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卷——2025届高考化学4月模拟预测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卷——2025届高考化学4月模拟预测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广西卷——2025届高考化学4月模拟预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因为绿矾能电离出,所以有“味酸”.
B.《天工开物》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C.“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的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
D.唐未《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文中描述的是黑火药的制作过程
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
A.分子中不具有旋光性的碳原子
B.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C.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只有1种
D.的VSEPR模型:
3.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A B C D
钠的燃烧 实验室收集 排出盛有溶液的滴定管尖嘴内的气泡 铁上镀铜
4.制备芯片需要大量使用光刻胶。光刻胶又称光致抗蚀剂,是指通过紫外光、电子束、离子束、X射线等的照射或辐射,其溶解度发生变化的耐蚀剂刻薄膜材料。如图是某种光刻胶的光交联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甲的单体的分子式为
B.1mol物质甲与足量加成时最多消耗3mol
C.可利用红外光谱测量有机物的键长、键角
D.该光交联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5.将石墨悬浮在体积比为1:2的浓和浓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固体氧化,可得到一种不稳定的、淡柠檬黄色的氧化石墨,结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为共价晶体
B.氧化石墨中,C—C键键长比C—O键短
C.与石墨相比,氧化石墨的导电性增强
D.与石墨相比,氧化石墨在水中更易分散
6.下列反应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向含KSCN的稀硝酸溶液中加入铁粉,溶液不变为红色:
B.、在强碱性溶液中反应制备:
C.在无水HF中电解制氟气,阴极反应式:
D.海水提溴中,用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吸收溴:
7.用计算机进行理论模拟,以为底物制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其阳离子结构如下。X、Y、Z、W、M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四周期元素,其中原子半径:,基态M原子含有1个单电子且前三能层被电子充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上,常用沉淀废水中的
B.该阳离子中,和均为配位键
C.简单氢化物键角:
D.该阳离子可以继续与进行配位
8.化学小组同学探究铜与过量浓硝酸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
资料:ⅰ.铜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可生成,易分解产生无色气体。
ⅱ.是一种弱酸。电离出,与发生如下反应:(绿色)。
编号 操作 现象
① 分别向和溶液中通入稳定的气流 溶液变黄 溶液不变黄
② 将实验①的黄色溶液与蓝色溶液混合 溶液呈绿色
③ 将溶液与溶液混合 溶液呈绿色
④ 向实验③所得溶液中加入1mL浓硝酸 溶液变蓝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依据实验①,向中通入稳定的气流,溶液可能会变黄
B.实验④加入浓硝酸后可能发生,使浓度下降,绿色消失
C.铜与过量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的可能原因是浓硝酸中溶解了生成的呈黄色,黄色与蓝色叠加呈绿色
D.铜与过量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的可能原因是铜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使溶液呈绿色
9.硝酸盐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常见的污染物。由于过度施肥和工厂排放等人为活动的干扰,排放增加,导致全球氮循环失衡,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清洁能源驱动的光催化或电催化的还原反应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近日,汪淏田团队设计出一个三腔的电化学装置,能将废水中低浓度的转化成氨和净化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腔电极电势低于Z腔电极
B.从Y腔流出的净化水显中性
C.转化成的电极反应为
D.Z腔生成(标准状况下),理论上有透过质子交换膜
10.叔丁基溴在纯溶剂中会发生溶剂解,叔丁基溴在水中的溶剂解反应生成两种产物的机理分别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机理的控速步骤是相同的
B.两种机理中都用到了孤对电子
C.把叔丁基溴换成叔丁基碘,产物比例不变
D.把换成,消去产物比例减小
11.某离子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1所示,沿y轴方向阳离子的投影如图2所示,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离子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晶体的密度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
B.晶体中与阴离子中心原子最近且等距离的阳离子有8个
C.晶体的密度
D.晶胞顶点与体心的阴离子中心原子间的距离为
12.乙醇酸可用于新型可降解材料的合成,未来可应用于人体内埋植型修复器械等。高选择性实现甘油在双氧水中被氧化为乙醇酸的反应如图所示。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1mol甘油中含有个氢键
B.1mol甘油转化为1mol乙醇酸和1mol甲醛时需要个分子参与反应
C.1mol乙醇酸发生聚合反应可生成聚乙醇酸分子个
D.1mol乙醇酸中含有个共用电子对
13.为二元弱酸,常温下将的NaOH溶液滴入的NaHA溶液中,溶液中或的分布系数、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代表,曲线b代表
B.室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
C.q点时,
D.n点满足关系:
14.常温下,分别向溶液中滴加溶液,代表]与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已知:,完全电离;当平衡常数时该反应不可逆。
A.代表和关系的直线是 B.
C.m点坐标近似为(5.47,-0.77) D.和的反应不可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4分)赤泥是拜耳法生产氧化铝产生的大宗强碱性固体废渣,其中铁、铝、钙、钛等金属元素含量丰富,是潜在的二次回收利用资源。某科研团队设计如下流程,从赤泥中分离回收铝、钛、铁等金属元素,并制得磷酸铁。
已知:i.该科研团队所用赤泥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如表所示。
组分 其他
含量/% 25.62 23.67 21.24 17.29 5.21 6.97
ii.25 ℃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水淬”预处理工序可回收赤泥中约70%的铝,“焙烧”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______(填化学式)。
(3)酸浸液中有两种含钛元素的盐:,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偏钛酸(,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①写出基态Ti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氧化水解”过程是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加入过量实现的,写出“氧化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氧化水解”系列实验结果见表。
实验序号 反应时间/h 初始pH 调节pH Ti回收率/%
1 2 0.7 不调节 38.67
2 2 1.1 不调节 57.82
3 2 1.3 不调节 61.45
4 2 1.5 55.49
实验表明,随初始pH增大,Ti回收率呈增大趋势,当初始pH=1.5时,沉淀颜色明显变深,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沉铝”步骤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否通过调节pH的方法除铝 若能,请说明具体方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4分)某小组探究Cu与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
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Ⅰ 溶液 溶液变为浅蓝色,时,铜粉有较多剩余
Ⅱ 溶液 溶液变为蓝色,时,铜粉完全溶解
(1)Ⅰ、Ⅱ中,反应后的溶液均变为蓝色,推测有生成。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加溶液,均产生蓝色沉淀。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Cu被氧化的反应速率:Ⅰ________Ⅱ(填“>”“<”或“=”)。
(3)研究Ⅱ的反应过程,设计如下装置进行实验。不同时间取左侧烧杯中的溶液,滴加溶液,取样时间与实验现象如下(不考虑的作用)。
序号 取样时间/min 现象
ⅰ 1 产生白色沉淀
ⅱ 10 产生白色沉淀,较时量多
ⅲ 30 产生白色沉淀,较时量少
ⅳ 40 无白色沉淀产生
经检验,白色沉淀为。ⅰ~ⅳ中,分别取右侧烧杯中的溶液,滴加溶液,溶液红色依次变浅。
①溶液的浓度是_____________。
②根据ⅰ、ⅱ中“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红色变浅”,推测Cu转化为,Cu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ⅲ、ⅳ可知,后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Ⅰ和Ⅱ,结合ⅰ~ⅳ,在Cu与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的浓度对铜粉溶解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a中加入的试剂x为和的混合溶液。充分反应后,铜粉有少量剩余,溶液变为蓝色,有少量白色沉淀,经检验白色沉淀是。则铜粉未完全溶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5分)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制是热点研究之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团队直接利用与合成甲醇,主要涉及以下反应:



(1)__________。
(2)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根据图像信息,表示反应①的关系的曲线为_____________(填“l”或“m”)。
②有同学认为在以后反应②在该体系中可以忽略,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恒压条件下,向容器中充入。温度升高至后,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中曲线n所示。
①只发生反应①和③,在达到平衡时,体系中的物质的量为,则此时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此时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值为__________(列出表达式即可)。
②以后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③为提高甲醇的平衡产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至少答两条)。
(4)恒压条件下将和按体积比1:3混合,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在相同时间段内的选择性和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的。则合成甲醇的适宜条件是_______(填序号)。
A. B. C.催化剂N D.催化剂M
18.(15分)高吸水性树脂可在干旱地区用于农业、林业抗旱保水、改良土壤,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

回答下列问题:
(1)I中只含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则I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I生成II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2)III→IV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III与V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VI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4)V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链状化合物有__________种(已知:羟基与碳碳双键连接的结构不稳定),核磁共振氢谱图上只有两组峰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种)。
(5)以丙酮()和甲醇为有机原料,制备高分子Ⅷ{}的单体,补齐该合成路线中残缺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绿矾不能电离出,之所以有“味酸”,是由于是强酸弱碱盐,易水解而使其水溶液呈酸性,故A项错误;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正确;C.“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变成冰就没有声音,有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是正确;D.黑火药是由木炭粉(C)、硫磺(S)和硝石()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题中描述的是制备黑火药的过程,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答案:A。
2.答案:C
解析:A.分子中,与相连的C原子上同时连接2个,该碳原子不具有手性,所以该分子不具有旋光性的碳原子,A正确;
B.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则其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B正确;
C.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有3、4两种,则杂化方式有、共2种,C不正确;
D.的中心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发生杂化,其最外层有1个孤电子对,则VSEPR模型为,D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A.钠的燃烧实验需要在坩埚或者燃烧匙中进行,不能在表面皿中进行,因为钠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热,会使表面血破裂,故A错误;
B.乙烯不溶于水,且其密度与空气接近,所以实验室收集乙烯用排水法,故B正确;
C.图中是碱式滴定管的排气泡方法,而高锰酸钾溶液应该用酸式滴定管盛放,故C错误;
D.电镀时,镀件为阴极,镀层金属为阳极铁上镀铜,铜应该连接电源的正极,作阳极铁连接电源的负极,作阴极,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析:A.物质甲的单体为,分子式是,A错误;
B.1个物质甲的链节中含有1个苯环和1个碳碳双键,苯环与氢气加成时1个苯环消耗3个,1个碳碳双键消耗1个,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与加成,所以1mol物质甲与足量加成时,最多消耗4nmol,B错误;
C.红外光谱主要用于确定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和化学键,不能测量有机物的键长、键角,C错误;
D.从反应过程看,物质甲的两个分子通过光交联反应生成物质乙,反应中碳碳双键打开相互连接,符合加成反应的特征,该光交联反应属于加成反应,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石墨为混合型晶体,A错误;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因此氧化石墨中C—C键键长比C—O键长,B错误;石墨层间有可自由移动的电子,具有导电性,石墨被氧化后,可移动电子数减少,导电性减弱,C错误;氧化石墨中含有羟基,与石墨相比,氧化石墨在水中的溶解性更好,更易分散,D正确。
6.答案:D
解析:A.向含KSCN的稀硝酸溶液中加入铁粉,溶液不变为红色,说明没有生成,则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
B.、在强碱性溶液中反应生成、NaCl和水,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得出离子方程式为:,B正确;
C.在无水HF中电解制氟气,在阴极得电子生成氢气,则阴极反应式为,故C正确;
D.海水提溴中,用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吸收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被还原为,离子方程式为:,D错误;
答案选D。
7.答案:C
解析:A.工业上常用作为的沉淀剂,A正确;
B.根据分析:该阳离子中,和均为Cu与N、O形成的配位键,B正确;
C.和分子中心原子均为杂化,且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分别为1和2,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力比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力大,键角:,C错误;
D.该阳离子中与羧基中的2个O原子形成配位键,且该阳离子中仍有一个数基中的2个O原子没有与配位,所以该阳离子还能与更多的配位,D正确;
答案选C。
8.答案:D
解析:根据实验①可知,当有存在时,通入气体,溶液可能会变成黄色,故向中通入稳定的气流,溶液可能会变黄,A正确;当实验④加入浓硝酸后可能发生,使浓度下降,平衡逆向移动,绿色消失,B正确;由实验①②可知,铜与过量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的可能原因是浓硝酸中溶解了生成的呈黄色,黄色与蓝色叠加呈绿色,C正确;易分解,溶液中不能生成大量使溶液呈绿色,D错误。
9.答案:B
解析:A.X腔电极发生还原反应,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电势低于Z腔电极电势,A项正确;
B.由图可判断:移向X腔,且X腔的电解液经脱氨后,循环至Y腔,中和迁移过来的,转化成的电极反应为,从电极反应式可以得出,每有8mol电子转移,循环进入Y腔的9mol比进入Y腔的8mol多1mol,从Y腔流出的净化水应该显弱碱性,B项错误;
C.转化成的电极反应为,C项正确;
D.Z腔电极反应为,故当Z腔生成(标准状况下)即,理论上有透过质子交换膜,D项正确;
选B。
10.答案:D
解析:A.两种机理分别是卤代烃的取代反应机理和消去反应机理,两种机理都是形成碳正离子的步骤为慢反应,所以控速步骤相同,A项正确;
B.从机理上可以看出,水分子利用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分别进攻碳正离子和氢原子,B项正确;
C.从机理可以推断出卤素原子的种类决定的是活化能的大小,产物的比例是由亲核试剂选择进攻碳正离子还是氢原子决定的,在都是水作亲核试剂的情况下得到的产物比例不变,C项正确;
D.把水换成乙醇后,提供孤对电子的依然是氧原子,但是乙醇的体积较大,进攻处在结构中间的碳正离子的能力降低,更易进攻处在外围的氢原子,所以消去产物比例增大,D项错误;
答案选D。
11.答案:C
解析:一个晶胞中含有2个阴离子,4个阳离子,该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A项正确;
由图分析判断,与每个阴离子中心原子最近且等距离的阳离子有8个,B项正确;
一个晶胞的质量为,一个晶胞的体积为,故该晶体的密度,C项错误;
阴离子间中心原子的距离为体对角线的一半,即,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A.甘油含有三个羟基,每个羟基中的氢原子均可作为质子供体,与相邻分子的氧原子形成氢键,理论上,每个甘油分子最多可形成3个氢键,氢键是分子间作用,每个氢键需两个分子共同参与,因此,1mol甘油中含有氢键数应为:,A错误;
B.甘油转化为乙醇酸和甲醛的化学方程式为:,可见1 mol甘油需,即个分子,B错误;
C.多个乙醇酸发生聚合反应生成1个聚乙醇酸分子,1mol乙醇酸聚合成高聚物时,生成的聚合物分子数通常远小于1mol,C错误;
D.乙醇酸的结构式为,含有9个共价键,每个共价键均为1个共用电子对,则1mol乙醇酸中含有个共用电子对,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常温下将NaOH溶液滴入的溶液中,可知,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的浓度上升,浓度下降,剩余曲线为滴定曲线,则曲线a代表,曲线b代表,据此分析。
A.根据分析可知曲线a代表,曲线b代表,A错误;
B.m点时,存在,,可得出,,数量级,B错误;
C.q点时,溶液刚好反应生成,根据元素守恒:,C错误;
D.n点时滴入了10mLNaOH溶液,,根据元素守恒和电荷守恒可得:,,消去可得,此时溶液呈酸性,则,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HX、HY都是一元弱酸,它们两条直线是平行的,故代表与的关系,,相同时,,,故代表与的关系,代表与的关系。
A.根据分析,代表与的关系,A正确;
B.根据a点坐标,,根据b点坐标,,,B正确;
C.根据c点坐标,=7时,,可得,,m点代表,可得,常温下,,求出m点,≈5.47,,可得纵坐标约为-0.77,m点坐标近似为(5.47,-0.77),C正确;
D.的平衡常数,属于可逆反应,D错误;
故选D。
15.答案:(1)(2分)
(2)(2分)
(3)①(2分);②(2分);③生成沉淀(2分)
(4)(2分);不能,,调节pH时易同时生成沉淀(2分)
解析:(1)焙烧中与反应生成了水溶性的“水淬”后大部分铝元素进入浸取液。
(3)①Ti原子为22号元素,其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②根据题意,溶液中有两种含Ti粒子,Ti元素分别呈+3价()和+4价(),产物中Ti元素呈+4价,故加入是为了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③为白色沉淀,初始pH为1.5时沉淀颜色明显加深,结合溶液中离子和分析,可能是因为生成了红褐色的沉淀。
(4)由流程可知,沉铝时生成了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答案:(1)(2分)
(2)<(2分)
(3)0.3(2分);(2分);(2分)
(4)作催化剂(2分)
(5)小,反应会生成覆盖在铜粉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2分)
解析:(1)Ⅰ中,将硫酸铁溶液中加到不足量的铜粉中,充分振荡,溶液变为蓝绿色,说明铜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铜和硫酸亚铁,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故答案为:;
(2)内,Ⅱ中铁离子浓度大,反应速率大,Cu被氧化的反应速率:Ⅰ<Ⅱ。故答案为:<;
(3)经检验,白色沉淀为。ⅰ~ⅳ中,分别取右侧烧杯中的溶液,滴加溶液,溶液红色依次变浅,说明铁离子浓度越来越小。
①控制左侧氯离子浓度与右侧相同,溶液的浓度是0.3。故答案为:0.3;
②根据ⅰ、ⅱ中“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红色变浅”,推测Cu转化为,铜由0价变为+1价,Cu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故答案为:;
③由ⅲ、ⅳ可知,后+1价的铜被氧化为铜离子,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故答案为:;
(4)对比Ⅰ和Ⅱ,结合ⅰ~ⅳ,在Cu与反应中的作用是作催化剂。故答案为:作催化剂;
(5)研究的浓度对铜粉溶解的影响,铜粉未完全溶解的原因是小,反应会生成CuCl,CuCl覆盖在铜粉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故答案为:小,反应会生成CuCl,CuCl覆盖在铜粉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17.答案:(1)(1分)
(2)m(2分);在以后反应②在该体系中K小于,反应几乎不发生(2分)
(3)×100%或()×100%(2分);(2分);反应①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反应③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且温度对反应③的影响大于对反应①的影响,故500℃以后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2分);增大压强,降低温度,及时分离出甲醇(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分)
(4)BC(2分)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知②=③-①,;
(2)①因为>0,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K值增大,所以反应①的关系曲线为m;
②反应①的关系曲线为m,则曲线l为反应②的关系曲线,由图示可知时反应②的K值为,温度升高K值减小,在以后反应②在该体系中可以忽略,其依据是在以后反应②在该体系中K小于,反应几乎不发生;
(3)①在500°C达到平衡时,由图知平衡转化率为60%,起始充入2mol即转化1.2mol,体系中的物质的量为amol,由反应③可得,反应③消耗amol,消耗3amol,同时生成amol,所以反应①消耗(1.2-a)mol,消耗(1.2-a)mol,同时生成和CO各(1.2-a)mol,共消耗(1.2+2a)mol,故转化率为×100%或()×100%;平衡时,体系中剩余0.8mol,剩余(1.8-2a)mol,反应①生成CO(1.2-a)mol,两个反应共生成1.2mol,此时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值为;
②反应①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反应③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且温度对反应③的影响大于对反应①的影响,故500℃以后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因生成甲醇的反应正反应放热且气体系数和减小,为提高甲醇的平衡产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大压强,降低温度,及时分离出甲醇(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由图中信息可知,相同温度下,N作催化剂时,的选择性和产率都优于M作催化剂,所以工业合成甲醇选择催化剂N,为兼顾的选择性和产率,由图可知温度应选择230℃,故选BC。
18.答案:(1)(1分);氧化反应(1分)
(2)(2分)
(3)浓硫酸、加热(2分);丙烯酸钠(2分)
(4)3(2分);(或)(2分)
(5)、、(3分)
解析:(1)I的化学式,其中含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结合已知信息①知,
I的结构简式为,I→II过程中I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
(2)II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得到III,III为,III→IV发生醇的消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III属于醇类,V属于羧酸类,二者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是浓硫酸、加热;VI为,名称是丙烯酸钠。
(4)V为,其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CHO”,共有、、这3种链状化合物符合题意。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图上只有两组峰的结构简式为(或)。
(5)合成路线中丙酮和HCN先发生加成反应得到A,A为,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得到B,B为,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发生醇的消去反应得到C,C为,最后和甲醇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即可得到高分子VIII的单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