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2 句子句法应用(湖南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表达情感的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B.天灰蒙蒙的,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C.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D.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使他的成绩终于赶上来了。B.他又不在家,我肯定他大概去图书馆了。C.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D.每次提到梅老师,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她那美妙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3.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反问)B.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排比)C.我端起碗,觉得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夸张)4.下面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乌蒙磅礴走泥丸 B.二月春风似剪刀C.桃花潭水深千尺 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班长一直用饱满的心情勉励着我们。B.棉布一阵严重的焦味钻进我的鼻子。C.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D.人们至今尚未没有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存在的确凿证据。6.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①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②灿若明珠的华夏文明 ③漫无边际的黄土地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7.下列句子中分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她送行。B.舞台上,演员在翩翩起舞;舞台下,观众在静静欣赏。C.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D.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8.阅读下列语句,分析语言的表现力。下列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②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A.第①句连用了三个四字词语,语速急促,气势非凡。B.第②句运用了拟声词且两句话长短相间,节奏感由强变弱。C.从句式上看,这两句都是感叹句,加强了语气。D.这两句营造了紧张激烈的游戏氛围,写出场面之热烈。9.下列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A.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B.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C.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D.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10.用多种形式替代说,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对不起,由于我的迟到,耽误了大家的行程。”小明低着头跟大家道歉。B.妈妈看我在玩游戏,又开始唠唠叨叨:“你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C.爸爸俯下身子,盯着桌上的作业本,窃窃私语:“作文怎么写成这个样子?”D.明明羡慕地看着佳佳:“你画得真好。”11.下列句子中的分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B.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C.清晨,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D.假山怪石;亭台楼阁,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12.下列句子中对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比喻)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夸张)C.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拟人)D.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比喻)13.下面句子中代替“说”的词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正在写作业,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写得真好!”B.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C.毛主席不断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D.妈妈看着我红红的眼睛,满脸焦急,娓娓而谈:“你的眼睛怎么红肿了?”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与“尾/搐入/两股间。”的朗读节奏都是正确的。B.在写倡议书时,依据倡议的对象写称呼,有时也可以不用称呼,在正文中点出即可。C.“凤凰路FENGHUANGLU、愿景国际YUANJING GUOJI”这两个路牌地名拼音的拼写都正确。D.“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句中分号使用正确。15.下列语句中,使用修辞与“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不同的一项是( )A.那点薄雪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B.这个碗有千斤重。C.月亮升起来了,正悄悄和身边小星星说话。 D.那鸟高兴地唱着歌。16.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拥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战胜困难的前提。B.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现在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课外阅读量少。C.暖心的服务和及时的保障,让因疫情隔离在家的人们缓解了焦虑的情绪。D.眼看快要迟到了,他立刻慢条斯理地走向教室。17.下列句中带点的部分可以代表“说”一词的作用,错误的是( )A.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B.“我没写完作业,不能去玩呢!”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C.“你以后不用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D.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18.下面公告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在风景游览区公路入口处挂着这样的公告:“时速不超过30千米,沿途美景任君浏览;时速超过60千米,交通法庭请您做客;时速超过90千米,急救医院静候光临;时速超过120千米,您将踏上天堂之旅。”A.警示此路危险。 B.介绍沿途风光。C.预防途中晕车。 D.提醒不要超速。二、填空题19.语言运用。(1)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的极大同情。请仿照例句补充句子,写出考试成绩不好时的后悔和自责。他没有回答妈妈,只把(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批文人曾编造谣言,讽刺鲁迅对其幼子的慈父之爱,于是,鲁迅在《答客诮》中写道:“无情 , ”。鲁迅先生为中国文学事业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鞠躬尽瘁, ”。三、句子训练20.仿写句子: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21.老师说,下午他要去开会,语文课我们自习。(改成直接引语)。22.锅中的粥,有气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缩句)。23.例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请照样子引用一句名言说明自己的观点。)24.母亲对我说:“我今天要加班,你跟爸爸自己解决晚餐。”(改为转述句)。25.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仿写一个人“入迷”的句子)26.孟晚舟在感言最后说:“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孟晚舟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来表达)27.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马上就要升中学了,要好好努力啊。”(改为转述句)28.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转眼就到了啊。(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29.他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30.按要求改写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扩句,添加环境描写)31.奔驰的“和谐号”动车是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改为反问句)3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仿照例句的写法写一句话。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时也应该学会理解别人。理解是一缕春风,唤醒沉寂的心田;理解是一道阳光,融化误解的坚冰;理解是 , 。33.不改变句意,把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2 句子句法应用(湖南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A C C B C B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D D D C B C C D1.D【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A.通过“踏着方砖跳,跳房子”“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动作描写,间接地表达了“我”等待母亲回来时的焦急与期盼之情,属于间接抒情。B.“天灰蒙蒙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通过对天气和花儿的描写,营造出压抑的氛围,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压抑情绪,是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C.“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借助对光线变化的描写,来表现“我”内心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失落与难过,是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D.“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直接抒发了“我”对离开语文课的痛苦和不舍之情,属于直接抒情。故选D。2.C【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本句成分残缺,“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使他的成绩终于赶上来了”,这句话中“经过……”和“使……”同时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经过”或“使”。B.本句前后矛盾,“肯定”表示确定,“大概”表示不确定,两者同时使用,语义矛盾。可删去“大概”或“肯定”。D.本句搭配不当,“浮现”和“动听的歌声”搭配不当,可改为“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她那美妙的舞姿,耳边总会响起她动听的歌声”。故选C。3.A【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本句出自《学弈》,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这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是设问,不是反问。该项错误。故选A。4.C【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句话将乌蒙山比喻为“走泥丸”,使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B.“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个句子中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锐利和它裁剪出柳叶的形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桃花潭水深千尺”,“深千尺”是夸张的手法,用来形容桃花潭水很深,并不是实际的深度,通过这种夸张突出了友情的深厚。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句子中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形象地表现出愁绪的连绵不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C。5.C【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心情”与“饱满”搭配不当,可改为“情绪”,即“老班长一直用饱满的情绪勉励着我们”。B.词序不当,“棉布”和“一阵严重的”调换位置,“严重”与“焦味”搭配也不太恰当,可改为“一阵浓烈的棉布焦味钻进我的鼻子”。D.“尚未”和“没有”表意重复,可删去“没有”,即“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存在的确凿证据”。故选C。6.B【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①“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强调了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的后代,即炎黄子孙。②“灿若明珠的华夏文明”强调了黄河对华夏文明发展的贡献,使文明如明珠般璀璨。③“漫无边际的黄土地”指黄河冲积形成的广袤土地,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现在,我们根据这些含义来推理句子之间的顺序:结合语境可知,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首先流经的是广袤的黄土地,这是黄河最直接的地理特征。第一空应选“③漫无边际的黄土地”,故选③。在黄土地上,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子孙,这是黄河对中华民族的直接影响。第二空应选“①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故选①。在炎黄子孙的基础上,黄河进一步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这是黄河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第三空应选“②灿若明珠的华夏文明”,故选②。故选B。7.C【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分号主要用于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C.“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几个分句都是围绕“我”在不同季节的状态展开,属于并列关系,不过因为句子较短,用逗号分隔会更合适,此处分号运用不正确。故选C。8.B【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A.第①句“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确实连用三个四字词语,这种表述方式能让读者快速接收信息,给人一种急促之感,仿佛画面快速切换,展现出一种非凡的气势,该分析恰当。B.第②句“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运用拟声词模拟锣鼓等声音,两句话长短相间。但节奏感并非由强变弱,而是通过长短句的交替,一直保持着较强的节奏感,不断强化氛围,所以该分析不恰当。C.这两句句末都使用感叹号,从严格句式定义上看属于感叹句,感叹句能够加强语气,增强情感的表达,该分析恰当。D.第①句的招式描述和第②句模拟的热闹声音,共同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热烈的游戏场面之中,该分析恰当。故选B。9.C【详解】本题考查谚语俗语的理解。A.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主要是说不要以为自己出发得早,还有比自己更早的人,意在提醒人们不要自满,还有很多比自己更勤奋、更积极的人,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所表达的向专业人士请教的意思不同。B.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经常在某种环境或情况下做事,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或受到影响,强调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和难以避免的情况,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含义相差较大。C.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要想了解山中的事情,应该去问打柴的人,因为打柴人经常在山中活动,对山中的情况最为了解。这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意思相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说耕种的事情要问农民,织布的事情要问织女,都是强调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才能获得准确的知识和信息。D.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重点在于强调做事情要细致观察,只有处处留意,才能把事情看清楚、弄明白,侧重于自身的观察和用心,而不是向他人请教,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意思不一致。故选C。10.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词语搭配。对“说”的多种替代形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判断在不同语境中替代“说”的词语是否使用准确、恰当,是否能准确地表达出人物说话时的状态、情绪和情境。C.“窃窃私语”意思是背地里小声说话,通常是指两人或多人之间小声交谈,而句中爸爸是针对桌上的作业本发表看法,并不是与他人小声交谈,使用“窃窃私语”不恰当。故选C。11.D【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分号是一种在层次上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和因果等,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D.在句子中“假山怪石”和“亭台楼阁”是并列的名词短语,并不是两个分句,它们之间不应该用分号,而应该用顿号,即:假山怪石、亭台楼阁,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故选D。12.D【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D.比喻是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需要在句子中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的对应。而句子“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只是表明天气的状态,强调一种推测,并不涉及把某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因此并未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故选D。13.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D.“妈妈看着我红红的眼睛,满脸焦急,娓娓而谈:‘你的眼睛怎么红肿了?’”中,“娓娓而谈”通常用于形容说话有条理且生动有趣,但在此情境中,妈妈因孩子的眼睛红肿而焦急,语境更偏向于关切和询问,而非有条理且生动的讲述,因此“娓娓而谈”在此处使用不恰当。故选D。14.C【详解】本题考查拼音拼写、朗读句子和标点符号运用。C.中文地名中,专名与通名必须分开书写。因此,“凤凰路”应为“FENGHUANG LU”。故选C。 15.B【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题干中的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洪水”人格化,用“狞笑”形容洪水,写出洪水的凶猛。A.“那点薄雪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薄雪”人格化,用“害羞”形容薄雪,写出薄雪在夕阳映照下微微泛红的情态。B.“这个碗有千斤重”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碗之重,突出了端着碗时心情的沉重。C.“月亮升起来了,正悄悄和身边小星星说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和“小星星”人格化,用“说话”形容月亮升起后和星星相伴的景象。D.“那鸟高兴地唱着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人格化,用“唱歌”形容鸟儿的鸣叫,写出鸟儿的欢快。故选B。16.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病。A.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问题。“能否”表示两种情况,即“能拥有”和“不能拥有”,而“是战胜困难的前提”只对应了“能拥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这一种肯定的情况,应删去“能否”,使句子前后逻辑一致。B.句式杂糅。“根据……”和“……显示”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了,可删去“根据”或“显示”,并在“课外阅读量少”后加上“的问题”,使句子表达清晰完整。D.用词不当。“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与“快要迟到了”这种紧急的情况相矛盾,可将“慢条斯理”改为“加快脚步”等合适的词语,以符合语境。故选C。17.C【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A 选项:“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赞叹”这个词明确表明了后面“多好啊!”这句话是带有赞赏、称赞情感的表达,清晰地体现了 “说” 的一种方式,即带着赞叹的语气去说,所以该选项中带点部分能代表“说”的作用,是正确的。B 选项:“‘我没写完作业,不能去玩呢!’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婉言谢绝” 准确地说明了“我”是以委婉的言辞拒绝了伙伴的邀请,“我没写完作业,不能去玩呢!”就是“我”委婉拒绝时所说的话,这里“婉言谢绝”很好地体现了“说”的方式,即委婉地说,代表了“说”的作用,该选项正确。C 选项:“‘你以后不用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话一出口” 仅仅是在陈述 “你以后不用找我玩了!” 这句话已经被说出来的事实,它没有像 “赞叹”“婉言谢绝” 等词语那样,明确地表达出 “说” 的某种具体方式(如语气、态度等),不能准确地代表 “说”一词的作用,该选项错误。D 选项:“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一脸焦急”描述了妈妈说话时的神态,这种神态与妈妈所说的 “你的眼睛怎么肿了?”这句话相关联,表明妈妈是带着焦急的神态说出了这句话,从神态方面体现了“说”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 “说”的作用,该选项正确。故选C。18.D【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公告的主要意思。D.整段公告通过逐步递进的方式,围绕不同超速程度的后果展开,核心目的就是提醒驾驶员不要超速行驶,而不是警示此路危险、介绍沿途风光或预防途中晕车。所以答案是“提醒不要超速”。故选D。19. 动作 头默默地低下去,半天没动,最后轻轻地抽泣起来。 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死而后已【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1)通过“按”“半天没动”“叹了口气”等动作,生动地展现出鲁迅先生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观察例句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例句中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动作描写来传达情感,我们在仿写时也采用同样的方式。例如:他没有回答妈妈,只把低垂的头埋在胸前,双手紧紧绞在一起,半天没说话,最后重重地叹了口气。(2)书写时注意“豪、怜、死”的正确写法。20.语文是悠扬美妙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观察所给例句,把语文比作“滋味甘醇的美酒”,写出了语文让人回味无穷的特点,仿照例句,想想语文还像什么,组织语言表达,如:语文是和煦温暖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21.老师说:“下午我要去开会,语文课你们自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改写能力。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转换方法如下:①标点符号的改变,“说”后逗号改为冒号,加上双引号;②人称的改变,把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二人称。改写后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句子意思是否一致。本题中,“说”后逗号改为冒号,加上双引号;“他”改为“我”,“我们”改为“你们”即可。即:老师说:“下午我要去开会,语文课你们自习。”22.粥叹气。【详解】本题考查缩写句子。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可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进行缩写,去掉“的”“地”前修饰词,“得”后补充说明词语,数量词等。缩写后读一读,看看缩写后的句子与原句意思是否一致。本题中,去掉修饰词"锅中的"“有气无力的”,去掉“叹气”这一动作持续状态的词语“还在继续”即可。即:粥叹气。23.真正的强者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内心的坚韧。法国作家雨果曾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这告诉我们,用智慧指引行动、以勤奋铸就成果,才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先明确要表达的观点,再选择与之匹配的名言(需注明作者或出处),最后将名言自然融入观点阐述中,确保逻辑连贯。示例:学习之路永无止境,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这句话提醒我们,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唯有保持谦逊与求知若渴的态度,才能在探索中不断成长。24.母亲对我说,她今天要加班,要我跟爸爸自己解决晚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式转换。把直接引语改为转述句:①标点:标点:删双引号,冒号变逗号。②人称:“我”换“他/她”,“你”换对应人名或人称,第三人称基本不动。③删语气词,改指示代词(如“这”换“那”),让句子通顺。本题按照规则,首先删去双引号,冒号变为逗号;原句中“我”指母亲,改为“她”;“你”指“我”,这里直接保留;删去语气词“要”,句子通顺且符合转述句要求。故修改后的句子可为:母亲对我说,她今天要加班,让我跟爸爸自己解决晚餐。25.他静静的看着这本书,窗外的吵闹声,杨树上的鸟叫声,屋外电视传出的嬉笑声,都无法让他分神,他完全沉浸在这本书中,他的眼中已是半城烟沙,兵临池下,金戈铁马,他的耳边飘荡的是风声鹤唳、战鼓鸣鸣……【详解】本题考查仿写。仔细观察例句“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通过 动作细节 (伸长脖子)和 夸张表达 (恨不能探过来)表现“入迷”状态。用老师“虎视眈眈”和“看出破绽”暗示入迷行为的明显程度,增强画面感。略带幽默感(“不知趣”“恨不能”),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仿写时需描写一个人“入迷”的状态。包含 动作细节 、 夸张表达 、 侧面烘托 。通过具体场景体现“入迷”导致的后果或他人反应。示例:前排的男生盯着魔术师的手,眼睛一眨不眨,嘴巴微张,恨不得钻进舞台的幕布里,连身后观众的嘘声都没听见。26.在感言最后感叹【详解】本题考查改写句子。仔细读原句:孟晚舟在感言最后说:“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孟晚舟在深圳机场发表回国感言的结尾,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融合,用“中国红”这一极具民族象征意义的色彩,将抽象信念具象化为可视化的精神图腾 。该表述通过意象化手法,既呼应了现场飘扬的五星红旗,又暗含对祖国强大力量的礼赞,使情感共鸣从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认同 。 题目要求替换“说”字,需从人物当时的情感状态和语言特点切入。根据现场视频记录,孟晚舟发表感言时声音哽咽、眼含热泪,肢体语言带有明显颤抖,这些细节表明需选用能承载强烈情感的动词 。结合其语言特色:既包含归国游子的感性宣泄,又具备民族宣言的庄重感,故动词应兼具情感张力和仪式感。如“道出”“宣告”既保留口语化特征,又能体现宣言式表达的力度;“含泪”“哽咽”等修饰词则准确捕捉了人物当时的情绪状态 。示例1:孟晚舟含泪道出:“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示例2:孟晚舟深情宣告:“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27.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马上就要升中学了,要好好努力啊。【详解】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方法:①改变标点符号。去掉双引号,改冒号部分为逗号。②改变人称代词。直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③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大部分情况下不变。④根据句子的内容,有的要相应改动句子中的个别文字,但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去掉冒号双引号,改为逗号,把第二人称“你”改成第一人称“我”。故改为: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马上就要升中学了,要好好努力啊。28.刚过冬至,日子就飞快地跑起来,元旦简直是从日历上跳出来的。【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结合例句可知,“转眼就到了”是一种夸张的表达,强调时间过得飞快,春节临近的感觉非常迅速。写句子时时注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即可。如:考完最后一科,心情顿时轻松了,假期眨眼就来啦。29.他对我笑着说,他给我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引述句改为转述句的方法:首先要改标点符号,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引号,再改人称。本题要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引号。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把第二人称“你”改为第一人称“我”。改为:他对我笑着说,他给我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30.天空乌云密布,闪电不断,水渐渐地往桥上涌来,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扩写句子。扩句,要求添加环境描写,可从天气(如暴雨狂风、暴雨如注等)、河水(汹涌翻腾、河水汹涌等)、木桥(摇摇欲坠)方面加词。像“暴雨中,河水猛涨,摇摇欲坠的木桥旁,老汉焦急大吼,用力推小伙子上桥”,借环境凸显危急,使老汉行为更合理。示例:大雨倾盆而下,河水汹涌澎湃,浊浪滚滚冲击着摇摇欲坠的木桥,老汉声嘶力竭地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31.奔驰的“和谐号”动车难道不是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详解】本题考查句式转换。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①加上反问词和语气词,如“难道……吗”“怎么……呢”等。②有否定词去掉否定词,没有否定词加上否定词。③将句号改为问号。本题在“动车”后加上反问词“难道”,把“是”改为“不是”,句末加语气词“吗”,句号改为问号。故改为:奔驰的“和谐号”动车难道不是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32. 一盏指路的明灯 指明前进的方向【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补充句子。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理解”比作“一缕春风”“一道阳光”,并说明了其带来的作用。仿写时,第一空需要填写一个合适的喻体,与前文保持格式一致;第二空处要围绕所填喻体,描述“理解”像该事物时能产生的积极效果。示例:理解是一场甘霖,滋润干涸的心灵。33.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比不上诸葛亮。【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式转换。把直接引语改为转述句:①标点:删双引号,冒号变逗号。②人称:“我”换“他/她”,“你”换对应人名或人称,第三人称基本不动。③删语气词,改指示代词(如“这”换“那”),让句子通顺。本题去掉双引号和冒号,“我”指周瑜,可将“我”改为“他”,“他”改为“诸葛亮”。故改后的句子可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比不上诸葛亮。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