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75分 得分:
一、〔武汉市期末〕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10分)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竹子的特点,其中“咬”和“不放松”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子 的特点。(1+2,共3分)
2.语文联系结合下面的资料分析:郑燮和他诗中的竹子有什么共同之处 诗人借竹子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和志向 (4分)
资料:郑燮出身贫寒,他为政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的作风,同情底层百姓。他为官时推行了很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当时的豪绅、官吏的利益,于是告病还乡。
3.诗人在诗中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诗句还有: , 。(每空1分,共3分)
二、阅读课外古诗,完成练习。(10分)
1.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黑云压城城欲摧(将要) B.甲光向日金鳞开(迎着)
C.霜重鼓寒声不起(达到) D.报君黄金台上意(报答)
2.用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写敌军来势汹汹,将士们临危不惊,准备出击的诗句是“ , ”。
(2)表现将士们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 , ”。
3.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中的“压”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第二句中的“金鳞开”指的是城内守军的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B.第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阴寒惨切的战场气氛。
C.第六句写出了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也说明将士们在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这首诗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三、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练习。(16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1.下面成语中的“善”与“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多多益善 B.多谋善断 C.心怀不善 D.善始善终
2.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惟/弈秋之为听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为是/其智弗若与
3.根据文言文内容填写思维导图,并填空。(每空1分,共7分)
文中画“ ”的两句话是 (设问句 反问句),这两句话表明两个人的学习结果不同,不是因为 的差别,而是因为 。
4.作者通过这篇文言文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一个具体事例证明作者的观点。(4分)
四、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练习。(13分)
匡衡勤学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逮(dài):达到,及。②邑人:同县的人。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受雇为人工作。⑥遂:最终。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3分)
(1)穿壁引其光( ) A. 凿穿。 B. 通过。 C.把鞋袜等物套在身上。
(2)不求偿( ) A. 报酬。 B. 偿还。 C. 满足。
(3)愿得主人书( ) A. 愿意。 B. 希望。 C. 祝愿。
2.写出文中画“ ”句子的意思。(2分)
3.按要求在文中进行标注。(每题1分,共2分)
(1)用“ ”画出“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的目的。
(2)用“ ”画出表明匡衡用功读书,取得好的结果的句子。
4.本文主要写了 和 两件事,表现了匡衡勤学。出自这篇文言文的成语是“ ”。这篇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1+1+1+3,共6分)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6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练习。(10分)
材料一: 儿童水墨画展海报
材料二: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画,是由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所画出的画。水墨画相传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朝及近代以来不断发展。通常来讲,水墨画的特点是仅有黑白两色,画上颜色的层次是由墨的浓淡变化体现的。后来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水墨画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人物、山水、动物、植物等,其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水墨画通过对物象的描绘,来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真情实感,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今,水墨画元素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服装、家居、产品包装等方面广为应用。例如,在家居设计中经常融入中国水墨画元素,将传统与艺术完美结合,使家居更富有东方风韵。不仅如此,水墨画里还浸润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1.下面对材料一画展海报主题中“韵”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3分)
A.水墨交融 B.妙趣横生 C.儿童视角 D.意韵深远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画“ ”,错的画“×”。(每题1分,共3分)
(1)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画,只有黑白两色。 ( )
(2)水墨画的内容涉及人、景、动植物,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 )
(3)文中画“ ”的句子通过举例子,说明水墨画元素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 )
3.国际友人杰妮前来参观本次儿童水墨画展。请你结合两则材料,任选材料一海报上的一幅儿童作品,从水墨画的特点和作品含义的角度,为这幅画拟写一段简短的讲解词。(4分)
(二)阅读材料,完成练习。(16分)
材料一:飞天揽月,圆梦苍穹。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背“挖宝”之旅。
“嫦娥六号”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四部分组成。这次“出差”,任务全过程53天。此次“嫦娥六号”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登陆,对月球背面进行原位勘察和分析,同时采集月球表面的土壤返回地球。要想取回“宇宙快递”,“嫦娥六号”必须精准做好“去、下、上、回、入”五个动作。轨道器主要负责“去”和“回”,飞到月球和返回地球,既要护送大量载荷奔月取壤,还要精准完成月球样品“空中接力”,是名副其实的“地月巴士”;着陆器主要负责“下”,落到月背表面,并进行样本采集;上升器主要负责“上”,携带采集的样本从月球背面飞起来;返回器主要负责“入”,携带月壤再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嫦娥六号”还搭载了欧空局的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国际载荷,提供了开放的国际合作机会。
材料二: 首次月背“挖宝”,离不开特种电机的“一臂之力”
智能采样是“嫦娥六号”任务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探测器经受住了月背高温考验,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了月球样品,实现了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
月面温差大、辐射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装在机械臂的两种电机暴露于月表环境中,这决定了它们要耐受太阳直射下超过13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以及比地球环境大得多的辐射,还要在真空环境下承担难以散热带来的性能衰减。电机研制团队已经顺利解决了环境适应性的问题,让机械臂电机拥有了“钢墙铁壁”般的身躯,并且电机端精度可达1度以内,确保高精度挖土。
1.材料一介绍了“嫦娥六号”的探测器组成部分、 和搭载的国际载荷;材料二中,机械臂电机适应月面环境,需要克服 、 以及性能减弱等问题。(每空1分,共3分)
2.材料一中提到的“去、下、上、回、入”五个动作分别由哪部分完成 它们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请补全表格。(每空1分,共6分)
“嫦娥六号”动作 对应部分 对应任务
去 飞到月球,护送大量载荷奔月取壤
下 着陆器

回 轨道器
入 携带月壤再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3.下面说法与材料内容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嫦娥六号”搭载了多个国家的国际载荷,体现了我国与国际的航天合作。
B.材料一中的“地月巴士”是指“嫦娥六号”着陆器,“宇宙快递”是指月球上的土壤。
C.“嫦娥六号”探测器多点、多样化自动采集月球样品,完成了智能采样的关键环节之一。
D.特种电机不仅拥有非常坚硬的身躯,而且电机端精度可达1度以内。
4.看到“嫦娥六号”圆满完成月背采样任务的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了解的信息写一写。(4分)
古诗文阅读
一、1.拟人 挺立青山、意志坚定
2.郑燮为官清正,他和他诗中的竹子都有面对险恶的环境依然不屈不挠的特点,都十分坚韧刚劲。诗人借竹子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精神品质和志向。
3.托物言志 示例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1. C
2.(1)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2)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3. C
三、1. B
2. C
3.示例
设问句 智力 他们的学习态度不一样
4.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示例我曾经一边写作业,一边想着去打篮球,结果很多会做的题目都做错了。从此我明白了学习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四、
1.(1)A (2)A (3)B
2.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
3.(1)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遂成大学。
4.匡衡凿开墙,借邻居家的烛光读书 匡衡去富人家做工不计报酬,只求借给他书凿壁偷光 示例学习应该刻苦努力,拥有不怕困难的恒心和毅力,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五、 (一)
1. D
2.(1)× (2) (3)
3.示例海报中的荷花图虽仅有黑白两色,但却用墨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画上颜色的层次,气韵生动。这幅画淡雅清新,同时又传达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
3. B
4.示例看到“嫦娥六号”各部分在太空中有序完成各项任务并顺利返回,我深深感受到我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都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