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运用性质判断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日常思维表达的能力;2.掌握性质判断的使用规则;3.明确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体;4.理解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和种类,把握关系判断中的“关系的性质”。【自主预习】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知识点1: 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 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知识点2: 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 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 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作用的叫作联项。知识点3: 种类(1)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 和。(2)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 ,性质判断分为 、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3)从 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 、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知识点4: 如何准确运用性质判断(1)不能缺少 ,否则判断就不完整。(2)避免主项与谓项 ,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 都准确无误。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知识点1: 含义断定 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知识点2: 组成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表示 的叫作关系者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 、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表示关系者之间 的叫作关系项.表示 的叫作量项。知识点3: 关系判断对称性和传递性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以分为 和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表现①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②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③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 。(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表现①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 。②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 。③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 。知识点4: 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清自己的 和角色,明确自己的 ,更好地履行应尽的 、维护合法的 ,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探究】【问题探究1】性质判断的含义及组成示例1: 这所学校的1/3的学生是当地人。示例2: 汉族人长着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皮肤。(1)结合上述示例,谈谈什么是性质判断 (2)以示例1为例谈谈性质判断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 【典型例题1】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简单判断包括( )①性质判断 ②关系判断 ③联言判断 ④选言判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变式训练】“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都是北京人。”这个判断的主项是( )A.同学 B.高二年级 C.高二年级的同学 D.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问题探究2】性质判断的种类角色模拟——《烦恼的错话》,下节课请同学们上台进行故事角色扮演。高二女生小美请同学聚餐庆生,见三位男生只来了一人,五位女生只来了三人,“男神”没来,便嘟哝道:“唉,该来的没来!”男生一听,不高兴,走了。见“男神”没来,唯一的男生又走了,她一着急,脱口而出:“唉,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其他女生也走了。小美傻眼了:“我错在哪儿 ”(1)小美的问题出在哪里 你能纠正她的错误吗 (2)结合课本,指出性质判断的类型。【典型例题2】下列判断属于单称肯定判断的是( )A.有些同志不注重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B.王英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母爱无边C.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唯物主义者D.对疫情防控不力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追责问责【问题探究3】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以下三个语句都试图表达判断:示例1 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示例2 小明告诉爷爷: “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示例3 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问题探究4】正确运用关系判断有人预测女排比赛结果:“中国队赢了日本队,日本队赢了美国队,所以中国队一定赢美国队。”你认为他的说法准确吗 【典型例题3】月亮绕着地球转,月亮与地球相距约三十八万多千米这是( )A.一个性质判断 B.一个关系判断 C.两个性质判断 D.两个关系判断【问题探究5】关系的性质第一组: 假设以下关系成立①小明与小华是同学。②小明比小华岁数大。③小明信任小华。第二组: 假设以下关系成立①小陈与小周是同龄人,小周与小李是同龄人。②小王比小周大两岁,小周比小张大两岁。③小陈与小周是朋友,小周与小李是朋友。(1)将第一组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成立 据此找出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2)将第二组关系中第一关系者项和第三关系者项联结起来,原来的关系是否还成立 结合课本,据此找出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典型例题4】在某校高二年级男篮对抗赛中,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小明高兴地说:“红队必然会战胜蓝队。”小新摇摇头说:“不一定。”下列对两人的对话分析正确的是( )A.小明说的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传递关系B.小明说的不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反传递关系C.小新说的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非传递关系D.小新说的不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传递关系【问题探究6】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利于社会和谐。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的意义。【核心素养专练】1.每种判断都有一定的结构,下面关于性质判断的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①性质判断都是由主项、谓项和量项组成的②性质判断的主项是指判断断定的对象③性质判断的谓项是指判断断定对象的范围④性质判断的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的范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是性质判断,也被称为直言判断。据此分析,下面语句为性质判断的是( )①中国实体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②中国和俄罗斯是命运共同体③所有真理性认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④日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下列判断中表示性质判断的是( )①所有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②随地吐痰是很不好的习惯③他比任何人都笨④有的水生动物是用肺呼吸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他当校长了。”是( )①肯定判断 ②否定判断 ③特称判断 ④单称判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小强和小刚是朋友。”这个关系判断为( )A.对称关系 B.反对称关系 C.非对称关系 D.非传递关系6.合理地运用简单判断,有利于我们较为全面地把握认识的对象。下面判断不合理的是( )①学校是我们学习的舞台,我们要珍惜这项有意义的活动②国家采取的所有措施都是维护中国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之举③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要受到刑法严厉制裁的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筑起了反家暴的坚强防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甲和乙是同案犯。”与“甲和乙是盗窃犯。”这两个判断( )A.都是关系判断B.前者是关系判断,后者不是关系判断C.都不是关系判断D.前者不是关系判断,后者是关系判断8.“王芳比周玉大两岁,周玉比王艳大两岁。”这个关系判断为( )A.传递关系 B.反传递关系 C.非传递关系 D.非对称关系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有位老人与一个猎人是朋友。一天,猎人送给他一只野兔,老人当即将兔子做成美味,招待猎人。几天后,有五六个人找上门来,自称是猎人的朋友。老人便拿出剩下的兔子汤,招待了他们。没过几天,又来了八九个人,自称是猎人朋友的朋友。面对一帮无赖,老人端上一盆洗碗水让他们喝,说:“既然是猎人的朋友的朋友,就应该喝兔子汤的汤!”一帮无赖只好悻悻地走了。从对象之间关系的传递性角度看,那些无赖使用的是什么关系,老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儿 参考答案【自主预习】一、知识点1: 具有或者不具有知识点2:断定对象 性质 被断定范围知识点3:(1)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2)范围 全称判断 (3)质与量 全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知识点4:(1)主项和谓项 (2)配合不当 (3)“量”与“质”二、知识点1: 认识对象知识点2: 关系承担者 第一关系者项 关系 关系者项范围知识点3: 对称性关系 传递性关系(1)①对称关系 ②反对称关系 ③非对称关系(2)①传递关系 ②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知识点4: 社会地位 职责 义务 权利【课堂探究】【问题探究1】(1)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故又称为直言判断,如示例2,汉族人长着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皮肤、断定了汉族人的性质。(2)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示例1中学生是主项,当地人是谓项,这所学校是量项,是是联项。【典型例题1】A【变式训练】A[问题探究2](1)小美的失误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在材料中小美使用了两个判断: “该来的没来”,这个判断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该来的没来”,小美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这个判断也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不该走的走了”,小美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不该走的走了”。(2)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如果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这样的判断称为单称判断。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典型例题2】B【问题探究3】示例1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示例2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也不是植物”,这是把概念间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把“也不是植物”改为“也不是裸子植物”或“也不是树木”。示例3量项使用不当。错在量项“有些”的误用,应该改为“所有”。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量”与“质”都准确无误。【问题探究4】这种说法不准确,不能由前提推出结论。在女排比赛中中国队、日本队和美国队之间的关系是非传递关系,中国队可能会打赢美国队,也可能会败给美国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就是关系判断。【典型例题3】D【问题探究5】(1)第一组中小明与小华是同学,“同学”关系是对称关系,因为小华也是小明的同学,所以互换后关系仍然成立。小明比小华岁数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反对称关系,因为小华肯定不可能比小明岁数大,所以互换后关系不成立。小明信任小华,“信任”关系是非对称关系,因为小华可能信任小明,也有可能不信任小明,所以互换后关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2)第二组中小陈与小周是同龄人,小周与小李是同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传递关系,因为小陈与小周是同龄人,小周与小李是同龄人,所以小陈和小李一定是同龄人,所以联结后关系仍然成立。小王比小周大两岁,小周比小张大两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反传递关系,因为通过前提条件推出小王肯定不是比小张大两岁,所以联结后关系不成立。小陈与小周是朋友,小周与小李是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传递关系,因为小陈和小李可能是朋友也可能不是朋友。总之,“关系的性质”可以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两种。其中,从是否具有对称性看,对称性关系可分为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从是否具有传递性看,传递性关系可分为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典型例题4】C【问题探究6】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素养专练】1.D 2.A 3.B 4.B 5.A 6.B 7.B 8.B9.(1)那些无赖将朋友这种非传递关系强化为传递关系。(2)老人的智慧表现在用反传递关系对付那些无赖不当强化的传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