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一2025学年(下)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当人们还沉浸在AI带来的惊艳之时,一小部分用户很快发现了这个聊天机器人的问
题:它解决了此前所有AI机器人都有的问题一“说话不像真的”,却带来了全新的问
题一“它说假话也像真的”。在人工智能领城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形容这种“一本正经
地编造假话”的现象,它被称为“幻觉”。
1995年,计算机科学家斯蒂芬·塞勒在当时的人工智能背景下引入了“幻觉”的概
念,这一概念最初被用于指代神经网络中自发产生的新想法或概念,因为这与人类的幻觉
类似,没有明确的外部信息输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AI领域“幻觉”是一个带有一定
袭义色彩的术语,“有幻觉”意味着AI具备一定创造性能力。2017年,这个术语发生了色
彩上的变化,这时世界上已经存在一些可以稳定凭空生成图像或文字的AI了,因此创造
性不再是一个远在天边不可实现的目标。在当年Go0gl 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开始用
“幻觉”描迷那些在使用神经机器翻译模型时,生成与原文不相符的译文的现象。
2022年8月,Facebook母公司Meta在一篇论文中用这个术语来形容“自信地说假
话”,这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熟悉的,最新版本的关于AI“幻觉”的定义。2024年,哈工大
与华为联合发表了一篇长达49页的关于AI幻觉的论文,其中提到,按照生成内容与真实
世界的偏离程度,幻觉可以被分为事实性幻觉和忠实性幻觉。事实性幻觉指的是,模型生
成的内容与可证实的现实世界事实不一致。如果生成的事实性内容可以在可靠来源中找
到,但存在矛盾,则称为事实不一致。例如,当被问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时,模型可能
会错误地回答“尤里·加加林”,而正确答案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如果生成的事实性内
容无法根据已有的现实世界知识进行验证,则称为事实捏造。例如,当被问及“独角兽的
历史起源”时,模型可能会编造出一个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毫无根据的答案,如“独角兽在公
元前10000年左右的亚特兰蒂斯平原上漫游,它们被视为神圣的生物,经常与皇室联系
在一起”。忠实性幻觉指的是生成的内容与用户指令或输入提供的上下文不一致,以及生
成内容本身不自洽。如果模型的输出偏斋了用户的指令,则称为指令不一致。例如,用户
明确指示将英语问题翻译成西班牙语,但模型却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模型的输出
与用户提供的上下文信息不符,则称为上下文不一致。例如,用户提到尼罗河起源于非洲
中部的大湖地区,但模型却回答尼罗河起源于非洲中部的山脉。如果模型的输出在逻枰
上自相矛盾,则称为逻辑不一致。例如,在解决数学方程式时,模型的推理步骤正确,但最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