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正确运用判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判断的含义、基本特征和类型;深入理解性质判断、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的逻辑结构和逻辑性质,并熟练掌握正确运用各类判断的方法和规则。
能力目标: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有效提升学生识别不同类型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各种判断进行逻辑推理和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判断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运用判断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逻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面掌握判断的基本类型及其逻辑结构,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类型判断的特点。
深入理解性质判断的种类、关系判断的对称性和传递性、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的真假值判定规则,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并准确把握其真假值的判定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之间的条件关系,特别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实际运用中如何准确判断条件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巩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故事 “王戎识李”。魏晋时期的王戎七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小伙伴们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 “王戎是如何得出‘此必苦李’这一结论的?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思维过程?” 引发学生思考判断在思维和推理中的作用,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 正确运用判断。
(二)新课讲授
判断的概述(10 分钟)
理论讲解: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判断的含义,指出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强调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二是判断有真假之分,符合实际的判断为真,不符合实际的判断为假。
案例分析:展示案例 “今天是晴天”“所有的鸟都会飞”“有的学生不是团员”。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是否属于判断,并说明理由,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的含义和特征。
学生活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判断语句,并判断其真假,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判断概念的理解。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5 分钟)
结构与种类讲解:教师讲解性质判断的结构,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构成。同时介绍性质判断的种类,按照质(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和量(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的不同组合,分为六种基本判断形式。通过举例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全称肯定判断)、“有的学生不是运动员”(特称否定判断)、“雷锋是共产主义战士”(单称肯定判断)等,详细说明每种判断形式的特点和逻辑结构。
案例分析与练习:展示一些性质判断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其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并判断所属的判断类型。然后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性质判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准确运用的注意事项:讲解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如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准确使用量项和联项等。通过展示错误案例,如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提高了对环保的认识”(缺少主项)、“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加深学生对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理解。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5 分钟)
结构与类型讲解:教师讲解关系判断的结构,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构成。介绍关系判断的类型,根据关系的性质,分为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和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通过举例 “张三和李四是同学”(对称关系)、“张三比李四高”(反对称关系)、“张三认识李四”(非对称关系)、“3 大于 2,2 大于 1,所以 3 大于 1”(传递关系)、“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所以甲不是丙的父亲”(反传递关系)等,详细说明不同关系类型的特点和逻辑结构。
案例分析与练习:展示一些关系判断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其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并判断所属的关系类型。然后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关系情境,判断关系的性质,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强化学生对关系判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25 分钟)
联言判断
逻辑结构与性质讲解:教师讲解联言判断的逻辑结构,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构成,常用的联结项有 “并且”“既…… 又……”“不但…… 而且……” 等。强调联言判断的真假值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情况,当且仅当所有联言支都为真时,联言判断才为真,只要有一个联言支为假,联言判断就为假。
案例分析与练习:展示案例 “小明既聪明又勤奋”,引导学生分析其联言支和联结项,并判断在不同情况下该联言判断的真假。然后进行课堂练习,给出一些联言判断,让学生判断其真假,并说明理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选言判断
逻辑结构与类型讲解:讲解选言判断的逻辑结构,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由选言支和联结项构成。介绍选言判断的类型,分为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可以同时为真,常用联结项有 “或者…… 或者……”)和不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只能有一个为真,常用联结项有 “要么…… 要么……”) 。
案例分析与练习:展示案例 “他或者是教师,或者是律师”(相容选言判断)、“要么战胜困难,要么被困难吓倒”(不相容选言判断),组织学生分析两种选言判断的特点和真假值判定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判断给定的选言判断类型,并分析其真假情况,教师进行总结和强调,帮助学生区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逻辑结构与类型讲解:教师讲解假言判断的逻辑结构,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由前件、后件和联结项构成。介绍假言判断的类型,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联结项常用 “如果…… 那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联结项常用 “只有…… 才……”)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联结项常用 “当且仅当”)。
案例分析与练习:展示案例 “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湿”(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年满 18 周岁,才有选举权”(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 2 整除”(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假言判断的前件、后件和条件关系,以及真假值判定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判断给定假言判断的类型,并分析在不同条件下的真假情况,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梳理判断的概述、性质判断、关系判断和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的相关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各种判断类型的逻辑结构和真假值判定规则,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选择题
下列语句属于判断的是( )
A. 你今天吃饭了吗?
B. 请把窗户关上!
C. 今天天气真好啊!
D. 明天会下雨。
“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 这一判断属于( )
A. 全称肯定判断
B. 全称否定判断
C. 特称肯定判断
D. 特称否定判断
“要么你说错了,要么我听错了” 是一个( )
A. 联言判断
B. 相容选言判断
C. 不相容选言判断
D. 假言判断
分析题:指出下列判断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小张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这场足球比赛,要么甲队获胜,要么乙队获胜,要么两队平局。
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那么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之后对练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和依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判断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并选择其中两道关于复合判断的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要求写出解题思路和所运用的判断规则。
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广告、新闻报道等,找出其中运用的各种判断类型,并分析其是否正确运用,形成一份分析报告,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的文字、图片、案例、图表等资料。
教材及配套学习资料。
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或纸张。
这份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助力学生掌握判断知识。若你对案例选取、教学环节时长等有调整需求,或有其他想法,随时和我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