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新版教材道法七年级下册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教学设计
课题名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第二课时,紧密承接上一课时对中华人文精神内涵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弘扬中华人文精神。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能够将抽象的人文精神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起到升华主题、落实行动的关键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体会中华人文精神强大的精神力量,认同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积极态度。 健全人格: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中华人文精神,树立爱人利人,择善而行的优秀品质。 责任意识:明确将中华人文精神传承弘扬下去,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教学重点 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自觉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设计问题与活动,准备图片素材/视频。 学生准备:课前自主学习,课下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端午节--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师导语: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端午最初源自天象崇拜,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中,加入了诸多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屈原、伍子胥等,同时也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诸多习俗并入其中,得以传承千年,历久弥新。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作品和他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人文情怀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成为了端午节纪念的核心。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呢?这节课就来学习7.2《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有哪些变化,进而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认真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答案,圈注关键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 1.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原因?(P62) 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P63-64) 3.中华民族推崇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具体表现在 哪些方面?现实要求?(P63) 4.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实践要求?(64) 【设计意图: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掌握本课重难点,并为后续教学作准备】 三、新知讲解: 过渡: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立数千年不倒的精神支撑,有其独特的价值。 【生活观察】课件展示:《典籍里中国——屈原(节选)》第62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有一期讲述了屈原以及《楚辞》背后的故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苏世独立,横而 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中的这些语句,让今天的我们深深感受到屈原勇于探索的思想精髓和情牵百姓的家国情怀。 (1)从屈原的作品及其故事中,你领悟到怎样的人文精神 (2)你还看过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 与同学分享你的观后感。 答案提示:(1)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上新了·故宫》《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这些节目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弘扬了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来说重视人,关心现实的人伦生活。因此中华民族特别重视以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 【知识总结】1.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原因?(P62) 历史原因: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现实原因: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知识补充】: 诗书礼乐:指先秦的《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四部儒家的经书。 熏陶:比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过渡:今天,我们同样要善于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感悟、挖掘中华人文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践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下面我们就从两个层次来学习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知识总结】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P63-64) 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过渡:“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天人关系、个人修养、社会运行、国家治理、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本单元多次提到“和”,这里主要是从促进社会和谐层面来论述。 【用典释义】观看视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万物竞相生长繁育,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各有各的规律,但相互之间不冲突。这是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观察而总结出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 【知识补充】:“四海之内皆兄弟”——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指亲如一家。后人常用“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只要真诚相待,无论远近都可以成为亲如兄弟的朋友。 思考:材料启示我们如何践行中华人文精神? 得出结论: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探究与分享】第63页 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事例? (2)结合以上讨论,说说今天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答案提示:(1)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事例:六尺巷。 (2)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知识补充】(1)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和谐。”是啊,如此友爱、关怀的社会,确实是一种和谐。 (2)结合以上讨论,说说今天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彼此尊重,对父母长辈要孝顺敬重,对兄弟姐妹要相携相助,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②尊重、包容、关爱、善待他人,有效沟通,信守承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③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知识总结】3.中华民族推崇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现实要求?(P63) 表现: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现实要求: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过渡:中华民族先贤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既要提升修养,完善、成就自己,即“立己”,也要承担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即“达人”,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是要以先进楷模为榜样,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探究与分享】P63,小组合作讨论: “新时代好少年”每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好少年,有的热心公益,有的关爱他人,有的热爱科学,有的勇于创新,有的乐观向上,有的爱护环境,有的传承文化,有的勤学善思……他们品学兼优、朝气蓬勃,体现了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宝贵品格和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中国梦时刻准备着的担当精神。他们是当代青少年身边的榜样,是弘扬时代新风、争当时代新人的先锋。 查找“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谈谈他们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提示:来丁丁事迹;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自强自立、创新创造;传承、孝敬、友善、节俭、诚信的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等等。 【观看视频】 《2024年新时代好少年——来丁丁》 2024新时代好少年来丁丁,从三岁开始学习古诗词,迄今已有超3200首诗词储备,曾两次参加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完成史无前例的诗词地名飞花令,登上年度英雄榜,《人民日报》称其“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致力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成立班级诗词社团,开设校红领巾广播国学专栏,带动身边人共同学习诗词。 思考:看完来丁丁的故事,请你说说我们应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得出结论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教师总结:我们应当向来丁丁一样,立志做一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小传播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新审视、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之传承弘扬下去,使民族的精神之魂永驻,这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 【归纳总结】4.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实践要求?(64) 内容:立己达人,兼善天下。 实践要求: ①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 ②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③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启思导行】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亲近中华经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你如果参加该活动,会挑选哪篇经典参赛? 示例:①我会挑选《诫子书》,因为《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家书,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选择《诫子书》有利于感悟中华人文精神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有利于学习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 ②我会挑选《陋室铭》,因为《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选择《陋室铭》有利于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利于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2)结合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举例说明你感受到的中华人文精神。 示例:历史学科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阐述中蕴含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音乐经典篇目《二泉映月》蕴含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过渡: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自己的收获 四、课堂小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重任。让我们从日常学习做起,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之中。努力做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者!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课后作业 1.(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要做到( ) A.学习古代经典,只注重背诵 B.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 C.将人文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D.只学习课本知识,不参加社会实践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C:依据教材知识,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要做到将人文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故C符合题意; A:学习古代经典,不仅要背诵,还要理解运用,故A说法错误; B:我们要言行一致,故B说法错误; D:我们既要学习课本知识,也要参加社会实践,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为了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学校可以开展的活动有( ) A.举办美食节,只注重享受美食 B.开展校园科技节,只强调科技创新 C.组织“讲好中国故事”演讲比赛 D.进行体育比赛,只关注比赛成绩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A:举办美食节,不是为了享受美食,美食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故A说法错误; B:开展校园科技节,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故B说法错误; C:组织“讲好中国故事”演讲比赛,有利于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故C说法正确; D:体育比赛,是一种精神和风格,不只是为了比赛成绩,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3.(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我们应该( ) A.完全摒弃外来文化 B.只学习现代科学知识 C.积极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D.对传统文化照单全收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人文精神。 C: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故C说法正确; A:我们要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故A说法错误; B:我们也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故B说法错误; D: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批判地继承,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4.(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在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以下做法不符合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要求的是( ) A.小王积极参与京剧表演社团,学习京剧艺术 B.小李在活动中向同学们介绍传统礼仪的知识 C.小张对活动不感兴趣,认为这些都是老古董,没有意义 D.小赵制作了精美的手抄报,宣传中华传统美德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ABD: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糟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分析选项可知,参与京剧社团、介绍传统礼仪知识、制作手抄报宣传美德都有助于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故ABD说法正确; C:小张认为活动无意义,不积极参与,不符合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要求,故C说法错误;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C。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