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辽是下列哪一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
A.女真族 B.契丹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2.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A.铁木真 B.赵匡胤 C.阿保机 D.元昊
3.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写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名句,其中“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
A.蒙古 B.辽 C.西夏 D.党项
4.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约定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宋朝给辽岁币 B.元昊向宋称臣
C.宋给西夏岁币 D.宋向辽称臣
5.“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游人难步草盈天,不知从何觅市声。”建立了诗中“辽国”的民族是( )
A.汉族 B.匈奴 C.党项族 D.契丹族
6.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时,有官员从辽返回后向朝廷报告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说明澶渊之盟( )
A.有利于宋辽间和平稳定 B.使宋朝遭受军事打击
C.加速了北宋灭亡的步伐 D.使宋辽建立平等关系
7.齐涛在《中国政治通史》中写道:“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B.促进双方经济交流
C.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D.和平无法长久保持
8.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该和约( )
A.促进了宋辽之间经济交流 B.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
C.导致了北宋王朝迅速灭亡 D.激化了西夏社会矛盾
9.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10.《宋史》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材料反映了西夏( )
A.国土面积大 B.是宋朝附属国 C.与唐关系友好 D.仿效唐宋制度
11.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
12.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
A.榷场是在澶州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 B.澶州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C.南宋与金在榷场的贸易要高于北宋与辽 D.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摘编自许衡《鲁斋遗书》
(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
(2)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哪些方面仿效“汉法”?(写出两方面即可,2分)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三、综合题
1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 “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病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四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料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少数民族尊为什么?
(2)材料二涉及的澶渊之盟是哪两个国家政权之间订立的?
(3)依据材料三,指出辽国、北宋、西夏政权分别是哪个民族建立的?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阐述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A D A B B D D
题号 11 12
答案 A D
13.(1)契丹:辽:拓跋:西夏。
(2)核心观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占据中原后,要想统治稳定、长久,必须效仿汉族的统治制度。
(3)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14.(1)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辽与北宋。
(3)辽国:契丹。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4)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交流与共同发展;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