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领导 知识点清单(带思维导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领导 知识点清单(带思维导图)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领导 知识点清单(带思维导图)
建构逻辑框架的大思路:
全书主线:
全书逻辑框架: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本课两个框题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主线,回答了“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问题的前三个原因。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基本矛盾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基本国情 (1)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怎样形成?(内忧+外患)①内部因素:清王朝对内封建专制,对外闭关锁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②外部原因:西方一些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③直接原因: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3)地位和作用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它们相互交织。
2、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注意: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更为突出;反之,则阶级矛盾更为突出。
3、两大历史任务 (1)决定因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2)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基本国情、基本矛盾、历史任务三者关系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建国的三种方案 基本政治力量 主张 结果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 实行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继续走双半社会 被中国人所抛弃,代表的统治被推翻
中间派或中间人士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没有得到人民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中国共产党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未定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最终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结论: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其政治意义 ①诞生: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②主心骨: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③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④前景: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正确的选择。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三座大山;②三个“彻底结束”,一个“彻底废除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④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胜利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历史意义:①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②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③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突破提升: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二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新中国成立的政治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1) 1949 -1952年,在着重完成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在内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2) 1953年12月,党中央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4)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3、社会主义建设 艰苦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如同革命一样,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取得成就: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温馨提示:不能用新中国成立初三十年否定改革开放后四十年;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四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也不能说两个阶段是毫无关联的。它们是一脉相承、不容割裂的。
突破提升:
1、正确把握中国革命的几个阶段
2、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
区别 联系
领导阶级 目的 结果与前途 所属世界革命范畴 (1)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3)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范畴
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 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政治目标。 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不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最终遭到失败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
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标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地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目的 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4、意义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改善、国家富强、国际地位提高
5、提示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突破提升:把握改革开放的进程
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新的历史方位 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2、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①伟大胜利的时代;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3、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三个意味着:①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国家和民族)②政治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科学社会主义)。③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人类社会)
4、实践证明党领导的正确性 (1)更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主动的精神力量(2)这十年经历的三件大事及其历史意义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3)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知识拓展:1、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国社会发展阶段 历史背景 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强调认清中国国情重要性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年,党的八大认为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历史时期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重大意义对比
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新中国成立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改革开放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3、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党的全领导是历史的选择: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只有中国共产党执政,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完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2)坚持党的全领导是人民的选择: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3)现实原因:历史和人 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经受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成熟自信的党:我们党在100 年的探索奋斗中,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沿着正确的道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知识提炼】
1个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个任务: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3种方案:三种建国方案
3个历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4方面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取得的成就
6方面意义:改革开放的作用和意
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第一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党的性质和宗旨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是什么?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3)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怎么做?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二、党的执政理念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是什么? (1)立党为公: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2)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二者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立党为公是执政为民的前提条件,执政为民是立党为公的本质要求。
2、为什么? ①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3、怎么做? (1)为了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2)依靠人民: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3)基本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党在新时代的新目标? 到21世纪中叶要达到的目标:①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②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③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⑤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突破提升:1、比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使命
性质 根本宗旨 根本立场 使命
区别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使命
联系 (1)都体现了党同人民的关系。体现了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2)要求一致: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觉都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2、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
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性质 “两个先锋队”
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
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利益要求 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
执政理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个代表”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出民点落脚点 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执政理念之间关系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坚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1)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2)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3)党的执政理念要求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永远的奋斗目标
5、中国共产党怎样坚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1)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2)党的执政理念要求: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②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3)党的执政理念要求:
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党在新时代的新目标:带领人民到21世纪中叶要达到努实现新的目标
①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②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③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⑤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党的指导思想之间的关系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3、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特为什么还,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突破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 形成时间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主题) 作用
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江泽民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后 胡锦涛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原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2、比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区别 强调破除旧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 强调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强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强调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规律办事的工作作风
联系 (1)四者是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整体。①“实 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②“解放思想” 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③“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④“求真务实” 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丰富和发展。
三、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是什么 为什么 时代表现 怎么做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①必要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党员好比党的肌体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健康,党的整个组织就坚不可摧。②重要性: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1)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 无数共产党员前仆后继、顽强战斗、英勇牺牲。(2)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广大党员不图名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共产党员在新征程上①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②做学习的模范,③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模范,④做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⑤做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⑥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⑦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⑧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⑨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1光荣称号+1责任和使命+8模范
【知识点提炼】
1个中人:以人民为中心
2个始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种根本:根本立场、根本使命、根本宗旨
4个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个思想:党的指导思想
8个模范:新时代对共产党的要求
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框坚持党的领导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党的领导是什么? ①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②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总揽全局、协调各方;③党的领导涉及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2、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②中国共产党是中特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走在时代前例,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3、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①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高原则)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根本遵循)③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可靠制度保障。(制度保障)④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执政能力)
突破提升:接续第一、第二课回答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必要性:
(一)从党的地位角度:是我国执政党,其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从党以人民为中心的角度:
1.党的性质;2.党的宗旨;3.党的执政理念4.党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
(三)从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角度:
1.党的指导思想;2.党的思想路线;3.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从党全面领导的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⒉.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重要性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第二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必要性:①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②新形势下,党的执政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③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2)重要性:①使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②是党建设一贯方针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关系党生死存亡;③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④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P34综合探究)
2、怎样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要求:①①使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②四个以....: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③“5+2”布局:“5”: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2”: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2)落实要点:向纵深发展。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3)党建目标:①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②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③成为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④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结合P34综合探究)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怎样执政)含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2)民主执政(为谁执政)含义: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3)依法执政(靠什么执政)地位: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重要体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具体内容: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2、三者关系
3、目的 ①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③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④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突破提升:比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提炼】
1个关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1个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2个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3个“最”: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
4个“四”:四个意识、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四个关系。
综合探究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2、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 的奋斗姿态,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