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三月份阶段验收化学试题
满分:70分 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6分)
1. 中科院院士翟婉明院士宣布: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成功投入运行。新能源空铁是指以锂电池为动力源的空中悬挂式轨道列车系统。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空铁的运行将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烟尘等污染物的产生
B. 空铁内部有许多铜制导线,铜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 新能源空铁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公众出行具有重大意义
D. 该新型轨道交通系统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设计,集成若干相关成熟技术建造
2. 2025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片段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挖莲藕 B. 莲藕压成泥 C. 刻刀塑肉身 D. 三昧真火燃烧
3. 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质量的氢气和氧气混合后质量不变,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 冰融化成水,质量不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 纸在空气中燃烧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铁丝质量大,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硫空气中燃烧:淡黄色固体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放热
B. 镁条燃烧:银白色固体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 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银白色固体表面附着一层紫红色固体,溶液由浅蓝色变为绿色
D. 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溶液中产生气泡,放热
5. 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6. 化学核心素养之一是建立认知模型,下列建立的模型正确的是
A. 四个氧原子模型 B. 地壳中元素含量模型
C. 物质分类模型 D. 镁离子模型
7.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8. 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 分类观念:澄清石灰水、冰水混合物都属于混合物
B. 宏微结合: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铁是由原子构成的,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
C. 守恒思想: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水生成,证明该物质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D. 证据推理: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9.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分子体积变大
B 氧气和氮气化学性质不同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 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内不含带电粒子
D 湿衣服在夏季干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A. A B. B C. C D. D
10. 工业生产HNO3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①为化合反应
B. 转化①过程中,NO被氧化成NO2
C. 转化②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D.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NO2+H2O=HNO3+NO
11. 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对过氧化氢分解进行探究。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B. 对比实验乙和丁,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C. 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D. 对比实验甲、丙和丁,探究MnO2和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的程度
12. 把分别盛有甲、乙、丙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 B. 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
C. 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方法收集丙气体 D. 不可以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
13. 下列图像能较好反映加热高锰酸钾时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14. 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1)纳西族东巴纸的制作过程包括浸泡、蒸煮、春料、浇纸、晒纸等,其中“浇纸”是用滤网分离出纸浆,该操作与化学实验中的______(填操作名称)相似。
(2)普洱茶制作技艺又称“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对此现象的解释是______。
(3)白族扎染利用板蓝根作为主要染料,板蓝根中含有靛蓝,靛蓝属于______(填“单质”或“氧化物”或“化合物”),其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______。
(4)阿昌族户撒刀始终保持着手工制作的特点,“淬火”是制作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技艺。“淬火”的原理是高温下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5.
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X的值是______。
(2)图2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甲的原子序数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乙的原子序数。同时,由图1、图2可推测出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
(3)图3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选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生成的A、B分子个数比是______。
(4)图4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______。
16. 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那么,空间站的氧气从哪里来?
Ⅰ.从地球带上去
(1)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的模拟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
浸入液氮一段时间后,试管内产生一定体积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液氮沸点______(填“高”或“低”),先蒸发出来,试管内主要为氮气;1分钟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复燃的原因是______蒸发出来。
(2)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氮分子不能通过分子筛,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如图2,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______(填“>”或“<”)。
Ⅱ.在天宫制出来
(3)早期空间站利用物质X和过氧化钠反应制氧气,同时生成碳酸钠,请根据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推出X的化学式为______,你的依据是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______不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组成和质量并不改变。催化剂与反应物同处于气相、液相或固相时,发生均相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不同相时,发生多相催化。例如,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常用五氧化二钒(金属钒的化学式为V)作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是固体,反应物为气体,发生多相催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认为催化剂本身与反应物一起参与了化学反应,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有些催化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形成了很容易分解的中间产物,分解时催化剂恢复了原来的化学组成,原反应物就变成了生成物。有些催化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吸附作用,吸附作用仅能在催化剂表面最活泼的区域(叫作活性中心)进行。活性中心的区域越大,催化剂的活性就越强。反应物里如有杂质,可能使催化剂的活性减弱或失去,这种现象叫作催化剂的中毒。
(1)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常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借助短文内容分析,此过程发生______(填“均向”“多相”)催化。
(2)根据短文信息写出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Ni/CaO是下图由制反应的催化剂,是此反应的______(填“中间产物”或“杂质”或“生成物”)。
18. 化学科学的本质是实验探究。如图1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图2为某同学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设计的简易供氧器。
实验Ⅰ:根据图1制取气体。
(1)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若要收集一瓶纯度较高的,则C装置需要______,再将气体通入瓶中。
实验Ⅱ: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如图2所示。
(2)图2“通道”相当于图1装置C的______(填“a”或“b”)端导管。
(3)固体和固体分别与水作用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若给鱼池持续增氧,请选择合适的药品为______(写化学式)。
19. 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化学变化中,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A、B、C、D、E为初中常见的五种物质,B为一种常见气体单质,E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两种元素质量比为,“→”表示某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一”表示某种物质可与另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C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_(填序号);
① ② ③ ④HgO
(2)B和D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
20. 化学实验使同学们不仅学习到化学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强化学小组的同学围绕着本学期几个重点实验进行研究,请你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实验与探究的乐趣吧!
(1)图1所示实验的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外产生______,在此作用下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
(2)图2和图1装置相比优点是______(填字母)。
A. 节约能源
B. 更环保
C. 红磷量不足也可以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3)实验中利用传感器技术定时测定了图1所示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其中Y曲线表示的是______(填“温度”或“氧气浓度”)。
结合X、Y两条曲线,图5中BC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图3所示装置能否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______(填“能”或“否”)。
(5)用如图4所示装置,实验时先在实际容积为500mL的集气瓶中装进100mL的水,在粗铜丝末端的铜勺中放足量白磷,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的一端,白磷燃烧。实验中主要利用了铜的______性。若实验成功,理论上最终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为______mL。
21.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水,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请结合此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若完全燃烧30g氢气,理论上生成水的质量为______g;
(4)若完全燃烧20kg氢气生成的水,理论上与______kg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水质量相等。
22. 兴趣小组追寻科学家的足迹,进行了以下探究:
内容一:对水进行探究
【宏观辨识】根据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1)水的合成:在密闭容器中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根据容器内生成的小水珠可知,水是由______组成的化合物。
(2)水的分解: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图),观察到管a和管b中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_,经检验管a中的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证据推理】结合实验现象推算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3)方法一: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进而推算出结果。
(4)方法二:已知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和正、负极产生气体的______,可计算出水中各元素质量比,结合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进一步推算出结果。
内容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5)实验一: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m,保持装置密闭。使红磷燃烧、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为,与的大小关系是:等于;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6)为克服实验二中气球受浮力的影响,利用足够大的硬塑料瓶(瓶塞已塞紧)进行实验三的改进实验,用电子天平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______,待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7)某小组同学想继续探质量守恒定律,将两份的镁条和足量氧气分别置于密闭装置和开放装置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固体的质量(m)随加热时间(t)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 时,有氧化镁生成
B. 与质量之差等于反应被消耗的氧气质量
C. 与质量之差等于散逸走的氧化镁的质量
D. 是因为散逸白烟中含氧化镁小颗粒
E. 若将镁条换成红磷,则不能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趋势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三月份阶段验收化学试题
满分:70分 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6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14题答案】
【答案】(1)过滤 (2)分子不断运动
(3) ①. 化合物 ②.
(4)
【15题答案】
【答案】(1)8 (2) ①. 小于 ②. 7
(3) ①. 化合物 ②. 1:3
(4)原子
【16题答案】
【答案】(1) ①. 低 ②. 氧气##
(2)> (3) ①. ②.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17题答案】
【答案】(1)多相 (2)
(3)中间产物
【18题答案】
【答案】(1) ①. A ②. 装满水
(2)a (3)
【19题答案】
【答案】(1)①②④ (2)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
【20题答案】
【答案】(1)压强差 (2)AB
(3) ①. 氧气浓度 ②. 温度升高导致压强增大的幅度大于消耗氧气导致压强减小的幅度(合理即可)
(4)否 (5) ①. 导热(或良好的导热) ②. 180
【21题答案】
【答案】(1)
(2)
(3)270 (4)1060
【22题答案】
【答案】(1)氢元素、氧元素
(2) ①. ②.
(3)
(4)密度 (5)
(6)取下塑料瓶,倾斜瓶子 (7)AB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