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各地科学中考模拟精选试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下列关于太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系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八大行星上B.太阳系中类似地月系的天体层次只有一个C.大部分小行星位于木星与火星轨道之间D.太阳黑子是一些不发光、不发热的黑点2.图甲是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细胞的干重和鲜重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种子吸水萌发,其中H由胚轴发育而来B.图乙中,X曲线表示幼苗细胞有机物(干重)的变化曲线C.图甲中,种子萌发时,子叶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D.图乙中,X曲线的 cd段,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时吸收了水分3.小金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①是反光镜,当环境光线较弱时,应选用平面镜对光B.图乙是给洋葱叶内表皮细胞染色,所用的液体可用碘液或红墨水C.若要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应选择图丙中的镜头组合②和③D.若要把图丁中观察到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玻片应向左上方移动4.如图为某志愿者的电子献血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血样可输给A型血患者 B.血中含有血细胞和血浆C.献血时针头插入的是动脉 D.针眼处起凝血作用的是白细胞5.科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科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B.在水中溶解少量氯化钠C.证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D.用胶头滴管取少量稀盐酸6.如图为气温上升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示意图。以下关于人体各效应与其产生的主要结果,判断错误的是( )A.效应①可使散热增加B.效应②可使产热减少C.效应③可使产热减少 D.效应④可使产热减少7.某学习小组用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实验,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若乙实验中装置漏气,天平最后不平衡C.丙实验容器敞口,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丁实验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8.利用某压敏电阻R及相关电路元件设计身高体重测量仪电路,压敏电阻的阻值随压力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现要求用电压表、电流表分别显示身高和体重的大小,且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随身高、体重的增大而增大。下列电路设计最合理的是 ( )A. B.C. D.9.2025 哈尔滨亚冬会冰壶比赛中,一名队员在水平冰面上将底面平滑的冰壶推出并滑行到目标位置(如图),下列关于冰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冰壶离手后减速滑行时推力等于阻力B.冰壶底面磨得平滑是为了减小滑行时的摩擦力C.冰壶离开运动员的手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冰壶具有惯性D.冰壶静止在冰面上时所受的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10.下图是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将相同的木块分别放入盛有甲、乙两种液体的容器a和b中,待木块静止时,两容器液面相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容器盛的是甲液体,b容器盛的是乙液体B.木块在a容器内排开液体的质量较大C.a、b两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D.a、b两容器中木块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不相等11.将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成溶液。20℃时,向4个盛有50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10 15 20 25溶液质量/g 60 65 68 68A.①中得到的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B.③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实验②可算出, 20℃时,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0gD.20℃时,往①所得溶液再加入8g氯化钠,溶液恰好达到饱和12.敦煌壁画色彩艳丽,矿物颜料功不可没,其蓝色源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相对分子量为222),它能与酸发生反应。某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物质间转化,分析正确的是( )A.碱式碳酸铜属于碱B.转化①可选用 HCl 溶液C.转化③是置换反应D.若有222 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64 克铜13.图甲为我国古代的“省油灯”实物图,图乙为其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油的温度B.减小油的表面积C.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D.减少油的体积14.在节假日悬挂灯笼营造喜庆氛围是民间传统的习俗。如图,将两个用相同材料制作的大、小灯笼分别悬挂在同一挑竿的不同挂钩下,其中固定绳索受到拉力最小的是A.B.C. D.15.投掷实心球是中考体育选考项目之一。图甲为实心球出手后的运动示意图,其中 v0是实心球出手瞬间的速度,θ是出手角度,h是出手高度。图乙为投掷距离s随出手角度θ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心球离手后至落地过程中,实心球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B.实心球在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一切外力消失,实心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实心球的投掷距离s随角度θ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角度θ=40°时,投掷距离s最大D.若要探究实心球投掷距离s是否与出手高度h有关,只需控制出手角度θ相同即可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20空格,每空2分,共40分)16.人体的各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如图所示为肾单位的模型图,请回答问题:(1)小科早餐食用了鸡蛋、牛奶和面包,其中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为 。(2)若尿检发现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 ](填序号)出现异常。17.科学家通过研究鱼鳃(如图甲所示),发明了可穿戴的仿生人工鳃(如图乙所示),人工鳃内部有大量的由“人工膜”组成的管道,吸气时水通过管道,人可在水下自由呼吸。(1)水经过鱼鳃后,鱼鳃血液中的氧气含量 。(2)下列鱼鳃的特点中,利于其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____(填字母)。A.鱼鳃内鳃小片密集排列B.鳃小片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C.鳃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3)推测“人工膜”具有的功能: 。18.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作为“朝阳产业”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中可以回收银和铜,其操作流程如图所示。(1)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 (填化学式)(2)步骤Ⅱ加入的适量的X是一种盐,则X是 。(3)金属Y可选用 。 (写一种)19.计时工具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迭代,下图是不同年代部分计时工具的演变历程。(1)日晷是利用地球自转时太阳光线照射到晷针形成影子来确定时间的。在我国同一地点,夏至与冬至的正午, 日晷影子的长度不同,这与 有关。(2)摆钟是利用单摆往返摆动的等时性进行计时。如图,当摆钟的摆锤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此时摆锤是否受力平衡 。(3)石英钟是利用石英晶片在电流作用下进行稳定的振动进行计时,因精确度高被广泛应用,石英钟工作时其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电能→ 。20.小亮同学在学习了“电和磁”的知识后,用甲、乙两个直流电动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闭合开关S后甲开始转动,同时用皮带带动乙转动,小灯泡发光。在此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是 (选填“甲'或“乙”),如果要使甲的转动方向与原来相反,可采取的措施是 。21.如图水平桌面上有一弧形弯道。小钢球从A端滚入,若保持速度大小不变,从B端离开,它在AB段运动时,受力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若它离开B的瞬间,所有外力都消失,小钢球会沿着 (选填“a”、“b”、“c”或“d”)方向运动。22.如图所示,小科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 cm;(2)小科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照相机”/“投影仪”);(3)在图丙所示实验场景下,小科把自己的近视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后,像变得模糊了。下列操作能使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的是 ;A.从水凸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B.往水凸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C.将光屏往透镜方向移动(4)为了探究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现象,小科把一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丁)小科透过水杯看到的是老鼠的 (“实”/“虚”)像。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0分)23.科学小组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探究。步骤一:取一个足够大的不透光的长方体容器作为光照箱。在光照箱内盖子的中心处装上光源(如图甲),在盖子上以光源为圆心绘制三个半径分别为10cm、20cm、30cm的同心圆,在每个同心圆上均匀打4个孔,并做好标记(如图乙)。步骤二:取12支试管分别装入不同浓度的 溶液30mL和等量黑藻,塞紧带导管(滴有有色液滴)的橡皮塞。将试管置于箱内,导管通过小孔伸出到箱外(如图丙)。将小孔标记作为试管编号,同一个圆上的1-4号试管(如 加入的 浓度分别为0、0.5%、1%、1.5% 溶液浓度越高代表CO2浓度越高)。步骤三:开灯照射15min,记录每支导管中液滴移动的距离,结果如图丁。(1)若试管橡皮塞未塞紧,则导管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会 。 (填“偏大”或“偏小”)(2)该实验小组所研究的光合作用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和 。(3)分析图丁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4)小组中某同学将光照箱盖子上的小孔设计为如图戊所示,你认为该同学的设计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24.某同学开展了“物质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的验证实验。【宏观探究】①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盐酸,反应过程中充分振荡(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②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出溶液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微观分析】画出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如图丙所示。【应用迁移】为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将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分别倒扣在装有等质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丁所示。(1)能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2)宏观探究①属于思维模型中的思路 (填数字)。(3)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 。(4)应用迁移中的现象,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并说明理由: 。25.小科在参观三峡大坝时,观察到发电时水从出口急速喷射,如图甲所示,喷射的水流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科进行了以下模拟探究。(1)小科在矿泉水a、b、c处各钻一个等大的小孔,在瓶中装入水,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该实验中小科想研究的是 会影响喷水的速度。(2)图乙实验中,小科认为上方孔中喷水速度大于下方孔中喷水速度。对此,小江同学提出了质疑:距离越大不一定就代表速度大,因为水从孔中喷出到落入盘中,下落的高度不同,导致下落的 不同,因此不能根据喷水距离来比较速度。(3)小科又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确保每个孔中水流下落的高度相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受此启发,小江认为对图乙的实验结果进行适当的处理,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请写出一种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 (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表达)。(4)根据图丙实验的结果,请解释水电站的水轮机和出水口要建造在靠近大坝底部的原因: 。26. 小江猜想同一根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大小可能与其形变量(x)或者形变量的平方(x2)成正比。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如图所示,把弹簧套在光滑的竖直杆上,且底端固定在水平面上,用刻度尺读出并记录处于自由状态时弹簧上端距水平面的高度 ho②将中间有孔的小铁块套在光滑杆上放于弹簧上端,竖直向下按压铁块,读出并记录此时弹簧上端到水平面的高度h1③释放小铁块,读出并记录铁块上升到最大高度时,铁块下端到水平面的高度h2④改变弹簧的压缩长度h1,重复以上步骤,将测出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计算出弹簧的形变量x、形变量的平方x2和小铁块上升的距离△h请你解答:实验次数 h0/m h1/m h2/m x/m x2/m2 △h/m1 0.50 0.40 0.55 0.10 0.01 0.152 0.50 0.30 0.90 0.20 0.04 0.603 0.50 0.20 1.55 0.30 0.09 1.354 0.50 0.15 2.00 0.35 0.12 1.85(1)弹簧每次被压缩时的形变量的表达式为 x= (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2)本实验中,弹簧弹性势能大小是通过____来反映出来的。A.h1 B.h2 C.h2-h1 D.h2-ho(3)根据表中数据得到的结论是同一根弹簧弹性势能的大小与 成正比。(4)本实验中反映弹簧弹性势能大小的方法,与下列研究的实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相同的是____A.研究电流时,常将电流比作水流B.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木块被小车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反映小车的动能大小C.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的关系时,控制了导体的长度、温度和横截面积相同D.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来反映磁场的分布情况27.如图甲所示的电热水器金属内胆出水口加接一段长管道,由于长管道中水柱具有电阻(简称“隔电电阻”),在电热水器漏电且接地线失效时,能形成“防电墙”保障人的安全。为了探究“隔电电阻”阻值大小的影响因素,兴趣小组利用注水的玻璃管模拟“隔电电阻”,设计图乙所示电路,进行如下实验。①断开开关,按图乙方式连接电路,观察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②采取合理措施使电压表指针对准零刻度线。③闭合开关,调节滑片,记录两只电表的示数并计算“隔电电阻”的阻值。④打开阀门, 向左移动活塞,改变玻璃管内水柱的长度,重复步骤③。⑤换用不同横截面积的均匀玻璃管,重复步骤③④,获得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横截面积/厘米2 1.0 2.0 水柱长度/厘米 5 10 20 5 10 20 5 10 20“隔电电阻”阻值/欧 2000 4000 8000 1000 2000 4000 500 1000 2000(1)步骤②中“合理措施”是指 。(写出具体操作)(2)分析表中数据,推测第7至9次实验选择的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 厘米2。(3)某电热水器出水口加接的长管道横截面积为0.5厘米2,若热水器接入电压为220伏,人体电阻为2000欧,要使通过人体电流不超过10毫安,则该管道长度不小于 厘米。(4)实验中发现金属活塞和金属板的内表面出现气泡,请提出一种可能的原因: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5分)28.潜流带是河流或溪流连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甲),它有效地连接着河流的陆地、地表和地下成分。图乙为某潜流带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只画出部分生物)。(1)该潜流带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个 。(2)图乙生态系统中还未标出的组成成分是 。(3)据图乙,写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4)在城市规划中,很多城市的溪流被截弯取直,河岸得到加固,但这些举措往往会毁坏潜流带,导致溪流变得脆弱甚至枯竭。专家提出应修复和重建潜流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对此两位同学展开了讨论:观点 观点反驳小安:引入鱼类、无脊椎动物等生物,使生物种类、数量更多。 小明:外来物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支持的依据: 支持的依据:请选择一位同学的观点,写出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29.长时间放在普通环境里的鸡蛋易变质,变质后鸡蛋的密度会降至 1.03克/厘米3以下。生活中,我们可以把鸡蛋放入密度为1.03 克/厘米3(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食盐水中来判断鸡蛋是否变质。请回答:(1)三个鸡蛋放入盐水中静止如图a所示,其中最有可能变质的鸡蛋是 (选填“甲”“乙”或“丙”)。取出的鸡蛋表面变干后附上了一层极细小的颗粒,你认为小颗粒的成分是 。(2)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要用到下图b所示仪器外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3)小金同学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食盐水1000克,需要实验室已配好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多少克 30.图1是矿井新型储能方式的示意图,其装置由竖井、电机、重物组成。在电力富余时,电机执行电动机功能,将重物提升至矿井内高处;当需要电能时,让重物下落,带动电机发电,该过程电机执行发电机功能。(1)储能时,消耗电能,电机工作抬升重物,将电能以 形式存储。(2)当重物上升速度不同时,矿井储能装置的机械效率不同,两者关系如图2所示。当竖井内重物以10米/秒速度上升,储存1.5×107焦耳能量时,需消耗电能为 焦耳。(3)结合图3推测矿井储能装置机械效率随速度的增大在减小的可能原因是 。31.某项目化学习小组设计一个用于监测CO浓度的安全断路器,当装置监测到CO的浓度超过设定值时,安全断路器就会自动拉开闸刀开关,保证安全。设计思路:如图甲,装置由控制电路部分(含电源、气敏电阻R0、调试电阻R、电磁铁E等)与机械传动部分(含闸刀开关S2、轻质杠杆AB、配重C、铁块D、滑轮等)组成。工作原理是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超过设定值时,铁块D被电磁铁E吸起,杠杆AB偏转,自动切断电路。小组同学根据产品特点,设计了如下的评价表(节选)。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能快速切断电路,安全可靠 能切断电路 不能切断电路指标二 有调节结构,调节方便 有调节结构,调节不便 无调节结构,不能调节(1)【方案论证】机械传动装置中,杠杆B端置于水平台面上,有以下方案:方案一AO:OB=3:1;方案二AO:OB=1:2,方案三AO:OB=1:1,要达到优秀,应采用方案一,从杠杆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2)【装置测试】小组同学采用方案一进行测试,将0.21千克的铁块D当定在杠杆B端支架上,让杠杆处于水平,E对D的吸引力F0与通过控制电路电流的关系如下表,气敏电阻R0的阻值与CO气体浓度的关系如图乙。已知电源电压U为9伏,调试电阻R最大阻值为20欧,滑片P移到中点时,开关拉开,则需取多大质量的配重C固定在A端支架上才符合设计要求 ;(电磁铁的电阻和杠杆自重均忽略不计)电流I(安) 0 0.2 0.4 0.6 0.8吸引力F0(牛) 0 1.2 2.4 3.6 4.8(3)【迭代升级】如果CO气体浓度在20毫克/米3就要将闸刀开关拉开,以下调整可以实现的有 (填序号)。①调试电阻滑片P向上移到适当位置②支点O向左移到适当位置③适当提高电源电压32.全球持续变暖不容忽视,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水上漂浮房”来应对,如图2。 “水上漂浮房”是由可回收的木材、金属、塑料、布和其他材料做成,总质量1000t左右,这种浮房设有立体农业园,内有肥沃土壤,种有蔬菜,养有家禽等,所需电能由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提供。(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 “水上漂浮房”上的立体农业园其实是一个 ;这座可移动的家园所受浮力为 N。(2)太阳能电池所需材料之一是硅,我们可以利用石英砂(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在无水、无氧的环境中生产高纯硅,如流程图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提示:A.H2在本实验中可重复利用B.流程图中最后一步硅元素化合价降低C.A的化式是HOD.制备过程要求无水无氧,是防止某些物质与水或氧气反应(3)“漂浮房”上有太阳能路灯,白天两块总面积0.5m2太阳能电池板经光照给蓄电池充电,夜晚供一盏“12V,20W”LED灯照明,若该地太阳光照射地面的功率为 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为20%,则太阳能电池板光8小时,可供一盏“12V,20W”LED灯照多少小时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公转,组成地月系;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又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和数以亿计的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解答】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以上都集中在太阳上;目前观测到的类似地月系的天体系统还有冥王星系;大部分小行星位于木星与火星轨道之间;太阳黑子是一些发光的温度较低的区域,并不是不发光、不发热的黑点。故答案为:C。2.【答案】C【解析】【分析】 种子萌发时吸入氧气,把细胞内储存的大量营养物质逐渐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应种子萌发时生理活动的需要。图中X表示鲜重,Y表示干重。【解答】 A.图甲中,菜豆种子是由花中胚珠发育而来的;H是幼叶,是由胚芽发育而来的,故A错误;B.图乙中,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吸水,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曲线X表示种子萌发的鲜重,故B错误;C.图甲中,种子萌发时,子叶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故C正确;D.图乙中,X曲线的ab段,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大量吸水,cd段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D错误。故选:C。3.【答案】B【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应该是: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调焦、观察、收放和整理。(2)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解答】A、凹面反光镜使光线汇聚,因此观察时,光线较弱,可选用图甲中①反光镜的凹面,A错误。B、图乙是给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染色,所用的液体是碘液或红墨水,染色的主要目的是将细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观察,B正确。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①②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③④有螺纹为物镜,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所以要在视野内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分别是①和④的组合,C错误。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丁中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玻片标本要往右下方移动,物像会移到视野中央,D错误。故答案为:B。4.【答案】B【解析】【分析】输血时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少量接受任何血型的血,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任何血型的人。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解答】A、输血需遵循输同型血原则,否则会引起红细胞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引起生命危险。依据电子献血证可知,该献血者为AB型血,可输给AB型血患者,A错误。B、献全血是指抽取献血者体内血液的全部成分,即包括血细胞和血浆,B正确。C、献血时针头插入的是静脉,不是动脉,C错误。D、针眼处起凝血作用的是血小板,白细胞的作用是吞噬病菌,起防御和保护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B。5.【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解答】 A.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导管口应该放入一团棉花,且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故A错误;B.在水中溶解少量氯化钠,不能在量筒中进行,故B错误;C.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故C正确;D.用胶头滴管取少量稀盐酸时,滴管不能导致,避免药液腐蚀胶囊,故D错误。故选C。6.【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而在运动状态下,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解答】A、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可使散热增加,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汗腺分泌增加,汗液增多,能散失体内的热量,但不能改变产热多少,故B错误,符合题意;C、骨骼肌收缩减弱,使产热减少,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减少,代谢率下降,使产热减少,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7.【答案】B【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A、甲是酒精和水混合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乙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装置是密闭容器,反应后质量不变,所以最后天平平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丙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生成气体,所以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丁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增加,所以最后天平不平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说法错误;B、乙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装置漏气,产生的氢气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减小,所以最后天平不平衡,故说法正确;C、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生成气体,所以敞口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错误;D、丁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故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8.【答案】C【解析】【分析】 由于体重和身高不相互影响,故组成一个并联电路,电压表可测滑片下方电阻丝的电压,电压表的示数会随身高发生变化,电流表的示数可根据欧姆定律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题目要求,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随身高、体重的增大而增大。BD.由图乙知,人的体重越大,对压敏电阻的压力越大,压敏电阻的阻值越小;由于体重和身高不相互影响,故组成一个并联电路,则B、D错误;A.滑动变阻器与压敏电阻并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因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所以滑动变阻器和压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时,电压表的示数不变,故A错误;C.滑动变阻器与压敏电阻并联,由图知,人的身高越高,滑片位置越向上,但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不变,该支路的电流不变,但电压表所测的电阻变大,根据U=IR可知,电压表的示数变大;人的体重越大,压敏电阻的阻值越小,根据可知,该支路的电流越大,电流表的示数越大,故C正确。故选C。9.【答案】A10.【答案】A【解析】【分析】(1)由图象得出甲、乙的密度关系,根据物体的浮沉情况判断出物体密度与液体a、b的密度关系,即可得出答案;由于是同一块木块,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排开液体的重力与木块的重力的关系,然后即可判断排开液体的质量的大小关系;(2)由图可知两容器液面相平,然后根据p=ρ液gh得出容器底受到压强的关系;(3)根据浮力的产生原因得出木块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根据即可比较木块下表面的压强。【解答】A、由图像可知,甲、乙体积V相同时,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由可知,ρ甲>ρ乙;又因为相同的木块在a、b中都处于漂浮状态,所以所受浮力是由可知,又由题图可知,,所以,由此可得,a容器盛的是甲液体,b容器盛的是乙液体,故A正确;B、因为,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即,故B错误;C、由于两容器中液面相平,且,由知道,a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大,故C错误;D、木块在a、b两容器中都处于漂浮,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木块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故;又因为两个木块相同,所以底面积相同,由知道,,故D错误。故答案为:A。 11.【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20℃时,向4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最多能形成68g溶液,说明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A.20℃时,向4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最多能形成68g溶液,说明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钠,则①中得到的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③④所得溶液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C.20℃时,向4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最多能形成68g溶液,说明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钠,实验②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不能确定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故C错误;D.由A选项的分析,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钠,则20℃时,往①所得溶液再加入8g氯化钠,溶液恰好达到饱和,故D正确。故选D。12.【答案】B【解析】【分析】A、根据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转化③是氢氧化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碱式碳酸铜是由铜离子、氢氧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是碱,错误;B、碱式碳酸铜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能与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故转化①可选用HCl溶液,正确;C、转化③是氢氧化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错误;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则可得以下关系:,则若有222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128克铜,错误。故答案为:B。13.【答案】A14.【答案】B【解析】【分析】把挑竿看作杠杆,固定绳索对挑竿的拉力为动力,灯笼重力为阻力,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在阻力(灯笼重力)一定时,阻力臂越短,动力(固定绳索拉力)越小。【解答】A、此图中灯笼挂在a点,阻力臂较长,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在灯笼重力一定时,固定绳索拉力较大,故 A 错误。B、该图中灯笼挂在b点,相比a点,阻力臂更短,在灯笼重力相同情况下,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固定绳索受到的拉力最小,故 B 正确。C、此图中灯笼挂在a点,阻力臂较长,固定绳索拉力较大,故 C 错误。D、该图中灯笼挂在a点,阻力臂较长,固定绳索拉力较大,故 D 错误。故答案为:B15.【答案】D【解析】【分析】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在探究某一因素的影响时,应控制其他因素相同,确保变量的唯一性。【解答】A、由图可知,实心球的高度先变大后变小,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下降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实心球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实心球在最高点时速度不为零,若一切外力消失,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实心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乙可知,在角度小于40°时,距离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角度大于40°时,距离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在40°时,距离最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投掷距离除了与出手高度、出手角度有关外,还与出手瞬间的速度有关,所以要探究出手高度的影响时,应控制出手角度和出手瞬间的速度相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6.【答案】(1)氨基酸(2)③【解析】【分析】 图中的①营养物质的吸收、②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过滤)作用、③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据此分析解答。【解答】 (1)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氨基酸。所以小黄早餐食用了鸡蛋、牛奶和面包,其中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2)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这些物质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被送回血液。所以若尿检发现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③肾小管出现异常。17.【答案】(1)增多(2)A;B;C(3)水中溶解的氧气可以通过该膜但水不能通过【解析】【分析】(1)水流入鱼口,经过鳃丝时,水中的氧气渗入毛细血管;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渗出,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流出。(2)根据鱼鳃的特点分析判断;(3)鱼鳃能进行气体交换,从水中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仿生人工鳃模拟鱼鳃,“人工膜”的功能应该是能让水中的氧气通过进入人体,同时让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水中,即能像鱼鳃一样进行气体交换,从水中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水经过鱼鳃后,鱼鳃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会增多。(2)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鱼鳃内鳃小片密集排列,增大气体交换的面积;鳃小片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鳃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鱼鳃的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其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故ABC正确。故选ABC。(3)推测“人工膜”具有的功能:水中溶解的氧气可以通过该膜但水不能通过。18.【答案】(1)(2)硝酸银(3)Fe(或 Zn、Mg等)19.【答案】(1)太阳高度(2)否(3)机械能【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使不同季节太阳高度变化,导致日晷影子长度不同。(2)摆锤在最高点时,所受重力和拉力不在同一直线,合力不为零,不处于平衡状态。(3)石英钟工作时,电能转化为使指针转动的机械能。【解答】(1)由于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不同季节太阳高度不同。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高度大;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高度小。太阳高度不同,日晷针影子长度就不同。(2)当摆锤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但摆锤受到重力和绳子拉力,这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不为零,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所以受力不平衡。(3)石英钟工作时,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使石英晶片振动,转化为机械能来带动指针转动,所以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电能→机械能。20.【答案】甲;将电源正负极对调【解析】【分析】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其实际应用是电动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该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其实际应用是发电机;(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有关。【解答】 (1)在此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是甲,其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2)如果要使甲的转动方向与原来相反,可采取的措施是将电源正负极对调,改变电流中的电流方向。21.【答案】不平衡;b【解析】【分析】物体的平衡态包括: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若它离开B的瞬间,所有外力都消失,小钢球将沿着曲线的切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解答】小钢球从A端滚入,若保持速度大小不变,从B端离开,它在AB段运动时,受重力和轨道的摩擦阻力,小钢球做曲线运动,运动状态时刻发生变化,因此小钢球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若它离开B的瞬间,所有外力都消失,小钢球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小钢球会沿着b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22.【答案】8.0;照相机;B;实【解析】【分析】(1)通过图所示的现象,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成像远离凸透镜,据此分析。(4)由丁图可知,此时的老鼠的像与原图中的老鼠相比,是放大的,左右颠倒的实像。【解答】(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8.0cm。(2)由图乙知道,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成像远离凸透镜,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该使光屏远离凸透镜或者应该在水透镜中加水,使透镜的折光能力变大,使成像靠近凸透镜,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4)圆柱形玻璃杯盛满水,圆柱形玻璃杯中的水中间厚边缘薄,形成水凸透镜;该凸透镜能使图片横向放大、颠倒;由丁图知道,此时的老鼠的像与原图中的老鼠相比,是放大的,左右颠倒的实像。23.【答案】(1)偏小(2)二氧化碳浓度(3)①在一定范围内,CO2浓度相同时,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强度越大②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相同时,CO2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强度越大。③光照强度越低,不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越显著。④CO2浓度越低,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越显著(4)不可行,这样设计同一直线上的试管会被挡住光照,影响实验结果24.【答案】(1)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溶液的温度升高(2)1(3)(4)能证明,试管B液面上升的高度大于试管A【解析】【分析】 (1)根据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分析;(2)根据思维模型结合实验探究分析;(3)根据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分析;(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试管内压强减小水面上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造成试管中气体减少的更多,压强减小的更明显,则观察到B试管内液面上升比A试管的高,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解答】 (1)酚酞试液在氢氧化钠溶中变红,逐渐滴加稀盐酸,充分振荡,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消失,进而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2)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盐酸,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反应物氢氧化钠消失,进而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属于思维模型中的思路1。(3)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即;(4) 应用迁移中的现象, 能证明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理由是:因为B试管内液面上升比A试管的高,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造成试管中气体减少的更多,压强减小的更明显。25.【答案】(1)深度(或压强)(2)时间(3)在图乙中距离每个孔相同的高度处,分别画出水平线,比较水平线的长度(4)水的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喷射的水流速度越大,水轮机获得的动能越多,能够转化出更多的电能【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各个小孔处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2)水从不同高度的孔喷出,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h是下落高度,g是重力加速度,t是运动时间),下落高度不同,运动时间也不同。(3)测量不同孔喷出的水在水平方向移动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说明喷水速度越大;或者测量在相同时间内,不同孔喷出的水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距离越大,喷水速度越大。(4)水电站的水轮机和出水口要建造在靠近大坝底部的原因:根据图丙实验结果可知,水的深度越大,喷水速度越大,据此分析解答。【解答】 (1)在矿泉水瓶不同位置钻孔,此时各孔所处深度不同,因此液体压强不同,所以该实验研究的是水的深度对喷水速度(或压强)的影响。(2)距离越大不一定就代表速度大,因为水从孔中喷出到落入盘中,下落的高度不同,导致下落的时间不同,因此不能根据喷水距离来比较速度。(3)受此启发,小江认为对图乙的实验结果进行适当的处理,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种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在图乙中距离每个孔相同的高度处,分别画出水平线,比较水平线的长度;(4)水电站的水轮机和出水口建造在靠近大坝底部,是因为底部水的深度大,水流出时的速度大,具有较大的动能,能够更有效地推动水轮机转动,将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水轮机的机械能,进而转化为电能,提高发电效率。26.【答案】(1)h0-h1(2)C(3)形变量的平方(4)B【解析】【分析】(1)形变量指的是原长和压缩后长度之间的差值。(2)实验采用了转换法,弹性势能大小与形变量有关。(3)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4)转换法指的是用更易观察的现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现象。【解答】(1)弹簧的原长为,压缩后的长度为,可知弹簧被压缩时的形变量的表达式x=h0-h1。(2)压缩后弹簧的长度为,释放后铁块下端到水平面的高度h2,可知弹性势能大小可用h2-h1来表示。(3)由表中数据可知,,即同一根弹簧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的平方成正比。(4)本实验中反映弹簧弹性势能大小的方法称为转换法。A、研究电流时,常将电流比作水流,采用的是类比法,故A错误;B、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木块被小车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反映小车的动能大小,采用了转换法,故B正确;C、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的关系时,控制了导体的长度、温度和横截面积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D、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来反映磁场的分布情况,采用了模型法,故D错误。故答案为:B。27.【答案】(1)缓慢旋转调零螺丝(2)4.0(3)25(4)玻璃管内的水发生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解析】【分析】(1)电压表的使用与调零操作。(2)数据分析能力,探究 “隔电电阻” 阻值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反比例关系 )。(3)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电阻特点,以及根据实验数据规律进行计算。(4)电解水的原理,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的化学反应。【解答】(1)电压表使用前若指针未对准零刻度线,需进行调零操作。通过调节调零螺丝,可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位置,确保测量准确。(2)根据表格数据,在水柱长度相同时,“隔电电阻” 阻值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对比第 1 - 3 次、4 - 6 次实验数据规律,可推测第 7 - 9 次实验横截面积4.0厘米2。(3)先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总电阻,再减去人体电阻2200 欧 - 2000欧 =20 2000欧得到 “隔电电阻” 最小阻值,然后依据表格数据中横截面积、长度与阻值关系,计算出管道最小长度25cm。(4)实验中玻璃管内有水且有电流通过,水在通电条件下可能发生电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从而在金属活塞和金属板内表面形成气泡。28.【答案】生物群落;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或非生物成分);藻类→桡足类→鱼;支持小明的观点;外来物种会因环境适宜,缺少天敌,出现了疯长的现象,对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如本题中的潜流带生态系统,它包含了其中的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2、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强调的是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集合。在本题中,潜流带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不能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有损耗,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 10% - 20% 能够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所以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解答】(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该潜流带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个群落。(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图乙生态系统中未标出生物部分,没有标出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部分。(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最少的,也就是最短一条食物链:藻类→小型甲壳类→鱼、藻类→桡足类→鱼。(4)外来物种会因环境适宜,缺少天敌,出现了疯长的现象,对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支持小明的观点。29.【答案】(1)丙;氯化钠(NaCl)(2)玻璃棒(3)x×15%=1000克×6%,x=300克30.【答案】(1)重力势能(2)2×107J(3)重物提升速度越大,阻力越大,则克服阻力做的功越大,机械效率则越小31.【答案】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更省距离,在铁块D移动距离一定时,A端移动距离更大,更便于快速切断电路;需取0.02kg的配重C固定在A端支架上才符合设计要求;①③【解析】【分析】 (1)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费力但省距离,在铁块D移动距离一定时,A端移动距离更大,更便于快速切断电路;(2)由图乙得到,当CO气体浓度为24毫克/米3时,R0的数值,由滑片P移到中点,得到RP的数值,由串联电路电阻的规律得到电路的总电阻,由欧姆定律得到电路的电流,由表格数据得到吸引力与电流的关系,进而得到此时吸引力的大小;利用吸引力与铁块D重力之差得到B点受到的拉力,由杠杆平衡条件得到A点受到的拉力大小,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得到,配重C受到A给的拉力大小,对配重C做受力分析,当配重C的重力与受到A的拉力之和至少为0.4N时,才能够使闸刀被拉开,故有GC=mCg=F1-FA,解得所需要的配重C的最小质量;(3)由图乙知CO气体浓度在20毫克/米3时,R0大于10Ω,电路电流减小,电磁铁磁性减弱,要使闸刀开关能够拉开,可以想办法让电磁铁的磁性增强据此分析选项。【解答】(1)由图知B点为动力作用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动力臂越小,越省距离,故应采用方案一,A端移动距离更大,更便于切断电源。(2)由图乙知,当CO气体浓度为24毫克/米3时,R0=10Ω,滑片P移到中点,电路中的电阻为根据欧姆定律可得此时电路电流由表格数据知吸引力与电流的比值为定值6,两者成正比关系,故吸引力与电流的关系为当I=0.45A时B点受到向上的拉力已知方案一AO:OB=3:1;由杠杆平衡条件知:A点受到的C给的向上的拉力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配重C受到A点给的向下的拉力也为0.2N,已知闸刀开关刚好被拉开时所需的力F1为0.4牛,故当配重C的重力与受到A的拉力之和至少为0.4N时,当配重C质量最小时,有即解得,故需取0.02kg的配重C固定在A端支架上才符合设计要求。(3)由图乙知CO气体浓度在20毫克/米3时,R0大于10Ω,电路电流减小,要使闸刀开关能够拉开,①调试电阻滑片P向上移到适当位置,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小,会使电磁铁磁性增强,故①符合题意;②如果产生的磁力不能吸起铁块D,仅将支点O向左移动,故②不符合题意;③适当提高电源电压,电源电压增大,会使电磁铁磁性增强,故③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③。32.【答案】(1)生态系统;107(2)C(3)解: 0.5m2范围内太阳能电池板8h所接受太阳辐射的太阳能转化成的电能:W=Pt=2.88×106J/(m2 t)×0.5m2×8×20%=2.304×106J;可供一盏“12V,20W”LED灯照明的时间:。【解析】【分析】(1)①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②根据漂浮条件计算家园受到的浮力。(2) A.根据生产高纯硅的流程示意图可知,盐酸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进行分析;B.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D.根据氢气遇到氧气加热可能会爆炸,制备过程无水,可能是防止制备过程中某些物质与水反应进行分析;(3) 根据太阳能转换效率20%即:20%P太=P电,由此计算0.5m2范围内太阳能电池板8h所接受太阳辐射的太阳能转化成的电能,根据W=Pt算出照明时间。【解答】(1)①从生态学角度分析, “水上漂浮房”上的立体农业园其实是一个生态系统;②家园漂浮在水面上,它受到的浮力F浮力=G=mg=1000×103kg×10N/kg=107N。(2) A.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所以可重复使用的物质是H2和HCl,故A正确不合题意;B.反应物中SiHCl3中氢元素显+1,氯元素显-1,所以硅元素的化合价为+2;生成物为硅单质,硅元素的化合价为0,硅的化合价降低,故B正确不合题意;C.SiHCl3和氢气在1084℃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硅和氯化氢,物质A的化学式为HCl,故A错误符合题意;D.氢气遇到氧气加热可能会爆炸,所以制备过程无氧气,制备过程无水,可能是防止制备过程中某些物质与水反应,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