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5 诗词曲鉴赏(广西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1.【诗词汇】同学们在诗词的浸润下不断成长,每一步都有收获。这里是同学们积累的爱国诗歌,请根据要求答题。凉州词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 ? 凉州词唐·薛逢 昨夜蕃①兵报国仇, 沙洲②都护③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④, 塞外纵横战血流。 【注释】: ①〔蕃〕吐蕃。 ②〔沙洲〕治所在今敦煌。 ③〔都护〕古代官名。设在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④〔汉〕唐朝。(1)用“√”选出古诗中下边带点字的正确读音。琵琶(pa pá) 马上催(chuī cuī) 九曲(qū qǔ) 塞外(sāi sài)(2)请将第一首诗的诗句补充完整,并写出你对所填诗句的理解:(3)这两首古诗不但题目相同,而且题材都是边塞诗,并且都表达了 的豪情壮志。此类题材的诗句还有“ , ”。细读古诗,回答问题。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2.《山居秋暝》中最能体现“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 。其中 是静态的, 是动态的。3.下列对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夜晚,凭视觉看到“莲动”不客观。B.虽然写声音,却更显夜的宁静。C.诗句表现出诗人对无忧无虑、恬静美好生活的向往。4.判断:《山居秋瞑》描写的景物是清冷的;《枫桥夜泊》描写的景物是清新的。( )每一次回首,都是为了更好的前行。阅读选文,让我们一同追寻那红色的足迹,感受梦想的力量。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5.诗中加点的“索”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索”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大绳子或大链子;②搜寻,寻求;③讨取,要;④尽,毫无;⑤单独;⑥姓。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索”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上序号。铁索( ) 索取( ) 搜索( ) 索然无味( )6.先补充诗句,然后照样子补全诗中描写的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件事。7.品读诗句,完成练习。(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水千山只等闲(平平常常) B.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势雄伟的样子)C.三军过后尽开颜(三支军队) D.五岭逶迤腾细浪(弯曲绵延的样子)(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A.《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其中第二联和第三联呈对仗句式。( )B.“万水千山”是指红军长征渡过了一万条河,爬过了一千座山。( )C.诗的作者是毛泽东Máo Zédōnɡ,诗人的名字拼音书写完全正确。( )D.“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海、陆、空三军。( )8.读资料,完成练习。结合资料可知,诗中写的五件事只是整个长征中的五个“点”,“ , ”(填诗句)描述的才是整个“面”。这种写法叫“ ”,充分体现了红军的 精神。9.毛泽东作为诗人,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对偶、 和 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红军 的形象;“ ”和“铁索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 的喜悦和 的惊心动魄。诗歌鉴赏。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10.关于上面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传说中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B.“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的“生气”意为活力,生命力,具体指生气勃勃的局面。C.“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D.《乞巧》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欢快轻松的,而《己亥杂诗》则是委婉含蓄的。11.《己亥杂诗》写期盼优秀人才涌现的诗句是: , 。这一诗句中的成语是 ,意思是 。古诗词阅读石灰吟, 。, 。12.默写古诗。13.解释下列词语。吟: 等闲: 清白:14.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诗人 。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 的决心。15.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将句子衔接起来。(填序号)(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 也16.选择题。这是一首( ) 诗 。A.送别 B.山水 C.咏物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联系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十五夜:中庭:18.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可以从“ ”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皎洁。这种清美的意境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李白的诗句“ , ”19.“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下列没有表达思念之情的一项是(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0.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B.前两句写幽静清凉的秋景,是为了塑造一个孤独无眠、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C.“人尽望”说明中秋月夜景色奇特,引起了众人的关注。D.本诗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冷”“无”直接暗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古诗对比阅读。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①[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②,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②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表面上写将士们看不见春风杨柳的景色,实际上写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③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21.对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孤城遥望|玉门|关 B.春色|未曾看C.不破|楼兰|终不还 D.晓战|随金鼓22.对比两首古诗,找一找它们的相同点。这两首古诗都是 诗,请用波浪线分别画出两首诗中描写边塞环境的诗 ,这些句子形象地点出边塞的环境 ,都表达了对 的戍边战士的赞扬之情。2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不破楼兰终不还”与“直为斩楼兰”都表现出战士们杀敌报国的壮志。②两首诗都表现出戍边将士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③古诗特别讲究炼字,“宵眠抱玉鞍”中的“抱”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准备应战的情形。对比阅读。[甲]示儿 [乙]秋夜将晓①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 三万里河②东入海,但悲不见九州同。 五千仞岳③上摩天④王师北定中原日, 遗民⑤泪尽胡尘⑥里,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忘王师⑦又一年。〖注释〗①将晓:天将要亮。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④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24.甲诗和乙诗都是表达 的诗篇。25.甲诗是陆游在 (什么时候)写给 (谁的),诗中诗人临终前的遗憾“ ”;诗人的遗愿是“ , 。”26.乙诗前两句描绘了 ,这首诗中表达对统治者批评的诗句是“ , 。”27.下列对甲诗乙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悲”字表现出诗人去世前悲凉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恐惧。B.甲诗的“元知万事空”表现了诗人生无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为下文的“但悲”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不怕死,只是为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C.乙诗的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D.乙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对南宋朝廷的失望之情。阅读短文《雨过山村》,完成以下小题。雨过山村[唐]王建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注释:①妇姑:嫂嫂和小姑。②相唤:互相呼唤。③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⑤中庭:庭院中间。⑥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28.《雨过山村》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从所读的诗句想开去,结合注释说说本诗描绘了哪四幅画面?第一幅:屋子鸡鸣图 第二幅:小溪竹子村路图第三幅: 第四幅:29.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的 之情。任务三:读书漂流站:在“古今中外名著”阅读周中,同学们也阅读了大量的代表性古诗词及中外名著文学作品。阅读下列文章,按要求完成习题。古诗文对比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题临安①邸[宋] 苏轼 【宋】林升黑云翻墨未遮山, 山外青山楼外楼,白雨跳珠乱入船。 西湖歌舞几时休?卷地风来忽吹散, 暖风熏②得游人醉,望湖楼下水如天。 直把杭州作汴州③。注释:①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2熏(xūn):吹。3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30.读诗句,用“/”画停顿。每小题两处。①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②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31.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1)诗中的“翻墨”的意思是 ,联系上下文理解:“几时休”的意思是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 , , ,32.对比两首诗,同样都写到了西湖的景色,但作者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资料袋】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表达了作者 之情。(2)结合“资料袋”说说《题临安邸》表达了作者 之情。谈谈你对《题临安邸》这首诗的学习体会: 。阅读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3.《春夜喜雨》中作者称这场雨为“好雨”的原因是( )A.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晚上下 C.下得大 D.不影响人们出行34.下列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5.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它三句不是一类的是( )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6.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好雨知(明白)时节,当春乃(于是,就)发生(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B.随风潜(暗暗地,悄悄地)入夜,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细无声。C.野径(田野间的小路)云俱黑,江船火独(独自)明。D.晓(天刚亮的时候)看红湿处,花重(沉重)锦官城。3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C.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D.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古诗一组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别董大①【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十六宫格游戏君 一 更 无酒 酒 阳 久人 劝 关 近杯 西 进 故注释:①董大:诗人高适的好友。②黄云:天上的乌云。③曛:昏暗。38.用“/”给下列句子划四处停顿。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39.借助多种方法读懂诗句,根据提示完成练习。(1)“犹”的意思有:A.如同;B.还,尚且“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犹”应选义项: (填序号)。联系生活理解,《别董大》中“知己”的意思是(2)借助注释并加入想象理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意思是 。40.这组古诗都与送别有关,都表达了 的情感。根据“送别”这一主题推测,“十六宫格游戏”中藏着的诗句是“ , ”。结合“资料袋”,谈谈你对藏着的这句诗的体会: 。【资料袋】阳关,古代西北边塞,现位于甘肃省敦煌西南。在唐宋时期,一旦出了阳关往西走,就不再是汉人的地盘了,看到的都是陌生的胡人,听到的也是陌生的胡语。古时候,汉人与胡人的关系一直存在纷争,到边塞工作、生活也是十分艰难的。阅读《春水》,完成后面的练习。春水(节选)冰心柳花飞时,燕子来了;芦花飞时,燕子又去了;但她们是一样的洁白啊!——选自《和大人一起读》41.连一连。柳花飞时 燕子去了芦花飞时 燕子来了42.选一选。(填序号)①柳花飞时,是什么季节? ( ) A.春天 B.夏天②芦花飞时,是什么季节? ( ) A.春天 B.秋天③“燕子又去了”是说燕子去了哪里呢? ( )A.燕子回家找妈妈了。 B.燕子飞到南方过冬去了。43.诗歌中柳花和芦花的颜色一样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5 诗词曲鉴赏(广西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1.(1)pá cuī qū sài(2)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醉倒在战场上你不要笑我,自古至今,有多少将士出征,又有多少人能活着回来?(3) 英勇豪迈、视死如归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导语】这两首《凉州词》均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豪情与悲壮。王翰的诗通过“葡萄美酒夜光杯”描绘了边塞生活的奢华与享乐,而“欲饮琵琶马上催”则突显了战事的紧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薛逢的诗则以“昨夜蕃兵报国仇”开篇,直接点明了战争的背景,表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两首诗都通过边塞的意象,如“黄河九曲”“塞外纵横”,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战争的残酷,抒发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与豪情壮志。【详解】(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琵琶:pí pá,弦乐器,用木料制成。马上催:mǎ shàng cuī,从马上传来了。曲:读qū时,弯转,与“直”相对:弯曲。读qǔ时,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曲艺。曲话。九曲:jiǔ qū,迂回曲折。塞:读sāi时,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读sài时,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塞外:sài wài,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称为塞北。(2)本题考查默写古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书写时注意“醉”“卧”“笑”“征”“人”的正确写法。“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诗描绘了将士们准备畅饮时的豪迈情态和悲壮情绪。他们即将出征,却毫不在意生死,反而以饮酒为乐,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豪情。其中,“醉卧沙场”意味着即使醉倒在战场上,也毫不在意,展现出将士们的洒脱与无畏;“君莫笑”则是对旁人的告诫,不要嘲笑他们的醉态,因为这是一种对生死看淡、对战争无畏的表现。(3)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积累。王翰的《凉州词》通过描绘将士们在出征前畅饮葡萄美酒的情景,以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反问,表达了将士们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他们明知战场凶险,却毫不畏惧,甘愿为国捐躯,这种精神令人动容。薛逢的《凉州词》则直接叙述了边疆将士们为报效祖国、平息边患而浴血奋战的场景。诗中“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两句,既描绘了胜利的果实——黄河九曲之地重归唐朝版图,又揭示了胜利的代价——塞外战场上血流成河的悲壮景象。这种为了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的精神,同样体现了豪情壮志的爱国情怀。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表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此类题材的诗句还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同样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与决心。2.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 清泉 3.A 4.×【导语】《山居秋暝》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山居的宁静与生机,通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句,展现了动静结合、声色相映的艺术效果,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枫桥夜泊》则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等句,渲染了夜泊江边的孤寂与愁思,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两首诗均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自然景致,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及关键句子查找。(1)《山居秋暝》这首诗中,“明月松间照”是静态的描写。明亮的月光静静地照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之间,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这里的“照”字虽然带有动作的含义,但描述的是月光静静地洒落,没有打破山林的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山林的静谧。而“清泉石上流”则是动态的描写。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声响,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这里的“流”字生动地描绘了泉水的动态,与静态的月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山林的宁静与和谐。通过这两句诗的描写,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动态的泉水声来衬托静态的月光和松林,使得整个画面既静谧又生动,声色相间,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2)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中,静态的事物有“明月”和“松” :“明月松间照”描绘的是一幅宁静的画面,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斑驳地照在林间。这里的“明月”高悬于天空,静静地洒下清辉,而“松”则屹立不动,与月光共同构成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这种静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山林的静谧与和谐 ;动态的事物有“清泉”:“清泉石上流”则展现了动态美,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动,发出悦耳的声响。这里的“清泉”是动态的,它源源不断地从石上流过。这种动态的描写为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与前面的静态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综上所述,“明月松间照”中的“明月”和“松”是静态的,而“清泉石上流”中的“清泉”是动态的。诗人通过巧妙的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展现了山林的幽静与生机,给人以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3.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A.这是夜晚,凭视觉看到“莲动”不客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的意思是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虽然诗句描绘的是夜晚的场景 ,但“莲动”并非仅凭视觉直接观察到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断得出的。在诗句中,“竹喧”首先引起了诗人的注意,那是洗衣女子们归来时欢声笑语的声音,这种声音打破了山林的寂静,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生活气息。紧接着,“莲动”作为另一个动态元素出现,它并非直接描述荷叶在微风中的摇曳,而是通过“下渔舟”的动作间接推断出来的。渔舟归来时,由于水波的荡漾或是渔人的操作,使得莲叶随之晃动,这一细节虽然是通过听觉引发的联想,但却生动地展现了夜晚山村的清幽与宁静,以及村民们生活的和谐与美好。因此,“莲动”并非单纯依赖视觉观察,而是诗人通过听觉与逻辑推断相结合,所描绘出的一幅生动画面。这种说法不仅客观,而且富有诗意,它巧妙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与和谐 。所以,“这是夜晚,凭视觉看到‘莲动’不客观”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A。4.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意象意境。 《山居秋瞑》的景物描写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进一步描绘了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然而,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增添了生活的气息,竹林中的喧笑声和莲叶轻摇的渔舟,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并非清冷。《枫桥夜泊》的景物描写 :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夜江边之景。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写出了月落夜深,繁霜暗凝,乌鸦啼鸣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冷之感。而“江枫渔火对愁眠”则描绘了江边枫树与渔火交相辉映,诗人对着愁眠的景象,这里的“江枫渔火”虽然有一定的美感,但更多的是与诗人的愁绪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然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通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使得景物的描写带有一种复杂而深沉、清冷的情感。综上所述,题干“《山居秋瞑》描写的景物是清冷的;《枫桥夜泊》描写的景物是清新的”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判断×。5. 糸 4 ① ③ ② ④ 6.金沙水拍云崖暖 更喜岷山千里雪 跨乌蒙 渡金沙 7. C √ × √ × 8.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革命乐观主义 9. 比喻 夸张 顽强豪迈、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 云崖暖 战胜困难 战斗过程【导语】《七律·长征》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诗中,“万水千山只等闲”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则通过夸张和比喻,生动刻画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的英勇形象。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分体现了红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5.本题考查查字典和多义字。“索”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糸部,共十画,除去部首再查四画。“铁索”指的是由铁制成的链子或绳子。因此,这里的“索”指的是大绳子或大链子,故选①。“索取”指的是要求得到某物。这里的“索”有讨取、要的意思,故选③。“搜索”指的是仔细寻找某物或信息。因此,“索”在这里指的是搜寻、寻求,故选②。“索然无味”形容事物枯燥无味,毫无吸引力。这里的“索然”是尽、毫无的意思,故选④。6.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书写时注意“金、崖、暖、喜、岷”的正确写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描述了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情景,其中“跨乌蒙”直接对应了题目中的第二个事件。填入第一空。“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描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情景。在这里,“渡金沙”成为了我们补全事件中的第三个关键事件。填入第二空。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文学常识和拼写规则。(1)C.“三军过后尽开颜”意思是:红军翻越雪山后,全军上下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其中的“三军”指的是红军的全部队伍,而不是三只军队。故选C。(2)对于下列说法的判断,我们可以逐一分析:A.七言律诗的特点就是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且第二联和第三联通常需要对仗。故此说法正确。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万水千山”在这里是虚指,用来形容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无数艰难险阻,而不是具体指一万条河和一千座山。故此说法错误。C.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①将姓和名分写,并且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空一格;②姓和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的字母一律小写、连写;③复姓或双字名,字间既不用空格也不用半字连接线。诗的作者是毛泽东Máo Zédōnɡ,诗人的名字拼音书写完全正确。故此说法正确。D.“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红军的全部队伍,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海、陆、空三军。故此说法错误。8.本题考查技巧手法和内容理解。结合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诗中写的“过五岭”、“渡金沙江”、“抢大渡”、“翻岷山”等五件事,只是长征途中众多艰难险阻中的几个典型例子,它们代表了长征途中的“点”。而真正描述整个长征“面”的诗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无数山水和艰难困苦,却都被他们视为平常之事,展现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在文学作品中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概括整体情况,或者通过部分来反映全貌的写法,被称为“点面结合”。在《七律·长征》中,诗人毛泽东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写法,既突出了长征途中的几个关键事件,又全面展现了长征的壮丽史诗和红军的伟大精神。9.本题考查技巧手法和主旨情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腾细浪”和“走泥丸”,不仅形成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五岭”被比作“细浪”,“乌蒙山”被比作“泥丸”,通过这种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诗人极大地缩小了自然障碍在红军眼中的分量,从而凸显出红军不畏艰难、英勇豪迈的形象。“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暖”与“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铁索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描绘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场景,这里的“暖”不仅指气候上的温暖,更象征着红军战士内心的喜悦和胜利的希望;后者则描绘了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场景,这里的“寒”不仅指铁索的冰冷,更象征着战斗的残酷和红军面临的巨大挑战。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和抢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10.D 11.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不拘一格 不局限于一种格式【导语】林杰的《乞巧》借乞巧节意象,表达对天意与人才珍惜的渴望及期望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以九州新生和众人默然为对比,抒发对人才现世的急切期盼。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在两首诗中,《乞巧》以欢快的基调描绘了七夕节时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节日的轻松愉快。而《己亥杂诗》写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感痛心,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情感基调并非委婉含蓄,应该是伤感又渴盼的。故选D。1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和成语意思解释。《己亥杂诗》的全诗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意思是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根据意思可知期盼优秀人才涌现的诗句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成语“不拘一格”出自此句,意思为指不拘泥于一种规格、方式。比喻打破常规。12.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3. 吟诵 平常 高尚的情操 14. 于谦 志士仁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坚守高尚节操。 15. C B A D 16.C【解析】12.本题考查古诗默写。《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书写时注意“锤”“凿”“焚”“浑”的正确写法。13.本题考查对古诗中重点字词含义的解释。可以结合诗句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等闲:结合“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含义“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可知,“等闲”的含义为平常,轻松。清白:结合“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含义“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可知,“清白”的含义为:高尚的情操。14.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15.此题考查关联词。先要理解诗句含义,然后分析句子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关联词即可。这个句子描述了一个坚定的决心,即无论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要保持清白。这里的逻辑关系是让步条件,即无论前述条件如何,后面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合适的关联词应该是表示无论怎样都成立的连词。根据题目中的选项,我们可以分析如下:A.即使:表示让步,但通常用于假设一种不太可能或极端的情况。适用句中“粉身碎骨”的情境。。B.不管:释义为不顾,不考虑,表示无论条件如何,后面的结果都成立。适用句中第二空。C.无论:与“不管”类似,也表示无论条件如何,后面的结果都成立。适用句中第一空。D.也:作为副词,通常与其他连词搭配使用,表示同样的结果。适用句中第四空。故答案为C、B、A、D。16.考查对作家作品。《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练,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故选C。17.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庭院中 18. 地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19.D 20.C【解析】17.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理解能力。“十五夜望月”的意思是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看月亮。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中庭地白树栖鸦”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18.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理解。“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其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19.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理解能力。首先,要明白本诗描写的是中秋赏月,表达的是思念之情;其次,要知道各选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选出正确的答案。A.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B.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C.表达的是对亲友的思念之情。D.表达的是离别时对友人的劝慰。故选D。20.本题考查的是古诗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清楚诗句的含义与古诗的主旨。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用静止的树衬托动态的鹊鸦,既为我们描绘了鹊鸦栖树的状态,又体现出月夜的寂静。A.正确。“冷露无声湿桂花”写的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表现出了夜之深,夜之静,因此读时应轻柔些,才能体现静寂、幽美之意。B.正确。诗的前两句写清幽冷寂之景,后两句写今晚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在谁家,抒发了诗人孤独、望月苦思之情,因此D.正确。C.中,“人尽望”不是因为中秋月夜景色奇特,而是中秋月圆象征团圆,引起众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因此此选项理解错误。故选C。21.A 22. 边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恶劣 为国杀敌 23. √ × √【解析】21.本题主要考查朗读节奏。A.“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根据诗歌含义划分节奏为:孤城遥望/玉门关。故选A。22.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这两首古诗都是边塞诗,阅读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这句诗是描写边塞环境的诗句。阅读诗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简中间折柳,春色未曾看”可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这几句诗是描写边塞环境的诗句。这些句子形象地点出边塞恶劣的环境,都表达了对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戍边战士的赞扬之情。2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①“不破楼兰终不还”“直为斩楼兰”写出了战士们无论怎样艰苦、频繁的战事都无法磨灭将士的报国壮志,故说法正确。②《从军行》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塞下曲》表现出戍边将士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故说法错误。③“宵眠抱玉鞍”的意思是晚上枕着马鞍睡觉。这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故说法正确。24.爱国情怀 25. 临终前 儿子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6. 祖国壮丽的山河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忘王师又一年 27.B【解析】24.本题考查主旨情感。《示儿》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故甲乙两诗均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篇。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此时陆游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故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是诗人临终前的遗憾,“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诗人的遗愿。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意思: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这两句诗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遗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切、强烈盼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甲诗中的“悲”字表达了作者自己未能亲眼见证祖国统一的遗憾,并不是诗人对死亡的恐惧。B.“元知万事空”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奇伟壮丽的山河。D.“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遗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切、强烈盼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这是诗人在表达对南宋朝廷不满与失望,不是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故选B。28. 妇姑相唤浴蚕图 庭中栀子花开图 29.喜爱【解析】28.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结合古诗第三句“妇姑相唤浴蚕去”,结合注释可知意思是:嫂嫂和小姑相唤,一起去选蚕种。描绘了妇姑呼唤浴蚕的画面;结合古诗第四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结合注释可知意思是: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描绘了庭院栀子花开图。29.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内容,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30.①卷地/风来/忽吹散 ②西湖/歌舞/几时休? 31. 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黑云翻滚 大雨倾盆 风吹云散 水天相接 32. 游览西湖时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不满,希望自己以后能够重获重用 对于统治者们只知享乐,不思国家安危的愤懑 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只求苟且偏安、贪图享乐的愤怒。【解析】30.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这两首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为二、二、三。结合诗意来划分即可。①“卷地风来忽吹散”的意思是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即诗句划为:卷地/风来/忽吹散。②“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意思是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即诗句划为:西湖/歌舞/几时休?31.本题考查字词与古诗的理解。(1)“黑云翻墨未遮山”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即“翻墨”的意思是打翻的黑墨水,这里形容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意思是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休”的意思指停止,即“几时休”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停止?(2)结合诗意,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的意思是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由此可知,这句诗写的是乌云密布图;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意思是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由此可知,这句诗写的是大雨倾盆图;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的意思是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由此可知,这句诗的写的是风吹云散图;第四句“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意思是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由此可知,这句诗写的是水天一色图。3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与思维的拓展。(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诗人在望湖楼经历的天气变幻,写出了诗人身处其中的感受和对自然变化的感叹。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抒发的是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诗人围绕暴雨急来急去的变换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再获得重用的心情。(2)《题临安邸》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结合“资料袋”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可知,材料内容与诗的后两句相照应,后两句作者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结合对古诗的理解,我们明白当时的人民生活的不幸以及目前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进而来感受作者的愤怒、担忧,据此表达自己的想法,合理即可。示例:在这首诗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33.A 34.D 35.B 36.A 37.B【解析】3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意思是:好雨是知道该下雨的时节的,正好下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这是作者称这场雨为好雨的原因。故选A。34.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节奏。D.有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句诗的意思是: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根据意思正确的停顿应为: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故选D。3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意思是: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结合关键词“放歌”“好还乡”可知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不舍、伤感的心情。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意思是: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故选B。36.本题考查字词理解。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的意思是:好雨是知道该下雨的时节的,正好下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知:明白,知道。乃:就。发生:萌发生长。故选A。3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有误,这首诗五、六句话“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意思是: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句中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因此不正确。故选B。38.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9. B 知心朋友 满天黄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原本璀璨耀眼的阳光也淡然失色。北风呼啸,大雁往南飞,白雪纷纷飘落。 40. 依依惜别/祝福、勉励好友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了阳关,地处偏僻,生活艰难,身边不再有熟悉的朋友,听到的都是陌生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和牵挂。【解析】38.本题考查了诗歌的节奏。“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根据句意,结合七言诗的二二三节奏规律可知:“一年中”停顿;“最美好的景致”停顿;“你”停顿;“一定要记住”停顿;“那是”停顿;“橙子金黄”停顿;“橘子青绿”停顿;“秋末冬初的时节”停顿;故答案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3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方法。(1)“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是:菊花也已经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这里的“犹”是还,尚且的意思,故选B;《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诗句的含义是:别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能够理解你的人;联系生活“知己”常指自己的挚友或密友,是一生难求的朋友。(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指很长的距离。白日:指无光。熏:昏暗。黄云:天上的乌云。“北风吹雁”是指强劲的北风,吹着南飞的大雁。“雪纷纷”指大雪纷纷地下着。故这两句诗的含义是;千里黄色的乌云遮蔽了天空,天色昏暗;北风吹着南飞的大雁,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40.本题考查了诗歌的感情主旨及思维拓展。《赠刘景文》表达了作者对身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使其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的思想感情。《别董大》表达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福。这两首诗歌都与送别有关,都表达了对友人劝勉和美好祝福的情感。根据“送别”这一主题推测,“十六宫格游戏”中藏着的诗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诗。这句话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41. 42. A B B 43.洁白【解析】41.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连线。由原文“柳花飞时,燕子来了;芦花飞时,燕子又去了;”可知。42.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原文“柳花飞时,燕子来了”,联系生活实际,可知春天的时候,燕子就飞回来了。根据原文“芦花飞时,燕子又去了”,芦花飞时是秋天,可知,到了秋天,燕子又往南方过冬了。4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根据原文“但她们是一样的洁白啊!”可知它们都是洁白的。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