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整体设计思路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的一次次挽救民族救亡的斗争。通过学习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中国民众的义和团运动,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斗争虽然具有一定的爱国性,但由于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阻挠,没有真正挽救民族危机,反而使得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不封建社会,因此,进行推翻专制 统治的民主革命,才是中国前进的方向。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 华、《辛丑条约》等基础知识,对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也有所了解,但更多地限于表面,缺乏对这一时期的整体的把握和理解。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性质和意义,理性分析斗争的积极性和局限性,深入体会复杂的历史面相。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人民反抗外来 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晚清时期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 教材中本节课主要选择典型事例:“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来体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及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阶级人民所做过的努力。
教学目标 本课涉及的时间空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由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等重大历史事件组成。 1、通过历史发展的循序,学习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文献材料、图表等资料信息,并能够通过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正确评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发展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本课的课题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本课,能够让我 们了解在民族危亡之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以及从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热情。
我们学习本课,重要的是学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有助于发展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重要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及失败原因。
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高一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本;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 方法:讲述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时局图 教师讲述: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进行变革。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图文资料,让同学们感受到大危机之下,中国人民将开展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发愤图强的探索,从而揭示本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 戊戌维新运动 PPT出示材料 1、背景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并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巨额赔款,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维新思想传播: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课本103页《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阅读教材P103“历史纵横”: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的思想。 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2、过程 理论宣传 政治实践 序幕:公车上书 ①时间、人物:1895年,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②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③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实践: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推动变法 “百日维新”(PPT出示有关材料) 材料(课本104页):“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初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注释】1898年是戊戌年,故又称“戊戌变法”。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②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③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注释】说明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4、戊戌变法失败的表现:(课本104页) 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干北京菜市口。 ③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4)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5)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6、意义 材料一:一批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教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百日维新”重要措施简表(PPT出示)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注释】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体现。 二、义和团运动 PPT中出示材料义和团揭帖(104页),并联系兴起原因、口号、手段等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性质、进步性及局限性。 【注释】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具有广泛群众性 1、背景 ①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注释】民族矛盾激化的体现。 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③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2、兴起: 瓜分狂潮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西方势力侵入北方统治核心地带与民众产生的直接冲突和民族矛盾激起人们强烈的排外情绪。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注释】具有爱国性,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结果: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注释】八国联军出兵镇压;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 4、评价: 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阴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注释】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①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②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③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注释】晚清北京的两次沦陷: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3、影响: ①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占领中国东北。 ②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注释】清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 阅读教材P106“历史纵横”:“克林德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 碑”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提示: 1.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2.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好和平的坚强意志。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 1.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2.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从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断崛起的汉人官僚阶级已经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这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它标志着在封建帝国内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 - -王树增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时间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②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 队。 【注释】外国驻军合法化 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注释】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3、影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军队驻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阅读教材P107“史料阅读”: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提示: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不惜卖国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国内、国外的背景材料,教师引导学生以全球的视角来看待戊戌维新运动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的必然性,为之后学生客观评价戊戌维新运动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把课本作为主要教学材料,PPT课件为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百日维新”措施和文字史料,让学生能够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理解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进 步性和局限性,从而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抗争虽然存在局限性,但是其仍旧竭尽自己的认知、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救亡图存,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辛丑条约》具体条款本身出发具体分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危害,以及对增加的条款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理解签订《辛丑条约》之后,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课后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署对中国造成的冲击。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重点知识比较密集,在教学设计中,试图进行了删减整合。此外,本设计也有很多不足,例如设计的问题梯度还不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培养其深入思考能力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