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4 文言文阅读(广西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与/诸/小儿游 b.尝/与诸小儿/游 c.尝与诸/小儿/游(2)“人问之”中“之”的意思是( )a.李子 b.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c.王戎2.“竞”的意思有:①强劲,强盛;②比赛,互相争胜。“诸儿竞走取之”中,应选第 个义项,这句话的意思是 。3.联系短文内容,完成填空。王戎之所以不取道旁李,是因为他先观察到李树长在 ,李子 ,于是他推测: 。最后旁人摘下李子进行验证,结论是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戎是个 的人。文言文阅读。匡衡勤学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④成大学⑤。[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③佣: 雇佣。 ④遂:于是。 ⑤大学:大学问家。4.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1)邻居有烛而不逮。( )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衡/乃穿壁/引/其光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6.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 ”(用原句回答)。“ ”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7.我们学过的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还有哪些?请写一个: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自相矛盾》一文出自下列哪部古籍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是A.深入 B.刺破 C.陷害 D.隐藏(3)下面朗读停顿错误的一句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5)请简要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6)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小古文,认真完成后面的题目。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①筑:修补。②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指邻居家的老人。③暮:晚上。④果:果然。⑤甚:很。⑥智:认为……聪明。9.读一读,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节奏。(共两处)暮而果大亡其财。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其邻人之父亦云( )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 )11.文中有两个表示“说”的意思的字是 和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文言文对比阅读。【甲】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乙】钟毓(yù)、钟会少①有令誉②,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③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ì)见④。毓面有汗,帝曰:“卿⑤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⑥,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注释】①少:小的时候。②令誉:美好的声誉。③语:对……说。④敕见:奉皇帝的命令进见。⑤卿:君对臣的爱称,相当于“你”。⑥战战惶惶:恐惧惊惶,浑身发抖。13.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1)甚聪惠( ) A.恩惠 B.给人好处 C.同“慧”(2)魏文帝闻之( ) A.用鼻子嗅 B.见闻 C.听说14.下面是壮壮对这两则文言文发表的看法,请你帮忙解决下面问题。(1)孔君平姓“ ”,“孔雀”的名字也含“ ”。所以杨氏之子说:“ ”,“ ”一词,既不失幽默,又委婉地反驳了对方。我觉得杨氏之子很 。(2)面对魏文帝的疑问,流汗的钟毓回答:“ ”,而不流汗的钟会也能应答:“ ”,所以我觉得钟氏之子也很 。文言文对比阅读。【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乙】溥①幼嗜②学,所读书必手钞③,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④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jūn),日沃⑤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选自《明史·张溥传》)【注释】①溥:明代文学家张溥。②嗜:热爱。③钞:同“抄”,抄写。④管:笔。⑤沃:浸泡。15.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思援弓缴而射之:(2)即焚之:16.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的句子。17.找出甲文中两个人的学习结果的句子,乙文中最能突出人物刻苦勤奋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2)18.这两篇短文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中,两人的学习态度截然不同,一人 ,另一人 ;乙文中,张溥的学习方法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课内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9.“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 )。A.说话 B.拜访 C.学习的程度 D.到达20.课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请用“ ”画出来。21.用“ ”画出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23.听了杨氏之子的话,孔君平会怎么说?发挥想象写一写。24.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 √ ”错的打“×”。(1)从“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中可以看出,孔君平和孩子的父亲没有约好就前来,说明他很没有礼貌。 (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意思相同。( )(3)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说的“家禽”意思一样。 ( )文言文对比阅读。书戴嵩画牛(节选)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书黄筌画雀黄筌①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③乎?君子是以务④学而好问也。【注释】①黄筌(quán):五代后蜀画家。②审:精审细密。③大者:指更大的事。④务:致力。25.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A.这样,如此 B.认为……是对的 C.然而 D.形容词的后缀(1)处士笑而然之( ) (2)验之信然( )26.“处士笑而然之”,处士会怎么说呢?发挥想象写一写。27.这两篇文言文中的画家都有失误,请写出画家的失误之处。《书戴嵩画牛》:《书黄筌画雀》:28.这两篇文言文中三个加点的“问”字告诉我们: 。阅读。炳烛而学昏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②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③?”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燃蜡烛照明。②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③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29.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①臣闻之(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0.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人虽听之 B.通国之善弈者也C.思援弓缴而射之 D.弗若之矣31.翻译句子。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3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A.学习要抓紧时间,不要到老了才后悔B.不管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算晚C.学习上不懂就问,要谦虚勤勉D.要勤奋努力地学习,持之以恒任务三:好书共享。在读书推荐会上,同学们积极分享阅读思考与收获。请阅读下列两篇短文,根据要求完成试题。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①或:有的人。 ②陷:刺破。33.用“/”给下列句子划出三处停顿。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34.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其人弗能应也”中的“弗”读音为“fú”。( )(2)“吾盾之坚”与“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中,三个“之”字的意思一样。( )35.文中画“﹏﹏”的句子是个 句(A.反问句; B.疑问句)【填序号】,借助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 ?故事中围观者的思考是:楚人的矛如果赢,则说明 ;若盾赢,则说明 ,这样的“矛”和“盾”是不能同时存在的。36.阅读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正确解释是( )A.方向B.方法C.正直D.刚刚(2)对“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理解正确的是( )A.锺子期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B.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C.伯牙再也不为锺子期弹琴了。D.锺子期再也不听伯牙弹琴了。(3)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句是( )A.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B.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C.方鼓琴/而志在/太山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B.恋人间始终如一、忠贞不渝的爱情。C.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D.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37.文言文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本文选自《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B.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C.其一人专心致志 为是其智弗若与D.弗若之矣 自愧弗如(3)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①用自己的话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②学习了本文,你想对文中的第二个人说什么?38.课内理解。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 wèi) 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éi wèi)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写出“之”在下面句子中的意思。①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一人虽听之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3)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读出 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读出 的语气。A.反问 B.疑问 C.否定 D.肯定(4)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请你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 ”画出来。请分别用成语形容学弈的两个人:一个 ,一个 。(5)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B.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课内阅读初步赏析文言文,做好初中衔接。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39.联系上下文,下面带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故(过去的、原来的) B.及其日中如探汤(来不及)C.而日中时远也(正午) D.孔子东游(游玩)4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言文主要是通过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B.“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都认为你知识渊博”。C.“孔子不能决也”的意思是“孔子不能决定”。D.“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是文中的人物通过视觉效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41.文章所表达的道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B.学习必须胆大心细不怕困难,也要学会知难而退。C.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思考。D.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令人敬佩。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4 文言文阅读(广西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1. b b 2. ② 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 3. 道路边 多得把枝条都压弯了 若路边李好吃,必定很快被摘掉,如今树上李子多,必定是苦李 李子的确是苦的 善于观察和分析【导语】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戎在七岁时,通过细致观察和理性推断,判断出道旁李子的味道很苦的故事。故事展示了王戎年少时的聪慧和冷静。他不仅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盲目争抢果实,还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篇文章旨在告诉读者:细致的观察和独立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聪明、理性且富有智慧的孩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和字词解释。(1)“尝与诸小儿游”意思是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尝”指曾经,需停顿,“与诸小儿”指和很多小朋友一起,需停顿。故节奏划分为:尝/与诸小儿/游 。故选b。(2)结合语境的含义进行分析,“人问之”意思是别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当中的“之”指的是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故选b。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结合语境的含义进行分析,“诸儿竞走取之”的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竞走”的意思是:争着跑过去。故选②。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王戎之所以不取道旁李,是因为他先观察到李树长在道边,李子多而且枝头下垂,于是他推测:这些李子大概很苦,所以没有人摘。最后旁人摘下李子进行验证,结论是李子确实苦。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戎是个聪明、细心且善于思考推理的人。【点睛】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4. B A 5.A 6. 匡衡 以书映光以读之 凿壁偷光 7.囊萤夜读【解析】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1)“邻居有烛而不逮” 这句话意思是邻居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其中“逮”的意思是“达到,及”。故选B。(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这句话中,“感叹”指深为感叹,“资给”指资助、供给,“遂”指于是。整句话的意思是: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故选A。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B.“衡/乃穿壁/引/其光”:此句划分错误,更恰当的划分应为“衡/乃穿壁/引其光”。其中,“衡”是主语,“乃穿壁”是谓语和宾语,表示匡衡的行为,“引其光”是进一步说明匡衡穿壁的目的或结果。原划分在“引”和“其光”之间断开,使得句意不够连贯。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此句划分错误,正确的划分应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其中,“愿”是表达愿望的词语,“得主人书”是愿望的内容,即希望得到主人的书,“遍读之”则是对“得主人书”的进一步说明,即要全部读完。故选A。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开头“匡衡勤学而无烛”可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匡衡。“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匡衡于是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意思是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从文中可知,匡衡勤奋好学,但因家中无烛,于是想办法穿壁引光来读书,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7.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首先,回忆学过的成语故事,思考其中与勤奋好学相关的内容。然后,从中挑选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成语故事进行回答。示例:悬梁刺股。【点睛】【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于是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把书映照着光来读书。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富有并且有很多书,匡衡就给他家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这样做的)原因,匡衡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深感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最终成为了大学问家。8.(1)C(2)B(3)A(4) 誉 xiàn(5)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6)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详解】(1)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故选C。(2)本题考查了字词解释。“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句子的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故“陷”的意思是刺破,故选B。(3)本题考查了文言文断句。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句子的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正确的停顿应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故选A。(4)本题考查了看拼音写出汉字和汉字读音。相应的汉字是:誉(yù)。“陷”读“xiàn”。(5)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结合译文可知,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6)本题考查了主旨情感。结合故事可知,告诉我们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的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在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说话做事要考虑周全,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让言行举止与实际行动相冲突。【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9.暮而/果/大亡其财 10. 也 丢失 11. 日 云 12.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的人是隔壁那个老人。【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所给句子,暮而果大亡其财: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暮:晚上,表示时间,因此暮而后面停顿,果:果然,表示之前的猜测没有错,因此果后面停顿,句子朗读节奏为:暮而/果/大亡其财。1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其邻人之父亦云: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亦云:也这样说。亦:也;②暮而果大亡其财: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亡:丢失。1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结合文章句子“其子曰”可知意思是:他儿子说,表示说的字是“曰”;结合文章句子“其邻人之父亦云。”可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表示说的字是“云”。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暮:晚上。果:果然。甚:很。智:认为……聪明。句子意思是: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13. C C 14. 孔 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 聪慧 战战惶惶,汗如浆出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聪慧【解析】13.本题考查字词理解。(1)甚聪惠:非常聪明。这里的“惠”意思是同“慧”,表示智慧。故选C。(2)魏文帝闻之:魏文帝听说了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名声。这里的“闻”意思是听说。故选C。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1)由“梁国杨氏子九岁”可知,杨氏之子姓“杨”,杨梅也有“杨”字,因此孔君平说扬梅是他们家的果子;杨氏之子同样以孔君平的姓氏做文章,因为孔君平姓“孔”,而孔雀也有“孔”字,因此他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2)由文中“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可知,钟毓直接诚实地表达自己因为紧张害怕而大汗淋漓。由文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可知,钟会反其道而行之,说自己害怕到连汗都不敢出。钟毓的回答较为直接和常规,表达了自己因紧张而汗流浃背;而钟会的回答则巧妙地运用了反逻辑,说自己因为害怕得连汗都不敢出,这种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更显机智和幽默,让人意想不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知,杨氏之子和钟氏之子都很聪明。【点睛】参考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不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踩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觐见。钟毓脸上冒出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15. 引,拉 烧 16.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读过的书一定要亲自抄写。 17.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18.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把自己读过的书抄写六七遍,直到熟记。【解析】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思援弓缴而射之: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箭把它射下来。其中,“援”的意思是“引,拉”。(2)即焚之:抄写完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然后又抄,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其中,“焚”的意思是“烧”。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 嗜:热爱,喜好。 钞:同“抄”,意为抄写。意思: 张溥从小热爱学习,他读书时总是亲自动手抄写。17.本题考查找关键句。甲文中“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意思是,尽管两个人一起学习,但其中一个人的学习效果却不如另一个人。这句话通过对比两人的学习结果,突出了专心致志与心不在焉两种学习态度所带来的不同成果。乙文中“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的意思是,因为长时间用右手握笔抄写,所以指掌都磨出了茧子;到了冬天,手指皮肤因寒冷而皲裂,但他每天仍然要多次用热水浸泡来缓解疼痛。这句话通过描述张溥抄写书籍时的具体细节,如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等,生动地展现了他刻苦勤奋、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这些细节最能突出人物在学习上的刻苦与勤奋。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两篇短文都与学习紧密相关。在甲文中,两人的学习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一人表现出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全神贯注于弈秋的教诲,心无旁骛;而另一人则心不在焉,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但心思早已飞到了别处,想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乙文中,张溥的学习方法体现在他勤勉不辍的抄写和朗读上。他通过亲手抄写书籍来加深记忆和理解,每次抄写后都会朗读一遍,然后焚烧原稿,再次抄写,如此反复六七次才肯罢休。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不仅帮助他更好地掌握知识,也体现了他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刻苦精神。因此,甲文中两人的学习态度可以概括为“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与“心不在焉”“三心二意”;而乙文中张溥的学习方法是“反复抄写与朗读”。【点睛】参考译文:【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乙】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他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读一遍,就烧掉,然后再抄,这样反复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头和手掌都磨出了茧子。冬天手冻得开裂,每天要用热水浸泡好几次。后来他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19.B 20.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2.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23.孔君平大吃一惊,随即哈哈大笑,说:“妙,真妙!贤侄的回答可谓天衣无缝,后生可畏呀!” 24. × √ ×【解析】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诣”指拜访。故选B。2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阅读课文可知,全文围绕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来写,通过杨氏之子对孔君平的对答如流,突出了杨氏之子的聪慧敏捷。因此课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21.本题考查找关键句。根据文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可知,孔君平用杨梅里有个“杨”字而杨氏之子也姓杨做文章,杨氏之子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回答孔君平没听说过孔雀是他家的鸟,因此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中“梁国”是地名,“杨氏子”指的是姓杨的人家的孩子,“甚”指非常,“聪惠”指聪明,此句翻译为: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2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在答题时,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合理。示例:孔君平会说:“呀!没想到啊,杨家出了个你这么聪明的孩子,你的父亲可要乐开怀了!”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1)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不约时间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此项判断为错误。(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说的意思,此项判断为正确。(3)课文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意思是“家里的鸟”;而现代汉语的“家禽”是指人类驯养的鸟类如鸡,鸭,鹅。此项判断为错误。【点睛】参考译文: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25. B A 26.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 27.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 28.要向富有实践经验的人或专业人士请教【解析】2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1)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然,认为……是对的。故选B。(2)验之信然,意思是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然,这样,如此。故选A。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可知“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组织语言即可。如:他可能会说你说的是对的,你观察真仔细。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句子“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可知,意思是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所以错了。结合句子“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可知,意思是画中的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而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所以错了。2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概括。“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意思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意思是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问”都是提问的意思。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发现问题,善于提问,要向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请教。【点睛】参考译文:《书戴嵩画牛》: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书黄筌画雀》: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29. 听说。 好像。 30.B 31.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32.B【解析】29.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①结合参考译文可知,“臣闻之”的意思:我听说。闻:听说。②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意思: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如:好像。30.本题考查多义词的辨析。A.“一人虽听之”的意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指弈秋的教导。B.“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之:的。C.“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想要拉弓箭将鸿鹄射下来。之:代词,这里指鸿鹄。D.“弗若之矣”的意思: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之:指专心致志学习的人。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的意思:(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之:相当于“的”。故选B。3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吾:我;欲:想要;恐:恐怕;暮:晚,迟。故“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的意思: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32.本题考查短文的主旨。结合短文中“如日出之阳”“如日中之光”“如炳烛之明”可知,三个比喻中都有了“光明”之物,意为“希望”,说明什么时候读书都不晚,都是有希望的。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3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34. √ × 35. B 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盾不够坚固 矛不够锋利【解析】33.本题考查断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的意思是“无法被刺破的盾和刺得破所有东西的矛”,其中“夫”是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其后可作停顿;“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从中间的与处略微停顿,停顿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34.本题考查字音和多义字。(1)“其人弗能应也”中的“弗”读音为“fú”,意思是:不。说法正确;(2)吾盾之坚,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之”字是作为结构助词使用的,用于连接词组,表示它们的关系。说法错误。3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结合画线句子,“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疑问句,故选B,或:有人;以:使用;用。子:您,对人的尊称。何如:怎么样。句子意思为: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结合自己的思考,写出围观者的想法,如:楚人的矛如果赢,则说明楚人的盾不是什么东西都穿不透的,不够坚固;若盾赢,则说明矛不是什么都能穿透的,不够锋利。【点睛】参考译文: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36.(1)D(2)B(3)B(4)A【详解】(1)本题考查了对句子中词语的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方”的意思是刚刚。故选D。(2)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以为:伯牙认为;足:值得;复:再次。“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故选B。(3)本题考查了文言文断句。A.有误,“少选之间而志的流水”意思是: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正确断句是“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C.有误,“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正确断句是“方/鼓琴/而志在/太山”;D.有误,“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锺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正确断句是“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故选B。(4)本题考查了对主题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锺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由此可以体会到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也说明了知音难觅。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37.(1)孟子 告子上(2)D(3)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你学下棋的时候那么三心两意,你的棋艺永远不会比专心学习的那个人好。今后学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相信只要你专心致志地学习,一定能成为一个棋艺高超的人。【详解】(1)考查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2)考查一词多义。A.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善:赞美、好的意思。B.一人虽听之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代指弈秋的教导。思援弓缴而射之: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大雁。之:代词,指大雁。C.其一人专心致志: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其:其中。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其:他。D.弗若之矣 :但棋艺不如前一个好。弗:不。自愧弗如: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弗:不。故选D。(3)①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有:将至,将要到来;思,想;援,引,拉。句意: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②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这篇短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心不在焉,学习的结果是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我想对文中的第二个人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像你这样三心二意的学习棋艺是不会超过别人的,只要你静下心来专心致志的学习棋艺,相信很快会取得进步的。【点睛】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38.(1)wéi wèi(2) 的。 指弈秋的教导。 指鸿鹄。 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3) A D(4)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一心二用(心不在焉)(5)A【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为”读“wéi”时,意思是认为,以为;读“wèi”时,表示原因,意思是因为。因此,“以为”的“为”应读“wéi”,“为是其智弗若与”的“为”应读“wèi”。(2)本题考查一字多义。①“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因此,“之”的意思是的。②“一人虽听之”的意思是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因此,“之”指弈秋的教导。③“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因此,“之”指鸿鹄。④“虽与之俱学”的意思是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因此,“之”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3)本题考查朗读语气。“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应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的意思是说: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陈述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明两人学习效果不同的原因的句子是“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个人的学习态度分别可以用成语全神贯注和 漫不经心来形容。(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本文通过讲述两个人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的事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有人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并非这样。39.C 40.C 41.B【解析】39.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词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学会翻译文言文句子,要识记常见文言文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A问其故(原因)B及其日中如探汤(到)D孔子东游(游历、游学)40.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文言文理解与文言文翻译。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理解与文言文翻译相关方面的知识。A这篇文言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B“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C“孔子不能决也”的意思是“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D“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是文中的人物通过触觉效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C选项正确。4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文言文理解。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B学习需要胆大心细不怕困难,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要知难而进。【点睛】参考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