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音乐猜谜《你说它是啥东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你说它是啥东西》是一首中速诙谐的达斡尔族童谣,歌曲以谜语形式呈现,通过描述麋鹿 “头像野马不是马,角儿长长不是鹿,身像毛驴不是驴,蹄儿像牛不是牛” 的外形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级保护动物麋鹿。歌曲采用一段曲式结构,C 大调,2/4拍,节奏鲜明,附点八分音符的运用使旋律富有弹跳性。歌词分为甲、乙、齐唱三部分,适合低年级学生通过猜谜、游戏、表演等形式学习,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谜语、游戏等形式充满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音乐表现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升。他们已具备简单的节奏感知和肢体表现能力,能够模仿动物叫声和动作,但对达斡尔族文化和麋鹿的认知较少。教学中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趣味游戏和多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歌词内容,掌握歌曲节奏,同时渗透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三、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审美感知 能感受达斡尔族童谣的诙谐风格,体会歌曲中节奏与歌词结合的趣味性,辨别双响筒和铃鼓的不同音色。艺术表现 能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表现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通过动作和表情表现谜语中的动物形象,能与同伴合作分角色演唱和乐器伴奏。创意实践 能根据歌曲节奏特点,创编简单的动物谜语或动作;尝试用双响筒和铃鼓为歌曲设计伴奏节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文化理解 了解达斡尔族童谣的特点,认识麋鹿的外形特征和保护意义,增强对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热爱。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掌握 “55 6 55 5”“5.6 6 53 5” 等节奏型。2.认识双响筒和铃鼓,能运用简单节奏为歌曲伴奏。(二)教学难点1.分角色演唱时的节奏配合和声音协调。2.理解歌词中 “四不像” 的含义,准确表现歌曲的诙谐情绪。五、教学资源1.音频视频:《你说它是啥东西》歌曲音频、麋鹿介绍视频、双响筒和铃鼓演奏示范视频。2.乐器道具:双响筒、铃鼓(每人一件)、麋鹿头饰、动物玩偶、节奏卡片。3.多媒体课件:包含歌曲歌词、曲谱、麋鹿图片、达斡尔族文化简介。4.其他:彩色粉笔、黑板贴(音符、动物图案)。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 “森林猜谜会” 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歌曲和认识乐器。2.游戏互动法:通过 “击鼓传花猜谜”“乐器寻宝”“节奏闯关” 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示范引导法:教师示范演唱、演奏和动作,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和乐器使用技巧。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角色演唱、小组合作创编节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 森林猜谜会 5 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大森林参加一场有趣的‘猜谜会’!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带来了好多谜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现在,老师先给大家玩一个‘击鼓传花猜谜’的游戏。(出示动物玩偶)当老师播放音乐时,大家就把玩偶传起来,音乐停的时候,玩偶在谁手里,谁就来猜一个谜语。准备好了吗?”(播放轻快的背景音乐,开始传玩偶。音乐停后,出示第一个谜语:“头像小马不是马,角儿长长像树枝,身上穿着花外衣,森林里面跑得快。” 引导学生说出谜底 “鹿”,并贴出鹿的图片) 兴奋地参与传玩偶游戏,接到玩偶的学生积极猜谜语,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补充。 通过情境和游戏导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复习常见动物的特征,为认识麋鹿做铺垫。新歌学习 —— 揭秘 “四不像” 15 分钟 1. 初听歌曲,感知整体“刚才我们猜了鹿、马、驴、牛的谜语,接下来森林里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它的谜语藏在一首好听的歌曲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你说它是啥东西》音频,教师随音乐做摇头、摆手等诙谐动作)“歌曲里唱的是哪种动物?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 “四不像”,出示麋鹿图片和视频,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和保护意义)2. 分句教唱,突破难点“我们先来学一学甲的部分:‘林中有只怪动物,头像野马不是马’。注意‘怪动物’要唱得轻快,‘头像野马’这里有个附点节奏,像小马跑起来‘哒哒哒’。”(教师范唱,学生跟读,用拍手打节奏)“乙的部分‘身像毛驴不是驴,蹄儿像牛不是牛’,大家可以边唱边模仿小毛驴甩尾巴、小牛跺脚的动作。”(引导学生加入肢体动作,感受歌词的趣味性)3. 完整演唱,分角色表现“现在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唱甲,一组唱乙,最后一起唱齐唱部分。注意声音要活泼,脸上带着笑容,像在和小动物做游戏一样!”(教师指挥,学生分角色演唱,及时纠正节奏和音准) 1. 安静聆听歌曲,观察教师动作,积极回答问题,了解麋鹿的特征。2. 跟随教师分句学唱,模仿动作,拍打节奏,掌握附点音符和歌词的配合。3. 分角色演唱,注意与同伴的配合,用表情和动作表现歌曲的诙谐情绪。 通过多感官体验(听、看、动)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突破节奏难点;分角色演唱培养合作意识,增强演唱的趣味性和表现力。乐器探索 —— 奏响 “森林乐器坊” 8 分钟 1. 认识乐器,探索音色“森林里的小动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件神奇的乐器 —— 双响筒和铃鼓!(出示乐器)请大家仔细观察,猜猜它们怎么演奏?”(发放乐器,让学生自由探索敲击、摇晃的方法)“双响筒有两个音筒,左边敲起来声音低,右边声音高;铃鼓可以敲鼓面,也可以摇晃出‘沙沙’的声音。我们来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奏姿势,学生模仿)2. 节奏创编,伴奏体验“现在我们用双响筒和铃鼓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编一个节奏:双响筒敲‘XX X-’,铃鼓摇‘XXX’。大家试试跟着音乐打节奏。”(出示节奏卡片,带领学生练习,然后分组尝试不同的节奏组合,如 “XX XX”“X- X-”) 1. 好奇地观察和探索乐器,尝试不同的演奏方法,感受音色差异。2. 跟随教师学习节奏型,分组创编伴奏节奏,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合作演奏的乐趣。 通过自主探索和教师示范,让学生认识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节奏创编培养创新思维,乐器伴奏增强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感知和表现能力。创意实践 —— 创编 “动物谜语秀” 8 分钟 1. 动作创编,角色表演“除了老师教的动作,你还能为歌词设计哪些有趣的动作?比如‘四不像的怪动物’可以怎么表现?”(引导学生模仿麋鹿的角、蹄子等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创编)“现在我们戴上麋鹿头饰,分组表演,看看哪组的动作最有创意!”2. 谜语创编,拓展延伸“你能模仿歌曲的句式,为其他动物编一个谜语吗?比如‘头像小猫不是猫,胡子长长尾巴翘,夜晚出来捉老鼠,你说它是啥东西?’”(出示小猫、小狗等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特征,分组创编谜语,全班分享) 1. 积极思考并创编动作,戴上头饰分组表演,展示独特的肢体表达。2. 观察动物图片,小组合作创编谜语,轮流分享创编成果,感受创作的乐趣。 通过动作创编和角色表演,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谜语创编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歌曲句式和动物特征的理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课堂总结 —— 点亮 “森林小勋章” 4 分钟 “今天的森林猜谜会就要结束啦!我们学会了有趣的达斡尔族童谣,认识了可爱的麋鹿,还和双响筒、铃鼓成为了好朋友。请大家想一想,你今天最开心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哪里表现得很棒?”(邀请学生分享感受,发放 “森林小乐手”“创意小达人” 等勋章)“课后请大家把这首歌唱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玩‘动物谜语’的游戏,下次课我们再来分享更多有趣的创编!” 1. 回顾课堂内容,积极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领取勋章。2. 明确课后任务,期待下节课的学习。 通过总结和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布置课后任务,将音乐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板书设计九、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演唱、乐器演奏、创编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如 “你的节奏打得真准!”“这个动作太有创意了!”2.表现性评价:通过分角色演唱和小组表演,评价学生能否准确演唱歌曲、合理运用乐器伴奏、生动表现动物形象,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3.创造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动作和谜语,关注其创意和表达的独特性,如 “你编的谜语很有趣,把小猫的特点说得很清楚!”十、教学反思1.成功亮点:情境创设和游戏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乐器探索和创编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分角色演唱和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2.改进方向:部分学生在分角色演唱时节奏配合不够默契,后续可增加节奏练习和分声部合练的时间;在介绍达斡尔族文化时,可加入更多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民族特色。3.核心素养落实:通过审美感知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艺术表现中提升演唱和演奏能力,创意实践里培养创新思维,文化理解中渗透保护动物的意识,全面落实音乐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案】小学音乐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四课 音乐猜谜 1你说它是啥东西 教学设计.docx 你说它是啥东西(伴奏).mp3 你说它是啥东西(范唱).mp3 双响筒和铃鼓演奏示范.mp4 麋鹿介绍.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