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5 诗词曲鉴赏(湖南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5 诗词曲鉴赏(湖南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5 诗词曲鉴赏(湖南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作者岑参是 代诗人,估计这首诗与传统节日 节有关,从 、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请你再写两句描写边塞风光的名句:

阅读《七律·长征》完成下列小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三军过后尽开颜的‘颜’”字应该选择解释(  )
A.体面 B.脸上的表情 C.颜色
5.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万水”是以 和 为代表,而“千山”则是以 和 为代表。“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 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 。
6.对全诗起概括作用的诗句是 。
7.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是全诗的艺术基调,是全诗的精神开端。
B.诗的第二句描写红军翻山越岭,“腾细浪”“走泥丸”比喻生动巧妙。
C.诗的第三句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暖”和“寒”二字则巧妙交代时令。
D.诗中写“岷山千里雪”,概括了长征过程中红军过雪山的艰苦历程。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表现了红军一种怎样的精神?
阅读与理解。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0.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句中的“远征”是指 。
11.这首诗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生动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围绕“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面”,写了五幅“征难图”为“点”,分别是攀五岭、越 、渡 、夺 、翻 。
12.本首诗赞扬了中国红军什么精神?
古诗阅读: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这首诗的体裁是 。
14.诗题中“过”的意思是: ,首联一个“ ”字尽显老友的热情,尾联一个“ ”字表明诗人深深为田园生活所吸引,率真地表示重阳节再来相聚。
15.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 。
16.读诗做题。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快走踏清秋。
青松
〔近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在《马诗》的横线处填写诗句,补充完整。
(2)读后发现,这两首诗都是 (A.咏物 B.写景)诗。
(3)《马诗》表达了诗人李贺 的志向;《青松》体现了作者陈毅元帅 的精神形象。
17.古诗词鉴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
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
C.竹子很有劲。
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
(2)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 的品质。
(3)最后一句诗中的“ ”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4)本诗是一首题画诗,下列还有哪些是题画诗? (多选)
A.《墨梅》 B.《惠崇春江晚景》
C.《滁州西涧》 D.《江南春》
诗歌阅读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8.下列对词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19.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承接上阕,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下阕,为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出下阕,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河山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赞美祖国河山,又为下阕评论历史英雄人物作铺垫。
20.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C.不论是词的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了一起。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空前历史功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2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22.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雪”的名句,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请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知识链接:《我的思念是圆的》为诗人艾青的一首现代诗,写于1989年,是诗人艾青的晚期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还活着,心头产生更深重的孤独和凄凉之情,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写了这首诗。
②“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一样,在人们的心中,那是美好的向往和体验.今天借用所选的诗,我们一起抵达美好的“远方”——那些身边的美好,可能都被生活的庸常忽视了,疏远了我们的心灵,变成了“远方”;而诗,会让她们重新被发现,被感知,被再次创造,获得新的生命。
23.请比较上面所选的现代诗和古诗,说说从表达上你发现了什么。(不少于2点)
24.说说《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描写的情景、画面,体会诗人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5.看到诗句“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你联想到的相关情景画面或者生活体验是什么?
26.以“我的思念是 的”为主题,选择恰当的意象,仿写一首小诗。
27.《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的特点。
28.《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9.这两首诗歌都与“月亮”有关,请问这两首诗歌中哪一句惊艳到你?为什么?
古诗词阅读。
[甲]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乙]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0.两首诗都写了美食,甲诗中的美食是 ,爱好这种美食的不是渔者,而是 乙诗中的美食是 。
31.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感情。乙诗通过妃子看见荔枝的嫣然一笑,与专使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扬起的一团烟尘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皇宫骄奢生活的不满。甲诗通过 ,与 进行对比,表达了 。
阅读古诗,按要求答题。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⑤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⑥。
寄书长⑦不达,况乃⑧未休兵⑨。
【注释】①舍弟:家弟。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③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④边秋:边塞的秋天。⑤一雁:孤雁,比喻兄弟分散。⑥无家问死生:家园无存。指互相见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⑦长:一直。⑧况乃:何况是。⑨休兵:停止战争。
32.本诗作者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称为 【诗仙 诗圣】,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思亲怀乡 山水田园】诗。
33.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包含二十四节气之一的( )
A.露水 B.白露 C.霜降
34.从“寄书长不达”和“ ”的诗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战乱时期。
35.下面名句中,表达的情感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理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6.本诗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 (人名)。
3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第一句“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片乌云快速翻滚蔓延的动态。
B.第二句“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片急雨打入船中的状态。
C.第三句“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度之大,将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D.全诗写雨意不在雨,全为了一个“醉”字,人因酒而醉,诗因醉而作。
古诗赏析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主,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注释】①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②陶,同“掏”,指挖土烧瓦。③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麟般整齐排列。
38.了解诗人通过写哪些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补全下列思维导图。
《江上渔者》 《陶者》 《农家望晴》
人物:
三首诗都抒发了诗人
39.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三首古诗。
(1)《江上渔者》一诗将 和 进行对比,反映了渔民 。
(2)《陶者》一诗将“ ”与“ ”两句进行对比(用原诗句回答),写出了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 。
(3)《农家望晴》一诗中“白发老农如鹤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鹤立”一词比喻 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 的心情。
40.下列对三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君看一叶舟”中的“一叶舟”突出了打鱼的船很小。
B.“鳞鳞居大厦”一句中的“鳞鳞”二字既写出了大厦之多,也写出了剥削者比比皆是。
C.《农家望晴》一诗中的“早晚回”即何时回,这一问表现的心情是喜悦的。
D.这三首诗都是悯农诗,写出了当时劳动人民生存的不易。
41.读下面的资料,结合三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政治抱负的理解。
古诗赏析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宋]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42.阅读两首诗,说说这两首诗的相同点以及诗人认为春雨好的理由。
《春夜喜雨》理由:
《春雨》理由:
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春雨,表达了对
43.体会诗人是如何写春雨的。
《春夜喜雨》前两句写了 ,后六句则是集中在写 ;《春雨》一诗的一、二句从侧面落笔,描写了 、 、 。因春雨而带来的春意。
44.从诗句中想象画面。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这两句诗从 觉角度描写了一幅 图。以“江船火独明”反衬“ ”,更显得黑云密布,雨意正浓,今夜准能下一场透雨。
(2)耕人扶来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
45.下列对古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人杜甫描写春雨融情于景,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充满诗情画意。
B.《春夜喜雨》中的“喜”字是全诗的诗眼。
C.《春雨》中的“漫”字能够让人想象到雨量的充沛。
D.两首诗都描绘的是春雨来时的情形。
仔细读诗,根据注释理解诗,回答问题。
雪 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和雪的高下。
46.“梅须逊雪三分白”中的“逊”的意思是( )
A.比得上 B.比不上 C.差不多
47.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48.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的诗句是
49.《雪梅》中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
A.乐于助人 B.取长补短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课内阅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50.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词题是 。
51.将文中词句补充完整。
52.词中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象,从“ ”可以看出来。
53.与“路转溪桥忽见”中“见”用法不同的是(  )
A.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4.词的上片写了 这些声音,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 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5 诗词曲鉴赏(湖南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
1. 唐 重阳 “九日” “登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导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引,通过“无人送酒”“故园菊”等意象,在简淡笔墨中勾勒出战乱乡愁。诗人以“战场开菊”的悖论式画面,将节日雅趣与铁血烽烟并置,形成巨大张力。末句“应傍”二字尤见功力,既有对故园风物的温柔悬想,又暗含对乱世疮痍的沉痛观照,体现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苍凉与温情。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回忆节日习俗可知,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诗中“登高”“菊”是重阳节的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结合标题“九日”及节日活动“登高”,可推断节日为重阳节。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遥怜故园菊”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应傍战场开”暗写战火纷飞,菊花却依然开放,凸显战争残酷与生命顽强,隐含对和平的期盼。全诗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据此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古诗词积累。
回忆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作答即可。注意书写正确。
如: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中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诗句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据此回答即可。
4.B 5. 金沙江 大渡河 五岭 乌蒙山 胜利喜悦 艰险紧张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B 8.C 9.描绘的画面:红军战士们翻越岷山,面对千里积雪的艰险环境,最终成功跨越,全军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表现的精神: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以及战胜困难后的胜利喜悦和豪迈情怀。
【导语】《七律·长征》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诗中通过“万水千山”“五岭”“乌蒙”等意象,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而“暖”“寒”等字眼则巧妙传达了红军的情感变化。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升华了主题,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堪称长征精神的诗化表达。
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三军过后尽开颜。”意思是:全军经过长征后,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颜”在这里指的是“脸上的表情”。
故选B。
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和内容理解。
从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可以明确看出,金沙江与大渡河作为长征途中的重要水域,被诗人选取作为“万水”的象征。因此“万水”在诗中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为代表。
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长征途中翻越的崇山峻岭的描绘,五岭与乌蒙山因此成为了“千山”的代表。因此“千山”是以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在成功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与轻松。因此“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从“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泸定桥的险峻以及红军在夺取该桥时所面临的艰难与危险。“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知对全诗起到了概括作用。这句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和红军战士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无畏态度。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凸显了红军面对漫长而艰难的长征路程时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红军战士将一切艰难险阻都视为平常,以轻松自如的态度去克服的精神风貌。
7.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是:金沙江的水拍打着悬崖峭壁,给人带来温暖的感受(指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金沙”是地名,指金沙江,应作为一个整体。“水拍”是主谓结构,指江水拍打。“云崖暖”是宾语部分,指云崖因胜利而显得温暖。“大渡”是地名,指大渡河,应作为一个整体。“桥横”是主谓结构,指桥横跨。“铁索寒”是宾语部分,指铁索桥的艰险。
因此朗读节奏划分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故选B。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诗的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二字并非用来交代时令,而是用来表达红军在不同战斗中的情感体验。“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则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因此,此项中的赏析是错误的。
故选C。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情感。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描绘了一幅红军翻越岷山后,面对千里白雪的壮丽景色,全军将士个个笑逐颜开、心情开朗的动人画面。
这幅画面表现了红军一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乐观坚定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英雄主义气概。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态度,最终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翻越了岷山这座大雪山。当全军将士站在岷山之巅,回望来时的路,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翻越岷山这一具体行动上,更是贯穿了整个长征过程,成为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夺取最终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10. 毛泽东 长征 11. 乌蒙山 金沙江 泸定桥 岷山 12.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语】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豪迈的语言,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诗中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等地名的运用,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长征途中的艰险与壮丽,赞颂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10.本题考查作家作者和诗文理解。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故“远征”指长征。
1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结合古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可知这首诗生动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中的五幅场景:攀五岭、翻越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12.本题考查对本诗主旨情感的理解。
这首诗是毛泽东创作的,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结合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几句对“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等地艰险的描述,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克服重重困难的壮举,赞扬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无畏的精神。
13.五言律诗 14. 拜访 邀 就 15.开轩面场圃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体裁掌握。
《过故人庄》全诗八句,每句五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为首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颔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为颈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为尾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符合五言律诗的特点。
14.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过故人庄”即去拜访老朋友的村庄。诗题中“过”的意思是:拜访。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一个“邀”字尽显老友的热情,主动邀请体现出朋友对诗人的真诚与热情。尾联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有亲近、靠近的意思,这里表明诗人深深为田园生活所吸引,率真地表示重阳节再来相聚,“就菊花”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再次相聚的期待。
1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开轩面场圃”意思是打开窗户,眼前是一片打谷场和菜圃。此句中“开轩”这个动作让室内的诗人与室外的场圃直接产生了联系,打开窗户后,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向了室外的场圃,使得室内的宁静与室外的田园风光相互呼应,自然地将室内外景象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故诗人是通过 “开轩面场圃” 这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
16.(1)何当金络脑
(2)A
(3) 渴望建功立业 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
【详解】(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书写时注意“络”“脑”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概括。
咏物即以诗歌描写事物。《马诗》这首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是一首咏物诗。《青松》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故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
故选A。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马诗》三、四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诗人自比为良马,表达了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思想感情。
由“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可知,此诗表面写松,其实写人,以青松坚贞的品格,描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青松》体现了作者陈毅元帅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形象。
17.(1)D
(2)坚忍、顽强
(3)任
(4)AB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的作用。
“咬定青山不放松” 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故选D。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作者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赞美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3)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是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任”的意思是任凭,无论的意思。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理解。
A.《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B.《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C.《滁州西涧》这首诗描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一系列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首诗并不是题画诗。
D.《江南春》这首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这首诗不是题画诗。
故选AB。
18.D 19.D 20.C 2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把高原比作奔跑的白象。句中“舞”“驰”二字化静为动,使所描写的景物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22.示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18.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
A.“望长城内外”意思是看长城的内外两侧,谓语宾语中间要有停顿,选项划分正确;
B.“数风流人物”意思是称得上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谓语宾语中间要有停顿,选项划分正确;
C.“山舞银蛇”意思是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朗读时要断开选项划分正确;
D.“欲与天公试比高”意思是他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比谁更高。“试比高”是一个意思,不能分开,选项划分错误;
故选D。
19.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
这首词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儿女竞折腰”意思是祖国的江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争相倾倒,“江山如此多娇”是对上阕美景的概括,“引无数英雄儿女竞折腰”引出下阕对英雄的议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选D。
20.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C.整首词熔写景、咏物、议论、抒情于一炉,上阕写景、咏物,下阕议论、抒情。
故选C。
2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作答时要点明表现手法,并结合诗句将进行赏析。本句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 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一组对偶句,形式工整,富有对称美。 同时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把高原比作奔跑的白象。“舞”“驰”二字化静为动,使所描写的景物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欲”字运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赋予群山、高原以人的情感意志,突出了群山、高原的高耸巍峨,使自然山河具有了积极竞争的活力、昂扬奋发的气概和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
22.本题考查课外诗词的积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3.都运用了联想,想象,都抒发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24.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借中秋之月表达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与怀想。 25.今天的月亮真亮,在屋顶上爷爷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嫦娥的故事。赏了月,还要吃月饼呢打开了我们给爷爷买的各种各样的月饼,高兴地吃了起来,那圆圆的月亮也寄托人们渴望团圆的梦想。 26. 方 信封是方的,无论天多高,路途多远。
我的思念总能到达亲人的身边。
27. 地白
凄清 28.衬托自己孤寂的心境 29.我觉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很惊艳,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解析】2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组织语言表达,
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十五夜望月》由眼前景联想到月宫景——冷露无声湿桂花。由自己“对月怀人”联想到普天之下人们的思乡情愁。《我的思念圆的》由思念的“圆”联想到西瓜、苹果、月饼的圆,进一步联想到自己与亲人的“不团圆”,从而表达自己渴盼团聚的心理。
《十五夜望月》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特别是“落”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
《我的思念圆的》化无形为有形,借助其他的事物来体现思念。月亮是人们常用来寄托感情的事物,所以在这个时候,思念就变为“圆”的了。作者不仅仅赋予了思念以形象,还赋予了它特殊的味道。
24.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结合诗歌句子“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可知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诗人借中秋之月表达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与怀想。
2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看到诗句“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联想到的相关情景画面或者生活体验,组织语言表达,如:我想到八月中秋节夜晚悄悄地来临了,一轮圆圆的月亮徐徐上升,散发着皎洁的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边,说说笑笑,吃着晚饭,赏着月亮,很是幸福。
2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自己的思念,选择恰当的意象,仿写小诗,如:我的思念是暖的:微风是暖的,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只要你的窗帘轻轻飘动,就是我在轻声地将你呼唤。
27.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前两句写景,意思为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却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我们可以从“地白”一词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了景物凄清的特点。
28.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结合诗句内容可是描写的景物有:月、庭院、树枝、乌鸦、秋露、桂花;作用是诗中有画,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想象自己觉得哪一句最美,并说明原因,如:我觉得“不知秋思落谁家。”很美,“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30. 鲈鱼
江上往来人 荔枝 31. 喜爱鲈鱼的人们 出没风波捕鱼的渔民 辛苦劳动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30.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结合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可知甲诗中的美食是鲈鱼,爱好这种美食的不是渔者,而是江上往来人;
结合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知乙诗中的美食是荔枝。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江上渔者》这首诗描写了命运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一类是为了生活常年处在风口浪尖打鱼的渔民; 另一类是到江边来享受鲈鱼美味的达官贵人。通过江上往来人对鲈鱼的喜爱和渔人出没风波的艰辛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32. 诗圣 思亲怀乡 33.B 34.况乃未休兵 35.B
【解析】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家及其作品。
阅读诗文可知,《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从题材看,这是一首思亲怀乡诗。
33.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传统文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包含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
故选B。
34.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
结合注释“休兵”是停止战争的意思,所以从“寄书长不达”和“况乃未休兵”的诗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战乱时期。
35.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此句不仅写客观实景,更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自宋朝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意思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描写的是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景象。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意思是: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意思是: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表达作者对远行者依依惜别的情谊。
故选B。
36. 宋 苏轼 37.D
【解析】36.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3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D.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不是因酒而“醉”。
故选D。
38. 江上的渔民 烧瓦的工人 秦地的农民 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39. 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味美 船上渔民风里来雨里去地捕捞鲈鱼 劳作的艰辛 陶尽门前主 屋上无片瓦 陶者的付出如此之多,然而却一无所得 不公 白发老农持久、执着 希望天晴的迫切 40.C 41.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心系百姓的品质,引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38.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
“江上渔者”:指的是江上的渔民。
“陶者”:指的是烧瓦工人。
“白发老农”:指的是秦地的农民。
《江上渔者》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陶者》揭露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劳动者得不到享受,享受者不用劳动。反映了民生的疾苦,表 达了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怜悯。
《农家望晴》通过描写收获时节,风雨欲来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与不易的同情和歌颂之情。
三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39.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1)《江上渔者》前两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以及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描写了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诗人通过江上往来人对鲈鱼的喜爱与风波中捕鱼人艰苦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
(2)《陶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后两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展现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3)《农家望晴》一诗中“白发老农如鹤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老农白发的形象;“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40.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A.“一叶舟”意思是:一条很小的船儿。可以现象到在大江的风浪里,渔船就像一片树叶,渺小而不能自主,身在渔船中的打鱼人,其艰辛危险可想而知。故说法正确。
B.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既写出了大厦之多,也写出了剥削者之多。故说法正确。
C.《农家望晴》一诗中的“早晚回”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回去。形象的表现了老农焦急的心情。故说法错误。
D.三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故说法正确。
故选C。
4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资料与三首首诗的内容去思考。作答时,写出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范仲淹一心为公、心系百姓的品质。范仲淹在查看水情时,看到了辛劳打鱼的人,想到的不是鱼的鲜美,而是渔民的艰辛与危险,并作下《江上渔者》一诗,以此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2. 春雨来得及时;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可观,既滋润万物,又使野塘水满可泊舟。 春雨的喜爱之情 43. 下雨的季节 夜雨 耕人 花 鸥 44. 视
江村夜雨 野径云俱黑 雨后,一群耕人,他们正在小树林的土堆旁,扶着耒交谈着。花朵经春雨的润泽,竞相开放,娇艳美丽。而花丛外,鸥鸟拍打着翅膀;时而飞起又时而落下,悠然自在 45.D
【解析】42.本题考查了对两首相同题材诗歌的对比。
杜甫的《春夜喜雨》意思是: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知,春雨来得及时,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邦彦的《春雨》的意思是山林中农夫扶着犁低声说着话,花丛外面不时落下一只白鸥。想要检验春雨的雨量,只看那野塘中涨满的春水,可以自由回转一只小船。从意思可知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可观。
《春夜喜雨》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春雨》此诗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群耕农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谈论着什么;三四句正面点题,看着眼前的景象,经诗人观察后发现一处野塘,水已溢出,虽未写春雨本身,但写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带来的“喜”意。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43.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春夜喜雨》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及时后几句集中写了“夜雨”,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春雨》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从侧面描写“耕人”、“花”、“鸥”来表达效果 ;结构布局上注重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44.本题考查想象画面。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是视觉描写。“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2)“耕人扶来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意思是:山林中农夫扶着犁低声说着话,花丛外面不时落下一只白鸥。
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合理即可。
45.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A.正确。《春夜喜雨》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描写春雨融情于景,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充满诗情画意。
B.正确。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C.正确。“漫”字意思是:涨满。
D.错误。《春雨》写了春雨后的景象。此诗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群耕农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谈论着什么;三四句正面点题,看着眼前的景象,经诗人观察后发现一处野塘,水已溢出,虽未写春雨本身,但写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带来的“喜”意。
故选D。
46.B 47.C 4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9.B
【解析】4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梅须逊雪三分白: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逊”,逊让,比不上。故选B。
4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故选C。
4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49.本题考查诗句的主题思想。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借雪梅的争春,巧妙地点明了雪和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故选B。
50.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51.稻花香里说丰年 旧时茅店社林边 52. 夏 听取蛙声一片 53.C 54.鹊声 蝉鸣 人声 蛙声
【解析】5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51.本题考查诗词默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
全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2.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夏天稻苗会开花,人们在花香中谈论今年将会丰收,夏天也是蚊虫活动最猖獗的时候,青蛙自然也变得异常活跃,叫个不停。因此从“听取蛙声一片”可以看出来。
53.本题考查多义字。
AB同题干相同,“见”同“现”,都是显现,出现的意思。C中的“见”是看见的意思。
54.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是: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