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导入新课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 鲁迅
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陈钦《北洋大时代》
新旧并存
乱象横生
北洋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北洋政府
1912.3—1928.12
北京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
南京 孙中山
国民政府
1927.4—1949.4
袁世凯时期 1912—1916
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1916—1928
北洋军阀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各领导人以军队为基础,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割据分裂。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实际上北京政权在不同时期分别由皖系、直系、奉系所控制。
概念理解
“北洋”的起源:
1.清朝后期(19世纪中叶),为应对西方列强的压力,清政府设立了南北洋两大行政区域:
南洋:指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由南洋通商大臣管理。
北洋:指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区,由北洋通商大臣管理。
2.李鸿章是“北洋”体系的关键人物。他主导洋务运动,创办了:北洋水师(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3.袁世凯继承“北洋”体系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袁世凯接掌北洋势力。他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史称“小站练兵”),完全采用西式训练和装备,成为清朝最精锐的部队。
4.辛亥革命后(1912年),袁世凯凭借北洋军的实力迫使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北洋势力掌控全国政权。
5.北洋军阀的统治最终在1928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而终结。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民国政府迁至北京
他具备了孙中山所缺少的财力、武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在立宪派心目中,袁世凯还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912年法国报道的袁世凯剪辫
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晚清重臣、北洋军阀领袖。早年驻朝鲜,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练兵创建北洋新军,推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中逼清帝退位,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1915年复辟帝制,建“洪宪王朝”,引发护国战争,次年被迫取消帝制,病逝。被视为近代军事改革推动者,亦因独裁称帝被斥“窃国大盗”。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大权独揽:①就任临时大总统;②解散国民党;③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修正大总统选举法》,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⑤签订不平等条约:接受“二十一条”,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5月1日公布)
第十四条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七条 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
第二十条 大总统为增进公益或执行法律,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三十九条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政府公报》第726号,1914年5月1日)
权力集中,架空议会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大权独揽:①就任临时大总统;②解散国民党;③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修正大总统选举法》,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⑤签订不平等条约:接受“二十一条”,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5月1日公布)
第十四条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七条 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
第二十条 大总统为增进公益或执行法律,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三十九条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政府公报》第726号,1914年5月1日)
权力集中,架空议会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日本对华提出之二十一条要求》(1915年1月)
第一号(关于山东)
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第二号(关于南满与东部内蒙古)
将旅顺、大连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铁路管理权延长至99年。
日本人可在南满、东蒙自由居住、购地、经营工商业。
第三号(汉冶萍公司)
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未经日本同意,该公司一切权利产业不得处分。
……
第五号(全面控制)
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担任政治、财政、军事顾问。
中国警政由中日合办,军械半数以上购自日本。
日本在中国内地设立医院、寺院、学校有土地所有权。
(引自《日本外交文书》大正四年第3册,日本外务省编,1963年)
严重损害中国主权,
成为民族危机的重要标志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2、称帝: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3、反对专制的斗争:
(1)“二次革命”:1913年
(2)护国战争:1915年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二次革命(1913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独裁发动的武装斗争。导火索为袁世凯刺杀宋教仁、擅签《善后大借款》。李烈钧、黄兴在江西、江苏起兵讨袁,但不足两月被北洋军镇压。革命党人溃败流亡,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标志近代民主力量与专制的首次正面冲突。
护国战争(1915–1916):
因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发,蔡锷、唐继尧、李烈钧于云南首义,组织护国军讨袁。各省响应,北洋内部分裂。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6月病亡,战争结束。虽维护共和体制,但北洋军阀分裂加剧,中国陷入割据混战。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日本…外交既已妥恰,当再严词警告中国政府,延缓帝制,如不听,则出兵自由行动,派驻中国要地。
——林明德《日本与洪宪帝制》
原因:
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
②孙中山等革命派与梁启超等立宪派的抗争;
③外国势力的干预。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
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1916年)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
【军阀】拥有武装部队, 割据一方, 自成派系 ,以自己掌握的武力为后盾控制政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并多投靠某个帝国主义国家。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独裁:(1)形成:
学习任务:概括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军阀混战和割据,
政治上分崩离析。
原因:
①直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
⑤政治:血缘、地域、师生以及私人关系等维系传统政治关系纽带。
④地理: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容易分割。
③根本:小农经济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外部: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独裁
(1)形成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独裁:
(1)形成:
(2)“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
(3)段祺瑞“再造共和”: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护法运动:1917年
美日矛盾的激化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黎元洪”
“段祺瑞”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3、中国加入一战: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不同点 时间
对象
主力
结果
相同点 背景
领导
指导思想
目标
方式
性质
结果
1913年
1915-1916年
1917-1918年
袁世凯
袁世凯
段祺瑞
国民党革命力量
人民群众、革命党和地方军队
西南军阀
失败
部分取得胜利
失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孙中山几度参加领导或直接组织
三民主义
北洋军阀政府
举起独立的旗帜,进行武装斗争
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都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对比】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二、民国初年的新气象
(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1、原因: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并联系课文,思考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①政治:中华民国成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兴办实业;
③国际: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放松了对于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社会: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发展,提倡国货。
上图为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3年指数为100)
1853-1926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要实践者,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天之生人也,
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张謇
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张謇全集》第四卷?
(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2、表现: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1914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显著。以棉纺织业为例,华商纱厂从22家增至35家,纱锭数由70万枚增至160万枚;面粉业由40余家增至120余家,年产量从2000万袋增至4500万袋……此间民族工业年增长率达13.8%,为近代最高。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荣氏企业:荣宗敬、荣德生创办的申新纱厂(1915年)、福新面粉厂(1913年)在一战期间资本扩张10倍以上,成为“面粉大王”与“棉纱大王”。
(引自《荣家企业史料》上册,)
张謇大生集团:南通大生纱厂1914–1921年盈利超1000万两,垄断长江下游市场。
(《大生系统企业史》)
(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3、影响:
(1)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促进民主革命发展;为新文化运动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2)壮大工人阶级的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14年至1920年,中国新设民族资本工矿企业达1056家,资本总额约2.3亿元,超过此前50年总和。其中纺织业资本增长3倍,面粉业增长5倍,火柴业增长2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至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总数约260万,较1913年增长1倍以上……上海、广州等地工人罢工次数从1916年的17次增至1919年的66次。”
——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
“民族工业繁荣催生‘国货运动’,《申报》1915年刊文呼吁‘国人用国货’,各地设立国货陈列馆,激发民族意识。”
——潘君祥《中国近代国货运动研究》
原因
概况
时间
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较快发展
沉重打击
日益萎缩
恢复发展
新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9世纪末期
1912—1919年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建国初期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
列强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辛亥革命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国民政府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日本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榨
美国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调整;政局的稳定
国家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用阳历;
2、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3、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二)社会:除旧布新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915—1919)
“自辛亥革命以来,专制虽倒,而民众之蒙昧未除;共和其名,复古其实。今欲救中国,必先革除旧思想、旧伦理,代之以科学与人权。”
——陈独秀《敬告青年》
“欧洲启蒙先哲倡言科学、理性、人权,此正吾国今日所急须……国人欲脱蒙昧,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若舟车之有两轮,缺一不可。”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
(1879–1942),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1915年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批判封建礼教,推动思想启蒙。参与五四运动,1921年当选中共首任总书记。后因右倾错误于1927年被开除党籍,晚年坚持抗日立场。其思想启导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亦因政治路线争议影响复杂。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915—1919)
(一)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
2、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政治: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②北洋军阀独裁统治
4、思想:①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②国民受专制与愚昧思想的束缚
5、历史: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915—1919)
(二)兴起:
1、前期:1915-1917年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本志(《青年杂志》)之天职,为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创刊号)封面
美国卡内基
法文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代表人物 个人求学简历 1915年时
陈独秀 1879-1942 清末秀才,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36岁
李大钊 1889-1927 曾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参加过反袁斗争。 26岁
鲁迅 1881-1936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影响,后赴日本留学。 34岁
胡适 1891-1962 少年在上海求学,后留学美国,是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 24岁
接受新式教育、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新青年
问题:上面四位青年才俊有何共性?
辜鸿铭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辜鸿铭一生积极主张纳妾和缠足,但由于他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西方文化,蔡元培也邀请他来北大执教《英国诗》和《拉丁语》。
油画《北大钟声》(原名《宽容》)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二)兴起:
(4)主张:
(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4)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阿毛:“爸爸呀,你当真看着我饿死吗?”┄┈
王举人:“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死后第二天,县太爷派人送来“贞烈可风”四个字的一方匾额。
2、后期(1918—1923):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评价:1、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材料1:《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
1919年12月10:“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4月21日:“看《新青年》。”
1926年4月22日:“看《新青年》。”
1926年5月5日:“看《新青年》。”
——《蒋介石日记》
2、积极:(1)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
思想洗礼,青年觉醒
(三)评价:1、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积极:(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材料2: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救国的答案。
材料3: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915—1919)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三)评价:
3、局限:(1)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2)前期仅限于知识分子,脱离工农群众。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915—1919)
器物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张、李、左、曾等
“中体西用”、“自强、求富”
地主
阶级
维新派: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革命派: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资产
阶级
制度
马克思主义
思想
无产阶级
激进派: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归纳总结】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政治上:二次革命护国与护法运动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兴办实业
习俗上:用阳历、剪发易服...
政治上: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经济上: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
文化上: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民主、民族意识觉醒
工业化快速发展
新文化、新风尚、新国民
本课小结
民主化
工业化
科学化
军阀割据混战
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
社会生活上除旧布新
1.旧桂系军阀岑春煊是清末有名大吏,岑任两广总督期间推行“富国强兵”之策,大兴“办学育才”“选将练兵”。辛亥革命后,曾参与讨袁护国、护法。岑春煊的这些行为( )
A.埋下辛亥革命失败的隐患
B.是一种政治投机的行为
C.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转型
D.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解析] 材料指出岑春煊在晚清和民国初期两个阶段的举措,晚清时期推行的“富国强兵”之策,大兴“办学育才”“选将练兵”有利于教育和军事的近代化,而在辛亥革命后参与的护国、护法等则有利于政治民主化,故而有利于社会转型,C项正确;材料反映岑春煊有利于民国政治的民主化,而不是埋下辛亥革命失败的隐患,排除A项;材料反映岑春煊两个阶段都有利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而不是政治投机行为,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逐步传播的,而材料也提到岑春煊任清末的两广总督,与D项的时间不符合,排除。
2.汉冶萍公司在1914年初除新建的大冶铁厂外,还兴建了5个钢铁厂;龙关铁矿公司、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上海和兴钢铁公司、扬子江机器公司,在汉口的炼铁厂也都在1916年至1919年间建立起来。促使这一时期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国民政府的政策鼓励
C.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的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而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A项正确;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存在时间是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排除B项;自然经济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解体,甲午战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排除C项;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起到推动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不仅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还涉及新诗、译作等,有时亦会增加《故书新评》《书报介绍》等专栏。另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了不少篇幅。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 B.报刊宣传的价值导向
C.思想解放的时代需要 D.广告功能的巨大变化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等,此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不少篇幅,这些评论、新书目录广告均与思想解放有着密切的关系,C项正确;“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排除A项;报刊宣传的价值导向的出发点是思想改造,排除B项;仅从新书目录广告不能得出广告功能发生巨大变化的结论,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