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 分)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 分)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大师(节选)双雪涛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4 分)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20 分)材料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季氏①将伐颛臾②。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⑥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根据自己的才力而担任某种职务),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笼子),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⑧。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节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注】:①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②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⑥夫子,这里指季康子。古人对长者、尊者、贵族的称呼。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⑧费,古读 bì,季氏的私邑。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丘也 A 闻有国有家者 B 不患寡而 C 患不均 D 不患贫 E 而患不安 F 盖均无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庠,古代的地方学校,属私立启蒙学校。序,是古代官办学校。庠序泛指学校。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社稷”后来指代国家。D.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萧墙之内”即家里,比喻内部。12.下列对两则短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材料一是一篇对话记录节选,主要是孟子向齐宣王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B.孟子认为,先要让百姓有恒产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C.材料二节选的是孔子与弟子的一番对话,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D.两则选文在说理方面义正词严,破立结合。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2)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14.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态度温和。但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对他们语气却很严厉。这是为什么?(3 分)(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 分)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①黄庭坚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②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③。其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④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⑤。[注]①黄庭坚被贬流放四川六年后被放还,他出四川赴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沿江东下,途经岳阳,冒雨登岳阳楼,写下此诗。②江南: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诗人的家乡在内。③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④湘娥:湘夫人,相传居住在君山。⑤刘禹锡《望洞庭》中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银山:银盘,喻指洞庭湖湖面。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投荒”意为被流放到荒远边地,诗人“投荒万死”而“生”,此时两鬓斑白。B.其一第三句诗人用“未到”,而没用“在望”,诗人还未到家乡就先欣然一笑。C.“满川风雨”中的“川”指洞庭湖,诗人在雨中饶有兴致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D.“湘娥”指湘夫人,“十二鬟”指洞庭湖波涛起伏,像湘夫人盘起的十二个发髻。16.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使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达到“ , ”的效果。(2)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描写出洞庭湖的浩瀚无际,磅礴气势,勾勒出一幅宏伟壮阔的画面。(3)舟不仅载诗人远游,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成为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前人的诗句运用“舟”这一意象的如“ , ”。三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几年很流行跑步,在广场、公园、街道的各种步行道上,随处可见人们跑步的身影,甚至还有人跑步上下班。但坚持跑步让大家变瘦了吗 其实,①跑步这类有氧运动存在一个漏洞,②那就是会让人上瘾。③长时间运动后,④大脑会释放叫作内啡肽的一种激素,⑤它能让跑步者充满愉悦感。不光是跑步,几乎所有的有氧运动都会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一经体验,就会让人上瘾。于是,运动者就像着魔了一样,不运动就浑身不舒服。紧接着,饮食管理会逐渐失控,对食物的渴望一发不可收拾,最后陷入为了减肥拼命运动,结果却因此吃得更多而变得更胖的恶性循环。所以,若想靠运动来解决变胖的难题,可能不仅不能对症下药,往往还会 A 。这就是很多人最终成为“难瘦俱乐部”成员的原因。他们花在运动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享受运动的乐趣,但让人烦恼的是,怎么都瘦不下来。究其原因,都怪我们以为有氧运动做得越多就会变得越瘦。但实际上,(甲),要比我们所吃食物转化的体脂量低得多。此外,也不推荐大家用跑步来抵消摄入的热量,变胖是 (乙),而运动是解决不了饮食问题的。靠运动把吃下去的热量全部消耗掉,虽然不是全然错误的想法,但实际上是给自己选择了一条曲折的减肥之路。不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即使瘦下来,也会疯狂反弹。所以短期内高强度的运动加上严格的饮食控制,尽管可以达到 B 的减肥效果,可如果减肥的效果不能保持下去,就没有太大的意义。真正的减肥并没有那么痛苦,最重要的不是控制饮食,而是逐渐改善饮食习惯。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20. 试分析文段中“难瘦俱乐部”这一特殊称谓的含义。(5 分)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真正”“最重要”等词语,以及否定与肯定相结合的句式,突出了观点,请使用这种形式,以“学习”为话题写一句话。(5 分)四、作文(60 分)23.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司马迁借历史人物樊哙之口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指天下的大事必定兴起产生于小事。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 项,强加因果,根据文章第 1 段中的“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可知,“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不是“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的原因。B 项,“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于文无据,文章第 3 段中只是说“但网上的垃圾信息……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D 项,“要始终保持一致”错误,文章第5 段中说的是“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规范要求”,这并非意味着“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2.答案:B解析:“‘能做什么’比‘不能做什么’更重要”于文无据。3.答案:D解析:A 项论述的是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的重要性,根据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可知,“网络立法”不是文章的论述重心。B 项和 C 项所述都只是文章论述的一部分。D 项内容对应文章前两段的中心观点“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成长”,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故选D。4.答案:①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从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②“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5.答案:①这种行为只讲技术不计后果,体现了“价值意识”“反身意识”等的缺失,违反了“五不”底线要求,且有可能触犯法律;②青年人应引以为戒,坚持“五不”,以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传播健康的信息。6.答案:B。解析:B 项,“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7.答案:B。解析:B 项,“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从后文来看,父亲并未下场下棋,而是让“我”代下,因此选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后文父亲再也不下棋了的决定形成第 1 页 共 11 页反差,烘托父亲淡泊的形象。8.答案: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9.答案:.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10. BDF11. A。解析:庠和序在古代都是学校,庠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二者均为古代的地方学校,并非私立启蒙学校和官办学校的区分。12. D。解析:材料一不能说“义正词严”,也不是“破立结合”。这与对话的对象有关,孟子对齐宣王说理较委婉、形象,孔子对学生则比较直接、严厉。13. (1)(4 分)一旦他们没有固定的道德标准,便会放荡无耻,无恶不作。等到他们因自己的行为获罪,便对他们施以刑罚,这是坑害人民。(4 分)你们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臣服,却不能使他们前来投靠。14. (3 分)①《侍坐》中是孔子与弟子谈理想,是教学内容,需要启发诱导,故孔子平易近人谦逊和蔼。②《颛臾》中,冉有季路作为人臣,而不担当责任。他们不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要求,也不符合孔子的治国理念,故孔子严厉责骂。【译文 1】没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一般的民众,只要没有固定的资产,便没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一旦他们没有固定的道德标准,便会放荡无耻,无恶不作。等到他们因自己的行为获罪,便对他们施以刑罚,这是坑害人民。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因为这个缘故,开明的君主安置民众的产业,必然使他们对上可以赡养父母,对下可以养活妻子儿女;丰收的年份终年丰衣足食,灾荒的年份面与死亡。然后使他们向善,这样民众可以很轻松的跟从。现在呢,安置民众的产业,使他们向上不足以赡养父母,向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丰收的年份终年艰苦,灾荒之年避免不了死亡。这种情况下,人民避死求生还来不及,哪有闲暇去顾及礼义廉耻呢!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五亩的宅院,种上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可以穿上帛衣。鸡猪狗之类的牲畜,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第 2 页 共 11 页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有肉吃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错过庄稼播种生长的季节,八口之家可以避免饥饿。重视学校教育,教给人民忠孝礼法,头发斑白的老者便不用再奔波劳苦。老年人穿帛衣,有肉吃,一般百姓不用受冻挨饿,能做到这些还不能称霸的,是没有的!【译文 2】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15. D ,“十二鬟”指的是君山,诗人将君山比作湘夫人盘起的十二个发髻,并非洞庭湖波涛起伏,此选项理解错误。16.①表达了诗人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之情。诗人被贬流放,历经苦难,两鬓斑白,非常庆幸能活着出川奔赴家乡。②表达了诗人劫后重生、渐近家乡的喜悦之情。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感到离家乡越来越近了,不禁一笑,满怀喜悦。③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豪迈之情。诗人在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眺望君山,登高望远,怀古幻想,写出了洞庭湖的浩荡和蓬勃,体现了诗人的乐观豪迈和豁达洒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第 3 页 共 11 页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18. 【 参考答案】A.南辕北辙/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B.立竿见影 [2 分 , 每空 1 分]19. 【 参考答案】① 修改为: 跑步这类有氧运动存在一个弊端④ 修改为: 大脑会释放一种叫作内啡肽的激素[4 分 , 每处 2 分 , 其中指出序号 1 分 , 修改正确 1 分]20. 【 参考答案】①“ 难瘦”有谐音“难受”的意味;②“俱乐部”一词表明出现这一情况的人很多;③这一称谓说明通过运动难以减肥。[5 分,答出任意一点得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得 4 分,答出三点 5 分。意思对即可]21. 【 参考答案】甲 : 有氧运动所消耗的体脂量乙 : 因为饮食不当[4 分,每处 2 分。符合语境及字数要求即可]22. 【 参考答案】示例一:真正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养成思考的习惯和方式。示例二:真正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得到成绩,而是收获成长。[5 分主语“学习”1 分,词语“真正”“最重要 ”1 分 ,句式“不是……而是……”1 分 ,内容合理深刻 2 分。意思对即可]第 4 页 共 11 页23.(60 分)一、材料解读材料引用两句传统文化名言,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两句名言一句出自教材,一句考生耳熟能详,体现教考衔接;名言间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关系,体现思辨色彩。材料两句话,都谈及成就“大事”过程中如何处理“小事”。两句话由连词“而”连接,构成形式上的转折关系。“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出自《鸿门宴》,教材注释为: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这句名言提醒人们,成就大事须要摒弃“小事”的纠葛。“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原句当为“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指天下的大事必定兴起产生于小事。这句名言提醒人们,成就大事必须从小到大,由少到多,这是自然规律。思辨话题及逻辑关系概念理解核心概 本义为 词性精 找准参照 推断语境义念 基 准大行、 大事业、 名词 “大行、大礼”与“细谨、 青年我(我们)欲为之大事大礼 大礼仪 小节”互为反向参照,大行细谨、 小礼节 名词 指大事,大礼指大的礼仪; 与欲成就的大事关系不密的旁枝末节小小节 细谨指小的礼仪,小节也指 事,对欲成就大事作用不大的小事小的礼节大事 大事业 名词 “大事”与“细”互为反向 青年我(我们)欲为之大事细 细小之 名词 参照,这里的“细”与“大” 与成就的大事关系密切但不起眼易忽视的事 相对,词性为名词,当指小 小事,为大事成就奠定基础的不可或缺小事 事在概念的理解上,“大行、大礼”与“大事”为同类参照,皆指向“大事”。“细谨”“小让”“细”也为同类参照,皆指向“小事”,不可将其理解为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等形容词。二元对立关系——“司马迁”与“老子”的观点对立,司马迁观点中“大行、大礼”与“细谨、小让”的对立二元条件关系——老子观点中,小事是大事达成的条件。本次涉及到的“二元”关系看似简单的“大”“小”是对立还是依存关系,实则比较复杂:既有“大事”与“小事”的对立关系,也有“小事”与“大事”的条件关系;既有司马迁与老子观点的对立,但又要注意这两者不是简单纯粹的对立,司马迁观点和老子观点都指向如何成就大事,在这点上,两者是统一的;同时,司马迁观点中的小事,其内涵指与所要达成的大事背离的他事,而老子观点中的小事是奠定所要达成的大事的基础小事。在这点上是可以写出深度的。思辨色彩的体现:小事累积可成就大事,纠缠于无意义的小事也可败坏大事;名言对立,第 5 页 共 11 页也有统一之处,统一在认清小事性质,辩证处理,成就大事等。二、写作任务及要求解读(一)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引发:引起,触发。、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上面材料是写作的“引发”点,是立意的基础,要以两句名言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观点要由材料综合得出,(即分析评议两则名言“小大之辩”得出自我观点);中间也可以提到材料,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尾可回扣也可不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上面材料引发了你的思考,则要求从材料出发,对看似对立的两则名言作出评议后,又要回归到反观自我成就“大事”过程中如何处理“小事”的深入思考和得出结论。(二)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动词,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在这里应为名词,指通过亲身实践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感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在这里应为名词,指受感触而领悟到的道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议论现实的针对性,要求行文过程中要针对青年自我(我们)在为成就大事处理小事上的经历和问题,思考如何从材料传统文化名句中汲取智慧正确应对。“自己的”,自己可指考生自我个体,也可指群体,要求能够将传统文化名句智慧与青年群体成就大事规律道理融合,体现出考生自己个体的感悟、个体的思考,必须有“我”的融入,以第一人称视角谈感悟思考。“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当然,议论文是比较好写的。(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要求把角度选准。说明有些角度准确,有些角度不准确。脱离成就大事如何处理小事,谈“小大之辩”是不准确的角度;脱离小大关系,单谈要有大局意识,要注重细节等也是不准确的角度;由小大之辩引出“坚持”“积累”“排除干扰”等也是不准确的角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一是成就大事者当摒弃小事干扰,二是注重小事积累方可成就大事,三是成就大事既要摒弃庞杂他事干扰,也要注重基础小事累积,四是其他角度。“明确文体”考题没有规定写什么文体,考生可自由选择。但考生一旦选择某种文体之后,其作文就应该具备此类文体的要素和特征,不能写得“四不像”。三、评分标准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第 6 页 共 11 页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三)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四、打分依据(一)打分等级参照: 平均分:45 分评分依据:一类(54-60)①能精准理解材料传统文化名言内涵,观点从材料中来。②准确阐释“大”和“小”两个方面内涵及关系,富有思辨色彩(对小事内涵能一分为二,辩证看待)。③能多角度联系青年成就大事与处理小事间关系,思考如何做,阐述充分。④论据具体丰富、运用恰切,分析严谨。二类上(51-53):①能准确理解材料传统文化名言内涵,观点从材料中来。②准确阐释“大”和“小”两个方面内涵及关系,较有思辨色彩。③联系青年成就大事与处理小事间关系,思考如何做,阐述较充分;④论据较为具体丰富、运用准确,分析合理。二类下(48-50)①能较准确理解材料传统文化名言内涵,观点从材料中来。②准确阐释“大”和“小”两个方面内涵及关系,有一定的思辨色彩。第 7 页 共 11 页(准确阐释两个方面内涵及关系、从而反观青年如何做,论据贴切丰富,阐述充分,且具有思辨性是能否上 48 分的关键。)③联系青年成就大事与处理小事间关系,阐述较充分。④有论据、运用较准确,分析较合理。三类上:(45-47)①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材料内涵。②准确阐释“大”和“小”两个方面内涵及关系,并能展开分析。③联系青年成就大事与处理小事间关系较合理,阐述较充分。④有论据、但略有偏差,运用基本准确,分析基本合理。(能准确阐释两个方面内涵,主体部分是谈两者关系,及引发对青年反观自我如何做的,可以上 45 分。)三类中:(42-44)①基本准确理解材料内涵。②只准确阐释“大”和“小”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没有准确阐释,重点谈一方面的作用,有谈两者关系和青年做法,但能展开分析。③没有联系青年现实,或联系现实不准确。④论据运用有偏差,分析不够合理。三类下:(38-41)①基本准确理解材料内涵。②对“大”和“小”两个方面都没有准确阐释,但能展开分析,两者关系没有充分分析。③没有联系青年现实,或联系现实不准确。④论据运用有偏差,分析不够合理。四类:(36-38)①基本准确理解材料内涵。②仅分析“大”和“小”中的一个方面,且不能准确阐释;另一方面仅在开头结尾提及,没有分析,主体部分偷换中心词,改为“坚持”“积累”“专注”等。③没有联系现实,或联系现实不准确。④论据运用有偏差,分析不够合理。五类:(35 及以下)①能依据材料写作。②仅在开头提及“大”和“小”中的两个方面,行文游离材料;或仅仅作为话题作文来写,脱离材料。③没有联系青年现实,或联系现实不准确。④论据运用有错误,分析有偏差。第 8 页 共 11 页(二)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1.扣分项评定①错别字,1 个扣 1 分,重复不计;②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③无标题扣 2 分。2.残篇评定① 6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② 600 字以下,400 字以上的文章,36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③400 字以下,20 分内评分。④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⑥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⑦完全空白的,评 0 分。范文大处落笔,小处着色 —— 谈人生之“大行”与“细谨”世间万事,皆有其两面。一如古人所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又或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一如人生之航船,既需在大处落笔,又需在小处着色,方可驶向成功的彼岸。大行不顾细谨,彰显的是人生的气魄与胆识。人生在世,如同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中航行,若想抵达未知的彼岸,便需有勇气冲破重重阻碍,不被琐碎的细节所牵绊。正如那位历史上的英雄樊哙,他深知在紧要关头,必须果断行动,不受小事的困扰。因此,他敢于冲破重重包围,直取敌人首级,终使战局逆转。这种在关键时刻敢于决断,不拘泥于小节的精神,便是“大行不顾细谨”的最好诠释。然而,人生之航船在追求大目标的同时,亦不可忽视小处的着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我们,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如同建造一座高楼,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不可或缺,只有将这些细节做到极致,才能建造出坚固耐用的大楼。同样,人生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我们的成败得失。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积累点滴的经验,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大行与小谨,二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追求人生大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敢于决断、不拘小节的勇气,又要有关注细节、精益求精的精神。如同那位历史上的名将岳飞,第 9 页 共 11 页他既有横扫千军的英勇,又有对部下关怀备至的细心。正是这种在大处落笔、小处着色的智慧,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英名。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同样需要在人生之航船上掌握好这两者的平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既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又要有扎实的基础和细致的态度。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在人生的航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大行不顾细谨”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并非矛盾,而是人生航船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在追求大目标的同时,不忘关注细节;在敢于决断的同时,保持谨慎和精细。如此,方能在人生的航程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悟小大相生之道,擘画人生精彩蓝图司马迁在人们耳熟能详的《鸿门宴》中写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而老子又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看似矛盾的两句话实则是辩证统一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智慧,启发我们领悟小大相生之道,助力我们擘画人生精彩蓝图。“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告诫我们“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道理,为了实现一个宏大的目标,过程中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退让是可以被接受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则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警醒我们须从细、从小处步步落实,脚踏实地,方能成就大事业。综合这两种智慧,我们当从中悟得小与大相辅相成的道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懂得如何取舍“小”与“大”。成大事者须有大格局、大胸襟,不为一时的小问题,小困难所蔽。列宁如是评价新经济政策:我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邓小平勇破姓“资”姓“社”疑难:“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检验并证明了两位伟人的超前眼界与宏大格局,苏联借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国民经济,中国由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腾飞。我们应当懂得,不辞“小让”是为了成全“大礼”。试想,若刘邦若拘泥于小节,坚持向项羽辞别,他又有几分可能从险象丛生的“鸿门宴”中全身而退呢 在向着伟大事业奋进的路上,我们应当深明大小取舍之道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仰望星空时,我们也要脚踏实地,将“大事业”落实到“小细节”中,方能不由“梦想家”沦为“空想家”。屠呦呦肩负找到治疗疟疾新方法的重任,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一步一步觅得“青蒿”这一良方,若她落到实处,步步不舍弃,又何来挽救千万人生命的“青蒿素”呢 苏炳添步步为营地艰苦训练,执着地从每一个 0.01 秒抠起方成就九秒八三的“亚洲速度”。王计兵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一点点寻找美好与诗意,终获“外卖诗人”的美名。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大事业”更是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小细节,融入“大事业”。在一个个“细”上下苦功,我们便能离“天下大事”越来越近。第 10 页 共 11 页当今时代,吾辈青年享有广阔的舞台来施展自身才华。我们应当树立远大志向,摒弃庞杂小事,同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从细从小做起,悟“小大相生”之道,擘画人生精彩蓝图。大行与细谨齐飞 宏观共微观一色古人有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又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脍炙人口的语言中阐释了两个看似矛盾对立的概念 --“大”与“小”。在我看来,“大”与“小”相融相生,相得益彰。大行与细谨齐飞,宏观共微观一色,是处理“小”“大”关系的智慧。司马迁曾借樊会之口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古人的智慧穿越千百年的时空告诫我们:要于宏观角度把握事件全貌,切忌因小失大。诚然,眼前的既得利益十分诱人,但如果我们没有从全局角度考量,极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君可见《六国论》中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暂时保全了自己国家的安全,但最终也难逃覆灭的下场。倘若齐国与其他五国身处同一战场抗秦,放眼宏观考量而不是只保全一时安危,说不一定历史将会被改写,齐国也能避免被吞并的下场。君亦可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十年,忍一时羞辱最终成就自我,一雪前耻。由此可见,我们要远观壮阔知伟力,从宏观之手把握事情全貌。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启示我们于细微处锦上添花,成就完美。著名的“短板效应”告诉我们: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决定木桶的容量。因此修补好每一个漏洞,把每件小事臻子至善才能成就自我。微观的好坏决定人生的高度,这要求我们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拥有细致谨慎的心理锦上添花。“刮腻子”这样一件事,马宏达练习了两千多个日夜,使墙壁各处的误差不超过一毫米。这样细致的练习使他摘得世界技能大赛的桂冠。可见,“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只有把握每一个细小的微观之处,近察细微赏平常,才能最终成就大道。“大”与“小”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不能脱离彼此而孤立存在。诸当下,有些青年在热血沸腾的年纪只顾眼前的及时行乐,白白蹉跎时光,这是忽略了宏观的视角因小失大;而有些青年每日喊口号,做计划,却从来不把行为落到实处,是忽略了细微,缺乏细谨的心态。只有真正将两看有机结合,吾辈青年才能在人生画卷上泼墨洒毫,绘出绮丽画卷。大行与细谨齐飞,宏观共微观观一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于时代潮头,绘人生华章。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