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歌表演《骑竹马》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定位《骑竹马》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课歌表演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为邓尔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作为 “立志气” 主题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作品通过活泼欢快的旋律与动感节奏,描绘了儿童骑竹马游戏的生动场景,与前两课时《学做解放军》《竹马》共同构建 “保家卫国” 的情感脉络。乐曲采用再现三段曲式,以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组合模仿马蹄节奏,适合通过体态律动、情景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形象,落实新课标 “感知音乐要素,表达情感体验” 的要求。(二)教材特点1.音乐要素:C 小调转 C 大调(皮卡迪三度结尾),A 段(呈示部)节奏紧凑(× ×× ××)模拟骑马快跑,B 段(展开部)旋律起伏较大,表现跨越障碍的情景,A 段(再现部)缩减再现 A 段节奏,整体充满童趣与动感。2.文化内涵:以 “骑竹马” 传统游戏为载体,连接古今儿童对 “骑马驰骋” 的向往,传递勇敢自信的精神品质,体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学情适配: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动、善模仿的特点,通过 “过障碍”“玩偶跳跃” 等游戏化活动,将抽象音乐要素转化为具象肢体体验。二、学情分析(一)认知特点6-7 岁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约 15 分钟),需通过视觉动画、身体律动、趣味游戏维持学习兴趣。对音乐的感知依赖具体情境,如 “骑马”“过障碍” 等动作能帮助理解音乐情绪与结构。(二)能力基础1.音乐能力:已掌握《竹马》歌曲及基本骑马律动,具备简单节奏模仿能力,但对乐曲段落变化(A-B-A )的辨别能力较弱,需通过图谱、动作辅助感知。2.学习需求:渴望在游戏中探索音乐,喜欢角色扮演与合作互动,适合通过小组任务提升协作能力。(三)教学挑战1.结构感知:区分 A 段与 B 段的节奏、音高变化,理解 “重复与对比” 的音乐手法。2.动作协调:在重音处准确做出 “起跳”“跨越” 等动作,避免脱离音乐随意律动。三、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审美感知 1. 感受钢琴独奏曲《骑竹马》欢快、灵动的情绪,辨别 “快跑”“跨越障碍” 等音乐形象。 2. 感知乐曲中节奏(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组合)、音高(高低起伏)与音乐情境的关联。艺术表现 1. 能通过拍手、踏步、跳跃等体态律动表现 “骑马跑”“过障碍” 的情景,动作与音乐节拍协调。 2. 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段落变化的感受(如 A 段轻快、B 段紧张、A 段回归欢快)。创意实践 1. 分组创编 “骑马过障碍” 的连贯动作序列,与同伴合作设计 “障碍赛” 情景表演。 2. 尝试用打击乐器(响板、双响筒)模仿马蹄节奏,为乐曲 A 段伴奏。文化理解 1. 了解 “骑竹马” 是中国传统儿童游戏,感受音乐对生活场景的艺术化表达。 2. 体会 “骑竹马” 游戏中蕴含的勇敢、自信品质,萌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1. 通过律动与游戏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与段落变化(A-B-A )。2. 准确听辨重音位置,并用动作表现 “跨越障碍” 的情景。 1. 区分 A 段与 B 段的音乐要素变化(节奏、音高、情绪)。2. 小组合作中动作创编的协调性及对音乐主题的表现力。五、教学资源(一)教具准备1.音频视频:《骑竹马》钢琴独奏音频(分段标注 A/B/A )、“骑竹马” 游戏动画(3 分钟)、作曲家邓尔敬简介微课(1 分钟)。2.道具乐器:小纸杯、橡皮擦(作障碍物)、玩具小马(或玩偶)20 个、响板 8 个、双响筒 8 个、彩色节奏图谱(A 段用红色 “3.视觉素材:乐曲结构流程图(A→B→A )、重音位置提示卡(红色圆点标注句尾重音)。(二)场地布置教室中央设置 “竹马赛道”(用胶带贴出弯曲路线),座位围成 U 型,方便学生观察与活动;黑板绘制 “音乐地图”,标注 A/B/A 段对应的情景(A 段:草原快跑,B 段:高山障碍,A 段:胜利返程)。六、教学方法(一)情境沉浸式教学法通过 “竹马骑士闯关” 主题情境,串联 “热身准备→穿越草原→挑战高山→胜利返程” 环节,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感知音乐。(二)多模态体验法1.听觉:分段聆听,对比不同乐段的节奏与旋律变化。2.动觉:用身体律动(骑马跑、跨障碍)、道具操作(控制玩偶过障碍)强化音乐感知。3.视觉:通过彩色图谱、动画视频可视化音乐结构与情景。(三)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设计 “障碍赛” 动作,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协作与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 1:情境导入 —— 竹马骑士集合 5 分钟 “小骑士们,欢迎来到‘竹马音乐乐园’!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唱的《竹马》歌吗?今天我们要跟着钢琴声,骑着小马去闯关!(播放动画视频)看,小朋友们骑着竹马穿过草原、跨过高山,钢琴爷爷用音乐记录了这个有趣的旅程。让我们先活动一下,准备出发吧!”带领学生做 “骑马热身”:双手握缰绳(模拟竹竿),随《竹马》歌曲伴奏踏步,复习 2/4 拍强弱节奏。 观看动画,模仿骑马踏步,喊出 “驾!驾!” 口号。 通过动画与旧知复习快速切入主题,激活先前经验;热身律动稳定课堂秩序,建立 2/4 拍节奏感知。“接下来我们要听一首神奇的钢琴曲《骑竹马》,仔细听,小马的脚步声是轻快的还是缓慢的?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播放全曲,引导学生自由摆动身体感受音乐速度。 闭眼聆听,自由摇晃身体或轻拍桌面,回答:“很快!像在跑步!”“听到了叮叮当当的声音,像小马的铃铛!” 初听全曲,通过开放式提问激发想象力,培养专注聆听习惯。环节 2:分段聆听 —— 穿越音乐地图 15分钟 “小马首先跑过草原,听!它的脚步有什么特点?”播放 A 段,出示节奏图谱(× ×× ××):“这是小马轻快的脚步声,像在说‘哒哒哒哒哒’!”带领学生用响板敲击节奏,模仿马蹄声:“小骑士们,用响板为小马伴奏吧!” 观察节奏图谱,跟随教师用响板敲 “哒 哒哒 哒哒”,感受紧凑节奏。 将抽象节奏转化为具象马蹄声,通过乐器操作强化节奏记忆,解决 A 段节奏难点。“现在我们骑上小马穿越草原!”发放玩具小马,示范 “骑马跑” 律动:夹 “马”(玩偶)于腰间,一拍两步(轻快踏步),遇到重音(句尾红点)时轻提膝盖。组织学生在 “竹马赛道” 自由跑动,提示 “跟着小马的脚步声,别被石头绊倒哦!” 手持玩偶,随 A 段音乐跑动,在重音处做 “提膝” 动作,感受 “快跑” 情景。 通过道具操作与空间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A 段的速度与节奏,落实 “艺术表现” 目标。“前方出现高山障碍!听这段音乐,小马的脚步有什么变化?”播放 B 段,对比 A 段节奏:“节奏变慢了,音高也像在爬山,高高低低的。”出示高低音图谱,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音高变化:高音举过头顶,低音蹲下。 闭眼聆听,用手势跟随音高起伏,发现:“这里声音变大了,像小马在跳!” 通过高低音对比与手势律动,帮助学生感知 B 段的旋律特点,突破 “音高与情景关联” 的理解难点。“我们来帮小马过障碍!用小纸杯摆出 6 个障碍物,让你的小马跳过它们!”示范 “玩偶跳跃”:听到重音时,将玩偶从障碍物上方轻抛跳过。巡回指导,强调 “起跳要听准重音,和音乐一起跳!” 小组合作摆放障碍物,控制玩偶在重音处跳跃,边操作边数 “跳过 1 个、2 个……” 通过具象化的 “过障碍” 游戏,让学生在任务中专注聆听重音,解决 “准确找重音” 的难点,培养手眼协调与音乐感知力。环节 3:完整体验 —— 竹马障碍赛 10 分钟 “现在我们要进行‘竹马障碍赛’!请小骑士们分组设计闯关动作:A 段怎么跑?B 段怎么跳?A 段怎么庆祝胜利?”发放 “动作锦囊”(含 “挥鞭”“瞭望”“举旗” 等图示),引导小组讨论:“哪段音乐适合快跑?哪段适合慢跳?” 4 人小组讨论,结合 A/B/A 段情景创编动作:- A 段:挥鞭快跑(手臂快速摆动);- B 段:单脚跨越(模仿小马跳障碍);- A 段:列队行进(胜利返程)。 小组合作创编,将分段体验转化为完整表达,培养创意实践与协作能力,落实 “用动作表现音乐主题” 的重点。“各小组依次展示,其他小组当‘裁判’,看看哪组的小马最听音乐的话!”每组表演后,引导互评:“他们的跳跃动作是在重音处吗?哪段动作和音乐最像?” 分组展示创编动作,观众用 “点赞”“加油” 互动,互评时关注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度。 通过展示与互评,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审美判断能力,强化 “音乐本体” 意识。环节 4:文化拓展 —— 音乐中的生活 8分钟 “你们知道吗?‘骑竹马’是中国古代小朋友的游戏,连大诗人李白都写过‘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呢!作曲家邓尔敬爷爷把这个游戏写成音乐,让我们听到了童年的快乐。”播放微课介绍作曲家与钢琴乐器,强调:“音乐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连小马的脚步声都能变成美妙的旋律!” 观看微课,了解 “青梅竹马” 典故与钢琴音色特点,感叹:“原来音乐可以画出来!” 结合古诗与作曲家介绍,渗透文化理解,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生活、传统的联系,落实 “文化理解” 目标。“现在让我们用身体当钢琴,跟着音乐‘弹奏’吧!”带领学生模仿钢琴演奏动作:A 段快速拍手,B 段高低挥手,A 段轻拍肩膀,在互动中复现乐曲情绪。 站立模仿 “弹钢琴”,随音乐速度与音高变化调整动作幅度,感受 “演奏者” 角色。 通过趣味模仿深化音乐记忆,在欢乐中结束完整体验环节。环节 5:总结拓展 —— 带着音乐出发 2分钟 “今天我们跟着《骑竹马》的音乐,当了一回勇敢的小骑士,学会了用耳朵听节奏、用身体画音乐。课后请大家和爸爸妈妈玩‘家庭障碍赛’,用杯子摆障碍,用手机录下你们的创意动作吧!现在,让我们骑着‘音乐小马’,哼着《竹马》歌,有序离开教室!”播放 A 段音乐,引导学生排队踏步离场。 边哼旋律边踏步,与同伴交流课后计划:“我要让爸爸摆更多障碍!” 通过课后任务延伸学习,将课堂体验转化为生活实践;在音乐中离场,保持学习延续性。板书设计骑竹马 钢琴独奏曲·邓尔敬曲 结构:A(草原快跑)→B(高山障碍)→A (胜利返程) 节奏:A段 (哒 哒哒 哒哒) B段 (高低起伏) 动作:跑→跳→列队 (配图:小马过障碍简笔画、节奏图谱、乐器图标)设计意图:可视化乐曲结构与情景,用图标与简笔画帮助学生记忆,突出 “音乐要素→情景表现” 的关联。九、教学评价(一)过程性评价(课堂即时反馈)1.审美感知:能否通过表情、手势反应音乐情绪变化(如 B 段皱眉表示 “紧张”,A 段微笑表示 “快乐”)。2.艺术表现:律动动作是否与音乐节奏、音高匹配(如 A 段快踏、B 段慢跳)。3.创意实践:小组创编是否体现音乐段落特点,动作是否新颖且符合逻辑。4.文化理解:能否说出 “骑竹马” 是传统游戏,音乐来自生活中的声音(如马蹄、跳跃)。(二)多元化评价方式1.学生自评:用贴纸选择 “节奏小能手”“创意小骑士”“专注小标兵”,并简单描述自己的表现(如 “我找到了 6 个重音!”)。2.同伴互评:两人一组,用 “你在 ×× 段的 ×× 动作很像小马” 等具体语言互评。3.教师评价:结合课堂观察,用鼓励性语言反馈(如 “你们组的障碍设计和音乐配合得太巧妙了,老师给你们的创意点赞!”)。十、教学反思(一)预设亮点1.情境贯穿,趣味驱动:通过 “竹马骑士闯关” 情境,将抽象音乐要素转化为具象任务(过草原、跳高山),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有效维持注意力。2.分层体验,突破难点:A 段 “响板伴奏 + 自由跑” 解决节奏紧凑难点,B 段 “玩偶跳跃 + 手势感应” 突破重音听辨与动作协调难点,层层递进落实目标。3.文化渗透,生活连接:结合古诗与作曲家故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源泉,体现新课标 “文化理解” 要求。(二)可能问题与对策1.道具操作混乱:若学生过度关注玩偶而忽略音乐,可减少玩偶数量,先集体跟教师操作,熟练后再自主尝试,确保 “动作随音乐而动”。2.小组创编同质化:提供 “动作锦囊” 时增加差异化提示(如 “除了跳跃,还可以怎么表现障碍?”),鼓励个性化表达,避免动作单一。3.课堂纪律把控:在 “竹马赛道” 跑动前明确规则(不碰撞、听信号集合),用 “小马口哨” 作为停止信号,确保活动有序进行。(三)改进方向后续可结合美术课绘制 “音乐地图”,或与体育课合作开展 “竹马障碍跑”,强化跨学科融合;在聆听环节增加图形谱创作,让学生用彩笔描绘 A/B/A 段的线条变化,进一步提升 “审美感知” 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骑竹马(听赏).mp3 【教案】小学音乐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六课 歌表演 3骑竹马 教学设计.docx 骑竹马研学.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