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检测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监测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材料二 2024年7月底,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大行动,其中第四项就是部署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把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摆在重要位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并取得重大进展。2023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提升至66.16%。与此同时,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我国城市发展成就显著,城市安全韧性仍是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弱项。一些城市在灾害面前手忙脚乱,甚至付出财产损失和生命代价。因此,加快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成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当务之急与现实需求。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工作极为复杂,涉及方方面面。梳理影响城市安全韧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城市综合管廊、重要管线以及老旧小区的房屋与公共设施陈旧老化;二是城市建筑格局紧仄密集,交通脉络分割阻隔;三是项目建设层层转包,导致资金不足而形成“豆腐渣”工程;四是应急基础设施短缺和防护效用不佳;五是专业知识缺乏造成违规操作;六是管理工作不扎实,导致监管不力或处置不当。(摘编自范恒山《着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材料三 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预警预报极端天气。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摘编自陶希东《建设韧性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策略》)1.结合材料一,下列对图1和图2的有关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物或系统在物质、信息、能量等方面带来灾害性破坏。B.应急管理涉及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可预防、监测和预警,也可在灾后组织恢复与重建,以减轻灾害的影响和危害。C.城市承灾系统是在“承灾载体”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涉及人、物等载体,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D.“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是安全韧性城市响应公共安全事件的全过程的闭环流程,贯穿事件的始终。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了技术的加持,这一理念可进一步推广。B.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城市发展,取得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提升的可喜成果,但也使城市面临安全韧性的短板。C.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前提是城市政府能扎实有效地分析数据、排查风险、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估,做到知己知彼。D.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广播电视等渠道了解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以便采取相应措施。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在文字论述的同时,配以适当的图表,有利于读者以更形象的方式理解文中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B.材料二利用具体数字,准确地指出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借此提出加快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迫切性。C.材料二具体梳理了影响城市安全韧性的因素,意在表明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工作是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方法,但相较而言,材料三要比前两则材料分析得更详细、更具体。4.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一概括作答。(4分)答:______5.数字技术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方面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说明。(6分)答: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走,去山里看海苏沧桑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得如同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盏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筅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海,是心海。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不会剥虾半小时就手指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深秋的荷塘已经枯败,仅留下几朵淡定的莲花,因此我对它们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而神往于去海南过冬的莲藕种子。B.“我”认为分茶女孩做茶的过程是一种表演,因此发出“每天都有表演吗?”的疑问,表达了“我”对女孩的不满。C.文中介绍“径山茶宴”繁复的仪式程序,是为了突出做茶女孩的朴素,从而传达出“我”对眼前场景的喜爱之情。D.“我”坐在法钦、紫柏、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接千载,古今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历史韵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围绕“茶”这一线索展开,主要写了径山的三道茶,结构紧凑,层次分明。B.本文语言长短句结合,以短句为主,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更利于抒情。C.文章第一段中的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凄清哀婉的气质。D.结尾段中将“稻田”和“斜阳”都比拟为老人,生动地写出了径山的古朴气息。8.请从修辞、标点两个角度分析“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的表达效果。(4分)答:______9.山中无海,作者却说“去山里看海”,请分析作者看到怎样的“海”。(6分)答: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彬,灵寿人,从母为周太祖贵妃,帝典宿卫,尤器重彬。彬非公事未尝造门,平居燕会亦罕与。帝即位,自晋州都监召入见,谓曰:“畴昔我亲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周室近亲,列职禁庭,敢交结尊贵!”帝益嘉奖焉。(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材料二 城陷。江南主率臣僚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既已降,必不能自引决。”煜治装毕,遂与其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赴汴京。捷至,群臣称贺。九年春正月乙亥,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诏并释之,授煜检校太傅,封违命侯。(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材料三 曹彬,字国华。显德五年,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即称愈。又明日,城陷。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未几,拜枢密使。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二年冬A卒平蜀B乱C时诸将多D取子女E玉帛F彬橐中G唯图书衣衾H而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燕,同“宴”,宴饮,与《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燕”含义不同。B.嘉,指赞美,赞许,称赞,与《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含义相同。C.不测,不可预测的变故,与《过秦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的“不测”含义不同。D.缓,使 缓慢,使动用法,与《劝学》中“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曹彬的姨母是后周太祖的贵妃,他也因此得到太祖的器重。但曹彬并没有因此假公济私,而是严于律己,没有公事从不去拜见。B.在李煜投降时,曹彬认为,李煜一向懦弱,处事优柔寡断,一定不会自杀。最终在九年春正月乙亥那天,将李煜带回了汴京。C.曹彬身为监军生活却很节俭,当有使者来拜见时,没有认出曹彬,使者认为作为国戚近臣,是不应该穿绨袍、坐朴素的胡床的。D.攻克李煜后,曹彬不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指出太原还未平定;后来皇帝也对他说,因为刘继元还没攻下,暂时不能封他为使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彬顿首谢曰:“臣周室近亲,列职禁庭,敢交结尊贵!”译文:______(2)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译文:______14.曹彬是如何对待李煜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3分)答: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送石曼卿①范仲淹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②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③间。【注】①康定元年,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52岁的范仲淹复官,同年好友石曼卿因曾“上书言十事”,奉吏河东,路过范仲淹所在的陕西。②石曼卿早年间曾科举中第,考取进士。后因有人举报本次科考有人作弊,朝廷下令重新复考。但石曼卿在复试中落第。朝廷为笼络落第者,让其去做小官,石曼卿回绝,选择回乡隐居。③谭:同“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想象友人出使途中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红光满面,暗示友人此行必将大有作为。B.颔联运用典故,指出石曼卿就是贾谊、谢安一类的人,能够扭转时局、为国分忧。C.“云天近”运用比喻手法,写出石曼卿过去应该路途通达,但不如今日使命之重。D.诗人告诉友人,此行如果能不辱没朝廷使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朝廷册封。16.这首诗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6分)答: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不少人开始向往陶渊明那样的田园生活,并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对这种生活进行概括。(2)小芳在写作文时,一时不知该引用什么诗句表达对客人到来的欣喜,老师告诉他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两句就很合适。(3)“酒”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和我们的古代文人们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不少文人墨客写出了与“酒”有关的佳句,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香泡与衢州何时结缘,已无从考证。而香泡与柑橘类同,衢州人素喜一并栽种,由此想来,香泡在衢州的种植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衢州人对香泡的喜爱,因循历史而来,彻于心髓。你看,除了行道上栽种外,穿行城乡大街小巷、小村野径,皆能觅其芳踪。这里的农家屋舍,除种有木槿、栀子、紫荆等五颜六色繁花外,还喜欢在庭中院后手植一棵香泡树。外人甚是不解,问之为何?村人支支吾吾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反而会问,你们那里不种的吗?确实,香泡之于衢州,恰如桂树之于杭州,也像榕树在福州普遍种植一样,也像枣庄普遍种枣树,或因物种迁栽的因缘际会,或因水土山田的适宜巧合,历经时空的选择和抚育,已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成了司空见惯的日常陪伴,如真要追问为何,只能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18.调整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匀称整齐、合乎逻辑、表达和谐一致。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改变原意。(5分)答:______19.文中有两个问句,但其意蕴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调查研究发现,常吃甜食的青少年视力异常率为78.49%,而不吃甜食的青少年视力异常率为57.95%,过多摄入甜食 ① 。甜食中的糖分在代谢过程中会消耗体内的维生素B1和钙质,这两种物质对于维持眼球的正常生理功能都至关重要。维生素B1缺乏会导致视神经传导障碍,影响视力。而钙质不足则会使眼球壁的弹性降低,眼轴变长,进而引发近视。此外,甜食中的糖分在代谢过程中 ② ,这些酸性物质会与体内的钙、镁等碱性物质结合,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失调,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过多摄入甜食还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影响眼部微循环,加速近视发展。生活中常见的甜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糖分的甜食,如糖果、巧克力、蛋糕和饼干等;另一种是高能量密度的甜食,如冰淇淋、奶油蛋糕等,这些甜食不仅含糖分多,而且能量密度高。过量长期摄入这些甜食可能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也会提高近视发生的风险。因此,我们应适当控制甜食的摄入量,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从而更好地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①______②______22.下列句子中的“会”与文中加点的“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这孩子刚会走路,但走得还不太稳。B.他能说会道,在辩论场上可以发挥这个才能了。C.虽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词中的大意也能讲述一二。D.树上的果子熟了,自然会掉下来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谋划和部署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和改革举措。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清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好相适应。生活中,人们既注重平衡,又要有所倾斜,以求找到“牛鼻子”或突破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二)1.C(C项,“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错误,不能体现“恢复”的特征。)2.B(“也使城市面临安全韧性的短板”理解不当,文中说的是“城市安全韧性仍是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分析可知,“城市安全韧性”是原来城市发展中原有的短板弱项,而不是城镇化率提升的结果。)3.D(材料二没有谈到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方法。)4.①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②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③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④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①利用数字技术,可以科学分析、总结、掌握极端气候演变规律,做出准确风险评估。②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强化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③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④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受众,为他们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得满分)6.D(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文中并未体现出这一因果关系;B项,“表达了‘我’对女孩的不满”理解不当,“我”认为是一种表演的原因应该是女孩做茶过程之美,让人感觉是一种表演。C项,“是为了突出做茶女孩的朴素”理解片面,根据文中“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但它离你很近”分析可知,文中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突出当下场景给“我”的主观感受是亲近的。)7.C(“凄清哀婉”理解不当,应是孤绝自在、清高宁静。)8.①句中的“递”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径山以人人的情感,表达径山的待客情意;②“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①品径山第一、二道茶时,作者感受到茶道的繁复深广如海;②品第三道茶时,作者领悟到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能涵养宽广沉静的心海;③宿居稻田民房时,大自然的气息浩瀚如海,让作者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生存状态。(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ACE“二年冬”是时间状语,在A处断开;“卒平蜀乱”句意完整,在C处断开;“子女玉帛”是“取”的宾语,在E处断开。11.D(“非能水也”中的“水”是名词作动词,两者用法不同。)12.A(“他也因此得到太祖的器重”分析不当,根据文意可知,得到后周太祖器重的原因并不是他姨母的关系。)13.(1)曹彬跪下叩头谢罪说:“我以前是周王室外戚,还担任要职,岂敢结交当朝权贵!”(“顿首”“敢”各1分,句意2分)(2)城池即将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疾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垂”“视事”各1分,句意2分)14.①长围中,希望李煜降服,以保全更多生命;②派人劝李煜主动投降,以免伤害百姓;攻城时,嘱咐将领,不要滥杀无辜;③城破时,曹彬安慰并用贵宾礼节接待李煜。(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 曹彬,是真定灵寿人,他的姨母是后周太祖的贵妃。(当初,)太祖管领禁兵,尤其器重曹彬。曹彬没有公事从不登门,群居宴会也很少参与。宋太祖即位后,从晋州都监的职位上召他入见,太祖问曹彬:“从前我想对你好,你为何疏远我?”曹彬跪下叩头谢罪说:“我以前是周王室外戚,还担任要职,岂敢结交当朝权贵!”宋太祖对曹彬更加赞赏。材料二 城池失陷,江南的唐后主李煜率领部下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的礼仪来接待他,并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率领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悄悄对曹彬说:“李煜进入宫中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处事不果断,既然已经投降了,一定不会自杀。”李煜整理完行装,就与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赶赴汴京。很快到了那里,群臣祝贺。九年春正月乙亥,曹彬俘虏江南主李煜回到汴京。太祖到了明德门,因为李煜曾经侍奉宋朝,命令不要用露布宣告,只让李煜换上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后来,太祖宣告赦免李煜罪行,授予李煜检校太傅一职,封李煜为违命侯。材料三 曹彬,字国华。显德五年,一天,曹彬与主将及宾客们在野外环坐,遇邻道守将骑马带着书信来拜见,使者从来不认识曹彬,暗地里问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给他指认曹彬,使者以为是骗自己,笑着说:“哪里有国戚近臣而穿着绨袍、坐朴素的胡床的事呢?”审视半天后才相信。乾德二年冬,最终平定蜀乱,当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曹彬行装中只有图书、衣服而已。乾德七年,朝廷准备讨伐南唐。长期的围城中,曹彬常常缓攻,希望李煜能归降。十一月,曹彬又派人晓谕他:“事势已经如此,只可惜一城的百姓,如果你能归命,真是上策啊。”城池即将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疾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应下来,一起焚香立誓。第二天,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当初,太祖对他说:“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曹彬说:“不是这样,这次行动,仰仗天威,遵照朝廷谋略,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极品吗?”潘美说:“怎么说呢?”曹彬说:“太原没有平定啊。”回朝后,献俘虏。太祖对他说:“本来要授任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没有攻灭,暂且稍微等待一些时候。”听见这句话后,潘美偷看着曹彬微笑。太祖发觉后,于是责问他为什么发笑,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太祖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不久,任命他为枢密使。太宗即皇帝位,加任他为同平章事。15.C(“写出石曼卿过去应该路途通达,但不如今日使命之重”理解不当。颔联的意思是:回想过去归隐的地方,那里流水清澈,白石静立,应该安闲;今日奉命前往河东,路途通达,感觉离云天仿佛越来越近。“云天近”指的是现在担当出使重任,感觉离天很近。)16.①对友人的肯定和赞赏:石曼卿敢于直言进谏,在国家危难之时投身仕途;②勉励友人此行不辱使命,并祝愿他能进一步得到朝廷重用;③寄寓了诗人心系国家、为国分忧、期待建功立业的志向。(6分。每点2分)17.(1)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3)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6分)18.香泡之于衢州,恰如桂树之于杭州,榕树之于福州,枣树之于枣庄。(5分)19.①“问之为何?”是外人因不理解衢州为什么都喜欢种香泡树而向当地人发问,表达的是一种疑惑;②“你们那里不种的吗?”是衢州村人对外人的反问,在他们看来,不种香泡树是不可思议的。(每点2分)20.长期过量摄入这些甜食可能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也会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共4分,每处2分)【解析】“过量长期摄入”语序不当,“过量”应紧跟动词“摄入”;“提高……风险”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增加”。21.①可能增加近视的风险 ②会产生酸性物质(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第一空,前文内容突出了甜食与近视率的关系,横线前说“过多摄入甜食”,那么结果便是“增加近视风险”;第二空,横线后有“这些酸性物质”的表述,那么横线处应提到“酸性物质”这一概念,可填“会产生酸性物质”。22.D(A项,表示懂得怎样或有能力做;B项,助动词,表示擅长;C项,动词,理解;D项,助动词,表示有可能实现,与文中的“会”意义和用法相同。)23.【参考立意】①寻找突破口,蚕蛹亦成蝶;②手握关键之钥,解问题之锁;③一引其纲,万目皆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