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4.1 探索地球表面2021 年 3 月 19 日,沉睡多年的冰岛法格拉达尔火山再次喷发,大量岩浆从地壳裂缝中喷涌而出。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对地球表面有什么影响?一、地球的结构1.地球的圈层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一、地球的结构2.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 地球表面由岩石构成,这层岩石是地球的“外壳”,它和地幔顶部岩石共同组成岩石圈水圈 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气圈中的水等水体,构 成了地球的水圈,海洋覆盖了近71%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陆,然后流回大海。水无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圈 地球上分布着水和大气,大气形成了大气圈。地球被大气所包裹。大气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减少来自太阳辐射的伤害,保持地球上的温度使之适合生物生存,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生物圈 地球上的矿物质、空气和水,加上适宜的温度,造就了适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带,称为生物圈3.地球的内部结构(1)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2)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卷层名称 深度 主要特征地壳 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密度很小且很薄,厚度很不均匀,海洋部分地壳较薄,大陆部分地壳较厚地幔 上地幔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处,上地幔在地壳以下至1000千米处 密度较小,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 地核 外地核 在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处 密度高,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 在5000千米以下到6371千米处 密度高,呈固态例题:(湖州期末)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各圈层的名称:A C .(2)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类比,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3)岩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的圈层和 B的顶部。解析:(1)地球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慢、地核三部分。(2)地球的地壳、地慢、地核,分别对应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慢的顶部。答案:(1)地壳地核(2)地(3)A二、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的类型(1)地势:地表形态高低起伏的态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和地表的相对高度。(2)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国各地的海拔,均指相对于黄海基准面的高度。例如,下图中A地的海拔为500米,B地的海拔为290米。(3)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例如,下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00米-290米=210米。观察图 4.1 -3,并结合实际生活中所见的地形,描述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种类型。地形 基本特征 举例海拔 地表起伏 平原 一般在200 m以下 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片广阔区域 如我国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山地 在500 m以上且相对高度超过200 m 地势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如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天目山脉、昆仑山脉高原 一般在500 m以上 地势相对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 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丘陵 一般 在 200 ~500m,相对高度一 般 不 超 过200m 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 如我国的东南丘陵、辽东丘陵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如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你的家乡属于哪类地形?这样的地形特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如果是高原地区,顶面平坦宽广,边缘陡峻,那么有利于发展牧业;如果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那么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如果是山地地区,地形崎岖,那么有利于发展林业,但不利于交通建设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不同地形对城市建设、交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去分析)例题:我国的五种地形中,下图中未体现出来的是(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表示丘陵、②表示山地、③表示高原、④表示盆地,由此可知,缺少的地形是平原。答案:CA.盆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二、地形和地形图2.地形图(1)等高线和等高距①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②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1. 用橡皮泥、马铃薯或其他材料做一个山峰模型。2. 在 山 峰 不 同 的 高 度 处 按 一 定 的高度差(如 1 cm)依次画上等高线,如图4.1-4 所示。3. 把山峰放在白纸上。4. 俯视山峰,你看见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5. 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画到白纸上?6. 山峰上的等高线在白纸上呈什么形状?二、地形和地形图(2)等高线地形图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②实质: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二、地形和地形图③等高线的投影原理如下图所示,用透明胶片做成圆锥山体,上面用黑笔画上等高线,然后在上方用光进行照射,在白纸上会留下投影。这些投影组成的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二、地形和地形图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图 4 . 1 - 7 和图 4 . 1 - 8 是某山地及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已在地形图上标出,请在表 4 . 1- 2 内填写各地形对应的等高线特点。地形部位 景观图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地形部位 景观图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峭壁 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盆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增大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用什么方法能把地形表示在地图上?等高线法例题: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图中字母所示地形部位的名称:B D .(2)乙山顶比甲山顶高 米(3)图中是否有峭壁存在 若有,请用字母E在图中标注出来。(4)A、B、C、D地形部位中,能发育河流的是 原因是 .解析:(1)B处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应为山谷;D处是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应为鞍部。(2)甲山顶的海拔为 273.4 米,乙山顶的海拔为 278.2米,所以两山顶相差4.8米。(3)等高线重叠处表示峭壁,在图中“甲”的左下方。(4)能发育河流的地形部位是山谷,因为水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即向山谷汇集。答案:(1)山谷鞍部(2)4.8(3)有,标注略。(提示:字母E标注在等高线重合处,即图中“甲”的左下方)(4)B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流会在山谷汇集,形成河流三、地形的变化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在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可见地壳是在变动的,地形也是在变化的。三、地形的变化1.地壳的变动(内力作用)褶皱→隆起→高山或高原;断层→凹陷→盆地或低地。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1)地壳变动的证据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三、地形的变化(2)地球上山脉和谷地的形成地壳变动表现为上升、下沉或水平运动。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剧烈、很迅速(如火山喷发、地震等),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如珠穆朗玛峰上升速度很慢)。以下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岩石的弯曲 岩石的断裂形成示意图岩层受到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 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过度而发生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总结 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实例 喜马拉雅山脉是典型的褶皱山 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的山脉叫断层山,如庐山、泰山、华山。岩层断裂后也会凹陷,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三、地形的变化(3)海陆的变迁地壳的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如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如图所示。石柱上横线代表曾经被火山灰覆盖,小点部分保留着海洋生物活动的痕迹。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在不断地变动?(1)近年来,人们发现台湾海峡底部分布着古森林的遗迹。这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一片森林,由于地壳运动,陆地下沉、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成为海峡。(2)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的遗迹。这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运动,陆地下沉、海平面上升而成为海洋。例题: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根据沈括的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B.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变为海洋C.太行山曾发生过火山喷发活动D.太行山是从古老海洋演变来的解析:古代的海螺生活在海洋当中,太行山是由地壳变动形成的,是从古老的海洋演变来的,故选 D。答案:D2.外力作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峡谷 —— 雅鲁藏布大峡谷。你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和雅鲁藏布江年复一年冲刷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条大峡谷。2.外力作用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形成平原和三角洲。2.外力作用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等地形。在高寒地区,在冰川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等地形。能量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特点 使地表趋于平坦(削低高山、填平深谷),具有缓慢性和持久性表现形式 流水作用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流水的冲刷溶洞——流水溶蚀石灰岩平原、三角洲——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积风力作用 风蚀城堡、沙丘——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冰川作用 角峰、冰斗谷等——冰川移动的刨蚀1. 列举事实,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主要有哪些?2. 你的家乡有哪些地形变化,导致这些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请通过野外考察或查阅资料的方式加以说明。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2.根据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回答。若自己的家乡位于降水比较丰富的东部湿润地区,则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若自己的家乡位于降水比较少的西北地区,则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例题: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解析:火山锥是火山喷出物堆积而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河口的三角洲是由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溶洞是由流水的溶蚀形成的。其中风力作用、流水作用都属于外力作用,故 ③④符合题意。答案:CA. 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课堂小结图1是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是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课堂小练习(1)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其中甲为 、乙为 .(2)将下列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其特点对应连线。课堂小练习解析:(1)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为地壳,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的为地核。(2)大气圈的大气主要为氧气和氮气;水圈的水有大气水、陆地水、冰川水和生物水,分布很广泛,但是分布不均匀;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解决下列问题课堂小练习(1)图中最高峰海拔 米,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是 米(填序号)(2)②③两条山路坡度更缓的是 (填序号)(3)①处部位的名称是 .课堂小练习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课堂小练习(1)正在该区域进行地理野外实习的大学生,准备在图示区域宿营。下列四地中最适宜宿营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地形类型为盆地B.②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C.①地和②地的相对高度为100米D.②③两地的实地距离为3千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