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 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观点: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关史事: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阐述或说明:19 世纪末,随着列强侵华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社会各阶级进行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经过14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综上所述,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主题2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点1: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探索的奋斗历程中,逐渐走出了一条自信之路相关史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领域的成就阐述或说明:道路自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国情出发,创造性的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自信:在革命年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制度自信:我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文化自信: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时代精神,夯实了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和锻造自信,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观点 2: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相关史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土地改革阐述或说明: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免除了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地租民真正获得了解放。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观点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相关史事:遵义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十九大阐述或说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里程碑。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指明了发展方向,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观点 4:正确的理论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史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阐述或说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最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不断进步。观点5: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相关史事: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阐述或说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总之,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对农业政策进行适时的调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观点6: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理念相关史事:“求同存异”方针,多边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阐述或说明: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理念。*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