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共33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园林是关于空间处理的艺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观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国 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主人休闲娱乐之地,还承担了古人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感悟。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虚实相生,正如老子说的那样:“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室”之所以为“室”,就是因为其内部“无”(空间)的存在。所以, 在老子那里,“无”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老子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 园林设计。老子认为“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因此对道的体悟需要借助某种媒介,而山水 就有该种作用。所以南朝文人宗炳说游山玩水的作用在于“澄怀味象”“以形媚道”,而在城市化 进程加剧之时,园林便充当了自然山水“悟道”的功能。
园林的每个房间本来是与户外相隔离的,但通过窗户又与户外相联系,正如明人的小诗写的那 样:“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种“望”可以把周围的景色都纳 入眼底。中国古人对“望”有着特殊的情怀。顾随教授说:“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 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见识抱负,便要一起‘发作’,弄得不可开交。”因此,古典园 林中,不但走廊、窗子与“望”有关,而且一切亭台楼阁在设计时必是为了“望”。这些园林中的 建筑不必像民宅那样循序建造,也不需讲究方向次第,而是“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空间开 阔通透而不求封闭屏障。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即是为了达到园林“可望”的效果。
“隔”是与“望”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特点。“隔”也是为了更好地“观望”, 而不是单纯划分出封闭的空间。正如由“望”形成的“借景”,“隔”则形成了“分景”之妙。园林 中的“分景”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达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隔” 与“望”都建立在虚实相关的空间观念之上,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没有绝对的封闭与开放,古典园林 规划上的曲折、婉转回旋之美便建立在这种“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念之上。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道”的感悟,也营造了独特的诗画般的意境, “借景”与“分景”等造园手法实现了虚实相生的空间感,使得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大,静止 的景色依物而变。
(摘编自徐成浩、孙晓昕《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9页)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源远流长的哲学与文化艺术底蕴,其审美特点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改 变。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为人工建造,但其中体现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时,往 往借助天然形成的山水构成园林的主基调。不管是山水还是植物,都赋予了古典园林自然的生命力, 并尽量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展示出自然之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谐美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思想。中国 古典园林通过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和谐统一,使得园林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呈现出和 谐共生之美。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不仅包括形式的和谐,还包括园林与人的美善 统一,也包括有若自然、胜似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出“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境界。
情境交融是中国古典园林表达情意的一种手法。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将对人生的态度、情怀和感 悟及对山水事物的理解,通过园林中的文字、图画、雕刻、植物等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元素表达 出来,由此激发游赏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即园林意境的体现。为了达到情境交融的艺术审美 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力求使游赏者在有限的层次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 中,忽而浓翠蔽日、古木参天,忽而山高水阔、别有洞天,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的视 觉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变幻莫测的空间布局,蕴含着中国礼乐文化与山水自然情境交融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原则是顺应自然、升华自然。在选址布局上,我国历代造园者喜欢按照“因 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布局,依照原有的山形地势和植物分布突出各自的景色特征,保存自然的审美 风格。在建筑手法上,其除了方便供游人观赏园景外,还要满足人文精神与审美及园居享乐的需求。 在造园技法上,中国古典园林的历代造园者们大多喜欢自然山水式园林。即使在没有自然山水的地 方,造园者们也会通过叠山理水、配植花草树木来模仿自然山水环境,使园林富有天然之趣。园林 中原有的自然山水、花鸟虫鱼,融入人工建造的亭台楼阁,形成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这一 自然是 比现实自然界的自然更高层次的理想自然。所以,园林建造中的选址布局、建筑手法、造园技法均 以遵循自然、升华自然为原则,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审美境界。
(摘编自马玛骞、林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意蕴探析》)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虚实相生”观念和“和谐”思想都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园林设计中 也需考虑循序建造、方向次第。
B. “道”具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特点,需借助一定媒介才可体悟,南朝文人宗炳认为,自 然山水的“悟道”功能需借助园林来实现。
C. “隔”与“望”均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两者相辅相成,并分别形成了古典园林的“借 景”和“分景”之妙。
D.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古典园林的选址布局、建筑 手法、造园技法均能体现对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隔’也是为了更好地‘观望’”可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隔”既可以有效防止审美 疲劳,又能有移步换景的效果。
B. 材料一中“按时景为精”与材料二中“依照原有的山形地势和植物分布突出各自的景色特征”, 体现出古典园林不同的造园原则。
C.中国古典园林富有天然之趣,这和历代造园者们大多追求将园林与自然山水相结合以及园林 建造有意模仿自然山水有着密切关系。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9页)
D.中国古典园林虽是人工创造的艺术,但并非完全由人工建造,因其往往以天然形成的山水为 主基调,所以仍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归园田居记》中记载苏州拙政园的建造:“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 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B.宁波天一阁前开凿“天一池”直通月湖,四周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体现江南庭 院式的园林特色。
C. 观赏者登上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远眺西北方向的虎丘塔,在视觉上扩大了留园的空间感, 使留园获得无限的“景外之景”。
D.北京颐和园内“知春亭”取“见柳而知春”之说命名,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柳丝吐绿,让人 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感。
4.材料一引用老子和顾随的话,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5.大观园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座理想化“纸上园林”,展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大观 园既利用了原址宁国府会芳园旧有的树木、山石、流水等景观,又建有精致的亭台楼阁;潇湘馆等 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馆内的清幽翠竹与林黛玉的孤高性 格相契合;园内匾额楹联满目,碑刻书法全具,蔚然成景;大观园采用多种造园手法,实现了步移 景异的空间变化。上面对大观园的介绍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哪些艺术审美特点 请结合材料二进 行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 9题。
庖丁解牛
胡炎
有人请庖丁解牛。
其时庖丁刚刚睡醒,正在细细梳发。近午的日光斜照窗棂,在墙壁上投下朦胧的光影。庖丁也 站在光影里,形销骨立。他听到了来人的声音,不急,衣冠整齐后,这才打了个哈欠,缓步出门。
上午睡觉,是庖丁的习惯。
来人奉上酬银。庖丁瞟一眼,银面肃然。酬银自是不菲,这是庖丁的身价。
“有劳了!”来人赔笑,拱手。
“申时到。”庖丁说,“好草好料,别委屈了牛。”
来人诺诺点头,告辞。
庖丁坐在院中石桌旁。石桌一尘不染,光华如砥。石桌的上方,是一棵老杏树,疏枝繁叶,有 鸟雀啄着青杏,自在呜啭。庖丁沏了菊花茶,轻啜慢品。清苦中的淡香,入喉便浸淫了灵魂。再吃 几块茶点,便作午餐了。
庖丁只吃素食,从不食肉。
然后,磨刀。磨得很细、很轻。磨刀声如风行水上,有绵长的乐感。用抹布擦拭干净,刀映着 日 光,有如明镜。庖丁在刀背上看自己的脸,眉似弯弓,目如悬月。庖丁微微笑了笑,又以食指试 刀刃,似触未触间, 一粒血珠饱满如豆。庖丁把食指含在嘴里,吮了。
牛很壮硕,毛色黄亮。庖丁端详一阵,甚是满意。院中早拥了一众看客,引颈跷足,观赏庖丁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3页(共9页)
的绝技。
庖丁仍不急,柔柔地抚摸牛脊。良久,再抚牛的面颊。庖丁的手柔若无骨,分明不是拿刀的手。 牛一动不动,眼神迷离。庖丁退后一步,对牛说:“我们开始吧。”
牛眨了下眼睛,有泪花闪动。
“不怕。”庖丁笑笑,取出刀来。
众看客屏息敛声,四下静得落发可闻。
刀抖碎了日光,走进牛的肌肤。绵延时,宛似游龙;迅疾时,寒光四溅,波月飞花。酉时,刀 入鞘内,庖丁背着手,看眼前的牛。
牛依旧站立着,尚有鼻息。
“刽子手!”牛哞叫了一声,说。
庖丁一愣,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听到牛说人话。日已偏西,夕阳里有血光,牛被血光涂染,徒增 了几分悲壮。
“你说什么 ”
“刽子手!”
庖丁说:“不,我是艺术家。”
牛拼尽了最后一丝气力:“刽子手从不说自己是刽子手。”
话落,身体分作两半,轰然倒地。
暮色黏稠,庖丁在瞑晦的路上独行。外物皆似隐去,唯余那头会说话的牛。庖丁看到自己的刀 在牛身上开花。美,美极了!打他将解牛技艺练到炉火纯青起,这花已开了二十余年。
可是,牛说他是刽子手。
庖丁忽而泪湿双目,世间,终是知音难觅。月色清寒,浴着落泪的庖丁。庖丁感到很委屈,也 很孤独。
牛说:“上山吧。”
“为何 ”
“你曾是我们的朋友。”
山道崎岖,草莽在月色中匍匐,有虫鸣和溪涧之声传来,辽远空明。满天繁星童谣般闪烁。
草香雾气一样缭绕,让庖丁有些恍惚。
庖丁看到一个少年,剃着瓦块头,骑在牛背上,口含柳叶,吹着清亮的柳笛。山雀在柳笛中舞 蹈,甚而有胆大者,落在他的肩上,与他戏耍。
庖丁恍然想起,自己曾是个牧童。
影影绰绰,果然有一群牛。这些牛中,有他牧养过的,也有它们的亲人、子孙和朋友。庖丁心 头一热,加快了脚步。近了,群牛化作一团乱影,消逝无踪。
庖丁怅然四望,心底忽而生出一股苍凉。
月光漫泄、收拢,在他眼前站成了一面银镜。镜中人气质卓然,向他微笑。
“以解牛之技而冠天下者,非庖丁莫属。”镜中人说。
庖丁拱手一揖:“谬赞了。”
镜中人庄重了神色,道:“既可解牛,则人宜可解,不错吧 ”
庖丁怔了一下,无话。
“这般沉默,是不能,还是不敢 ”镜中人冷笑,兀自脱了衣服,亮出清朗的肌体。
庖丁也冷笑了。抽出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着镜中人,若笔走龙蛇,舞得潇洒自如,舞得 狂放不羁。不消半个时辰,庖丁收手,掷刀于地上,发出叮当脆音。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4页(共9页)
“你是个真正的艺术家。”镜中人说。
须臾,头颅坠落,全身作千百碎块落入草丛,噗噗有声。
是夜,牛哞雄浑,响彻夜空。男牛、女牛、大牛、小牛,用哞唱庆贺一个仇人的死亡。
然而不久,它们便后悔了。它们迎来了笨拙的屠夫,那些屠夫的刀功不仅拙劣,而且足够凶狠。
活着的牛们,开始深深地怀念庖丁,怀念那些死在庖丁手里的牛——那样幸福而优雅地死去, 已成这世间的绝唱。
不过,也有人说,庖丁没死,午夜时分,他在月色里磨刀。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开篇写庖丁睡醒后的情景,通过景物烘托和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庖丁对自己 解牛的技艺十分自信。
B.庖丁让请他解牛的人好草好料喂牛,并在解牛前长时间柔柔地抚摸牛脊和牛的面颊,可见他 于心不忍,心中充满了矛盾。
C. “宛似游龙”“波月飞花”等比喻,从正面写庖丁的解牛绝技,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他解牛时 动作之快,并且充满了美感。
D.庖丁归途中看到的牧童、镜中人其实都是庖丁自己,这两种角色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庖丁形象, 前者纯真,后者勇敢。
7.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一 项是(▲)(3分)
A. 石桌、老杏树、鸟雀等意象勾勒了庖丁的生活环境,突出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
B. 庖丁喝菊花茶,吃茶点,从不食肉,可见他性情高雅,有一颗清高恬淡的灵魂。
C. “很细、很轻”写庖丁磨刀动作,“风行水上”“绵长的乐感”写出了磨刀声的轻细美妙。
D. “微微笑了笑” 一笔神态细节,流露出庖丁对自己“眉似弯弓,目如悬月”脸相的满意。
8.为何牛说庖丁是“刽子手”而镜中人却说庖丁“是个真正的艺术家” (4分)
9.对文末画线的句子,有读者说是画蛇添足应删除;也有读者说不能删除。你赞同哪一种说法 请 简要说明。(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材料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 · 梁惠王上》)
材料二: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 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 。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5页(共9页)
(节选自《孟子 · 滕文公上》)
材料三: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 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 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 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 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 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秽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 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秽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 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 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早谷皮 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 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 滋殖桑麻。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 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未有能摇其本而靖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 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
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 3 分 )
凡春种A欲深 B宜曳C重挞D 夏种 E欲浅 F 直置G自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衣帛”文中指穿丝织的衣服。“衣”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穿,与《出师表》中的“臣本 布衣”的“衣”意思不同。
B. “稼穑”,在这里泛指农业劳动,其中的“稼”为种植,“穑”为收割。
C. 材料一的“树之以桑”中的“树”,指种植,与材料二的“树艺五谷”的“树”意思不同。
D. “若”,意为如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中的“若”意思 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反对用武力征服,主张推行王道,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 教化。孟子将这种思想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勾画了一副衣食无忧、守礼知义的美好画面。
B. 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了养育。百姓不仅要吃饱穿暖, 住得舒服,还需要接受教育。
C. 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就如同潜入泉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 就如同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 国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明君必须要对天时地利了如指掌,教导百姓耕种收割,指导他们养 育六畜,按季节种植树木。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4分)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4分)
1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以上相关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君王重视农业的好处。(3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6页(共9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危稹
楚楚雪衣明,烟霞径里行。
不管陶令野,有节伯夷清。
一见消尘虑,相亲长道情。
秋风着梧叶,时作九皋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将鹤的羽毛比作白雪,叠音词“楚楚”强调了鹤羽鲜亮整洁的特征。
B. 次句中的“烟霞”借代山水、山林,这是以鹤的生活环境衬托其精神品格。
C.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陶令”指即陶渊明,因曾任彭泽令,故称。“伯夷”是商周之际的贤 人,商末孤竹国君长子。
D. 颈联抒情,意为初见鹤即可消除俗念,常相亲则能培养超凡脱俗的情操。
16.请简要分析本诗刻画的“鹤”的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 ▲ , ▲ ”表现了他谦逊的态 度和对礼乐的重视。
(2)《登岳阳楼》中表现了杜甫在个人的不幸时还记挂着家国之悲的诗句是“ ▲ , ▲ "。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 ▲ ”描绘的景象与苏轼《赤壁赋》中“纵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呈现的景象有极高的相似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国产动画的耀眼明珠,它以大胆创新的姿态重塑经典神话。影片 在人物塑造上极具巧思,哪吒不再是刻板印象里的小英雄,而是被赋予了魔丸转世的复杂身世, 内心满是孤独与渴望认同的矛盾,形象饱满鲜活。在剧情推进中,亲情、友情、命运的抗争等元 素交织,紧密相扣,每一个情节转折都( A ), 极大地牵动着观众的情绪。
从视觉效果看,精美的画面犹如一幅幅灵动的艺术画卷,将奇幻的神话世界逼真呈现,特效 的运用更是( B ), 让哪吒与敖丙的对决场面震撼人心。它在传承传统神话的基础上,巧 妙地融入现代价值观,“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冲破命运的枷锁, 深深烙印在观众心间,激 励着人们勇敢追求自我,成为国产动画迈向新高度的有力见证。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7页(共9页)
分 )
18.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比喻、拟人
B. 借代、夸张
C. 比喻、借代
D. 拟人、夸张
19.请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 B▲
20. 长短句变换题: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4分)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部在人物塑造上极具巧思、剧情推进中多种元素交织紧密且视觉效 果精美的国产动画电影。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我的文字,完成21-23题。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性影响之一。过去30 年内海平面上升了10.25 cm, 且 ① ,预计到2050年将迅速上升25~30 cm。
提到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可能大家想到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冰川融化。确实,全球气候变 暖导致格陵兰冰原、南极冰盖以及山地冰川加速融化,这引发了全球海平面的大幅度上升。不过, 除了冰川融化,还有一个容易被大众忽视的因素,那就是_②_,其实它才是导致海平面升高的 最主要原因。气候变暖会使海水从表层到两千米左右深层的温度增高,而当温度为25℃时,水 温每增加1℃,100 m 厚的海水层就会热膨胀约0.5 cm。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灭顶之灾,地球气候将会进入“地狱模式”,变得彻底不宜 居。到那时,人类将被迫面临流浪“他乡”的命运。
治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应对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根本措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 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像“毯子”一样围在地球表面,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多, ③ ,那地 球气温上升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因此,要想给地球降温,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关 键。因此,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4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6分)

(
___
)② ▲
③ ▲
23.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例句中的引号作用最接近的是(▲)(3分) 例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A.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使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8页(共9页)
B.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C.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D.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
四 、写 作 ( 6 0 分 )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主题是“探索与创新”。本单元几篇文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人类不 断探索未知、创新实践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那么,在当下这个科技飞速发展而环境日益恶化、 文明高度发展而贫富差距空前扩大、物质无比丰富而内心日渐空洞的当下,“探索与创新”对个人 成长尤其是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9页(共9页)
2024学年第二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D【 解析】A 项,材料一第三段中明确:“这些园林中的建筑不必像民宅那样循序建造,也不需讲 究方向次第,而是‘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B 项,“南朝文人宗炳认为,自然山水的‘悟道’功 能需借助园林来实现”错误。宗炳只强调了自然山水的“悟道”作用,园林具有“悟道”功能是作者 的观点。C项,“隔”对应的是分景,“望”对应的是“借景”,两者对应的位置应当互换。
2.B 【解析】“按时景为精”即一切以时景为转移,亦即一切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依照原有的山 形地势和植物分布突出各自的景色特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3.D【 解析】材料二第四段强调中国文化与自然山水情境交融的审美特点,D项强调文化与山水交融 的意境美,可体现这一审美特点;A项,体现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造园原则;B 项,体现的是 园林顺应自然、升华自然的原则;C 项,体现的是古典园林的“借景”技法。
4.①引用老子的话,论证中国人有虚实相生的观念,并强调了老子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重要 影响。②引用顾随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人对“望”的特殊情怀,并引出下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大量 建筑设计都与“望”有关的论证。(4分)
5.①崇尚自然:园中建筑如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能体现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② 讲究和谐:大观园里既有树木、山石等自然景观,又融入匾额、楹联、碑刻、书法等人文艺术,能体 现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③情境交融:大观园潇湘馆内的清幽翠竹与林黛玉的孤高 性格相契合,是园林意境的体现;又有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其空间布局也能体现情境交融的审美 特点。④顺应自然,升华自然。大观园利用了原址会芳园旧有的树木、山石、流水等自然景观,其选 址布局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体现顺应自然的原则;而精致的亭台楼阁又是对自然的升华。(4 分,任答2点)
6.C【 解析】A 景物烘托和动作、神态描写与“庖丁对自己解牛的技艺十分自信无关”,充其量刻画 了一个孤独、从容、悠闲的庖丁形象。B“心中充满了矛盾”理解不当,应为“心中充满了对牛的悲 悯情怀”。D “勇敢”理解错误,镜中人是另一个与牧童对立的庖丁形象一一自诩解牛技艺高超却丧 失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7.D【 解析】满意的不是“眉似弯弓,目如悬月”的脸相,而是刀磨得明亮锋利,恰到好处。
8.①牛说庖丁是“刽子手”是因为庖丁浑然不顾牛的眨眼乞求、泪花闪动,为了成就自己所谓艺术 家的名号而用一把锋利解牛刀无情地剥夺了牛的生命。
②镜中人却说庖丁“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因为他技艺高超,动作行云流水,具有艺术美感,更 在于庖丁敢于解剖自己。(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示例一:赞同删除。①对庖丁的形象前文已经完成刻画,这个句子对塑造庖丁形象并没有多大作 用;②删除这个句子,小说的情节完整性并没有受到影响;③小说的主题是要表达对人的生命和动 物生命以及人和自然如何和谐共存的思考,这个句子与主题无关。
示例二:赞同不能删除。①给情节留白,激发读者思考:为什么庖丁明明解剖了自己却没有死 为 什么他要在午夜时分月色里磨刀而不是如前文所写的在阳光下磨刀 ②使上面“活着的牛们,开始
1
深深地怀念庖丁”的情节有了着落点;③更含蓄地深化了“人应当尊重一切生命并不断地解剖自己” 的主题;④让庖丁不死,更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评分参考】答“赞同删除”或“赞同不能删除”给1分。能结合文本分析理由答对1点给2分, 答对2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F
11.C【 解析】意思相同,都是“种植”的意思。
12.D【 解析】“必须”错,原文“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 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殖桑麻”,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 据。
13. (1)眼睛因此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动刀的时候也很轻。(为、行、迟、微,各1分)
(2)早种的田地干净容易整治,晚种的田地杂草多难以整治。田地的收成能有多少,和(当年)年 岁是否适宜(田地的种植收割)相随。(芜秽,收任,宜,整句句意各1分)
14. (1)使百姓丰衣足食;(2)便于教化百姓懂得人伦;(3)使社会安定。(每点1分,不局限于此,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5.D【解析】颈联为议论,非抒情。
16. (1)清高脱俗(超凡脱俗、遗世独立)。鹤拥有洁白无瑕的羽毛,生活在明山秀水之间,令人见 之忘俗;
(2)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鹤就像陶渊明一样,自在生活,不被世俗所拘束;
(3)清风亮节,节操坚贞。鹤的品格堪比贤人伯夷,坚贞有节;
(每点2分,分别为要点1分,解析1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7.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8 A【解析】“《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国产动画的耀眼明珠”将影片比作明珠,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冲破命运的枷锁”把命运当作有枷锁的对象,赋予命运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所以选A。
19.A 扣人心弦 B 锦上添花 (第一空答出“扣人心弦”2分,类似“出神入化”这样的能使上 下文基本连贯的成语给1分;第二空答出“锦上添花”2分,类似“登峰造极”这样的能使上下文基 本连贯的成语给1分。)
20.《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它在人物塑造上极具巧思。在剧情推进中,多种元素 交织紧密。它的视觉效果精美。(改出1小句给1分)
21.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灭顶之灾时,地球气候将会进入“地狱模式”,地球会变得彻 底不宜居。(建议每改对一处给2分。)
【解析】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1)成分残缺。缺少与介词“当”相对应的中心宾语,可在“灭 顶之灾”后加上“时”或“的时候”;(2)搭配不当。主语“地球气候”与“变得彻底不宜居”搭配 不当,可在“变得”前补充主语“地球”,将此句改为“地球会变得彻底不宜居”。
22①上升速度正在加速②海水热膨胀③这层“毯子”越来越厚
【解析】第①空,根据后文“预计到2050年将迅速上升25~30 cm” 可知,与过去30年内海 平面上升的速度相比,现在的上升速度正在变快,据此可写“上升速度正在加速”;第②空,根据 语境可知,该空填写的是导致海平面升高的最主要原因,结合后文“气候变暖会使海水从表层到两
2
千米左右深层的温度增高,而当温度为25℃时,水温每增加1℃,100 m 厚的海水层就会热膨胀 约0.5 cm” 可知,其原因是海水温度升高后膨胀,据此可写“海水热膨胀”;第③空,根据比喻句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像‘毯子’ 一样围在地球表面”可知, 二氧化碳越多,“毯子”就会越厚,据此可写“这层‘毯子’越来越厚”。
23C 【解析】A 选项的引号表强调,B 选项的引号表示专有名称,特殊称谓,C 选项表示特殊含义, 和例句一样。D选项表引用。
24题建议参考高考标准给分
能清楚并有理有据地回答“探索与创新”对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成长的意义,且思考比较有深度、 有思辨性,作文结构框架设计比较好,十分贴合“科技飞速发展而环境日益恶化、文明高度发展而 贫富空前扩大、物质无比丰富而内心日渐空洞的当下”题目中的这个前提的,文采丰富,情感真切 的往52分以上打。
能清楚并有理有据地回答“探索与创新”对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成长的意义,且思考比较有深度、 有思辨性,作文结构框架设计比较好,十分贴合“科技飞速发展而环境日益恶化、文明高度发展而 贫富空前扩大、物质无比丰富而内心日渐空洞的当下”题目中的这个前提的往52分靠。
能清楚并有理有据地回答“探索与创新”对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成长的意义,且思考比较有深度、 有思辨性,作文有一定的结构框架设计的,有点到“科技飞速发展而环境日益恶化、文明高度发展 而贫富空前扩大、物质无比丰富而内心日渐空洞的当下”题目中的这个前提的,往48分靠。
能清楚并有理有据地回答“探索与创新”对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成长的意义的起评分44分。
能回答“探索与创新”对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成长的意义的,但论据比较单薄,论证力度薄弱的建议 给40-43分。
在回答核心问题“探索与创新”对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成长的意义的,但回答得不清楚地,建议 给36-39分。
偏题、离题卷建议打35分或30分以下,可以适当拉大高分和低分的差距,使好作文凸显出来, 差作文得到教训。
参考立意:
在探索中认识世界 于创新处助力社会
以探索为翼冲破迷雾 用创新为舟驶向彼岸 在探索与创新中找到个体的时代定位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二
后稷教导百姓种收庄稼,种植谷物;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了养育。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 穿暖了,居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忧虑,便派契做掌管人伦 教化的司徒,用长幼尊卑之间的等级关系教导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材料三
大凡谷子:成熟有早有晚,谷苗茎秆有高有矮,收下的果实有多有少,植株质地性状有的坚强 有的软弱,米粒的味道有的好有的不好,谷粒舂成米时有的耗折多有的耗折少。种谷的地有的肥沃
3
有的贫瘠,不同的地形条件,有不同适合的作物。顺应播种的气候条件,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那么用力少却收获多。如果放任主观感情,违反天然法则,便会辛劳却没有收获。潜入泉水中砍伐 树木,攀登山峰去捉鱼,只能空手回来;逆着风向泼水,从平地往坡头滚球,形势上就困难。凡是种 谷的田地:绿豆小豆的地最好;麻、黍、胡麻就差些;芜菁、大豆最不好。 一亩肥沃的土地,用五升 的种子;一亩贫擦的土地用三升的种子。种谷的田地一定要年年更换。凡是春天下种的,要种的深 些,(而且)应当用重的“挞”拖过压下去;夏天下种,就要种得浅些,撒下去便可以出芽了。凡是 种谷子,都以雨后下种为好:通到小雨,应该趁湿时种;遇到大雨,等杂草发芽后再种。春天如果遇 到干旱,(去年)秋天耕过的地,可以敞开垄沟等待下雨。夏天如果敞开垄沟,不仅大雨会把种子冲 走不能发芽,而且发芽时庄稼和杂草一起都长出来了。大凡谷田,要早种晚种相错杂,有闰月的年 份,节气落后于日期,适合晚一些种田;然而种田大都要早一些,早种的田比晚种的田加一倍。早 种的田地干净容易整治,晚种的田地杂草多难以整治。田地收成能有多少,和(当年)年岁是否适 宜(田地的种植收割)相随。旱谷皮壳薄,米粒充实而且数量多;晚谷皮壳厚,米粒少而且不饱满。 食物,是百姓生活的根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国君向上顺应四季的气 候条件,向下开发地理上的有利形势,中间利用人的力量,因此一切生物顺遂生长,各种谷物繁殖; 教导百姓养育各种家畜家禽,按照季节种植树木,致力于整修田地,多种桑树和麻。治理国家的根 本,一定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 一定在于使大家财用富足;财用富足的根 本,一定在于不侵占生产活动的时间;不侵占生产活动时间的根本,在于减少(官府要求完成的) 事务;减少事务的根本,在于节制贪欲;节制贪欲的根本,在于返回天性。返回从自然接受的纯正 的天性。不会有摇动了根本却能使末端安定的事,不会有弄浑浊了水源却让水流清澈的事。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