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2025-04-21某某*********中学2025年预防溺水安全主题教育未找到bdjson目录CONTENTS01溺水事故警示案例02防溺水核心知识03正确救援方法04应急处理与模拟演练05家校联防机制01溺水事故警示案例近期国内典型溺水事件(2025年邵阳/江西案例)邵阳双清区水库悲剧2025年3月15日,4名初中生放学后结伴前往未开发水库玩耍,因岸边青苔湿滑相继落水。尽管村民及时报警,但因水域复杂、缺乏专业救援设备,最终仅1人生还。调查显示该水域未设置警示牌和防护栏。江西赣江学生溺亡事件成都龙泉驿区池塘事故2025年4月2日,某职校6名学生为庆祝生日,在赣江浅滩烧烤时,1人拖鞋被水流冲走后冒险捡拾,瞬间被暗流卷走。同伴手拉手施救导致3人连环溺水,凸显"盲目救援"的致命风险。当地水文站数据显示事发时暗流流速达3m/s。2025年5月1日,2名小学生模仿网红"池塘摸鱼"视频,使用自制工具在废弃采石场积水区作业,因边坡塌方被埋。该案例暴露出未成年人风险认知不足和家长监管缺位问题。123四川省假期学生溺水数据统计近三年趋势分析:某年-某年7-8月,全省共报告学生溺水事故87起,死亡112人。其中2024年同比上升12%,农村地区占比达78%,留守儿童占溺亡总数的63%。数据显示周末和节假日为高发时段(占67%)。年龄分布特征:溺亡学生中,小学生占比54%(6-12岁),初中生38%(13-15岁),高中生8%。低龄儿童多因戏水失足(占61%),青少年则多与冒险行为相关(跳水、潜水等占39%)。水域类型统计:自然水域(江河、水库、池塘)占82%,其中无人看管的野泳点占91%;人工水域(游泳池、水上乐园)事故中,75%与设施故障或救生员缺岗有关。救援成功率对比:有成人监护时溺亡率下降83%,配备救生器材的现场存活率提高57%。但仅29%的事发地周边配备应急救生设备。时空规律性75%发生在16:00-19:00放学时段;周末事故量是工作日的2.3倍;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年度峰值,与持续高温天气呈正相关(r=0.82)。环境风险因素93%事发水域存在隐蔽危险(暗流、淤泥、水草缠绕);68%缺乏基本救援设施;55%位于监控盲区。农村地区灌溉渠、蓄水池等"小微水体"风险常被忽视。应急能力缺陷79%的施救者未掌握正确方法(如直接跳水、手拉手救援);溺者平均挣扎时间仅20-60秒,但 bystander(旁观者)识别危险的平均反应时间达87秒。行为模式共性89%案例存在违规行为(如无视警示牌、突破隔离栏);62%涉及从众心理(同伴怂恿);41%与手机使用相关(直播、拍照分心)。青少年溺水事故的共同特征分析02防溺水核心知识水流湍急区域自然水域中水流速度超过0.5米/秒的区域危险性极高,容易导致游泳者体力透支或被冲走,尤其要警惕表面平静但水下暗流涌动的河段。水库和池塘边缘常存在突然变深的地形,这种深浅交界处容易造成游泳者踩空惊慌,数据显示80%的溺水事故发生在距岸边15米范围内。缠绕性水草会限制肢体活动,消耗体力,建议远离生长有芦苇、水葫芦等植物的水域,这些区域通常底部淤泥也较厚。堤坝泄洪口、水泵站附近水流复杂,吸力极强,闸门开启时会产生致命漩涡,应保持至少50米安全距离。深浅交界处水草密集区人工设施周边危险水域识别(江/河/水库/池塘)01020304游泳前必备安全准备必须佩戴通过CE认证的救生浮具,检查气囊是否漏气,系带是否牢固;泳镜要防雾防紫外线,避免水中视线模糊导致方向迷失。使用"四看"法则——看天气(避免雷雨大风)、看水温(低于20℃易引发抽筋)、看警示标志、看救援设施位置,并记录当地急救电话。遵循"三不"原则——饭后1小时内不游泳、感冒服药后不游泳、熬夜后不游泳,剧烈运动后需休息15分钟再下水。提前与同伴约定手势信号,明确分工(观察员、呼救员等),携带防水口哨和荧光棒等求救工具,规划好撤离路线。专业装备检查环境安全评估身体状况确认应急方案制定腹部肌肉痉挛迅速蜷缩身体呈"虾米状",利用水的浮力减轻肌肉张力,手指按压中脘穴(肚脐上四寸),切忌强行伸展肢体导致二次损伤。水中眩晕处理立即采用"水母漂"姿势(面部浸水四肢下垂),通过耳道排水恢复平衡感,眩晕未缓解时应持续发出间断性呼救信号。手指关节僵直将患手举出水面用力握拳-张开交替进行,同时用拇指按压合谷穴(虎口处),借助水流冲击帮助恢复血液循环。小腿腓肠肌抽筋立即改为仰漂姿势,单手抓住抽筋侧脚趾向胫骨方向扳拉,同时另一手揉压痉挛肌肉,配合缓慢深呼吸,待疼痛缓解后单侧划水靠岸。抽筋等突发状况的自救技巧03正确救援方法呼救报警的正确流程(110/120拨打要点)保持冷静,清晰表述拨打110或120时,需稳定情绪,明确说明溺水事件的发生地点(如具体水域名称、附近标志性建筑)、溺水人数及当前状况(是否已失去意识、有无明显外伤)。提供关键信息持续沟通,听从指令告知接线员现场环境特点(如水流湍急、水深不明),并强调是否需要消防或医疗支援,以便救援人员携带专业设备。挂断电话前,确认接线员无其他问题,并严格遵循其指导(如对溺水者进行初步检查或实施心肺复苏),同时避免挂断电话以便追踪定位。123岸上救援工具使用(竹竿/绳索/浮具)竹竿延伸救援选择长度超过3米的结实竹竿,趴低身体以降低重心,将竹竿缓慢递向溺水者,避免戳伤;若溺水者抓住竹竿,需横向拖动而非垂直拉起,防止脱手。绳索抛投技巧使用带有浮力的救生绳,末端打结形成环状便于抓握,抛投时注意风向和抛物线,确保落点靠近溺水者肩部位置,并大声指导其套住腋下固定。浮具辅助设计将空塑料桶、泡沫板等绑成简易浮具,用绳索连接后抛向溺水者,要求其趴伏其上保持平衡,拖拽时保持匀速避免翻转。人体力学限制突然入水可能引发“冷休克反应”,导致呼吸急促、心率失常;水下缺氧环境会使施救者在30秒内丧失判断力,无法有效营救。水温与缺氧风险救援优先级原则岸上工具救援成功率比徒手施救高60%,且能避免连锁悲剧;国际救生指南强调“呼叫-工具-团队协作”的递进式响应流程。溺水者因恐慌会爆发超常力量,可能拖拽施救者导致双人溺水;即使专业游泳者,在冷水或湍流中肌肉易痉挛,失去行动能力。禁止盲目下水施救的科学依据04应急处理与模拟演练心肺复苏操作分解演示首先确保救援环境安全,轻拍溺水者双肩并大声呼唤,检查其是否有意识和呼吸。若无反应且呼吸异常(如喘息或无呼吸),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流程。评估环境与意识将双手掌根重叠置于溺水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5-6厘米深度,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钟,确保胸廓充分回弹。强调“快速、用力、不间断”原则,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胸外按压规范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捏紧溺水者鼻子,用嘴包住其口部吹气1秒,观察胸廓起伏。每次吹气后松开鼻子,重复两次,确保有效通气。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立即检查溺水者脉搏和呼吸,若心跳停止需持续心肺复苏;若有呼吸但昏迷,将其置于稳定侧卧位,清除口鼻异物防止窒息,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并记录时间。溺水者上岸后急救步骤快速评估状态摒弃传统“倒挂控水”法,避免延误抢救或导致二次伤害。正确做法是仅当溺水者口腔有阻塞物时,用手指侧向清理,保持气道通畅。控水处理误区纠正用干毛巾擦拭身体并覆盖保暖衣物,防止低体温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记录意识变化、瞳孔反应等关键信息。保温与监测班级场景模拟练习(分组角色扮演)角色分工设计每组6-8人,分配溺水者、施救者、呼救者、急救员等角色,模拟不同情境(如深水区抽筋、同伴盲目施救等),强化团队协作与流程衔接能力。器材实操训练使用教学用AED设备模拟除颤步骤,练习救生圈抛投、竹竿救援等工具使用,要求动作标准(如救生圈抛投需呈抛物线,落点距溺水者1米内)。复盘与评分每组演练后由教师点评,重点评估响应时效性(如5秒内启动呼救)、操作规范性(按压深度误差不超过0.5cm)及风险意识(是否优先确保自身安全)。05家校联防机制学校防溺水"七不"、"两会"、"一牢记"要求一、七不1、不私自下水游泳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3、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4、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6、不到危险水边游玩7、不盲目下水施救二、两会1、学会自护自救2、学会智慧施救三、一牢记牢记:河塘很危险,救人莫手拉风险教育强化结合案例视频讲解春季水温变化、暗流等隐蔽风险,纠正“浅水区绝对安全”等误区,建立家庭防溺水讨论机制。动态跟踪管理家长需掌握孩子每日行程,通过“五知”(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建立外出报备习惯,建议使用定位工具辅助监督。安全装备保障为孩子配备高质量救生衣、口哨等防护工具,定期检查家庭泳池防护栏、浴缸防滑垫等设施,确保居家环境无溺水隐患。应急技能培养每年至少一次带孩子参与专业机构组织的溺水急救演练,学习心肺复苏、异物梗阻处理等技能,并留存急救机构联络方式。家长监护责任清单THANKS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