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新版教材道法七年级下册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教学设计
课题名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后一课,也是文化教育的落脚点——“人”,相对前两课更为生活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框“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主要探讨了传统美德对社会建设的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举例说明对教材提供的美德内容的理解认知,观察生活、关照自己。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养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健全人格: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责任意识:体会中华传统美德强调的“明伦”“尽责”,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教学重点 体会中华传统美德强调的“明伦”“尽责”,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
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养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设计问题与活动,准备图片素材/视频。 学生准备:课前自主学习,课下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习近平参观六尺巷 教师导语: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那么我们还有哪些传统美德的故事呢?这节课就来学习 8.1《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有哪些变化,进而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认真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答案,圈注关键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 1.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和作用(P65蓝字、P66、P68) 2.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内涵?(P66-68) 3.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的体现和作用?(P66) 4.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的体现和作用?(P67) 5.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的体现和作用?(P67-68) 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的体现和作用?(P68) 【设计意图: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掌握本课重难点,并为后续教学作准备】 三、新知讲解: 课件展示图片:《感动中国》、《道德模范人物》 思考:国家为什么要组织此类评选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 答案提示:此类评选活动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教师总结升华:一个社会要稳定、要和谐、要发展,它一定是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我们古人讲有“三不朽”,这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立德是居于首位的。 【知识总结】1.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和作用(P65蓝字、P66、P68)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③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生活观察】课件展示: 结合P65-66,小组合作讨论: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什么传统美德? 答案提示:(1)孔融让梨、曾子避席、三顾茅庐、车胤囊萤等。 (2)负荆请罪蕴含的传统美德: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闻鸡起舞蕴含的传统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程门立雪蕴含的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知识总结】2.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内涵?(P66-68) 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过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先贤根据社会生活需要概括出来,在历史长河中为人们所践行,并凝结在他们身上的优良道德品质。下面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内涵。 其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 【探究与分享】P66,小组合作讨论:谈谈你对“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理解。 据《元史》记载,元代大学者许衡同众人一起逃难,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有人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大家便争先恐后去摘梨。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人们问他为何,他答道:“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们说乱世中梨树无主,许衡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谈谈你对“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理解。 答案提示:①这句话的大意是,梨看似无主,可以随意摘取,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通过反问表达了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原则,即尽管外在环境可能混乱无序,但个人的内心应当保持正直和自律,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②这体现了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启示我们为人处世要讲规矩,做事情要符合道义,要自尊自重,有羞耻之心。 【用典释义】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出自陆九渊的《与郭邦逸》。意思是遵循道义是值得荣耀的事情,背信弃义则是令人耻辱之事。 【相关链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孝,指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爱戴;悌,本义指对兄长的敬爱和恭顺,也泛指对同辈和朋友的尊敬和友善;忠,指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常指为国尽忠;信,指讲诚信;礼,指为人处世懂礼貌、讲规矩;义,指做事情符合道义;廉,指廉洁奉公;耻,指自尊自重,有羞耻之心。 想一想:以上内容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哪一内容的解读? 得出结论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 教师总结升华:在传统的道德体系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重要的基础性支撑,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薪火相传,成为指导中华儿女做人行事的重要准则。 【知识总结】3.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的体现和作用?(P66) 体现: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作用: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 其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阅读感悟】:《墨悲丝染》 有一次,墨子路过一个染坊,看到纯白的丝放进染缸里,拿出来就成为五颜六色的了。他感慨地说:丝放到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色,放到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色,放入的染缸不同,出来的颜色也不同。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 这一故事流传到后世,形成了“墨悲丝染”的典故,人们常用它说明人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 思考:谈谈对“墨悲丝染”这一典故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栏目通过“墨悲丝染”的典故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以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成就更好的自己。 教师总结升华:我们要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信息传播迅速、观念和行为方式交织的现代社会,人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心智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弱,要主动选择和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持自我约束的作风和坚守道德底线。 得出结论 ②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知识总结】4.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的体现和作用?(P67) 体现:“德者,本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作用: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三,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观看视频】:《精忠报国岳飞》,思考:视频告诉我们了什么? 提示: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探究与分享】课件播放:岳飞精忠报国视频 教师讲述:岳飞是南宋末年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自幼酷爱学习,习得一身好武艺,立志保家卫国。面对外敌入侵,岳飞率领军队,勇敢抗击,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治军严明,岳家军威名远扬。后被秦桧等人陷害,含冤死在狱中。岳飞一生忠诚勇敢,他的精忠报国精神永载史册,激励后人。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体现哪些传统美德? 得出结论: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知识补充】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这句诗的完整句式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的坚毅之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言,说的是当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应该不考虑自身的安危祸福,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不论生死。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具有的爱国情怀! 教师总结升华:精忠报国就是竭尽忠诚,报效国家。振兴中华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时代表达。对我们新时代青年来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 【知识总结】5.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的体现和作用?(P67-68) 体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 作用: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其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探究与分享】观看视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想一想这句话里面蕴含着什么传统美德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他的代表作《日知录》里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意思是说:保卫王朝不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臣武将要考虑的事情;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后来,有人把这一观点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重要表现。 【知识补充】“明伦”指的是明确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儒家文化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明确人伦关系,即家庭、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和相互之间的责任与义务。 “尽责”在明确了人伦关系之后,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儒家文化鼓励人们根据社会角色去行动,各尽其责,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尊重他人的身份和权利。同时,也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帮助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得出结论: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教师总结升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表达了个人在面对国家危亡、民族危机、人民危难时敢于担当尽责的英勇气魄,在当今世界还蕴含着为全人类的发展担当尽责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 【知识总结】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的体现和作用?(P68) 体现:中华民族强调“明伦”“尽责”,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作用: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过渡: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自己的收获 四、课堂小结: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对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课后作业 1.(24-25七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某中学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活动,下列同学们的做法值得推荐的是( ) ①观看优秀电影,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②制作以“最美中国人-全国道德模范”为主题的手抄报 ③走进社区开展“爱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 ④合理利用网络积极参与假期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①:感受中华文化魅力,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表现,没有体现出传承传统美德,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这是弘扬中华传统没得的表现,故②符合题意; ③:走进社区开展“爱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故③符合题意; ④:这没有体现出弘扬传统美德,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践行“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看到老人摔倒,怕被讹诈,赶紧走开 B.对有困难的同学,主动伸出援手 C.帮助他人时,要求对方给予回报 D.只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其他人与自己无关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关爱他人。 B:关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析选项,对有困难的同学,主动伸出援手,属于关爱他人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 A:看到老人摔倒,应该扶起,故A说法错误; C:帮助他人不能要求对方给予回报,故C说法错误; D: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3.(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关于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只需要在大事上体现,小事可以忽略 B.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C.要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D.青少年是传承和践行的重要力量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BCD:依据教材知识,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要落实到日常行为中、青少年是传承和践行的重要力量,故BCD说法正确; A:我们要在大事、小事上都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故A说法错误;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A。 4.(24-25八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丁弋珂,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协助老师服务同学,每月定期参加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她8岁时成为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义务讲解员。丁弋珂的事迹告诉我们( ) ①爱岗敬业,履行法定义务 ②服务社会,践行传统美德 ③奉献社会,只为获得荣誉 ④勇担责任,积极奉献社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勇担责任、服务和奉献社会。 ②④:题文中的丁弋珂同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协助老师服务同学”,告诉我们要勇担责任,践行尊重师长乐于助人的中华传统美德;“定期参加志愿服务,做义务讲解员”,告诉我们要积极服务和奉献社会。故②④说法正确; ①:协助老师服务同学、做志愿服务等不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故①说法错误; ③:丁弋珂同学奉献社会不是为获得荣誉,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