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06 诗歌鉴赏-【2025高频考点】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练(江苏专用)含答案解析[甲]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第三句写宣帝为了汉室的振兴而半夜问询贾生,其勤勉的样子令人怜惜。B.甲诗第四句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点破题旨,直抒胸臆。C.乙词的上阕,感慨往事悠悠如这流水,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D.乙词的下阕,写孙权年纪轻轻就阻断了长江,从而使东南之地避免了战乱。2.两篇文章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①【唐】柳宗元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②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注释】①本诗是作者被贬十年后奉诏回京,路过衡州,写给弟弟促其返乡的诗作。②楚树:指衡山上的梅树。因衡山古属楚地,所以称“楚树”。3.有同学认为诗中“晴天归路好相逐”的“逐”字用得很好,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和本诗同为写给弟弟的诗歌,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太原早秋[唐]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①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②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释】①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农历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②故国:家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众芳歇”和“大火流”含蓄地交代了诗歌所描绘的季节。B.颔联“早”“秋”二字巧妙点题,从视、听角度写出太原早秋的特点。C.颈联两句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融合,诗歌由前两联的写景转入抒情。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结构严整,格调高远,可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2)自选角度,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一句。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乙】破阵子①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②登山真率饮,筇③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④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⑤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注释】①本词是作者退隐之后所做。②蜡屐,往木屐上涂蜡以防潮湿。③筇,古书上记载的一种竹子,常用以制作手杖,即名“筇杖”。④廉纤:叠韵联绵词语,用以形容小雨、细雨。⑤菱唱:即菱歌,采菱女子所唱的歌谣。阅读以上诗词,回答问题。(1)【甲】词主要运用 的表现手法;【乙】词围绕登山、 、 、题诗、听歌等生活细节描写了乡居生活。(2)两首词同为“破阵子”的词牌名,两位作者所处的朝代都是宋代,但是词中所体现的诗人形象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请试作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题目。【甲】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B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7.两首词均以中秋明月为背景,想象力丰富。【甲】中的“把酒问青天”与【乙】中的“ ”均是诗人对天地的深情叩问。【甲】中,诗人感慨月宫“ ”,【乙】中,诗人则憧憬在天上能够“ ”。8.请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我选( )句9.阅读诗歌,完成题目。登扬州城楼明·徐熥淮水微茫远接天,隋宫秋草自芊芊。当时歌舞人何在,落日空山闻断蝉。(1)“隋宫秋草自芊芊”与“禅房花木深”同写植物茂密,其中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2)自选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停”“投”“拔”“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仕途的艰难,是虚写。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因此,诗人发出了“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12.学校布置“听铃品梅”活动,同学们将关于梅花的诗词眷抄在风铃上供大家赏读。以下这首词引起大家关注,请你参与交流。(选自《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注释]①苏轼贬居黄州后所作,赠给好友赵晦之。回文,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②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③残枝: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小文:这首词中对称的诗句是简单重复还是别有意蕴呢?我们任选两句对称的诗来赏析一下吧。我: 。小文:哦,原来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真的妙极了!不过,这首词感情基调忧郁低沉,不像是苏轼的词风。我:你知道吗,回文诗词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我们从最后一个字倒回去读,能够更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你看, 。小文:你结合了词的内容倒回去品读,让我看到了苏轼熟悉的模样。阅读古代诗歌,完成各题。宴词①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②畎(quǎn):田间小沟。③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13.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 ”字点明春水特色,“悠悠”则暗示了诗人一片 的深情。14.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请结合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阅读古代诗歌,完成小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释】①梅花:诗人故乡有梅花,亦指汉乐府横吹曲《梅花落》。15.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描述“雪净胡天牧马还 ”的景象。16.请对“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做简要赏析。17.行香子·过七里濑①苏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②,鹭点烟汀③。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注]①七里濑(lài),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字子陵,词中的“严陵”即严光)垂钓处。严光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不受高官。②藻鉴:亦称藻镜,这里比喻像镜子一样平的水面。③汀(tǐng):水中或水边的平地。(1)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的表达效果。(2)有人认为下阕划线句“融注着词入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重 阳①文天祥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②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注]①本诗写于文天祥被元军关押期间。②黄花:菊花。③龙山:暗指中华民族的发祥地。18.这首诗中和标题相照应的词语是 ,颔联主要运用了 表现手法。19.这首诗首联中的“秋色老梧桐”和下面链接材料中的“秋色老梧桐”有何异同?【链接材料】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20.从这首诗来看,文天祥有哪些“遗恨”?21.艾青是用色如神的语言巨匠,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诗歌《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田野是多么新鲜!绿的草原, 看,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微黄的灯光,——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雪月梅[宋]杨公远寒梅开后雪初晴,敛尽残云月又生。月映雪时梅更好,梅横月处雪争明。羡渠①结伴成三白,添我相亲即四清。今夕细吟诗说与,来年此际莫寒盟②。注:①渠:他们。②寒盟:指背弃盟约。2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梅横月处雪争明”的画面(50字左右)。 23.结合颔联和尾联,说说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06 诗歌鉴赏-【2025高频考点】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练(江苏专用)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1.C 2.甲诗借贾谊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不关心百姓疾苦的不满与讽刺;乙词通过对孙权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孙权一样有一番作为,同时也抒发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导语】这两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展现深刻内涵。《贾生》借汉文帝与贾谊之事,以古讽今,含蓄批判统治者不重民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登楼怀古,借孙权年少抗敌的事迹,抒发词人对英雄的追慕与壮志难酬的感慨,均以精炼文字蕴含深远情志。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甲诗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中,“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并不是说宣帝勤勉的样子令人怜惜,而是说可惜汉文帝在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却不是询问治国安民之道;B.甲诗第四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通过对比汉文帝问询的内容,含蓄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昏庸,并非直抒胸臆;D.乙词下阕“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地区,坚持抗战,并非是阻断长江使东南之地避免了战乱;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根据甲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知,诗中描述汉文帝求贤,将放逐之臣贾谊召回至宣室,且在深夜交谈时,身体前倾靠近贾谊,看似极为重视。然而,所问内容却是鬼神之事,并非关乎天下苍生的治国理政之策。通过这一情节,作者李商隐借贾谊空有卓越才调却不被用于民生之事的遭遇,鲜明地表达出对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的强烈不满与辛辣讽刺。根据乙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辛弃疾笔下,孙权年少便统领众多兵马,牢牢占据东南地区,坚持与曹军作战,其英勇无畏与坚定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连曹操都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在南宋偏安一隅、面对北方侵扰却不思进取的背景下,作者对孙权的歌颂,实质是渴望南宋能有如孙权般有为之君,自己也能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同时抒发了对南宋朝廷偏安现状、消极避战的深切愤懑之情。3.“逐”有追逐之意,诗人想象自己与弟弟在晴天的归路上一同前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弟弟早日相聚的急切心情,也体现出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 4.《月夜忆舍弟》感情基调沉郁忧伤。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与弟弟离散,通过“月”“雁声”等意象,抒发了战乱中对弟弟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忧虑,还有对国事的忧伤。《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感情基调相对明快。柳宗元被贬十年后奉诏回京,途中看到衡山花开,想象与弟弟一同返乡的情景,流露出对与弟弟相聚的期待和喜悦。【导语】这篇七绝以衡山早梅为引,通过“故国名园”“楚树南枝”的意象并置,展现诗人十年贬谪后奉诏北归的复杂心境。诗中“归路好相逐”的“逐”字暗含对胞弟的殷切召唤,与末句“回雁时”形成时空呼应,将个人际遇融入鸿雁北归的自然节律。本诗在羁旅情怀中透露出难得的轻快期盼,楚地新花与北归征雁的意象组合,巧妙传递出宦海沉浮后对亲情团聚的渴望。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逐”字有追逐、跟随之意。在“晴天归路好相逐”这句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在晴朗天气里,自己与弟弟在归乡路上一同前行、相互追逐的画面。这个字巧妙地将诗人内心渴望与弟弟相聚的情感具象化。诗人被贬多年,如今奉诏回京,想到可以与弟弟一同踏上归乡之路,内心充满了期待和喜悦。“逐”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那种急切盼望与弟弟相见、一起返乡的心情,同时也深刻地体现出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月夜忆舍弟》:杜甫身处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与弟弟们离散,生死未卜。诗中通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借“戍鼓”“雁声”“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冷落的氛围 诗人在战乱中对弟弟们的安危极为担忧,同时又因故乡沦陷,对家乡的命运感到忧虑,再加上国家动荡不安,也流露出对国事的深深忧伤。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充满了悲痛与无奈。《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柳宗元被贬十年后得到奉诏回京的机会,心情相对较为轻松。诗中“今朝楚树发南枝”描绘了衡山上梅树花开的景象,象征着希望与新生。诗人想象着在晴天的归路上与弟弟一同前行,“正是峰前回雁时”更是借大雁回归的意象,暗示自己和弟弟也将踏上归乡之路,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所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相对明快,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即将与亲人相聚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5.(1)B(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借景抒情、炼字角度也可以)【导语】这首《太原早秋》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北国早秋的萧瑟景象。“霜威”“云色”的塞外特征与“梦绕”“心飞”的思乡情结形成张力,末句以汾水喻愁思,将时空的广漠与情感的绵长融为一体,体现李白律诗中少见的沉郁格调。五言句式工整而气韵流动,在严整结构中暗藏跌宕的情感波澜。【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B.颔联意思是: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霜威”“云色”都是从视觉角度写出太原早秋的特点,没有听觉。选项“从视、听角度写出太原早秋的特点”理解有误;故选B。(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意思是:我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长长的汾河水一样没有尽头,没有一天心里不充满相思之愁。答案不唯一,结合诗句含义及作者情感,任选角度赏析即可。修辞手法:“思归若汾水”将思乡之情比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思归之情具象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思归之情如同汾水一般,绵绵不绝、永不停息。突出了诗人思归之情的强烈、持久和深沉,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和渴望归去的迫切心情。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诗人借汾水这一自然景观,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汾水悠悠流淌,无日不流,正如诗人的思归之情无时无刻不在心中涌动。以汾水的悠悠流淌之景,烘托出诗人绵绵不绝的思归之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对汾水的想象中,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思归之愁,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炼字角度:“若”字意为“好像”,将思归之情比作汾水,采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乡之情的绵长和深沉,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煎熬。“悠悠”二字,本用来形容水流缓慢、悠长的样子,在这里用来形容诗人思归之情的绵长和悠远。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思乡之情如汾水般缓缓流淌、连绵不绝的情态,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6.(1) 虚实结合 饮酒 穿林(2)甲词中的辛弃疾是一位壮志未酬、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将领形象。词中通过回忆往昔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他渴望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但结尾“可怜白发生”又透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乙词中的陆游展现出的是一个退隐后闲适自在、淡泊名利的形象。他看淡尘世虚名,享受着登山、饮酒、穿林等自在生活,表达了他对闲适乡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淡然。【导语】辛弃疾《破阵子》借军旅生活抒壮志难酬,慷慨激昂又饱含悲愤。陆游《破阵子》则看淡浮名,描绘闲逸生活,闲适自在,展现出他从尘世超脱的心境。两首词风格不同,却都饱含词人独特的情感与人生态度。【详解】(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内容理解。第一空:辛弃疾的甲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之景,属于实写;“梦回吹角连营”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梦境中的军旅生活与战斗场景等,属于虚写,最后“可怜白发生”又回到现实,所以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第二空:从乙词“蜡屐登山真率饮”可知有“登山”“饮酒”的生活细节,“筇杖穿林自在行”体现了“穿林”这一细节,与题目中给出的“题诗”“听歌”共同构成了乡居生活的描写。(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诗人醉意中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梦中回到号角声声的军营,开篇就勾勒出一位心系战场、渴望奔赴杀敌的将军形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绘出战士们分食烤牛肉、军乐奏响、沙场点兵的豪迈场景,进一步强化了他作为将领的形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白地表达出辛弃疾渴望为君王完成收复失地大业、建功扬名的豪情壮志。但最后“可怜白发生”,从梦境回到现实,无奈白发已生,理想却未实现,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尽显。《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表明陆游已看透尘世虚幻,放下过往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尽显淡泊名利。“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穿着木屐登山畅快饮酒,拄着竹杖在林中自在行走,一个闲适自在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身闲心太平”直接抒发了他内心的平静。“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在溪边悠闲地在苔纸上题诗,远处传来采菱的歌声,从这些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能深切感受到他对这种闲适乡居生活的喜爱,以及超脱尘世纷扰的心境。7. 把酒问姮娥 高处不胜寒 直下看山河 8.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他认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完美,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和对人们长久团聚的愿望。【导语】【甲】词: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于丙辰中秋,因欢饮大醉而作,兼怀子由。词开篇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笔,富有浪漫色彩,接着想象月宫,又回归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景抒情,引出对人生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豁达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传达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全词情感丰富,意境开阔。【乙】词:辛弃疾的《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同样写中秋明月,“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尽显豪情,“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借砍去桂树的想象,抒发对黑暗势力的不满和对光明的向往,词中充满爱国激情与壮志豪情。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第一空:根据题目中“两首词均以中秋明月为背景,想象力丰富。【甲】中的‘把酒问青天’与【乙】中的……均是诗人对天地的深情叩问”,在【乙】词“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中,“把酒问姮娥”一句,诗人辛弃疾拿着酒杯问月中嫦娥,与【甲】词中苏轼“把酒问青天”一样,都是对天地(这里是对月中仙人)的叩问,所以应填“把酒问姮娥”。第二空:从【甲】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知,诗人感慨月宫“高处不胜寒”,意思是担心月中宫殿(琼楼玉宇)太高,经受不住那里的寒冷,所以应填“高处不胜寒”。第三空:依据【乙】词“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诗人辛弃疾想象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山河,所以这里应填“直下看山河”。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理解情感。A 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在词中先描写了中秋明月,又写自己对月宫的向往和担忧,接着看到月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相类比,指出这都是自然常理。“此事古难全”表明这种不完美的情况自古以来就难以避免。诗人通过这几句,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接受了人生中必然存在的离别等痛苦,又蕴含着对人们能够长久团聚、生活美好的祝愿,体现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B 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在【乙】词中,上片写中秋明月,把酒问嫦娥自己被白发欺人的无奈。下片“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桂婆娑”象征着遮蔽月光的事物,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阻挡国家恢复、社会清明的黑暗势力。诗人希望砍去月中的桂树(即去除黑暗势力),让更多的月光(象征光明、美好)洒向人间。这几句词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中阻碍恢复中原的投降派等黑暗势力的憎恶,以及渴望扫除这些障碍,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光明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9.(1)“隋宫秋草自芊芊”则描绘了隋宫在秋季时草木茂密的景象,通常用来寄托对历史兴衰、时光流逝的感慨。“禅房花木深”更多地描绘了一种幽静祥和的环境,与前者所蕴含的历史沉重感有所不同。(2)示例一:时空对比。诗句通过“当时”与“落日”构建了时间上的鲜明对比,前者代表了往昔的繁华与热闹,后者则是当下孤寂凄清的场景。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变迁。示例二:视听结合。诗人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半句“当时歌舞人何在”唤起了读者对往昔盛况的想象,虽未直接描绘歌舞场景,但通过提问让读者心中自行勾勒出曾经的繁华图景;后半句“落日空山闻断蝉”则将画面切换至眼前,落日的余晖与空山的寂静形成视觉画面,断续的蝉鸣则添上了听觉的凄凉,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示例三:借景抒情、象征。蝉鸣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被用作季节更替、岁月流转的象征,尤其秋季的蝉声往往带有一份凄清与落寞。这里的“断蝉”不仅是自然界的声音,也象征着那些曾经的欢歌笑语如今已成断章残篇,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历史的沧桑。【导语】徐熥的《登扬州城楼》通过描绘淮水、隋宫与秋草的自然景象,传达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在“当时歌舞人何在”的追问中,诗人表达了对繁华不再的悲凉,而“落日空山闻断蝉”则增强诗意的孤寂与时间的流逝感。【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感情。“隋宫秋草自芊芊”的意思是,隋宫在秋季时草木茂密。作者借隋朝的宫殿已荒废,秋草生长茂盛,生机勃勃。这样既展现了自然界的永恒生命力,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繁华的消逝。表现作者对历史兴衰、时光流逝的感慨。“禅房花木深”的意思是,禅房周围的花木繁茂,形成了一片浓密的绿荫。诗人通过对禅房周围环境的描写,展现了禅院的幽静和宁谧。这种环境的描写,不仅体现了禅院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两者所蕴含的情感是不相同的。(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当时歌舞人何在,落日空山闻断蝉”,昔日扬州城中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的人们如今却无处寻觅,只有夕阳西下时分,空旷的山林中传来断续的蝉鸣声,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沧桑。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往昔的扬州城歌舞升平,热闹非凡;如今落日残阳,山林非常空旷。以此来传达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沧桑感和对历史无情变迁的感慨。视听结合:“当时歌舞人何在”是想象往昔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表现扬州城繁华热闹的画面。“落日空山”,诗人画面一转,向人们展现落日残阳照射到空山的景象;“闻断蝉”这是从听觉上描写,通过描写蝉时断时续的声音,衬托出空山的寂静空旷,营造了悲凉衰败的氛围。借景抒情、象征:“当时歌舞人何在,落日空山闻断蝉”诗人将笔触转向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感慨。昔日扬州城中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的人们如今却无处寻觅,只有夕阳西下时分,空旷的山林中传来断续的蝉鸣声,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沧桑。这两句诗以景喻情,寓情于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蝉在秋季的鸣叫,让人感受到凄凉和哀愁的,蝉鸣象征着失落的心情,萧索的环境。“断蝉”不仅是自然界的声音,也象征着“当时歌舞”到如今已成断章残篇,反映了传达物是人非与历史的沧桑。10.B 11.示例一: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心。示例二:语言豪迈,展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示例三:意境开阔,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导语】诗中描绘了李白在仕途上的挣扎与彷徨,通过宴饮无法解忧、仕途艰难等表现失意和茫然,但在结尾处,以豪迈激昂的语气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展现诗人对理想的执着和对命运的乐观态度,反映出矛盾中的坚定信念。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诗歌开篇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确实营造了宴饮的气氛,但后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明诗人内心并不是愉悦的,而是充满了苦闷和茫然;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姜尚(姜子牙)垂钓遇周文王、伊尹梦乘舟绕日月而被商汤重用的典故,是表明诗人对未来仍抱有希望,而非理想破灭、前途渺茫;D.整首诗虽然有苦闷、惆怅的情绪,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最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展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并非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故选B。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确定赏析角度可以多样化,比如从诗句的意境、情感表达、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意境角度: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意境。“长风破浪”让人联想到在广阔的海洋上,狂风呼啸,海浪汹涌,船只却勇敢地破浪前行。“直挂云帆济沧海”则展现出一幅扬起高高的风帆,驶向无垠大海的画面。这种意境给人以振奋和鼓舞,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情感表达角度:诗句中充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自信昂扬的情感。尽管前面诗中描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但这两句诗却一转颓势,展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会有时”表明诗人相信时机总会到来,“直挂云帆”则体现出诗人果断、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态度。可以结合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理解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自信的情感来源,从而更好地体会诗句所传达的情感力量。表现手法角度:运用典故是一种表现手法。如前所述,这句诗引用了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这种表现手法使诗句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感。例如,可以探讨典故的运用如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言特色角度:诗句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词语简洁明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同时,诗句的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颂。例如,可以分析诗句的语言如何通过简洁有力的表达和韵律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示例一:用典表达理想追求与信心。李白引宗悫典故,表明自己如宗悫般有远大理想,即便困境也不放弃,且对未来有信心。示例二:语言豪迈显积极态度。“长风破浪”等词充满豪迈气,体现诗人困境中勇敢前行、果敢自信及远大志向,展现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示例三:意境开阔激励人。“长风”“沧海”营造开阔意境,激励人们困境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明白有信念不屈精神就能战胜困难。12. “窥我”二句反复写梅花“窥我”,实写我频繁看梅,突出细弱的梅花与贬谪的诗人同病相怜,借以表达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倒读以“离别残枝”的苍凉意象开头,以“江浅红梅”做结,暗喻自己在困境中保持高洁孤傲,显出豁达洒脱之味。【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和对话的补写。①根据上文“我们任选两句对称的诗来赏析”和下文“哦,原来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真的妙极了”可知,我们可从“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等对称的诗句任选两句赏析。如“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红梅探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里朝我望着。“窥我”二字反复写梅花“窥我”,实写我频繁看梅,突出了细弱的梅花与贬谪的苏轼同是苦命根,如坐篱牢,只能通过篱缝传话慰藉,借以显露出梅的孤傲品格,人的独立性格,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如“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下句补充说明了不仅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而且江南山岭处处花开。因此,运用回环反复的写作方法,有力地表现了江南山岭处处红梅花开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这两句诗,下句补充说明了不仅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而且江南山岭处处花开。两句诗运用回环反复的写作方法,有力地表现了江南山岭处处红梅花开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与赞美之情。②根据上文“不过,这首词感情基调忧郁低沉,不像是苏轼的词风”和下文“你结合了词的内容倒回去品读,让我看到了苏轼熟悉的模样”可知,正读以“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做结,其意思是离别时我们叮嘱要珍惜余年,红梅枯谢了,我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其感情忧郁低沉;而倒回去读意思就不同了:首先抒写伤别惜时、慨叹时光流逝的愁绪,再通过描写红梅盛开的江南美景,抒发惜春、爱春、赞春的积极乐观情怀以及高洁孤傲的豁达洒脱之味。示例:倒回去读就不同了,首先抒写伤别惜时、慨叹时光流逝的愁绪,再通过描写红梅盛开的江南美景,抒发惜春、爱春、赞春的积极乐观情怀。13. 绿 惜别(依依不舍) 14.示例一: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此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示例二: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离愁”之深重。示例三:夸张手法,将“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重。【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①空,“长堤春水绿悠悠”句意是长堤迤逦,春水碧绿,缓缓流淌。依据句中“绿”字可知,这是描绘出春水碧绿的颜色,刻画了春水的显著特点。②空,依据句意可知,“悠悠”运用叠词的形式,写出了春水绵延流淌的状态,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本空可填写“惜别”或“依依不舍”。14.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桃溪浅处不胜舟”句意是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此诗句使用了夸张手法、化虚为实、反衬这三种写法。①反衬的手法: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小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以“溪浅”来反衬“离愁”之深、之重。②化虚为实的手法:诗人把看不见摸不着、虚幻的“离愁”具体化、形象化,写出小船承载这么多的愁绪行进在浅浅的小溪上的情景,写出“离愁”之多、之深、之重。③夸张手法:桃溪即使很浅,一般情况下也不至于载不动一艘船。但诗人却夸张地说 “桃溪浅处不胜舟”,这离愁仿佛重得让船都无法行驶,故意夸大了离愁的分量。15.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有和平宁谧的感觉。 16.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用典),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通感)。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解析】15.本题考查描述诗句景象的能力。描绘景象,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还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示例:西北边塞,在冰雪消融的广袤胡天里,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远处战士们牧马归来。16.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运用了通感的写作手法;同时“风吹一夜满关山”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一二句雪净月明的实景,虚实交错绘制了一幅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画面;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又想到梅花之落,句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思念家乡的情感。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因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由此整理柜可作答即可。17.(1)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水雾朦胧的沙滩栖息的图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闲适、悠然自得等)。(2)一切名利都将会如梦一般消失,留下的只是空名而已;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表现出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流露出豁达(超凡脱俗)的人生观。【详解】(1)本题考查抒情方式。结合“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可知,“鱼翻藻鉴”形象描绘了水中鱼儿在明镜般的水面上嬉戏,使得水面的藻类随着鱼儿的动作而显得生动活泼。这里的“藻鉴”暗喻水面如同镜子一般清澈透明,映照出鱼儿的动态,形成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而“鹭点烟汀”则描绘了白鹭在河滩上驻足,仿佛在烟雨朦胧中添上了一笔生动的色彩。这里的“烟汀”形象地表现了河滩在薄雾中的朦胧美,而鹭鸟的驻足则为这片宁静的景色带来了一丝生机。 这两句诗,苏轼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他通过对鱼儿和白鹭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内心的悠然自得。同时,也为下文诗人的感慨“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做了铺垫,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美好,更加突出了人生如梦、功名利禄皆为过眼云烟的感慨。(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结合“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可知,人生中的君臣关系,就像是一场梦,无论是名声显赫的君主还是忠诚耿耿的臣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都只是一场空。然而,无论人事如何变迁,自然界的远山依旧连绵,云彩和山峦交织纷乱,清晨的山色依旧清新。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恒久、美的赞美。苏轼通过对比君臣关系的虚幻与自然景观的恒定,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这句诗也体现了苏轼的哲学思考,即在宇宙的长河中,人类的一生及其所追求的名誉都显得渺小,而自然则是永恒的、美的。18. 黄花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19.同:都代表秋色的凄寒与寂寞;不同:李白的诗借此表明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意、苦闷;文天祥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20.渴望重获自由,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国的眷恋,对抗元大业失败的遗憾。【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和写作方法的能力。《重阳》全诗内容:意思是我远离故土,孤身被囚禁在这里,头发蓬乱不堪,窗外梧桐叶落仿似故乡秋色。祈望自己能像大雁般自由的在天地间翱翔,等到黄昏日落就归巢。落叶本就无心定流水,无主的菊花就连那让万物凋敝的西风都无可奈何。昨日隐痛恍如梦中,那心中的遗憾与悔恨该有多少呢?①空,依据“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句意可知,句中的“黄花”是指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所以,“黄花”与标题相照应。②空,依据“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句意可知,写出自己渴望像大雁一样,在天地间自由翱翔,等到黄昏日落就归巢,从而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所以,本句采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19.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诗内容: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相同点:依据《重阳》中“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和《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秋色老梧桐”句意可知,两句都描绘出窗外秋季梧桐叶落的自然景象,都表现了秋季寂寞、凄凉的季节特点。不同点:《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依据“故乡秋色老梧桐”句意可知,作者离家万里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看见窗外梧桐叶落仿似故乡秋色,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身陷囹圄的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写作背景是: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其中“秋色老梧桐”一句表明入秋梧桐易衰的自然景象,实际上是从梧桐衰老的景象联想到诗人自己官场失意,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之情。20.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依据《重阳》一诗中“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句意可知,写出诗人遭囚禁,窗外梧桐叶落的景象如同故乡秋景一般。表现了诗人渴望获得自由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依据“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句意可知,作者对抗元失败深感痛心;当回忆起自己举兵抗元的遭遇和国破家亡的生活,恍如昨日一般,如今被俘,孤苦伶仃,故乡如何了呢?进而又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21.艾青首先精心选择了四种色彩——“紫蓝”“青灰”“绿”“白”,色彩丰富而鲜明。通过这四种色彩的搭配有层次地展现了黎明时分的美丽景色,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后又以灯光的“微黄”之色来衬托黎明之“白”之鲜艳,表达对黎明的讴歌(对光的崇敬)。【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当黎明穿上了白衣》是现代诗人艾青193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写了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第一节实写黎明的景致,有很多颜色如:紫蓝、清灰,绿,描写出一幅色调鲜明而又清新的图画;第二节虚写,意象新鲜。诗人对于色彩似乎十分敏感,抓得较准,表现得富于诗意。根据要求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诗歌即可。示例:艾青的《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色彩运用独具匠心。“紫蓝”、“青灰”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感觉,用来描绘夜的静谧,又以“白”字点染,象征黎明与希望的降临。色彩由暗转明,展现出从黑夜到黎明的转变,情感也随之从静谧到热烈,表达出诗人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22.月华如水,朵朵寒梅横斜于皎洁的月光之下,更增添一番别样的韵致。而白雪映照着梅与月,更加凸显梅花的素雅洁白。 23.对高洁素雅的雪月梅的喜爱和赞美;表达诗人宁静淡泊、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解析】2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梅横月处雪争明”的意思是:寒梅横斜在月光之下,在白雪的映照下更显洁白。描绘时,注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要富有诗意美和画面感。示例:在皎洁的月光下,一株株梅花傲然挺立,它们的枝干横斜交错,雪花在月光的映衬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与梅花相互辉映,构成了美丽画卷。2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在颔联中,“月映雪时梅更好,梅横月处雪争明”这两句诗描绘了雪、月、梅相互映衬的美丽景象。月光映照在雪地上,使得梅花更加娇艳动人;而梅花在月光的映衬下,也显得格外清新脱俗。这种美景让诗人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表达了对雪月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尾联中,“今夕细吟诗说与,来年此际莫寒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诗人希望将这首诗细细吟诵,告诉给朋友们,希望他们来年这个时候不要背弃盟约,再次相聚共赏美景。这表明诗人非常珍视与朋友的友谊,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综上所述,《雪月梅》这首诗通过描绘雪、月、梅三种自然元素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高洁素雅的雪月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宁静淡泊、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