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宝鸡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宝鸡市2025年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两个月来,DeepSeek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有那些突出优势呢 人工智能解决了资源不足问题,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人工智能不仅在记忆、理解等低阶认知能力上超越了人类,而且在分析、评价、创新等高阶认知能力任务上也有惊人表现。人工智能使得教育的规模化与个性化得以同时实现,尤其是智能学伴所带来的人机互动,可以使因材施教达到新高度、新水平。人工智能能够有效减轻师生负担,可以帮助教师快速生成教案和课件、批改作业、命制试题并进行试卷分析等,可以帮助学生精准学习以走出题海战术误区。
人工智能可以给教育带来利好,我们应该热情拥抱。充分应用人工智能,但也要看到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指出,人工智能虽然在局部上超越人类智能,在总体上低于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也不能代替人类的思考和情感。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优化表达、梳理逻辑,但是不能替代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创造性的思考。人工智能也不具备想象力和直觉,不具备情感与意志。简言之,人工智能可能具备了“聪明的脑”,但不具备“温暖的心”。 “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超过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目前还存在识别信息误差、算法偏见、回避敏感问题等弊端。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可能会让机器知识凌驾于人类知识之上,使知识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受到威胁。而人工智能最显而易见的主要风险之一是它有可能操纵人类用户,而儿童和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这种操纵的影响。如我国有学者认为,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具有意向性、欲望和情感,但在学习人类知识并与人类偏好对齐后,也会表现出自己的特定偏好,会扰动人类道德的自然状态,引发新的伦理风险和困境。
因此,我们既要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又要把握好其使用限度。教育要凸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人工智能只是辅助手段。
(摘编自褚宏启《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及其限度》,2025年第3期《中国基础教育》)
材料二:
记者:近期,国内DeepSeek推出了性能优越且成本效益高的新模型,引起全球轰动.这类探索是否代表中国AI从应用创新向基础创新跨越 您如何评价这类“小而精”模型.通用大模型的差异化价值
李国杰:DeepSeek的推出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不仅创下 全球用户增长速度的新纪录,还引发了市场对相关硬件需求预期的调整。例如,英伟决股价短期内有所波动,反映了市场对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行业变革的敏感性。这也声国科技公司在全球最关注的核心技术领域,正通过持续创新重塑世界既有格局。
DeepSeek为在受限资源下探索通用人工智能开辟了新的路径。传统大模型通常从.的通用能力出发,逐渐向特定应用场景优化。相比之下,DeepSeek采取了一种不同的多-通过专注于特定任务或领域,逐步扩展其通用能力。这种方法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态的发展,并促进通用人工智能的社会共享。
长期以来,中国AI企业侧重于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追求快速盈利,较少涉足核.术的原创性突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真正的差距不在于资金或硬件的短块,于缺乏原创技术和发明,以及在增强信心和有效组织高水平人才进行创新方面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积累,中国企业逐渐增强了原创研发能力。DeepSeek带了一头,他们把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之路作为奋斗目标,并吸引了一批充满创新热快奇心的年轻博士加入。这些90后的中国青年展现出与西方同行平等对话的信心和下先”的勇气,成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希望。
记者:数据被称作新时代的“石油”,但高质量数据的获取越来越难,AI发展会好数据枯竭吗 未来应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李国杰:确实存在隐忧。现阶段人工智能的宝流是数据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数据就没有智能,数据已成为AI技术进步的关键。有专家预计,2026年现存高质量语言复据将耗尽,合成数据将成为关键突破口。因此,行业正从“大数据”转向“好数据”。未来的AI应用需要大量稀缺且难以获取的长尾数据,如自动驾驶中的极端天气与路况数据、具身智能训练所需要的复杂场景数据等。
在医疗、工业控制、金融等垂直领域,优质数据更依赖于人工标注,往往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因此,数据标注不完全是劳动密集产业,其大有发展前途。为此,我国应把握数据标注产业升级的机遇,发展 At辅助标注技术,建立和完善行业数据标准,推动数据标注向技术密集型转变。DeepSeek等企业的实践证明,优化数据质量比单纯增加数量更有效。
(摘编自李军辉《人工智能将走向何方 一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李国杰》2025年2月26日《学习时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既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又能通过智能学伴实现个性化教学。
B.人工智能的算法偏见和回避敏感问题等,会威胁知识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
C.相比传统大模型,DeepSeek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的发展。
D.在垂直领域,数据标注产业往往需依赖高素质专业人员的人工标注以保证质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工智能虽能优化逻辑表达,但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性思考和情感互动功能。
B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减轻教师负担的途径包括生成教案、批改作业和精准学习指导等。
C. DeepSeek通过“小而精”策略探索通用人工智能,这与传统大模型的路径不同。
D.中国AI企业长期侧重应用创新而没有原创研发能力,DeepSeek实现了这一突破。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数据枯竭”挑战应对策略的一项是(3分)( )
A.推动数据标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B.依赖更多人工标注医疗数据以保证专业性和准确性。
C.通过合成数据技术补充高质量语言数据的不足。
D.建立行业标准并优化数据质量以替代数据规模扩张。
4. 材料一提到“人工智能可能具备‘聪明的脑’ ,但不具备‘温暖的心’”。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并说明其在教育领域的启示。 (4分)
5. 材料二中,李国杰认为中国AI企业“真正的差距在于缺乏原创技术和发明”。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国应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教育变革实现“基础创新跨越”。 (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地麦子
野水
那一地的麦子,静静地躺在麦场里。这些麦子,是我和父亲从山梁上的坡地里,一捆一捆背回来的。我的肩膀上,还留着麻绳勒下的深深的印痕
那天,父亲早早地就去赶山外镇子上的四月八农忙会,买了两条新麻绳和一片荷叶包裹的甑糕。麻绳是背麦子的工具。山里的路,都是羊肠小道,只能人背。
傍晚,一家人一边喝着大颗的玉米糁子熬的稀汤,一边听父亲安排收麦的事情。每年的这个时节,他都要不厌其烦地说。神情庄严肃穇,话也比平时稠了许多。因为兴奋,他的额头,在屋檐下昏黄的亮光处,显得更加黑红。他说,下午去杏树沟看了,那片阳坡的地,麦子已经能割了,看样子,比往年能多背两三捆哩。
父亲喝完汤,起身点亮马灯,坐在院里,开始细致地磨镰刀的刃子。马灯昏黄的龙,映在他头顶的柿子树叶上,又折射到越来越亮的镰刃上。那些镰刃,也是使用了多年的,有几个的中心部分,已经凹进去一条月牙形的弧线,但却没有一个生锈,它们都被父亲用一张牛皮纸紧紧地裹着,放在半墙上空的窑窝里。这些镰刃如勇士 今个摩拳擦掌,即将驰骋麦田。
柿子树的叶子,在微凉的风中簌簌地响动,镰刃也在磨石止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磨石上面的水,渐渐由清变黑。一把水浇上去,镰刃露出更加铮亮的刀锋。父亲用他的大拇指在镰刃上试了试,锐利得很。
那些镰刀的把儿,放在屋檐下的木棚里,有六七把之多。父亲一把一把地检查。他挑出有一点点松动的把儿,拔出中间的细秆,把那片荷叶包裹的甑糕打开,用筷子一块一块挑出,嵌进手把的洞里,又将细长的秆儿插进去,夯实,旋紧,在捶布石上蹾了又蹾,确认结实了,然后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捶布石上,等待阴干。那片荷叶裹着的甑糕,全部被嵌进了镰刀把里。
两条新的麻绳,已经在水中泡过,柔韧,结实,挂在屋墙的钉子上,它们默默地等待着明天的“伟大使命”。那些散落在梁峁沟畔的一片片麦子,是他的另外的儿子,我的兄弟。明天一早,他们将回归家园, 与我团聚。
我尽量地伸长舌头,在荷叶表面细致地抹擦,待彻底舔干净了荷叶,又用舌头把嘴角的几个米粒卷进嘴里,回味着淡淡的清香,带着些许的遗憾和不足,回屋睡觉了。
约莫用了一个钟头的功夫,我和父亲,才到了杏树沟的那片麦地。天已经大亮,只是阳光还没有照到这一片坡地。
父亲一边割,一边叹息因为路远,来的少,荒芜了这片麦田,让村人耻笑。他的一声长叹,如见到因为分别太久,没有给予更多疼爱的孩子,惋惜而怜悯。说明年要挑几担粪水沤在地头,好好上些肥料。说实话,这片料姜石底子的土地,是长不上来好麦子的。连畔的其他人的地,还不如我家的麦子长势好。我说,这么远的地,又很薄,不值得种。在外面随便干个事情,也能挣钱买到比这片地打得多得多的麦子。
父亲始终不吭气。他已经割完了能割的,熟焦了的麦子,又将麻绳对折分开,铺在一个略斜的小坡上,把那些低矮的麦子,头对头掺在一起,整齐地摆放在麻绳上,也嘱咐我那样做,说不掉落成熟的麦粒
我不再说什么。我知道,她很固执,我已经不想再和他理论那些了。就快速地抱起一沓一沓的麦子,放在绳子上,压实了、勒紧,将两个绳头剩余的部分塞进麦捆子里,把镰刀也扎进麦捆上面。父亲让我坐在地上、将两个肩膀活动着嵌进绳子,他就在后面扶起麦捆,我两手挂在地上,向前一爬,就起身了。
我要给他秧麦捆,父亲说不用了,我背着麦子,不好扶,他自己能起来,让我先走。
既要走下一个斜坡的拐角,我回过头去,看到他已经坐在地上了,他起身的过程很是费劲,明显不如前多年,显得笨拙而缓慢。也看不见他的头,只是一捆麦子,一摇一摆地移动过来。
我将麦捆靠在山路边一块突出来的石头上,就势歇脚。父亲已经赶上我了。火辣辣的阳光,从空中毫无遮拦地射下来,我头上的汗,已如雨而泻,布谷鸟的叫声响亮而清脆,更显出山沟的空旷。父亲把头奋力地抬起来,他的脸上,并没有那么多汗水,只是发出很亮的黑红色。这样的天气,竟让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兴奋,连说晒得好,晒得好啊!中午能碾个好场。
经过七八次的歇脚,我终于把麦予背到了场里。那捆麦子,是和我一起倒在麦场的。
父亲去世多年以后,年逾不惑的我,这才明白,他的隐忍,宽厚,乐天知命,以及对于艰苦劳动的习以为常,实际上是在诠释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个生命是那片贫瘠的土地给的,他自然虔诚地躬眷腰,一生辛苦地服侍着那片土地,哪怕这个生命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微。这个过程。亦给他宔活的希望和慰藉。他何尝不清楚劳动的艰辛和价值的不对等 只是,他可能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再去做其它的事情,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去做。他对那片土地的谦恭和敬畏,甚而近乎于癫狂式的念恋,令当年的我嗤之以鼻。
我与丑地,已隔离多年,尽管也回去,然而,再也没有体验过背麦子的过程。父亲在烈日下渪着汗水的脸,以及瘦小的身影,亦如那些坡地上背回的,晒得干瘪的麦粒,在我的心底,仍不时地泛出黑红的光芒,常常刺得我在睡梦中坐起,虚汗淋漓。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在安排割麦的时候,比平时的话要多,表明他对土地和劳动的热爱,内心充满兴奋和期待之情。
B. “麦子是他的另外的儿子”这一句,强调父亲对麦田的深厚感情,甚至超越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
C.背麦子回家的路上描写布谷鸟叫声响亮而清脆./透用以勃衬静的手法,烘托了山沟空旷宁谧的氛围。
D.结尾处“黑红的光芒,常常刺得我在睡梦中坐起”,表现父亲形象在“我”的心中留下的深刻烙印。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描写父亲“磨镰刀”,通过神态和动作细节描写,刻画父亲勤劳坚韧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劳动工具的精心细致维护。
B. “麻绳”在文中反复出现,和《故都的秋》中的牵牛花、槐蕊等细小平凡的事物作用一样,都具有象征意义。
C.父亲背麦的身影,与《我与地坛》 “我看见她的背影”描写,都是以深情的文字表达对亲人的理解和怀念、
D.文章以第一人称叙写故事,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对土地的情感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情感深沉而真挚。
8. 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是怎样用“那一地麦子”统摄全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9.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说: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请据此分析文本中“父亲”这一形象与乡土社会的关联性。 (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 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 “臣闻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太宗问魏微曰: “何谓为明君暗君 ”徵曰: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 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越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材料二: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可见,声细而不可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上·治国》)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秦二世A则隐藏其身B捐隔疏贱C而偏信 D赵高 E及天下F 溃叛G不得H闻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罄,用尽,全部拿出,成语“罄竹难书”中“罄”的意思与此相同。
B.举,兴起,起,与《过秦论》中“西举巴蜀”的“举”意思不同。
C 善,以……为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用法相同。
D.道,方法、原则,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的“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唐太宗深知君臣关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君臣契合,国家才能安定,希望大臣们能直言进谏,彰显了他的宽广胸怀。
B.已连以“木从绳则正”为喻,表明裁主从谏则圣的道理,他庆幸身处不讳直谏的朝堂,愿竭尽自己的愚见,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C.魏徵见解独到,他列举唐、虞与秦二世、梁武帝及隋炀帝等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兼听纳下”的重要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D.诸葛亮认为,君主应善于观察细微的迹象,多听多看,既听取众人意见,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如此才能明辨是非,治理好国家。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2)故《书》云: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14. 唐太宗与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何相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闲居书事
张九成
小院回廊春寂寂,晚花啼鸟日迟迟。
眼前节物①皆堪赋,身外功名任有无。
蔬甲②已肥初雨润,茶旗③未展半阴宜。
一觞一咏真吾事,安用尘劳百虑为。
【注】①节物:应季节的景物。②蔬甲:蔬菜初生的叶芽。③茶旗:茶树的嫩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寂寂” “迟迟”叠词渲染春日午后庭院的静谧氛围、 “晚花啼鸟”的细节暗含动静相生的审美意趣。
B.颔联“皆堪赋”与“任有无”形成呼应,既表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又流露超脱世俗功名的淡泊情怀。
C.颈联“蔬甲已肥” “茶旗未展”通过典型物象、侧面烘托出诗人躬耕田园、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状态。
D.尾联“安用尘劳百虑为”以冠同收束全铸,强化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生活的追求,呼应了开 的“春寂寂”意境
16. 尾联“一觞一咏真吾事”化用了《兰亭集序》中的典故,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用意。(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 , ”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 “ ”一句化甲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照比喻写出元夕之夜焰火乍放的瑰丽景象,而用“ ”一句写出了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唐诗中所写“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从甲骨文的刻画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的演变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的变迁(甲),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延续。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一种智慧的凝结。
汉字基本笔画如横、竖、凝等,组合时遵循规律与比例,让每个汉字内部空间利用合理,笔画疏密得当,呈现出美观和谐的视觉效果 其外形轮廓规整(乙),大多近似方形或矩形,边界清晰。 “回”字,轮廓是规整万块,笔画均匀分布; ① 。这种规整性提升了汉字书写和认读的辨识度与美感;能在有限空间精准传递信息。对称平衡造型带来稳定性,这也是汉字方正特性的审美体现。 “国”字外框似城墙,威严庄重,象征国家稳定; ② 。这种稳定性让汉字在历史演变(丙)中保持基本结构,传承中华文化。
汉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含(丁),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 (戊),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汉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①它记录了历史的变迁,②促进了民族的智慧,③展现了独特的中华文明魅力。④在信息化时代,汉字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进一步彰显了其生命力。⑤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珍视汉字,⑥传承汉字文化,⑦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字继续闪耀世界。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句中应当删掉两个“的”,这样会使语言表达简明。
B.乙处“轮廓规整”和丙处“历史演变”构词方式不同。
C. 丁处“蕴藏”读为yùn cáng, “内含”应改为“内涵”。
D 戊处“定海神针”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19. 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和句式方面分析第①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20. 仿照文中第②段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别续写句子,每处不超过25字。 (4分)
21. 文中第④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任意两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2. 文中第③段说“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请从你熟悉的古代典籍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00字。 (5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 答案C
2. 答案 D
3. 答案B
4.答案①深层含义:比喻人工智能虽在认知能力(如分析、逻辑)上强大,但缺乏人类的情感、直觉和道德判断。②教育启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利用AI辅助资源与效率提升,但需强化师生情感互动、创造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避免技术过度主导教育过程。思路点拨①来自材料一第2、4段;②来自材料一第4段、第5段。
评分标准:含义分析准确(2分);启示紧扣教育领域,逻辑清晰(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答案①技术创新:突破原创技术和优化数据。 (1分)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如DeepSeek的“小而精”模型),吸引高端人才,鼓励青年科学家探索前沿领域;(1分)发展合成数据与AI辅助标注技术,提升数据质量而非数量,支撑技术突破。 (1分)②教育变革:培养创新思维和强化伦理教育。(1分)通过AI减轻机械性学习负担,释放学生创造力; (1分)防范技术风险,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 (1分)
思路点拨①由材料二第4段、第6段、第7段得出;②由材料一的第2段、第4段得出。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 答案 B
7. 答案C
8.答案①线索作用。 “那一地麦子”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串联起“割麦-背麦-忆麦”的叙事脉络。②结构统摄。开头以“麦子静静躺在麦场”引出回忆;中间详细描写割麦、运麦的过程,展现麦子与父亲生命的紧密关联;结尾以“晒得干瘪的麦粒”触发对父亲的追思,首尾呼应。③象征意义。麦子既是父亲劳动成果的具象化体现,也是乡土社会中农民与土地共生关系的象征,承载着父亲的生命价值与精神寄托。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
答案①对土地的依赖:父亲靠土地上种植的麦子为生,即使杏树沟的土地贫瘠、路远,他仍坚持耕种,体现出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黏着在土地上的特点。②传统劳作方式:父亲遵循传统的农忙时节安排收麦,细致地磨镰刀、修整镰刀把、用麻绳背麦子,这些传统的劳作方式代代相传,是乡土社会农业生产的典型表现。
③对土地的情感:父亲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把麦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因荒芜了麦田而叹息,对土地充满谦恭和敬畏。④生活观念与态度:父亲隐忍、宽厚、乐天知命,习惯艰苦劳动,他明白劳动艰辛和价值不对等,却仍虔诚地服侍土地,从土地中获得生活的希望和慰藉。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BEG (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 答案C
12. 答案D
13.答案 (1)我虽然不贤明,幸亏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实现天下太平。
评分标准:关键词“匡救”(匡正补救) “鲠议” (刚直的议论)“致” (达到,实现)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2)所以《尚书》中说: “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听到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评分标准:关键词“天视” (上天所看到的) “民听” (百姓听到的) “此之谓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14答案①都重视听取意见。唐太宗诏令谏官随宰相入内预闻政事,虚心纳谏;诸葛亮认为君主应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②都认为君主应明辨是非。唐太宗通过与魏徵讨论明君暗君,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诸葛亮认为君主应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明辨是非,治理好国家。③都以民为本。唐太宗希望通过君臣努力使天下太平,关注民生;诸葛亮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它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对侍臣说: “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到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就可安定。我虽然不贤明,幸亏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 “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没有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王珪的话。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务必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处理国家大事,如果有所规谏,一定虚心采纳。
太宗问魏徵: “什么是明君与昏君 ”魏徵答道: “君主之所以贤明,在于广泛听取意见;之所以昏庸,在于偏听偏信。昔日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之门以纳谏,明察四方之事,倾听八方之言。因此圣主无所不知,像共工、鲸这样的奸佞之徒无法蒙蔽君主,巧言令色的奸邪之辈也不能迷惑圣听。而秦二世深居宫中,疏远臣民偏信赵高,直到天下叛乱,他还什么都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起兵直逼宫阙竟毫无察觉;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各地贼寇攻城掠地也不得而知。所以君主若能兼听各方意见,权臣便无法阻塞言路,下情必能上达天听。”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材料二:
察看倾听的政务,就是要观察微小的形态,倾听细微的声音。形态微小就不容易看见,声音细微就不容易听见,因此贤明的君主能从看到的微小之处发现事情的征兆,能从听到的细微之处发现重大的问题,从而通过内部和谐来调和外部,通过外部和谐来调和内部。所以,治国理政的方法(原则)应致力于多听取意见,因此要广泛听取、明察并采纳各级官员的意见,向众士咨询,那么万物就会呈现在君主的眼前,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就会帮助君王聆听得更全面。因此《道德经》中说: “圣人没有固定的心,而是以百姓的心为心。”眼睛为心而看,嘴巴为心而说,耳朵为心而听,身体为心而安。因此,身体有心,就像国家有君主一样,通过内部和谐来调和外部,万物就会清晰明了。只能观察到日月的形体,不足以说明眼力好;只听到雷霆的声音,不足以说明听力好,所以君主通过多见才能增长智慧,通过多听才会圣明。如果听不到五音,就无法分辨宫商;如果看不到五色,就无法分辨玄黄。如果听不到怨恨的声音,那么受冤屈的人就得不到申诉;如果不采纳忠言,那么忠诚的人就无法得到信任,邪恶的人就会趁机作恶。所以《尚书》中说: “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听到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5. 答案C
16.答案①化用《兰亭集序》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典故,表现诗人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②“一觞一咏真吾事”强调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才是诗人真正向往的,与“身外功名任有无”相呼应,体现其超脱功名、安于田园的淡泊心态。③诗人描绘了春日小院的静谧、蔬甲茶旗的生机,以及节物可赋的雅兴,最终以“一觞一咏”点明自己的志趣所在,表达对尘世纷扰的摒弃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④尾联以典故收束全诗,使前文的景物描写与议论抒情自然衔接,形成首尾呼应的环形结构。
评分标准:每点3分,答对2点即可。若有其它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
(3)示例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示例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示例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示例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评
分标准:答对一句1分,有错别字的句子为0分。
18. 答案A
19.
答案①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汉字的丰富内涵与文化价值,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②短句并列,简洁明快,节奏感强,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同时突出了汉字的多重意义,使表达更加深刻有力。
20.
答案示例①“田”字四边等长,棱角分明,尽显方正之美。/“山”字,形态似起伏峰峦,三笔勾勒巍峨。 /“日”字,模样像圆满金轮,四边周正严整。
②“森”字由三个“木”组成,结构方正,排列有序,展现繁茂与秩序。 /“林”字两边是“木”,左右对称,给人一种和谐、整齐的视觉感受。/“双”字左右相同,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特点,体现了和谐均衡的美感。 /“串”字上下是“中”,上下对称,呈现出一种和谐均衡的美感。
思路点拨 必须是举汉字的例子。第一处应体现汉字的规整性,“外形轮廓规整,大多近似方形或矩形,边界清晰”。第二处应体现汉字的稳定性, “对称平衡造型带来稳定性,这也是汉字方正特性的审美体现”。21.答案②传承了民族的智慧。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⑦让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字继续闪耀世界。
21.答案②传承了民族的智慧。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⑦让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字继续闪耀世界。
思路点拨 三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应将“促进”改为“传承”“凝聚”或“彰显” “体现”;二是语序不当,应将“独特”与“中华文明”调整位置;三是成分残缺,句首应加“让”。
评分标准:每改对一处2分,答对任意两处即得满分。
22.
答案示例:我选择《论语》。通过阅读《论语》,我仿佛与孔子及其弟子们对话交流。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感受到孔子对学习方法的深刻见解,就像孔子在我面前谆谆教导,使我懂得了思考与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
评分标准:答出典籍名称并结合名称解释句意2分,列举典籍中重要语句(或内容) (1分),并谈出对自己的感悟得2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