要一步
铁器牛耕,精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和政治变革提供经济基础
学术下移,思想繁荣;形成了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特征
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