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1 改革、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观点1: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相关史事: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阐述或说明: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通过改革,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联汉姻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面对俄国农奴制危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综上所述,改革可以增强国家实力,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要坚持改革创新。观点 2:改革是强国之路相关史事:明治维新,改革开放阐述或说明: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性决策。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增强了企业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综上所述,通过改革,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强国目标,因此我们要立足国情,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变革。观点 3:改革要符合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关史事:新经济政策,三大改造阐述或说明:改革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重要方式,改革是否符合国情,符合人民的利益,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的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上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上鼓励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行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通过改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综上所述,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观点4:国家领导者审时度势,调整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相关史事: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阐述或说明: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他的领导下,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新政使美国经济复苏,民生得到改善,逐渐走出困局。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制定政策应审时度势,顺势而变。观点5: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立足于本国国情相关史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阐述或说明: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为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需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为适应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现实需求,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总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几次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政策都立足于我国国情,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巩固政权的需要。观点6:制度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相关史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阐述或说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成功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成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创造性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制度创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总之,坚持制度创新至关重要。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主题 2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观点1:杰出人物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推动作用相关人物:毛泽东,邓小平阐述或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这条革命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总之,杰出人物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推动作用,我们要重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观点2:杰出人物铸就时代精神相关人物:邱少云,黄继光,王进喜阐述或说明:抗美援朝战争中,以邱少云和黄继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忘我劳动,铸就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总之,在新时代的呼唤下,杰出人物发挥了榜样作用,丰富了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发扬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观点3:英雄人物领导的反抗斗争推动民族解放与国家发展相关人物:华盛顿,玻利瓦尔阐述或说明: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带领人民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推动了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总之,反抗殖民统治的英雄人物通过武装斗争等方式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独立与发展。主题3 思想解放观点: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发展相关史事: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阐述或说明:14世纪中叶,欧洲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综上所述,思想解放运动对于社会变革有一定的先导性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题4 民主法治观点1:民主政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相关史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七大,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阐述或说明:戊戌变法提倡兴民权,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中共七大召开,提出要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为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人民民主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实践证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努力和探索,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观点 2:法律文献的制定为早期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保障相关史事:《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阐述或说明: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了 1787年美国宪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 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的《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拿破仑法典》继承了这些原则,成为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由此可见,法律文献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主题5 团结合作观点1:团结合作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史事: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联合国家宣言》阐述或说明:面对列强侵略、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团结协作在战争胜利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观点2:团结合作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相关史事:抗美援朝,“求同存异”方针,欧洲的联合阐述或说明: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亚太地区挑起争端,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亚非国家为了谋求完全独立与经济发展,1955年在印尼召开万隆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倡导国家间的团结合作,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各国的合作与交流。西欧各国吸取历史教训,1967年成立欧共体,倡导加强各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洲各国的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所以,各国要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