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抢押秘籍(新高考专用)必背知识四 生物与环境(查漏补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抢押秘籍(新高考专用)必背知识四 生物与环境(查漏补缺)

资源简介

必背知识四 生物与环境(查漏补缺)
目录(Ctrl+单击可直接访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知识点一 种群
1.种群的五个数量特征
2.估算种群密度的三个常用方法
3.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4.种群的“S”形增长
5.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一个方法、三点注意
7.种群数量波动出现的两类情况:
8.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类因素
7.种群研究的三方面应用
知识点二 群落
1.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中“三个方法”:
4.五种种间关系:
5.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
6.生态位:
7.群落的季节性:
8.群落的五种类型:
9.演替的两个类型、一个实质、四个结果
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四大成分
2.食物链
3.食物网
4.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5.能量流动的概念四要素
6.各营养级中能量的二(三)个去向:
7.能量流动两大特点
8.三种生态金字塔:
9.物质循环概念的三项理解
10.碳循环中两种形式、两大途径
1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三类型、三功能、两应用
1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一个机制
13.生物富集
1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
15.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
16.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
17.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生态系统稳定性的3个易混点
知识点四 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承载力
2.六类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土地荒漠化
(5)环境污染
(6)生物多样性丧失
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4.生物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6.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8.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三点提醒
5.生态工程的三优点、两基础、四原理
9.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自生
(2)循环
(3)协调
(4)整体
10.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知识点一种群
1.种群的五个数量特征
(1)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两个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4)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2.估算种群密度的三个常用方法
(1)样方法:适合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计数时对于压在样方线上的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标记重捕法:
①调查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
②计算公式:计算种群密度N=(N0初次捕获标记数,N1重捕数,N2重捕有标记数)。
③误差分析:
偏大:a.标志物脱落;b.被标记个体捕获机会降低;c.标志物导致标记个体易被捕食;d.被标记个体死亡。
偏小:被标记个体放回后未融入原种群,导致密度过大(例如重捕时间间隔过短)。-
(3)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通过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调查。
注: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3.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1)种群的“J”形增长: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t年后种群的数量的数学模型:Nt=N0λt。
(2)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现实条件,增长速率在K/2时达到最大;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
4.种群的“S”形增长
(1)产生原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存在敌害等。
(2)产生情形: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上升。当死亡率增高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
稳定在一定水平。
(3)理解K值
①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会遭到破坏。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③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5.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一个方法、三点注意
(1)计数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方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工具)。
(2)该实验无需设计对照实验,因为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前后对照,但需要做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每天取样时间要固定。
(3)吸取培养液前需轻轻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需要稀释后再取样。
(4)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盖玻片一侧,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待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再计数,计数原则类似于样方法。
7.种群数量波动出现的两类情况:
(1)种群爆发,如蝗灾、赤潮等;(2)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等。
8.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类因素
(1)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等综合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气温、干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2)生物因素。种内竞争加剧会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在自然界,具有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的生物,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食物和天敌等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7.种群研究的三方面应用
(1)保护濒危动物: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濒危动物的栖息环境,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2)渔业: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更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3)有害生物防治:控制现存害鼠的种群数量,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增加天敌数量等。
【特别注意】
(1)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会遭到破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知识点二群落
1.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2)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种群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③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判定关键点是“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②水平结构:判定关键点是“通常呈镶嵌分布”;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等。
③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3)群落的演替
①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②群落演替的类型
项目 概念 实例
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③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④演替的结果:一般是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群落的季节性
①原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②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5)生态位
①研究内容
a.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③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3.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中“三个方法”:
(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①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4.五种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
5.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此外,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还有温度、水分和无机盐等。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2)水平结构:特点是镶嵌分布,影响因素有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
6.生态位: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7.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8.群落的五种类型:
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水域如湿地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
9.演替的两个类型、一个实质、四个结果
(1)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顺序不可颠倒)。后者所需的时间比前者所需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
(3)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有机物越丰富,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易错易混】明辨群落结构的三个易误点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属“同一种群”的个体差异。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强度和光质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知识点三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四大成分
(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三种生物成分的比较
项目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作用 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营养方式 自养型 异养型
实例 主要是绿色植物 主要是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①三类“不一定”:
a.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b.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遗体或动物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c.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②两类“一定”:
a.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b.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2.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注意:
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其余的都是消费者,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这是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
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④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生物种群。
3.食物网
(1)概念: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2)形成的原因
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②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除了捕食,可能还有种间竞争。
(3)功能
4.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5.能量流动的概念四要素
(1)输入: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
(3)转化:光能→化学能→热能。
(4)散失: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6.各营养级中能量的二(三)个去向:
经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后者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少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
7.能量流动两大特点
(1)单向流动——因为捕食关系不能逆转,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
(2)逐级递减。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通常在10%~20%。
8.三种生态金字塔: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概念 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形成的一个金字塔图形 在金字塔中如果表示的是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就形成数量金字塔 在金字塔中如果表示的是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就形成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一般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一般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升高而逐级递减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分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耗散,故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时,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变化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9.物质循环概念的三项理解
(1)范围: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物质形式——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3)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性。
10.碳循环中两种形式、两大途径
(1)C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2)C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
(3)C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1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三类型、三功能、两应用
(1)信息传递的主要类型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强调肢体语言)等。
(2)三大功能:个体层面,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种群层面,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态系统层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物进行生物防治。
1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一个机制
(1)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者一般呈负相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群落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13.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
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1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生物富集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反复利用 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
形式 光能→化学能→热能 无机物 有机物 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过程 沿食物链(网)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 沿食物链(网)
联系 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 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
15.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
①概念: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②举例: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
③来源:非生物环境、生物个体或群体。
(2)化学信息
①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②举例: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
①概念: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
②举例: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等。
16.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到的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的,则判断为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间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17.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实例:若能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①控制动物危害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三种类型。
②生物防治的特点: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有效。
③实例: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降低有害动物的繁殖力。
1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①基础:负反馈调节。
②表现: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③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19.生态系统稳定性的3个易混点
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③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速记口诀】
★生态系统稳定性:问:孙悟空划过生死簿后说了什么?
答:回见,地府!
注:回(回=恢=恢复力稳定性)见(见=简=简单的系统),地(地=抵=抵抗力稳定性)府(府=复=复杂的系统)!
简单的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复杂的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知识点四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承载力
指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协调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人类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
2.六类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①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②危害: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2)水资源短缺
原因: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臭氧层破坏
①原因:由于人类对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②危害: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4)土地荒漠化
原因:人类活动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现象。
(5)环境污染
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
(6)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 000倍!
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1)特点:具有全球性。
(2)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3)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我国应对措施: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①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②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4.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内容(三个层次)
①遗传(基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①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
②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
①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
②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6.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②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2)环境污染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4)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措施
①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a.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b.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
(2)关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废物的重复利用等。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
(3)利用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②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8.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三点提醒
(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3)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5.生态工程的三优点、两基础、四原理
(1)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
(3)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9.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自生
①概念: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②依据:一方面是缘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③措施: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要维持系统的自生,就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
①概念: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②措施: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
①概念: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②措施: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
①概念: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②依据
a.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b.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10.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