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八课 游戏、听赏 扑蝴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音乐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八课 游戏、听赏 扑蝴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游戏、听赏
《扑蝴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扑蝴蝶》是我国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创作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第二首钢琴独奏曲。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结构,通过力度的强弱对比、音色的明暗变化以及节奏的松紧对比,形象地展现了孩子们扑蝴蝶时紧张兴奋的心情及蝴蝶翻飞的形象。乐曲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音乐充满好奇和热爱,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对于音乐要素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审美感知 能够安静聆听《扑蝴蝶》,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旋律的起伏变化,辨别乐曲中不同的节奏型和音色,提升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能用肢体动作准确模仿蝴蝶飞舞和扑蝴蝶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匹配;能跟随音乐哼唱旋律,初步掌握乐曲的节奏特点。
创意实践 根据乐曲情境,与同伴合作创编简单的扑蝴蝶情景表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文化理解 了解作曲家丁善德及作品创作背景,知道这首乐曲是我国儿童音乐作品的代表之一,感受我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本土音乐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扑蝴蝶》的旋律美和节奏特点,通过肢体动作表现乐曲情境。
(二)教学难点
理解乐曲中的力度、音色变化,并能在表演中准确体现;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创编简单的表演情节。
五、教学资源
1.《扑蝴蝶》音乐音频。
2.蝴蝶图片、头饰若干。
3.多媒体教学设备。
4.自制简易音乐图谱(标注节奏、力度变化等)。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乐曲相关知识,如作曲家、创作背景、音乐结构等,让学生对乐曲有初步了解。
2.欣赏法:引导学生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3.演示法:教师示范肢体动作、演唱等,让学生直观学习。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乐曲感受、表演创意等,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合作交流。
5.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哼唱、肢体表演、创编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5 分钟 同学们好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在去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出个小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花衣衫,飞进花朵里,传粉又吃蜜。”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呀?(稍作停顿,等待学生回答)对啦,就是蝴蝶!那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扑过蝴蝶呢?谁来和老师分享一下扑蝴蝶的有趣经历?(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老师这里也有一段关于扑蝴蝶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感受一下音乐里的小朋友是怎么扑蝴蝶的吧! 思考并回答谜语,分享扑蝴蝶的经历,对即将聆听的音乐产生期待。 通过谜语和分享经历,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扑蝴蝶》,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乐曲介绍 5 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扑蝴蝶》,是我国一位非常厉害的作曲家丁善德爷爷写的哦。丁善德爷爷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小朋友们的生活特别快乐。他看到小朋友们去郊外玩耍、扑蝴蝶的场景,觉得特别有趣,就写下了这首好听的曲子,收录在《快乐的节日》这个儿童组曲里。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对丁善德爷爷的敬佩,走进这首美妙的乐曲吧! 认真聆听关于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的介绍,了解作品相关信息。 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丰富音乐文化知识,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尊重,为更好地欣赏乐曲奠定基础。
初听乐曲 8 分钟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这首《扑蝴蝶》,一边听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看看你能想到什么?(播放乐曲音频)好啦,同学们,睁开眼睛,谁能说一说,在听音乐的时候,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邀请学生分享)大家的想象力都太丰富啦!那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次大家可以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摆动身体哦。(再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律动) 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想象画面并分享;再次聆听时,跟随音乐节奏轻轻摆动身体。 初听乐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感知能力,让学生对乐曲有初步的整体印象;通过律动,让学生感受乐曲节奏,增强音乐体验。
分段欣赏与体验 12 分钟 同学们,这首乐曲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我们现在来分段听听。(播放 A 部分音乐)大家听,这段音乐是不是好像能看到蝴蝶在轻轻扇动翅膀呀?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蝴蝶飞的动作吧,双手像这样轻轻摆动,跟着音乐的节奏哦。(教师示范,带领学生一起做动作)(播放 B 部分音乐)这段音乐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家仔细听,感受一下。(引导学生发现节奏、力度等变化)我们来用拍手和跺脚的方式,表现这段音乐的节奏变化,拍手代表强拍,跺脚代表弱拍。(教师示范,学生跟随练习)(播放 C 部分音乐)现在又到了新的一段,大家听,这里好像小朋友快要扑到蝴蝶啦,心情很紧张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这种紧张的感觉呀?(鼓励学生思考并尝试用动作表现) 聆听不同段落的音乐,模仿蝴蝶飞的动作;感受音乐变化,用拍手、跺脚表现节奏;思考并尝试用动作表现紧张情绪。 分段欣赏,帮助学生更细致地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特点,通过模仿动作和声势律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要素的变化,提高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创编与表演 8 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经熟悉了这首乐曲,现在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小组里的小伙伴一起,创编一个扑蝴蝶的小故事,再配上我们刚才学的动作,来表演一下吧。(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创编和排练)老师看到大家都准备得差不多啦,哪个小组先来表演呢?(邀请小组上台表演,其他小组认真观看)表演结束后,大家来评一评,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评价) 分组讨论、创编扑蝴蝶的小故事并排练;小组上台表演;观看其他小组表演并评价。 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创编和表演中深入理解乐曲,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扑蝴蝶
丁善德 A 部分:蝴蝶飞舞(动作示意)
B 部分:节奏变化(拍手跺脚图示)
C 部分:紧张情绪(表情示意)
九、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聆听的专注度、律动的积极性、小组讨论和创编的投入程度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表演评价:对学生小组创编表演进行评价,从动作与音乐的契合度、表演的创意性、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3.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乐曲知识(如作曲家、创作背景)和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音色变化)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教学。
十、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谜语导入、故事介绍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聆听、律动、创编和表演。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乐曲中较复杂的节奏和力度变化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教学中,应增加节奏练习环节,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在小组创编表演时,个别小组合作不够默契,后续要加强小组合作指导,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